首页资讯科普 钱塘江海塘史话

钱塘江海塘史话

那颜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的工地上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筑,该古建筑由大条石横竖交错垒叠而成。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后,认定这是一段明清时期的古海塘。那幺,明清时期的古海塘为什幺会深藏在闹市中呢?让我们回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钱塘江海塘史话

那颜

2013年,杭州市江干区九堡文体中心的工地上挖出了一段梯形古建筑,该古建筑由大条石横竖交错垒叠而成。考古专家经过考察后,认定这是一段明清时期的古海塘。那幺,明清时期的古海塘为什幺会深藏在闹市中呢?

让我们回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 年)。这一年,秦国在杭州地域设置了钱唐县。这也是杭州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时杭州市区和西湖还是一个浅海湾,吴山和宝石山位于海湾两边。传说秦始皇南巡时曾途经钱唐,他乘坐的船就停泊在宝石山下。时至今日,宝石山上还留有“秦始皇缆船石”。

第一道有文字记载的海塘

东汉初年,一个叫华信的人来到了会稽郡做父母官。当时的钱唐县就归会稽郡管辖。钱塘江江口一带时常出现潮灾。华信目睹了海潮淹没陆地的情景后,决定在钱唐县东面修筑一道海塘,以此阻挡潮水倒灌。

修筑海塘是大型工程,华信手中并没有足够的资金。于是他派手下到处去宣扬,只要挑一石土到海边,就给一千钱。一千钱在当时可是一大笔钱。起初,只有少数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土挑到了海边。华信让他们把土倒在海边,然后当场给了每人一千钱。一传十、十传百,挑土到海边的人越来越多,倒在海边的土也逐渐堆积起来。

又过了十来天,华信忽然表示不需要土了。土又沉又不值钱,那些把土挑到海边的人,自然不会傻得把土再挑回去。他们把土就地一倒,就空着担子回去了。古代信息传播速度很慢,即使华信不再出钱收购土了,仍有大批人挑土前来,空担而返。就这样,倒在海边的土越积越多,形成了一条长长的堤坝。

宋版《水经注》有关华信筑塘的记载(国家图书馆藏)

这道用土堆筑起的防海大塘不仅阻挡了海潮倒灌,还让西湖成为与海隔绝的内湖。华信筑塘的故事被南朝钱唐县令刘道真记录在《钱唐记》中。该记录又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引用,写进《水经注》中。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有文字记载的海塘。

吴越国主首创竹笼石塘

钱塘江入海口是一个狭长的“喇叭口”。这种独特的地形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钱塘潮。大诗人苏轼曾写诗盛赞“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事实上,汹涌的钱塘潮天天都有,对沿岸地区造成了巨大破坏。仅靠土堆筑起的华信海塘,牢固度显然不够,很容易被潮水冲垮。

梁开平四年(910年),吴越国国主钱镠决定重新修筑海塘。这道新海塘位于今六和塔至艮山门一带。当时这一带仍为江面。为了更好地抵御潮水对陆地的冲击,钱镠发明了“石囤木桩法”。

所谓“石囤”,就是把大大小小的石块都装进编织好的竹笼里。这些盛满石块的竹笼被运到江边,一层层码放,堆成海塘。为防止盛满石头的竹笼滚动,人们又在海塘前后都打上粗大的木桩,最后还要在迎潮面放置大石块。这种用“石囤木桩法”建造的海塘,被称为“钱氏捍海塘”。与华信海塘相比,钱氏捍海塘更坚固,更能经受潮水的冲击。

1983年,杭州市修建江城路立交桥时挖出了钱氏捍海塘的遗迹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遗憾的是,这一遗迹没能被留存下来。所幸2014年,钱氏捍海塘遗址再次被发掘并成为市级文保单位。

钱氏捍海塘修建示意图

具有三层防御体系的改良海塘

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杭州。这也意味着,保护杭州免遭钱塘江潮水侵袭变得更为重要了。钱氏捍海塘因为使用石材,因而又被称为“钱氏石塘”。它虽然相对坚固,但竹笼容易腐朽,必须经常维修;迎潮面所铺设的石块也容易被潮水冲走。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南宋官员刘垕(hòu)发明了备塘河和土备塘。

备塘河和土备塘可以被视为钱氏捍海塘的额外加装设备。所谓“备塘河”,就是在原有石塘后面挖一条河。挖出来的泥土则统一堆放在备塘河后方,筑起一道土塘,即“土备塘”。这便形成了“石塘—备塘河—土塘”的三层防御体系。即使石塘被潮水冲垮,汹涌而来的潮水也会先涌入备塘河。备塘河容纳不下的潮水,又会被土塘拦截。

这种改良海塘不但更好地保护了位于海塘后方的都城杭州,还能更好地隔绝海塘后方的农田与钱塘江的咸潮,防止土地盐碱化。在此之前,饮用水咸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杭州百姓。唐朝杭州刺史李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修筑水利设施引西湖水入城。如今有了这备塘河和土备塘之后,饮用水咸苦的问题才得到更进一步的解决。

用条石纵横交错垒砌的海塘

钱氏捍海塘保卫杭州城长达300多年。到了元朝,因为淤积的泥沙越来越多,钱氏捍海塘已成为陆地的一部分。地形的改变,迫使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在杭州湾两岸重新修筑海塘。

元朝海塘不仅沿用了木桩法,还创新采用了条石纵横交错砌筑法。这种砌筑法有些像建筑工人用砖砌墙,不同的是材料并非红砖,而是大条石。由于条石与条石之间并没有黏合剂固定,所以为了让条石成为整体,只能采取纵横交错的方式垒砌。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加海塘的牢固度,人们又在背海侧分别用碎石和泥土各垒一层。

兼具捍海潮和捍海寇作用的海塘

到了明朝,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日益发达,成为朝廷重要的“钱袋子”之一。与此同时,海寇也频繁侵扰这一富庶地区。《盐邑志林》记载:“海盐一带海塘,外以捍海潮之入;循塘拒守,墩堠相望,可以御海寇之登犯。”由此可知,明朝海塘不但能抵御海潮侵入,还发挥了类似于城墙的作用,抵御海寇的入侵。因此,修筑海塘显得尤为重要。

明嘉靖年间,黄光升出任浙江按察司佥事。为了保护朝廷的“钱袋子”,他决定改造原有海塘。他认为原有海塘之所以不牢固,主要原因是:桩基没打到实处,导致根基不稳;条石规格不统一,导致塘身不结实。

黄光升摒弃了直接打木桩的做法,采用先挖地基再打桩的方式。也就是说,修筑海塘之前先往下挖,等挖去浮沙见到坚实的地面后,才在地面上打桩。塘身仍沿用元朝的条石纵横交错砌筑法,但对条石大小有严格规定。黄光升修筑的海塘简称“黄塘”。黄塘的横截面是一个底宽顶窄的梯形,底宽4丈(1丈约为3米)、顶宽1丈,层层收缩。这种逐层收缩的模样有点儿像鱼鳞,因而也被称为“鱼鳞大石塘”。黄塘大多为18层,少数地方依据地势高低而有所增减。

黄塘的造价很高,一丈就要花费300两白银。海塘改造工程只完成了不到五分之一,准备的银子就花光了。于是,改造工程不得不匆匆结束。之后,黄光升又被派往广东做官,改造海塘的事就从此被彻底搁置了。

《四库全书》中的明朝“鱼鳞大石塘”示意图

集历代海塘之大成的新鱼鳞石塘

到了清朝,钱塘江北 岸成为受潮水猛烈冲击的重灾区。海宁、海盐和平湖等沿海地区,成为清朝海塘工程的重点区域。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浙江巡抚朱轼在海宁老盐仓海岸修筑集前朝之大成的新式海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5262.html
上一篇招潮蟹:不会拉琴的提琴手
下一篇 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巡礼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