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皇图永固镇川口

皇图永固镇川口

刘媛镇川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东部,是明长城的关口之一,与1500年前的北魏皇家永固陵近在咫尺,附近还有近500年前所修的镇川堡。这一带长城风光格外古朴苍凉,且距离市区只有30多公里,交通颇为便利,倘若来大同访古探幽,到镇川口是一个很好的…

刘源

镇川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东部,是明代长城的门户之一。它靠近1500年前的北魏帝王永固陵,附近有近500年前修建的镇川堡。这一带的长城景色特别古朴荒凉,离市区只有30多公里。交通相当便利。如果来大同逛古,探幽,去镇川口是个不错的选择。

镇川口、镇川堡以及附近的长墙墩都是明朝国库修建的,可以算是“皇家工程”了。但本文中的“皇帝”二字,指的是北魏时期在这一带修建的皇家“永固陵”。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的近百年,是让大同人无比骄傲的时期。平城在当时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特大城市之一,经济文化极其发达。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就是在那个时期发掘的。在平城,北魏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均田制和户籍制度、改变官制和法律、改变汉族风俗等。,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而且直接促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刻而持久的融合。为此,于在《大同书》中说“中国从此走向大唐”。这些成就与北魏传奇女政治家冯太后有着重要的关系。

说起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人们往往会想到汉代的吕后、唐代的武则天、清代的慈禧太后,而北魏的冯太后,死后葬于房山,其当政时在政治上的权势丝毫不亚于以上三位。如果说她对整个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贡献和影响,我觉得她超越了他们。冯太后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钢铁般的技能。她帮助过丈夫、儿子、孙子三代皇帝。她在位期间对北魏的政治、经济、风俗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为北魏的政治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个人选择了房山(位于山西大同北部)作为自己的墓地。太和十四年(490年)九月,四十九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谥号文明太后,十月葬于房山永固陵。她的孙子孝文帝用君主的标准给她的祖母举行了葬礼。孝文帝还在永固岭东北一里左右为自己建了一座长生殿,打算死后葬在这里。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死后葬于洛阳。房山的寿宫成了虚宫,名曰“万年堂”。如今,房山山顶上的北魏帝王陵寝的许多附属建筑都已湮灭,只有永固陵和万年堂两座巨大的围场依然高高地矗立在宽广的展顶上。1976年,文物部门对房山永固陵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陵墓隧道内的石券门雕刻精美,线条流畅,技法娴熟。这四个虎头门墩雄伟壮观,造型奇特,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东边半山腰有座庙,叫惠泉寺。这房山的“凌薇烟雨”,是“云中八景”之一,历史上是大同郊区的佛教胜地。据记载,惠泉寺始建于明朝弘治十一年。但根据其地理位置,不得而知此寺可能有北魏帝陵庙的渊源。由于冯太后一生信佛,所以永古岭的地面采用了墓葬与寺庙相结合的布局,颇具佛教色彩。惠泉寺历史上曾数次被毁重建,近代于70年代被毁。今天,人们看到的建筑,大多是当代居士近20年来重建的,亭台楼阁,庄严大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尤其是爬上方山山顶,回望这座寺庙,废墟和荒野非同一般。

长城也是北魏时期修建的。罗先生在《长城史》中指出:“南北朝时期,统治中国北方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以鲜卑贵族为主,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如突厥、柔然等的威胁,也不断修筑长城,以加强防御。特别是北魏、北齐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工程。北魏明太昌八年(423),东起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修长城二千余里;沿途设置了六个重要的军事城镇,分别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西北)、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北)、武川镇(今内蒙古武川西北)、福明镇(今武川西北)、柔轩镇(今内蒙古兴和西北)、黄槐镇(今河北张家口以北)。”

大同北部有北魏长城。《天镇村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第二卷)第2371页记载“大营盘村有北魏长城遗址,东西走向,南经大营盘由新平二至平原头,与北明长城几乎平行。现在只剩下部分地基,约6000米”。笔者曾在大同市天镇县新平二村勘察过这段长城。夯土层只有6-7厘米左右,而同一地区明长城的夯土层有13-17厘米厚。笔者在方山北麓长城游览时,也看到了早期夯土墙的遗迹,夯土层也比较薄。但是,房山北面的夯土墙即使是北魏的遗迹,也可能是皇陵的墙,不一定是北魏的长城。

顾雍陵所在的方山,有着非常特殊的地貌。整座山是一个巨大的由玄武岩构成的长方形平台。北临长城,北临巍峨高峰,东临万泉河,西临饮马河,南临繁华大都市。从镇川口出发,沿着长城所在的山脊向西爬房山,然后沿着长城继续前行。从西端下山到饮马河岸边,过程并不是特别漫长和苦涩。山河长城在过程中,有历史,有人文,有自然风光。这是一条非常经典的徒步路线。

自北向南的万泉河,直到今天依然水量丰沛,镇川口的“川”字应该就在此之后。镇川口是明代长城的一个普通关隘。如今,这里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几乎没有家庭。很多人家的后墙就是长城。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老人靠一点简单分散的农牧业为生。整个村子已经很多年没什么变化了。

震川口往南4公里多,就是震川堡。“口”与“包”的区别,有着相同的历史渊源和背景,如今却是两个不同的村庄。据《三云考》记载,镇川堡始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万历十年(1582年)用砖覆盖。城堡的周长是“二英里五分,四英尺一英尺高”。明朝在此驻军时,有674名士兵和70匹军马驻守,守卫着长城“二十里,二十八边墩,三火道墩”。在这组数字中,城墙的高度是“四尺一尺”。在明代大同镇的所有城堡中,城墙高度超过四尺的并不多。就连偌大的大同镇的城墙也不过四尺二。镇川堡周围地势平缓,几乎没有什么高地可以证明,只好“高墙”了。

如今的镇川堡是一个经济落后的村庄。所有的城砖都已经被拆除,房屋、猪圈、鸡舍甚至厕所都已经建成。暴露的夯土城墙仍有方形圈地的轮廓,西侧、南侧残存较少,东侧墙约有一半,北侧墙残存较多,较为完整。站在镇边堡的小街上看方山,就像大地向着云端升起一个宽阔的平台,很有意思。街道的尽头是一座照壁,两边各有一只石狮。城堡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老房子,随处可见花纹精美的砖雕和石片。时间在这里似乎慢了下来。其中北墙那一间还是高台阶,门窗上残留木雕,里面满屋子的木雕壁龛,做工精细华丽。

几年前的一天,我溜达到西墙下的一户人家。有古老而昏暗的土洞和幼稚而明亮的窗花。唯一的主人是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我径直走进门时,他正坐在炕上,手里拿着一本《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聚精会神地读着。我拍到了这张照片。后来坐在炕上和他聊天,才知道他是个老革命,40年代初入党,建国后一直务农。老人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坚定忠诚的信念也一直深深打动着我。镇堡旁边是万泉河。几年前修建了万泉河水库,解决了大同市的饮水问题。多年来,大同市严重缺水一直是制约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个水库的优点是无穷的。在万泉河经过的这个山沟里,有几个同样古老的村落,如小米沟、三百户营等,都是依山傍路而建。村庄也是狭长的。万泉河常年流经村庄,附近植被丰富,生态环境非常好。村民种植的植物比牧之多,种植的树苗多,经营的苗圃也多。

在“黍沟”的名称中,“黍”是当地常见的农作物,也就是所谓“苦黍走”中的黍。这个地名不难理解。“三百户营”清楚地表明,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军事地位。明代军制为卫所制。最高一级是都督府,其次是都督府,管辖卫所。魏所辖千户,千户辖百户,以一百二十人为百户。而万泉河边的“三百户营”大概就是由此而来。大同长城沿线经常看到类似的名字,构成了坚固的防御据点。在王朝的御画大业中,这个具体的“点”构成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592.html
上一篇探寻色彩浓郁的沿海考察
下一篇 重视和保护乡土景观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