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之五:走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之五:走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郭秀翔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结合地的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这里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香格里拉”。1936年四五月间,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这一地区,历时半个…

迪庆,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交界处,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迪庆”在藏语中是“吉祥之地”的意思,是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的香格里拉。1936年四五月,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这一地区,历时半个多月,行程400多公里,翻越三座雪山,在雪域高原种下革命火种。至此,“民族团结”的故事讲完了。跟随红军长征的脚步,我们来到了迪庆藏族自治州。

巫山环岛的传说

在迪庆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北侧,坐落着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这里原是中甸县旧城区的中心镇公堂,也称藏经堂,是古城藏族议事、集会及宗教活动的中心。1936年4月,贺龙、任弼时率领红二军团到达中甸时,总指挥部就住在这里,贺龙和任弼时分别住在东西厢房楼上。红二军团离开后,红六军团又在这里整训了14天,这是两军团出发长征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休整。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萧克题写的《过金沙江》诗迪庆香格里拉县独克宗古城月光广场北侧,坐落着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这里曾是中甸县老城区的中心镇法庭,又称藏经阁,是古城内藏族议事、集会和宗教活动的中心。1936年4月,贺龙、任率红二军团到达中甸时,总指挥部就住在这里,贺龙、任分别住在东、西翼。红二军团出发后,红六军团又在这里训练巩固了14天,这是红二军团出发长征以来最长的一次休整。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藏萧克的诗《渡金沙江》

走进迪庆的红军长征博物馆,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历史以图片、实物、场景展现在我面前……

这是乌蒙山回旋战的重要地图。透过这张地图,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炮火重重的乌蒙山。红军战士巧妙迂回迂回,斗智斗勇...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南方坚持斗争的唯一的一支红军主力部队只剩红二、红六军团。1934年10月,贺龙、任弼时等率领红二、六军团主力向湘西北发动攻势作战,创建湘鄂川黔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大兵压境、苏区面积缩小的形势,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1.7万余人,从湖南省桑植县刘家坪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丽江石鼓镇渡口红军战士和船工塑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唯一坚持南下斗争的红军主力是红二、六军团。1934年10月,贺龙、任等人率领红二、红六军团主力在湘西北发起进攻作战,建立湘鄂川黔根据地,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个团的兵力,对湘鄂川黔根据地发动“围剿”。面对苏区面积被士兵缩小的形势,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一万七千余人从湖南桑植县刘加平等地开始长征。丽江石鼓镇渡口的红军战士和船夫雕像

1936年2月进入黔西,发动大顶、毕节地区群众,建立政权。二月底,两军入乌蒙山。

巫山海拔2300多米,山众多,绵延千里,在云南的东北部,贵州的西部。二月的乌蒙山,天寒地冻,冷清清,多雨多雾多雪,道路泥泞。在乌蒙山,艰难困苦难以言表,红二、六军团陷入了离开湘鄂川黔根据地以来最危险的境地。敌人的包围圈越来越紧,可机动的区域越来越小。为此,红二军团总司令贺龙在军委支部会议上说:“这一个月来周而复始,敌人以为我们快垮了,这就增加了他们的气焰。我们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敌人的关节里溜出来,一路进入云南,把龙云的马蜂窝打得粉碎。”随即下达了秘密突围的命令,要求部队以非常隐蔽的方式行动。没有点火,没有喊叫,没有裹着布的蹄子,没有声音。如果你突破了敌人的夹缝,即使被一小队敌人发现,也不允许开枪。你应该尽快摆脱敌人。3月底,两军终于突破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巫山环岛战役书写了红二、六军团长征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用兵灵活、突围巧妙的著名战役。三军会师后,毛泽东在保安接见红二、红四方面军部分领导时,非常高兴地说:“二、六团一直在乌蒙山周围,别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迷惑了,所以我们才转出来的!出了贵州,过了乌江,我军第一军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第二、第六军团成功了,所以没吃亏。你们还有一万人,没有损失。这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也是一次伟大的经历。我们应该总结一下,从中吸取教训。”

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政委余在乌蒙山回旋战中左臂受伤,但他不顾病痛继续指挥战斗。包围后,他受伤的手臂因缺医少药无法手术。后来溃烂溃烂,只做了简单的包扎。直到1936年9月,他到达甘肃南部辉县、成县,缴获敌人止血钳一把,医生才为他实施截肢手术。从受伤到截肢,已经过去了190多个日日夜夜。余拖着断臂,冒着敌人的炮火硝烟,爬雪山,过草地,从贵州走到甘肃。历经五省,行程一万余里,成为长征途中著名的独臂将军。

石鼓镇留下的“长联”

在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有一条红二、六军团在石鼓镇抢渡金沙江时用过的简易小船,它满载着红军的豪情,为后人默默讲述着当年那段传奇的故事……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红军翻越雪山实景展示在迪庆的红军长征博物馆,有一艘石鼓镇红军二、六军团渡江用的简易小船。它饱含着红军的骄傲,默默地为后人讲述着当年的传奇故事...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展示了红军翻越雪山的真实场景。

“贺龙敲石鼓,红旗舞满天,山飞过金沙江,笑当年的元世祖。纳西的穷人见太阳,从来不怕木宫殿。龙云遇到红军,像松鼠一样夹着尾巴逃跑了。纳西族人跟着革命,他们要管好自己的事。”这是丽江石鼓镇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红六军团从乌蒙山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后,一路打到普渡河。滇军领导人龙云判断红军可能从元谋渡河,迅速从昆明调集所有滇军到普渡河两岸防堵,并加速追击孙度纵队,企图在普渡河东岸阻击红军。对此,贺龙决定佯攻昆明,引诱龙云将守卫金沙江的敌人调回昆明。然后红军向西转,甩了滇军,赶到石鼓、丽江渡金沙江。据此,4月10日,红二、红六军团掉头南下,到达距昆明20公里的富民城,摆出进攻昆明的架势,吓坏了龙云。龙云紧急调云南部队到昆明。滇军赶到昆明时,贺龙率领红军到了滇西,一日行百里,到了金沙江石鼓渡口。

红军直奔石鼓,完全出乎敌人意料,不得不派飞机轰炸石鼓地区,拖延红军行动,同时使地面部队加紧追击。然而,在国民党军队到达之前,英勇的红军在石鼓的木瓜寨、木古墩等五个渡口迅速渡过了金沙江。滇军追河时,只看到红军留下的标语:“吓死滇军,拖死湘军,踩死川军,气死中央军。英雄是红军。”“从宣威城过来,打扰了,打扰了!当你出发去石鼓镇的时候,请你回去,请你回去!”“宣威,送石鼓,谢谢你!谢谢大家!”红军留下的“长联”让追击的云南军无比愤怒,在这里乱开了一枪,只好撤退离开。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红军长征迪庆博物馆

红二、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行军战士唱起了豪放的战歌:“金沙江铿锵作响,百战百胜的红军来渡河,山高路长不怕,何况敌人的阻挠……”抢渡金沙江,是红二、六军团摆脱国民党军正面封锁、背面追击、两面夹击的关键一步。至此,两个团完成了最艰难的战略转移历程,摆脱了国民党军主力的围攻。

从丽江去香格里拉的路上,我们特意去了石鼓镇。该镇位于云南西北部,是滇川藏茶马古道的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青藏高原南下至石鼓的湍急金沙江被一座悬崖挡住,在那里向东北方向作了近180度的大转弯,形成了壮观的“长江第一湾”。这里山谷宽阔,河水缓缓流淌。历史上,石鼓是天然渡口。传说诸葛亮五月过泸水(金沙江古称泸水)和元世祖忽必烈背着皮包渡河都选择在这里渡河。在石鼓镇前的一个小亭子里,有一个用汉白玉雕成的大石鼓,直径近两米。据说这个石鼓是诸葛亮南征时立的。

在石鼓镇北,金沙江西岸,建有红军渡江纪念碑和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萧克将军题写馆名。第二、第六军团渡过金沙江后,第六军团团长肖克激动地写下一首诗:“盘江三月遭飓风,铁马西征,牵制敌军。炮火飞过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听到金鼓之后,我由衷地担心,但在得到独木舟之前,我欣喜若狂。看着玉龙,放宽尺度,我们就联手北上。”纪念馆前是一座红军战士和手摇桨船夫的雕塑。底座上刻着“金沙水暖”四个大字。红军过长江纪念碑底座周围有不锈钢栏杆。停在这里,从远处看。你可以将“长江第一湾”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

亚雪山竖起的一座丰碑

在博物馆展厅深处,还原了一组“翻越雪山”的大型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当我靠近的时候,我感觉我在一个覆盖着风雪的山顶上。只见远处一群红军战士互相搀扶,奋力向山顶攀登。这组场景生动地反映了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翻越牙哈雪山的场景。

雅雪山海拔4200多米,山峰连绵,山顶终年积雪。1936年4月底,红二、六军团开始翻越这座雪山。红二军团前卫四师参谋长高,十二团政委朱,率十二团为先锋,翻越牙哈雪山。途经崖屋时,遭到当地酋长的袭击,高等12名红军战士牺牲。

紧随其后的红二军团大部队在贺龙等的带领下,爬到半山腰时,大家便感觉到呼吸困难,头昏脑胀,四肢无力,行进速度不得不慢了下来。傍晚,乌云翻滚,狂风大作,顷刻间,漫天大雪铺天盖地倾泻而下。由于雪下得越来越大,贺龙指示大家就地宿营。他踩着积雪检查战士的宿营地,发现雪地里有一名红军战士身上大部分被雪覆盖,一动不动。他立即命令身边人员将这名战士带到他住的帐篷,但未等天亮,这名战士就牺牲了。他嘱咐身边人员查询烈士姓名,沉痛地说:“等革命胜利了,也好告诉他的亲人。”并与身边人员一起将其掩埋好,脱下军帽、眼含热泪向烈士告别。多年后,一位跟随贺龙翻越雪山的战士写下了《泪洒雪山》,记述了这一感人的故事。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藏族战士写的诗《心愿》紧随其后的是贺龙等人率领的红二方面军,爬到半山腰时,大家都感到呼吸困难,头晕目眩,四肢无力,不得不放慢速度。傍晚,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突然,大雪倾盆而下。雪越下越大,贺龙指示大家就地扎营。他踩着雪去视察战士的营地,发现雪地里有一个红军战士,大部分被雪覆盖着,一动不动。他立即命令周围的人把士兵带到他的帐篷里,但在黎明前,士兵死了。他让身边的人打听烈士的名字,悲伤地说:“等革命胜利了,还不如告诉他的亲人。”和身边的人一起安葬,摘下军帽,含泪告别先烈。多年后,一位跟随贺龙翻过雪山的战士写下了《雪山上的泪》,描述了这个感人的故事。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藏兵写的诗《愿》

二、六军团爬上了牙哈雪山,牺牲了数百名官兵。神圣的雪山上镌刻着红军的丰功伟绩,烈士的遗体铸就了巍峨的雪峰。为铭记两军翻越牙哈雪山的壮举,牙哈雪山上建有“中甸牙哈雪山红军长征纪念碑”。在迪庆长征博物馆里,保存着当年爬雪山的女将军李珍写的诗《过中甸雪山》:“百洞披寒裘,凶雪落换银衣。草鞋卡脚踝三尺,寒风刺骨。月亮挂西,夜茫茫,饥寒袭齿。我无怨无悔,我无怨无悔。”

墙上标语书写的历史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在长征途中写下的标语,不仅像号角号召贫苦人民走上革命之路,更像火种,播撒到长征的漫漫征途和千山万水。在博物馆的展厅里,有一面用木板拼接而成的标语墙。这是红军在迪庆节时写的标语。

中甸是一个藏族聚居区。摆在红军面前的第一个任务是如何处理与西藏人民的关系。为了赢得藏族同胞的理解和支持,红军对部队进行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要求全体官兵严格执行纪律,做到“马不踏青稞,人不上堂,走了要收拾,借的东西要归还。”为了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打出了“兴藩、兴藩、灭蒋”、“协助范敏独立解放”、“优待少数民族、保护酋长生命财产”、“保护寺庙、尊重僧侣”、“公平交易、不从群众身上拿一针”等口号 “红军是范敏的好朋友”和“范敏人民过着和平的生活”我们要通过走访群众、举行联欢会、表演文艺节目、召开藏、汉、工商界代表座谈会等形式,进一步宣传党和红军的政策。

在中甸,红军把红旗插在县政府的屋顶上,打开了监狱,释放了被囚禁的农奴。并发出《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康康支部的通知》,指出:“我军将以助民、除民之苦、兴民、灭蒋为目的,经稻城、理化进入康川。因为军队,纪律严明,秋无犯。好在一路上群众和喇嘛僧人都会过得很开心,才不会惊慌逃窜。我希望你能尽力和我军一起购买粮草。我军将按价现金支付,绝不强求。”

红军在中甸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严格遵守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尊重藏民信仰,保护寺院,逐步取得藏民的信任和支持。并积极为红军当向导、做翻译,帮助红军找住房、买粮食、碾米、洗衣服、缝补子弹袋,有的藏民还把家里的粮、油、肉、糖、酥油送给红军。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红二、六军团长征中的部分女红军照片在中甸,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严格遵守藏族群众的生活习惯,尊重藏族信仰,保护寺院,逐步得到藏族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他积极充当红军的向导和翻译,帮助红军找住房、买菜、碾米、洗衣服、修补子弹袋。有些藏民甚至把家里的粮、油、肉、糖、酥油送给红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中的红二、红六军团部分女红军长征照片

在中甸休整期间,红二军团在藏经阁召开了共产党领导集团积极分子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当前形势和党的战略路线的决议纲要,指出了创建全国西北抗日根据地和党在少数民族中的工作任务,提出了红二、红六军团当前的任务。这是红二、六军团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后,中共中央的决议提纲被编入政治教材和扫盲教材,供部队传达。一些部队甚至为此举行测试和问答会。

桂花寺讲的一段佳话。

中甸外有一座雍和宫,中文叫桂花寺。当时的桂花寺和土司、土司一起控制着中甸的政治、经济、文化,是中甸的统治中心,有寺兵和其他武装力量。红军到达中甸后,桂花寺关闭城门,严加防范。红军模范地执行民族政策,在秋天表现得天真无邪,不仅感动了藏族人民,也深深地感动了桂花寺的喇嘛们。桂花寺派出喇嘛沙纳古瓦作为代表,来到红二军团总部中心镇法庭,向贺龙敬献哈达。贺龙热情接待了他,并以个人名义致函桂花寺“八老”,声明:“红军允许人民有宗教信仰自由,故绝不会侵犯桂花寺全体僧人的生命财产,并负责保护。”

5月2日,贺龙率红二军团领导回访桂花寺,受到寺内全体僧人的欢迎,破例举行了“跳神”仪式。这是每年冬天和每月举行的宗教仪式,庆祝丰收并祈求好运。5月3-4日,桂花寺、喇嘛商人和富裕家庭开设仓库,向红军出售大麦、盐、红糖等粮食供应。红军筹粮约10万斤,其中桂花庙卖大麦3万多斤,还有大量的盐和红糖。红军还专门委派“沙纳古瓦同志安抚和吸引中甸城乡和附近农村的全体军民,向我军购买给养。”红军离开中甸时,桂花寺还派了两名骑兵随红二、红六军团行军,使红军安全通过了藏区。夏家洼为红军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解放后,任大中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在参观桂花寺时,贺龙还向桂花寺赠送了手写的“盛兴蕃祖”红色锦缎,祝愿西藏人民繁荣昌盛。桂花寺的老和尚非常高兴,珍藏了这块红色的锦缎。解放后,这件珍贵的文物被送到了军事博物馆。在博物馆展厅的墙上,有这幅红色的织锦照片,它无声地向游客讲述着“民族团结”的故事……

红军在藏区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不仅赢得了藏族同胞的拥护和支持,也吸引了许多藏族青年加入红军。一个叫桑吉岳西的红军战士到达陕北后,毛泽东问:“桑吉岳西是什么意思?”士兵回答说:“桑吉是佛的意思,岳西是婴儿的意思。”毛泽东笑着说,“太好了!又是佛,又是宝贝。藏族细胞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贡献。汉族有句古话,叫五华天宝,类似于你的桑吉。我给你起个名字,叫天宝吧!”

在一块展板上,一首名为《一个藏族战士的情歌——愿望》的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合脚的靴子我不要,那是彩虹;感情伴侣,她是仙女我不要;奔腾的雅砻江怎能倒流,飞箭永不回头;我们共同的愿望是和红军走到底。愿!愿!长征到最后!愿!愿!扎德勒!”在展板前驻足,我不禁想:这个立志“跟红军走到底”的藏族战士,一定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走到了圣地延安,走进了新中国!

长征路上的“姐妹花”

参加过长征的红二方面军女红军有20多个。在一面女红军的照片墙前,我看到了被誉为长征路上“姐妹花”的何任夫人和肖克俭仙佛夫人。

简出生于湖南慈利县一个开明士绅家庭,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弟弟简贤伟、简贤超、妹妹简贤佛都走上了革命道路,简贤伟、简贤超先后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二、六军团出发长征后,简带着出生仅18天的女儿何杰生和怀孕的姐姐简贤佛、弟弟简贤超踏上征途。在乌蒙山作战时,部队经常穿过敌人的封锁线。为了防止小洁生哭闹暴露目标,剑用布条将她紧紧绑在胸前,用衣服将她的头裹住。有时包得太紧或盖得太久。一打开,孩子的脸就紫了。翻越牙哈雪山时,为了不让孩子着凉,简给女儿裹了两件毛衣,盖了一条小被子。她把女儿背在背筐上,拉着一个伤员骑的骡子的尾巴,一路跋涉。由于沿途缺少食物和断奶,这个小生命奄奄一息。谁有望走出雪山垭口,快要断气的何杰生突然泪流满面,剑喜极而泣。而简贤超的弟弟简贤超,因为身体虚弱,死在牙哈雪山上的时候才16岁。

1936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组建红二方面军,随后开始穿越茫茫草原。穿越草原的第一天,怀孕的仙仙佛就开始痛苦了。在一座低矮破旧的土堡里,没有接生经验的简亲自为妹妹接生,并产下一名男婴,取名宝生。产后的仙仙佛拖着虚弱的身体,背着婴儿在长征。

蹇先任、蹇先佛,这一对长征路上的姐妹花,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带着孩子到达了陕北。遗憾的是,蹇先佛在长征路上生下的儿子送回湖南老家后,在日本侵略军的轰炸中死亡,成为她的一生之痛。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格达活佛题写的诗简任贤,简仙佛,这对长征路上的姐妹花,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带着孩子来到了陕北。不幸的是,出生在长征路上的仙仙佛的儿子被送回湖南老家,死于侵华日军的轰炸,成为她一生的痛。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藏格达活佛题诗

红二方面军长征中,也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位女将军李珍。

李珍,湖南省浏阳县人,6岁时成为童养媳。1927年加入共产党,同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革命战争时期,李震参加了创建湘鄂情、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曾任湘鄂情、川黔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共同的战斗生活中,李珍嫁给了红六军团政治部主任甘思琪。1935年11月,李真踏上长征路。她在《难忘的岁月》中写道:“长征伊始,我担任红六军团组织部长。我得和部队一起行军打仗,做党团工作,做干部工作,照顾伤病员,每天数伤亡人数。晚上野营的时候,战友们都睡着了,我还要缝补小红军的破衣服。虽然环境很艰苦,工作很累,但是大家为了实现崇高的理想,还是那么坚定、团结、乐观。”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贺龙在一次会议上称赞甘思奇、李震是“两个模范干部,一对革命夫妇”。

每一个长征路上的女红军,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他们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和执着,走完了这段漫长的路程。盯着墙上女红军的照片,心里充满了敬佩…

达成活佛的“心愿”

早就听说了朱德和格达活佛的故事。在一面展览墙上,我看到格达活佛写的一首诗:“啊,红军,红军!西藏人民的亲人,为了祖国的统一,你们历尽艰辛,踏上征程。愿佛祖保佑,盼你早日归来。”

大活佛是甘孜地区百里寺的一位活佛。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甘孜,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反动喇嘛和酋长,组织反动势力,企图阻挠红军北进。同时大肆诬蔑共产党和红军,通知群众不许卖粮给红军,不许给红军带路,不许当翻译,企图把红军置于绝境。但红军官兵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藏族风俗和宗教信仰,保护寺庙,不伤害百姓,深深打动了格达活佛。在一场倾盆大雨中,格达活佛看到红军冒雨不夺藏民房屋,还要为寺庙清理沙石,深受感动。雨后天晴,他看到天边有一道彩虹,以为红军是神,天地之神。于是,就派人召回躲在山里的藏人,劝人不要听信谣言。在他的宣传下,很多藏族同胞都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大活佛还积极发动群众为红军准备粮草,仅百里寺就支援红军粮食34000多斤。

我很感谢朱德加的行为。我去百里寺看望他,宣传共产党救国、解放各族人民的宗旨。格达非常高兴。甘孜地区波巴苏维埃政府成立时,他任副主席。1936年7月,红军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北上前,朱德在一块红绸上为格达活佛题词“红军朋友,西藏领袖”,并把自己的红军帽赠送给他,对他说:“五年到十五年,我们一定回来。”

红军离开甘孜后,格达活佛冒着生命危险,将红军留下的轻伤者转移到当地百姓家中进行护理。重伤员被带到寺庙,由他亲自照料。红军走后,敌人在寻找红军留下的伤员时,给每个伤病员起了个藏语名字。后来,这些红军伤病员有的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就地成亲,有的受伤后北上陕北。

“红军没了,寨子空没了,寨子空不担心,但是红军没了。”这是格达活佛在红军走后写的一首思念红军的诗。红军离开甘孜后,他在长征途中怀念红军,写下了许多关于红军的诗句:“彩云灿烂,闪耀的是红军的旗帜。巍峨的大山是红军的臂膀,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将永远被西藏人民铭记。”“高高的山坡上,红花盛开。你骑上背枪的马,穿过荆棘丛生的小路,爬到山的另一边。你什么时候回这个地方?”“在山里种树期待果实,在地里播种期待丰收。英雄的红军早早回来了,西藏人民希望苦日子到头了。”……

1950年3月,西康解放,红军回来了,格达活佛的“愿望”实现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同年7月,他为和平解放西藏到达昌都,向地方当局和各界人士宣传《共同纲领》和党的方针政策。八月,卒于昌都,享年四十八岁。

长征中,第三路红军经过14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在这些地区播下了革命的火种。不仅顺利通过了这些地区,还让很多少数民族重新团结在镰刀斧头的旗帜下。在那个艰苦的战争年代,这是人民支持的最好证明。

走出博物馆,走进月光广场,蓝天白云下,远处的雪山格外耀眼。登上大圭,远处的桂花寺和附近的独克宗古城尽收眼底。五颜六色的经幡迎风飘扬,悠扬的藏语诵经乐从耳畔传来。我面前是一个巨大的转经筒,上面刻着象征民族团结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吉祥八宝。虔诚的藏民和游客一波又一波地转动着转经筒,祈求幸福和平安。抬头望着蓝天白云下的金色转经筒,心里突然一阵感动。贺龙到达中甸登上大桂山时,通过望远镜看到远处山林中逃难避难的人们正在生火做饭,便指示身旁的向导翻译,动员百姓回家生活。站在大桂山上,我仿佛看到了贺龙元帅矫健的身姿,看到了一队队红军战士。他们来自遥远的湖南西部,在雪域高原种下革命火种。从此,独克宗城头飘扬的红旗在藏族同胞心中扎下了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864.html
上一篇程豫与清徐书院
下一篇 南下干部冀怀义:生命有信仰才有光辉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