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让古天书在新时代为新气象奉献

让古天书在新时代为新气象奉献

阎继龙我珍藏有一部从清末到明初涉及天气、天文、天灾的宝贵资料,由于它的涉天性、难懂性、科学性和珍贵性,我们给它个爱称叫“天书”,又由于它发现于我们国家山西省吕梁市信义镇,我们权且把这部天书称作《信义天书》。据说天书是天上地外的书,是神仙们著…

严继龙

我收藏了清末至明初有关天气、天文、自然灾害的珍贵资料。因为它的自然性、不可理解性、科学性、珍贵性,我们称之为“天书”,又因为它是在我国山西省吕梁市信义镇发现的,我们有权利称这本天书为“信仰之书”。据说天书是神仙写的超越人类智慧的书。天文学史和人类史证明,以前地球上从未见过外星人或超人智慧体,所以童话中所谓的神仙、神仙、天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里所谓的“信天书”,就是我们这个世界上实际存在的,全面涉及“天”的书。是一种非常大众化、接地气、充满“天道”精神的。信实之书和天书的发现

20世纪60年代,中国气象服务脱胎于军队系统,开始服务于全国各行各业。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提高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我国有地市级以上的气象台站,可以利用先进的气象网、通信网、雷达系统等提供气象资料、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服务。那时候。县及县以下都有气象站和岗哨,依靠单点、简易的观测手段、数据和简要的历史资料,为当地开展气象服务。鉴于当时气象科学理论、观测手段和技术经验的局限性,我国各级气象台站的气象服务,特别是天气预报的服务水平还没有那么高,基层气象台站只能补充上级气象台站的天气预报。由于设施、手段和人员的限制,我国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服务,尤其是天气预报服务水平不尽如人意。为了尽快适应基层特别是农业战线对直接、准确的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的迫切需求,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必须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国式气象发展道路。要走中外结合、本土与国外结合、古今结合、专群结合的道路。基层哨站要因地制宜,注重发展和应用汉化、民俗化、大众化、古老化、土著化的天气预报方法。在党和政府的气象政策指导下,全国各地各级气象台站积极开展下乡考察,收集中国民间气象经验。当时笔者在山西省离石县气象台工作,站领导经常指派我下乡执行上述任务。

1965年5月。我奉命走访当时离石县信义公社信义大队的群众,观摩天空体验。通过公社大队领导召开的会议,挨家挨户的讨论和走访,我在农业谚语、天气谚语、农业气象谚语、天气预报、天气物候等方面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为了深入挖掘,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群众巡天宝藏,我偷偷搜索了当地的天文、天气、自然灾害等。,是当地老乡们通过吃、住、干、接触、接近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诚意向群众请教,收集来的。在此基础上,我采用个别私访的形式,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

由于“天书”的所有材料都记载在几十种历书中,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非常强调阶级斗争的时代,这些在当时都是被称为“皇历”的古董(也有人称之为“皇历”),属于“批判”和“打破”的迷信范畴,不能也不敢张扬。一旦报告被公之于众或被极左分子知道,可能会遇到麻烦甚至灾难。第一,我可能要先被“批评”和“惩罚”;那么两天书的提供者可能要被“查”和“打”;这本珍贵的天书的命运可能是被没收或销毁。为了保护自己,这本书和“天书”的主人,在文革期间和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始终不敢公开揭露它,也不敢研究和使用它。随着文革结束,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皇历”不再被视为“禁书”。可惜我当时被迫离开极左路线下的气象部门,投入到新的工作中,没时间管这件事。但我还是像宝贝一样保护它,珍惜它,让它沉睡近半个世纪。现在,我退休了,快80岁了,身体处于虚弱状态,随时都有出事的危险。为了不让天书永远遗失在我手中,成为“死宝”和永久的遗憾,我一定要让它重见天日,出现在世人面前,让它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祖国和人民的气象等事业做出贡献。信义天书产生的地域环境

山西省吕梁地区是中国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是中国道教始祖吕洞宾、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武则天皇后、唐朝名将郭子仪、清朝第一清官于成龙、《大生光荣死》女主角刘胡兰、中共领导人何昌、高的祖籍和出生地。这里有大量优质的煤和铁资源;这里是世界名酒——汾酒、竹叶青和世界名醋——山西老陈醋的故乡,工艺独特,产品名优。这是一个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信宜是吕梁地区的一个山城,现在隶属于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离石区古称永宁府,原为离石县)。位于黄河金山峡中段以东,吕梁山中段以西,北纬37度32分,东经111度10分,海拔1050米,距石城区东北约10公里。新一村面对着一年四季流淌的小东川河。村南的河流是一片平坦的沙滩和梯田组成的土梁。村子背靠黄土丘陵,北面是梯田组成的土梁;该村为东部吕梁岭中段的薛公岭,是307国道、印青高速、太中银铁路密集通过的路段;西南沿小东川河下游有东川河(小东川河与东川河汇合处)、离石市、三川河(东川河与三川河汇合处)至黄河。信义村以北约20公里处是真武山著名的道教圣地和风景区,称为北武当山。东北约40公里是关帝山(海拔2830米),吕梁山的主峰,以吴公命名,及其周围的风景名胜。该村土地广阔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地形相对封闭。是古今离石地区米粮川、小东川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这里民风淳朴,传统文化和农耕文明易于保存和传承。这里是风水宝地,有文化人才,有文化瑰宝。信义天书跨越的时代特征

信义天书的正式记载始于于大清光绪三十四年正月初一(公历1908年,农历五年),止于民国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历1945年,农历元年)。它跨越了光绪、宣彤、民国、日伪、敌后等几个历史时期,长达38年。宣彤二年(1910年)据回忆,咸丰元年(公历1851年,农历1911年)至光绪三十四年的自然灾害和粮价有迹可循。官方记录和回忆记录总共跨越了72年到166年。在这94年里,从咸丰元年到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追忆部分主要记录了重大的自然灾害、每年的粮价、银价等等,以摘要的方式记录;从光绪三十四年到民国二十六年,是该系统的完整记录部分,主要记录天文、天气、自然灾害、年怨、粮价、银价等。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用日记记录下来。民国二十七年、三十一年的历史和记录缺失,是因为当时是民国二十六年到三十四年的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军队混乱。民国三十二年到三十四年,不知怎么的,把过去的文字记述改成了象征性的记述。

《忠信之书》从咸丰元年到民国三十四年,时间跨度94年,从鸦片战争结束(1840年)到抗日战争结束(1945年)刚好一百年。

近百年来,中国先后遭到英、法、德、意、俄、日、美等外国列强的侵略。通过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和两次世界大战等一系列战争,企图灭亡中国,瓜分中国,肢解中国。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下,他们的目的没有完全达到。但他们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让土地,支付赔款,开放沿海和河流的港口,允许他们兴办铁路、矿山、工厂、商店、教堂、学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侵略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苦难。洋枪打破了封闭封建保守社会的清朝大门,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也被带入中国。出于军事需要和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外国势力建立天文台,观测和记录天文、气象、地震等。在我国沿江沿海开放城市和内陆重点城市,以及在外国人集中的地方,如港口、机场、教堂、租界、医院、学校等。,并利用他们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获取中国的天文气象资源和信息。

《忠信天书》中的记载,是世界列强疯狂侵略中国,中国抵抗外来侵略的时代,是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激烈交锋,相互交流借鉴的时代。在学习、借鉴和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坚守中华民族的基因、传统、气质和自信。

《信经》的实践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碰撞融合的可贵精神,是坚持中华天文气象文明的典型案例,是坚持民族天文气象文化的真实见证。从1840年到1945年,忠信之书跨越了大约一百年,这是帝国主义从外部侵略中国,把中国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时代。与此同时,中国封建半封建王朝崩溃,大清帝国元气大伤。那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大复兴的时代。

义涵盖近百年,是指中国在忍受和抗击外部侵略战争的同时,还经历了太平天国(与捻军、白莲教一起)起义、义和团起义、戊戌变法、洋务运动、五四运动。武昌起义,民国成立,北伐战争,军阀混战,实行三民主义;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思想斗争、文化斗争等重大历史事件,如新民主主义的实行、新中国的诞生等。,使中国的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国政局长期混乱,战乱不断,思想文化剧变的时代,《忠信天书》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坚守自信,观测记录,给我们留下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天文气象遗产,实在难能可贵。忠信之书横跨百年,中国北方多灾多难。除了人祸,天灾也频繁发生。中小年份分别是咸丰十年、同治七年、光绪十七至十八年、光绪二十五至二十六年、民国六年、民国十三至十四年、民国二十六年、民国三十一年等。主要年份是光绪三至四年,民国十六至十八年。在天灾饥荒的情况下,尤其是民国十七年前后的裸地,到处都是饥饿,瘟疫蔓延,饥民吃草根,啃树皮,卖子卖妻,甚至自相残杀,《信义天书》的记载没有停止,也没有停止。它不仅记录了自然灾害的天文天气,还计算和记录了自然灾害的具体情况,这是一个奇迹般的贡献。信宜天书记录的三四十年的天文天气和自然灾害,可以和信宜附近有现代记录的天文台(气象站和观测站)的数据进行对比。经过数理统计和计算机科学,《信义天书》所包含的数据可以向前延续,向后延伸,从而延长《信义天书》的时效,提高其使用价值。可与太原、汾阳、榆林、延安等城市较早的数据对比,可与离石较晚的数据对比。就这样,信义天书在时间中跨越了一两百年的路程。同时,《信义天书》的资料还补充和丰富了参考站的资料,使各方的参考资料更具有史料价值、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信义天书的载体

《信义天书》是一套一年一卷36本历书组成的资料,记载了与天有关的内容。历书不仅是记录天象的载体,也是记录天文活动的平台。历书本身也是一种充满天空相关内容的印刷品,为记录天空相关资料提供了基础。历书与天空相关的记录材料密切相关。它是整个天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历书在封建王朝时期被称为“史淑贤”,俗称“黄历”(又称黄历),由皇家秦编撰发行;在民主共和制里叫阴阳历书,俗称阴历,由国家天文学会编制发行。无论是皇历还是农历,都是基于天文学和气候学的理论和实践编制的。历书有公历,又称西历和公历,主要是根据太阳和地球的规律编制的。农历,也称为夏历和阴历,是根据太阳和地球的运行规律制定的。阴阳结合在现代中国很流行。历书中,称谓的年、月、日、时可以用天干地支来编;有用的一周,编太阳,月亮,金木,火,水,土的标题;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个季节;有二十八宿,阴阳五行;有九三伏;有新月,有新月,有第一和弦,有第二和弦;有天文天气的关键时间节点,如社会、龙凤日、风暴潮等。这些都与天文、气象密切相关,是天书的背景部分。在我国,人们认为历书是一种公开、通俗、实用的神秘天书。我们古老而连续的几十本历书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和一种文物。通过它可以了解那些年的特点,历书编纂、印刷、出版的水平,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情、民风。可以说,历书是旧中国当年最重要的文字媒体、信息载体和文化百科全书,也是生产生活的宣传书籍和指南书籍。毋庸讳言,历书和资料中有一些迷信、封建甚至反动的糟粕。要用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它,理解它,认识它,批判它,利用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化糟粕为肥料,化负能量为正能量。“忠实天书”的原创者

“信宜天书”不是神仙或神仙创造的,而是信宜地区的老乡创造的。那么信义老乡都是些什么人呢?笔者于1965年5月走访新一村时,经过艰苦的讨论和走访,已基本收集了当地一般的民间天文经验。不过一般普通的“经历”我听多了,看多了,兴趣不太大。所以想挖掘出一些我还不知道的,希望对预报天气有更大价值的“好东西”。熟悉了老百姓之后,我经常晚上深入农民,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希望以真心诚意,感动天地,感动神明,有所收获,得到秘真。一天下午,我在离村子很远的山坡上遇到一个放羊的老乡。一般来说,牧羊人常年在野外放牧。他们对天气非常敏感,观察天气的经验比普通人更丰富、更真实。于是我主动找他请教。牧羊人看我态度诚恳,谦虚诚恳,知道我是气象技术员,就很投机地和我聊了起来。他向我讲述了他在野外独特的观天经历,以及在村民中流传的观天经历。我试着问他村里有没有懂天文气象的“大师”,有没有观测预报方面的天文气象“古籍”。一开始,他是警觉的,犹豫的,不敢说的,不愿意说的。由于当时正值“四清”运动的高峰期,阶级斗争的气氛很浓,他的警惕性很正常,这一点我很理解。经过反复动员劝说,我答应守口如瓶,保守秘密。也许他确认了我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有害的人。他也看到我对天文气象知识和技术的追求非常执着、渴望和痴迷,最后答应他回去好好想想,提出问题,约好第二天下午在这个地方见面。第二天下午,我如约见到了牧羊人。他拿来一捆,打开一看,里面有几十本书。这些书都是“历书”,讲的都是天文、天气、自然灾害。牧羊人说他会给我这些书。我为之动容,喜出望外,如获至宝。我被它感动了。牧羊人真好,书的主人真好!出村的时候给了牧羊人三十块钱作为答谢,本想多给他一点,可我当时的工资一个月才三十四块,心有余而力不足啊!我真的很感谢这个牧羊人。我想念他几十年了,很想见他。我想知道他是否还活着。可惜我只问了他的姓,没问他的名。五十多年过去了,我甚至忘记了他的姓。至于书是谁写的,我当时没问,也不方便问。牧羊人自己写的书吗?我觉得这本书的主人一定是个牧羊人,包括两种情况:他父亲交给他的,别人交给他的。至少他是这本书的收藏者,收藏者就是拥有者。牧羊人自己写的吗?我觉得不是他写的,至少不是第一原创者或者主要创作者写的,因为他给我这本书的时候大概四十岁左右,记录的是1908年,他还没出生。他的父亲应该是这本书的第一或主要创作者。父亲老了,牧羊人参加了一些记录。我以上判断可能性最大,第一。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可能。比如牧羊人的其他父亲、叔叔、舅舅;比如与村里牧羊人关系密切的有特殊才能的人。无论是牧羊人还是非牧羊人,都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和特征:一是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富裕,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经济条件;二是文化程度高,会写、会算、会记,有录音条件;三、身体空闲,有空不忙,有时间条件;四是懂国学易经、阴阳五行,有传统知识;第五,热爱天文气象,热爱观测,热爱预测,热爱研究,兴趣浓厚;第六,决心、信心、决心、毅力、恒心和坚强的意志。牧羊人的父母很可能具备上述条件和特征。至于《天书》的创作者是一个人还是几个人,我觉得主要是一个人,是主创,以他为主。从1908年到1937年连续记录了30年。在1908年之前,因为时间跨越到了1841年,创始人的长辈和村里的长辈可能都参与了追忆。1937年后,由于抗战时期局势混乱,加上创始人年事已高,有可能是创始人的儿子或其他后辈参与录制。创始人的身份可能是富农、阴阳占卜、和尚道士、医生老师等。他们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才华、有素养的农村人。我认为《忠实天书》的拥有者和创作者们有着伟大的精神和伟大的贡献,值得我们敬佩、敬仰和推崇。外国侵略中国,战乱不断,在战乱年代,他们能够潜心天文气象记录,有很大的职业抱负。在中国局势混乱、思想混乱、文化混乱的时代,他们能够坚持潜心研究天文气象记录,而且非常自信。他们很有精神和骨气,在当地自然灾害频发、灾情严重的年代,呕心沥血地记录天文气象。他们没有付出,没有利益,没有功利,却能坚持几十年,年复一年的记录是38年。每个月都记得,我已经记了500多个月了;日记,风雨无阻,记录了13000多天!在那个艰难而复杂的时代和环境下,能时时刻刻不慌不忙地观察、认真思考、认真记录,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遗产,真的很了不起!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信义天书收藏家

如果说羊倌及其先辈是《信义天书》的原创者和最初的收藏者,那笔者就是继羊倌之后最终的收藏者。《信义天书》的原创者从1908年起始记载到1945年终止记载的38年,他们不是把历史当做我们今天的台历、年历、月份牌那样记完了用完了就丢弃了,而是一本一本都保留下来了(抗战期间丢失了两本)。特别是1945年终止记载到1965年转送给我的20年,历经解放战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农业合作化、反右派、反右倾、人民公社化、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四清运动等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变革,困难之大、风险之大可想而知,但他们依然能够基本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他们不仅是“天书”的原创者,而且也是“天书”的第一保藏者。我们应该对他们在保存、保护、保藏“天书”方面所作的担当和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从1965年到现在,“天书”由我保存、保护、保藏,历经文化大革命、六次调动工作、五次大搬家,我还是像它的前任主人一样,将它完好地珍藏下来,并且决定让它重见天日,在新时代为人类服务。我为什么对《信义天书》有如此強烈的感情呢?这是因为:第一,我的兴趣。我父亲20世纪30年代以前在家乡务农,由于农业生产与天气气象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他对天气气候十分关注。我父亲具有民国初年小学文化程度,算是那个时期小有文化的人了,加上他性格上比较细心,所以他能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继承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民间看天经验。三十年代以后,他离开农业农村,进入工厂城市,虽然不再依赖和利用天气气候为自己的小农经济服务。但他仍然习惯于看天测天,经常主动告诉工友们、邻居们近期的天气情况及其变化,为人们进行气象服务,而且预测预报得还相当的准确,深得大家的信赖和称赞。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在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我从小就对气象产生了好奇和神秘的感觉,萌生了对气象的热爱和兴趣。第二,我的志愿。1959年我初中毕业后,在众多的报考志愿中,我的第一志愿是北京气象,第二志愿山西气象,第三志愿放弃不填。这表明我对所选志愿的坚定和考取这一专业的自信。我如愿考入北京气象专科学校,学校分配我学农业气象专业。这个专业和我感兴趣的天气预报专业有一定距离,一开始我确实不怎么喜欢它。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天气预报方面。特别是在中国民间预测预报天气方面更加注重,更加投入。在校期间,我大量阅读了有关天气、天文、气候、物候等方面的书籍和资料,收集、抄录、整理了数以万计的看天谚语和看天经验。在北京气象专科学校,我修业四年,不仅学习到了当时最先进的农业气象理论和技术,为我今后从事环境生态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而且学到了现代天气学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实现中国传统气象学、中国民间气象学与现代气象科学技术相合,走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创造了条件。第三,我的专业。1963年我从北京气专毕业后,先后在离石、文水、古交三个县级气象站工作,直到1977年,在我不情愿的情况下,离开了我心仪的气象工作。我在气象部门气象岗位上从事气象专业14年。14年来,除了按规定完成自己应做的工作,如气象观测、气象情报、天气预报、农业气象观测、农业气象服务等日常工作外,我的主要兴趣、主要精力还是侧重于党和政府倡导的气象工作群众路线,收集、整理、研究、验证中国传统的民间的气象经验,并且尽可能地与本职日常工作相结合。离开气象部门后,我有机会从事了与气象生态有密切关系的环境保护工作,但我仍然不改初衷,在搞好环境保护本职工作的同时,我对气象科学的兴趣,对气象事业的感情一直没有改变,时刻关注天气预报、天气变化,心中总是想着中国特色气象道路的实现。第四,我的梦想。我小时候的兴趣、我求学的志愿、我从事的专业工作,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就是与天奋斗,欲与天公试比高,努力发展中国传统气象科学和事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气象发展道路这样一个梦想。在宏观上,期望中国传统的气象学说和民间气象经验与现代卫星、雷达、计算机、大数据、互联网、天象图、最新气象科学理论成果和技术手段相结合,实现中国传统气象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和发展,实现中国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具有更深刻、更丰富的中国元素、中国基因、中国特色。在微观上,期望能够实现在没有现代观测手段和现代情报信息手段的条件下,或得不到现代观测情报信息帮助的条件下,实行高效率、高准率的独立天气预报、单点天气预报、徒手天气预报,能够为战时、灾时、急时情况下的简便操作、适时应对精准服务。这就是我的终生追求和梦想。基于以上四点,我对《信义天书》情有独钟,特别珍爱,特别珍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582.html
上一篇劳模,引领时代的践行者
下一篇 寻找太原碉堡(连载)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