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之六走进会宁会师城

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之六走进会宁会师城

郭秀翔位于甘肃省中部的白银市会宁县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们走进了甘肃省会宁会师城。这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地方。红军在这里会师,长征从这里结束,历经两年长途跋涉、艰苦转战的各路红军从不同地…

白银市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跟随红军长征的脚步,我们走进了甘肃省会宁市。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地方。红军在这里会师,长征在这里结束。各路红军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和艰苦奋斗,从不同的地方来到这里,成功会师,开启了中国工农红军紧密团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新局面。

回头看惠始前面的惠始路。

红色会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座会师门,原名西津门。1936年10月,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城门迎来了红一、四方面军,从此,西津门便有了一个新的名称——会师门。会师门上有雄伟壮观的会师楼,见证了红军将士登上城楼、打开城门的时刻。

会宁会师门红色会宁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个会馆大门,原名西津门。1936年10月,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城门迎来了红军一、四方面军。从此,西津门有了一个新名字——惠始门。会址大门上有一座宏伟的会址建筑,见证了红军战士登上城楼打开城门的那一刻。会宁会师门

停在会址前,当各路红军前往会址时,空在穿越时进入我的视线...

中共中央率领红军主力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2月和5月先后发动了东征和西征战役,发展和巩固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及时作出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决定。9月下旬,中共中央在讨论红军会师地点时,认为会宁是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必经之地,北有黄河,东南有西兰公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于是决定三路红军在会宁会师。毛泽东说,“会宁,好地名,好地名!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太平!”

1936年9月30日,活动在宁夏同心县附近的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奉兵团部命令,由团长韦杰、政委夏云飞率领,用布包好马蹄,夜间出发。10月2日,攻打会宁西津门,占领会宁县城。

10月8日,红四方面军前卫政委王宏坤在会宁接见了红四方面军代军长左权、政委聂。接着,左权、聂率兵团主力东返,红一师师长陈赓率红一团留守宁城,与红四方面军大部队会合。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10月9日,古老的会宁城沸腾了!时任红四方面军总部直属纵队司令员的杜义德回忆说:“1936年10月9日上午,天空湛蓝空,阳光温暖。宁城门前,彩门立起,红旗飘飘,锣鼓喧天。欢迎的人群,部队和人民,有一个非常热烈的气氛...在会宁,万象更新,口号、人群、欢声笑语让这个偏僻的小山城空热闹起来。与第一军部队的会面是多么激动人心啊!战友们悲喜交集地拥抱在一起,手挽手地走着,愉快地互赠礼物,倾诉希望,倾诉一路上的艰辛,互相询问其他战友的下落...我当时只觉得,离开很久的孩子回到父母身边,有党中央的领导,有头靠,自由了,感觉很温暖。”当红四方面军领导人向倩、陈昌浩到达会宁时,陈赓和红一师官兵受到热烈欢迎。朱德和张率领红军指挥部开进会宁城,把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高潮。陈赓非常难过地看到朱德总司令,穿着破棉袄,留着大胡子,又黑又瘦。向朱德敬礼后,喉咙哽咽,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朱德忍不住哭了。

当时,马,一个外国人,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1933年来华,1936年到陕北保安视察,见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后留下来参加红军,跟随红军西征甘肃,与陈赓一起留在会宁。他亲眼看到朱德和张进入会宁,并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朱德统帅瘦如精灵,但身强力壮,满脸胡须,穿着破烂的棉袄...朱德最神奇的地方在于,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一个军事统帅,而像红军之父。他目光锐利,说话慢条斯理,心平气和,总是露出慈祥的笑容。””政委张是个红脸膛的高胖男人。真不知道大家都瘦了,他怎么还能这么胖。”

10月10日,红军一、四方面军在文庙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大会,古老的文庙成了欢乐的海洋。朱德、张、、陈昌浩、陈赓等红军领导人坐在大成殿用门板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一、四军团领导干部和各单位代表200多人席地而坐。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主持会议。朱德宣读了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委《庆祝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通电》并作了重要讲话,特别是他说:同志们,团结是关键,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加强全体红军的团结,我们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赢得革命事业的胜利。向倩、陈赓等红军领导人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随后,红军宣传队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会场内外响起了欢快的歌声:“来美丽的十月风光,尽情唱出心中的歌。为武装部大会师欢呼,歌颂毛主席的好领导。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得太急了,老蒋盯着看。日寇不可骄,中华民族不可辱!”欢快响亮的歌声在四面八方回荡。

寺内的文达城殿,既是当年红军聚会的地方,也是当年红军集中活动的中心。许多红军将领留在大厅里。会宁会师旧址内,至今仍保留着文庙大成殿的大坛,是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讲台,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红军和四方面军会师时,红军还在艰难的北上途中。1936年8月16日,红二方面军进入甘肃。由于连续几天下雨,山洪暴发,渭河汹涌,加上胡宗南等敌军的围追堵截,原定于10月10日在会宁与红一、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被推迟。红二方面军官兵得知红一、四方面军在会宁会师的消息后,非常激动。“抢攻会宁,与一、四方面军会师”成为当时行军作战的动员令。10月15日,贺龙、任等领导进入侯家川白骨岔地区休息。17日,六军进入会宁县城,军部、十六师到达清江驿,与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会师。18日,红二方面军在老君坡与红一方面军第一军第二师第五团会师。至此,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为此,滑稽的贺龙在老君坡上写了一副对联:鲁豫老君三点头,欢天喜地与虎家人相见。二十一日上午,贺龙、任等人到甘肃将台堡(今宁夏),在隆德西北的冯凭镇与红一军团领导人左权、聂会合。22日,红一军团部队与红二军团主力胜利会师。两军部队还举行了联欢会,唱起了欢快的《会师之歌》:“三大主力,西北高原会师胜利!欢迎三军,胜利的英雄和兄弟。团结我们工农红军的一切力量,嘿!团结工农红军的一切力量,到抗日的最前线去!两万里长征,经过11个省的险阻,山河,铁的意志,血的牺牲,换来了一次伟大的会议。为巩固人民政权筑牢基础,哎,高举红旗,勇往直前。"

会宁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会师联欢会实景展示南京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重聚实景展示

时任红二军分区政委的肖华,在三军会师期间往返于界石铺和会宁城之间,亲眼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后来在著名的《长征组歌》中,他热情讴歌三军大会师:“红旗飘,军号响。咆哮吧,军马,欢快地歌唱。二万五千里铁,红军名满天下。各路强敌首领相见,日寇断蒋魂。军乐来民,钱山同唱。歌颂领袖毛主席,歌颂伟大的共产党。”

走进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

离惠始门不远是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组人物雕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从长征的硝烟和战火中一路走来,在会宁谱写了三军大会师的光辉篇章。从左至右依次为任、贺龙、彭、朱德、、、张闻天、刘伯承、向倩。他们的手势和表情各不相同,但都坚定而自信。这组雕像背后是一幅大型浮雕,反映了红军会师、军民同乐的盛大场面。浮雕中,会宁人敲锣打鼓,纷纷庆祝。打鼓的老人和年轻人互相竞争,鼓槌下的鼓面起伏不定。敲锣的老人欣喜若狂,把鼓槌敲在旁边人的脸上,把欢乐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红军战士有的挥舞枪角,有的紧紧相拥,有的握手交谈。还有一匹高大的战马滴着汗水,寓意红军战士行万里路,为中国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装满苹果的篮子象征着胜利的果实。红军小战士从老婆婆手里接过茶,茶中散发出的热气反映出会宁人民对红军的期盼,像这开水一样沸腾着。

序厅里,墙上还刻着庆祝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电气化的文案。停下来仔细看。电气化向全军官兵表示“热烈的敬意和欢欣的祝贺”,指出:“我们即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阶段。”“我们应当在这个新阶段中,为全国人民和抗日阵线作一个榜样。”这次权力传递把所有师、团、营、排的班长都称为“团长”,这在中央文件中还是第一次。它表达了对所有红军官兵的亲切同情和关心,也反映了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希望所有红军官兵紧密团结和加强革命力量的无限真诚和热切。

走进展厅,一件件实物,一张张照片,还有电子海图、触摸屏、幻影成像、场景还原等各种视听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历史画卷...

枪林弹雨谱写的英雄史诗

大渡河洪水泛滥,激流深沉,浊浪翻滚,峭壁间的铁索闪着寒光,敌人的守桥工事火光冲天。22名战士冒着枪林弹雨,躺在铁索上奋勇前进...通过声、光、电等技术手段模拟的模拟场景——红军飞过泸定桥,让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渡桥跨铁索冷”的战斗激情。长征途中,我们渡过湘江,突破乌江天险,飞夺泸定桥,抢过大渡河,攻克腊子口,绕过乌蒙山...各路红军面对凶恶的敌人浴血奋战,不屈不挠、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感动了世界。展厅里的一面英雄墙震惊了所有参观者。红三军团和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时,大约有20万人。到了陕北,只剩下五六万人了。长征途中牺牲的营以上干部430多人,其中师级干部80多人,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就是其中之一。

在湘江血战中,担任红军总警卫的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他从腹部伤口扭出肠子,壮烈牺牲。他只有29岁。敌人残忍地砍下他的头,送回老家长沙县挂在城墙上。老母亲和他年轻的妻子,日夜热切地盼望着他革命的成功,却从来不愿等待坏消息,因此他的老母亲承受不起...

长征中(包括留在江西苏区坚持斗争的),先后有12名军级以上干部牺牲。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荀怀舟、、钱壮飞、徐宝珊、方志敏、、、李伯轩、夏、、俞、。其中,红七军团第一团团长荀怀洲牺牲时年仅22岁。另一个是红四军、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红军会师后牺牲。他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却在胜利后的会宁码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一场异常激烈的战斗。在纪念馆的一场实景展览中,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的场景,带我们来到了炮火阵阵、硝烟弥漫的大墩梁。1936年10月,三路红军会师后,为了一举歼灭西北红军,蒋介石急忙调兵遣将,组织了“通渭会宁”战役,分四路牵制红军。会宁地区红军与国民党军队激战,最惨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击战。大墩梁是会宁南部中川的一座高山,距会宁县城约35公里。作为铁军阻击大墩梁战事的红五军,从红四军长征开始就一直担任警卫。被兄弟俩尊称为“铜墙铁壁”,毛泽东称之为“铁卫”。10月23日,与敌周旋了两天两夜的吴公第五军从华家岭撤退到大码头。士兵们很累,但他们很快在山上挖好了战壕,架起了机枪。红五军临时指挥部设在大码头上一座破旧的张家口碉堡里,在通渭负伤、一路抬着担架行军的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就是在这里接伤员、指挥战斗的。红军分别占领了周围山头上的有利地形,先后五次打退了敌人的猖狂进攻。为了节省子弹,战士们多次冲入敌群,用刺刀、木棍、枪托和敌人搏斗。从兰州调来的飞机在大码头空上轰鸣,疯狂地扔下一排排炸弹,直击红五军司令部。年仅28岁的罗南辉壮烈牺牲。这场血战持续了两天,红五军顺利完成了掩护主力安全转移的阻击任务。在纪念馆的展览墙上,有一幅罗南辉躺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的油画。油画中,罗半躺在担架上,在烟雾中高举双臂,指挥士兵向敌人冲锋。罗南辉牺牲后,他的遗体葬在大码头,陪葬的还有800多名在这次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

烈士为人民而死,人民为烈士守墓。在纪念馆里,我听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红31军93师师长柴洪玉和200多名指战员在会宁慢牛坡大战中牺牲在这里。柴玉牺牲后,当地一位老乡为他下葬,并自告奋勇守墓。20多年来,他为他烧香填土,像家人一样年年祭奠。然而柴宏宇的家人一直没有他的消息。自从他1928年参军以来,他的妻子日夜盼望着他革命胜利回家。她从来没有想到,直到30年后,她才得知他早已去世。在侄子的陪同下,悲痛欲绝的妻子一路来到会宁,在那里她“见到”了阔别30多年的丈夫,双手捧着骨头,泣不成声。

一个由尤克里里琴讲述的故事

会宁人民不仅守护烈士的遗骨,还千方百计照顾红军会师后留在会宁的数百名伤病员,有一部分伤员终身留在了会宁。在纪念馆保存的大量文物中,一把三弦琴静静地竖立在展柜中,琴主人是一位老红军,名叫赵文有,是红四方面军的一名宣传队员。长征途中,他为战士们弹琴唱歌,鼓舞士气。每当听到他的歌声,战士们长途征战的疲倦一扫而光,士气顿时大振。他带着这把琴走完了长征路,没曾想到达会宁后,被国民党军的飞机炸断一条腿。红军离开会宁时,他不得不离开队友,留在会宁养伤。在乡亲们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身体虽然得以康复,但伤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牺牲在红军长征期间的军级干部名录会宁人民不仅守护着烈士遗骸,还千方百计照顾红军会师后留在会宁的数百名伤病员。部分伤员终身留在会宁。在纪念馆保存的大量文物中,一把七弦琴静静地竖立在展柜里。七弦琴的主人是一位老红军,名叫赵文友,是红四方面军的宣传员。长征途中,他为战士们弹唱,鼓舞士气。每次听到他的歌声,战士们长途战斗的疲惫感一扫而空,士气大振。他带着这架钢琴走过长征路,不曾想到了会宁,他的腿被国民党军的一架飞机炸掉了。红军离开会宁,他不得不离开队友,留在会宁休整。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他的身体虽然恢复了,但受伤的腿却留下了终身残疾。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牺牲的军级干部名单

赵文友,湖南人,当时才三十多岁。经过战争和艰苦岁月的洗礼,他显得异常苍老。残酷的战争夺去了他所有亲人的生命。虽然他一个人留在会宁,但当地人对他像亲人一样的关心和照顾,大人小孩都尊称他为“赵晔”。赵晔会弹会唱,在当地特别受尊重。每个人都喜欢听他唱歌和弹钢琴。他的房间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他最喜欢的歌是长征途中为战友唱的战歌。他边弹边唱,哭得像抽泣。这首歌似乎把他带回了艰苦的长征路,带回了并肩而行的战友,他唱着唱着,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1965年,在会宁生活了近30年的赵晔因病去世。会宁县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送葬队伍排起了长队。

站在展柜前,盯着尤克里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位老红军战士,听到了他的琴声和歌声。虽然他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故事却代代相传,就像这只静静伫立在展柜中的尤克里里,它将永远留在会宁人的心中...

画像中的小红军

在纪念馆里可爱的小红军画像前,讲解员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师的那一天,画像中可爱的小红军永远闭上了眼睛……

那天,会宁市的大街小巷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街道两旁插满了红旗。几个小红军哼着《红军三大主力会歌》,在街上张贴标语。县城东关居民魏鸿儒带着不到3岁的儿子禹卫到红军总部帮忙写布告和宣传标语。10点左右,响起了敌机的轰隆声,街上的居民立即隐蔽起来。但年轻的禹卫还在街上玩耍,敌机在街上呼啸着投下炸弹。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一个小红军挺身而出,把于小伟护在身下。孩子得救了,小红军却躺在血泊中。禹卫的父亲魏鸿儒抚摸着小红军的尸体,泣不成声。为了报答小红军的救命之恩,韦鸿儒把小红军埋在了祖坟旁边,并立下规矩:每年清明节,韦家人祭奠祖先时都要在小红军坟前烧香祭拜。禹卫长大成家后,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取名为继承、更新和长征,合起来的意思是“继续长征”。他希望子孙后代永远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小红军治病救人的恩情!

“青山满是忠骨,那为什么他们死的时候还穿着靴子。”在纪念馆的展览墙上,还有一张小红军坟墓的照片。80年来,魏家人每年都以亲人的身份祭奠小红军。2007年,胡锦涛同志参观会宁长征胜利纪念馆,在这里接见了继承、续写、长征三大家,勉励他们牢记父辈遗愿,弘扬红军长征精神,为会宁建设建功立业。

虽然这个小红军没有留下名字,但他的故事一直在会宁流传至今。他是长征中无数小红军的一员,有的战士只有十四五岁。参加长征的红军官兵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人员年龄不到20岁,14至18岁的战士占红军的40%以上。他们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了青春和热血,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永远铭记!

发黄的党员登记表

走过纪念馆,驻足在展览墙和一件件文物前,心中总是充满感动...

这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党员登记表,已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一级革命文物。透过展柜的玻璃,这张泛黄的登记表字迹清晰可见。这是湖北黄安县的一位名叫李道存的党员。这块表是在会宁县一个叫周的阿姨家丢失的。不识字的周大妈把它剪成枕头衬纸图案,保存在绣花枕头里。直到1996年,他的儿子发现并交给纪念馆,这件珍贵的历史文物才得以进入后人的视线。这张泛黄的党员登记表让我感受到,在艰苦卓绝、炮火纷飞的长征路上,党的坚强领导无处不在。

站在这张登记表前,我不禁想起了另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那就是一个死在雪山上的红军,冻僵的手里紧紧握着一张党证。1936年2月,红四方面军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悬空山。时任第四军兵站部部长的吴先恩在回忆录《悬空山》中写道:“雪花仍在一簇簇地飘落,篝火中只闪烁着几颗星星之火。经过一个漫长的夜晚,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我们又踏上了征程。......昨天走到前卫营扎营的悬崖边,发现很多被冻僵的战友尸体被埋在雪里。我们发现一只手臂暴露在雪中,拳头紧握。跑上去把它砸开。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片白色的海洋。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我接过党证和白洋,默默地低下头:‘志海同志,你的党证和最后一笔党费,就交给党给你了。安息吧,同志!"

在鸟兽绝迹、人迹罕至的辽阔草原上,也有共产党员书写的丰功伟绩。“我是共产党员,跟我来!”在辽阔的草原上,一些来自不同单位的留守病人和陌生人走到了一起。其中,共产党员李玉胜等人自动组成了临时党支部,带领大家上路,奇迹般地走出了草原,赶上了大部队。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是一次挑战生命极限的行军。长征途中,仅红军一天就行军30多公里,爬了10多座山,其中5座终年积雪,渡了20多条河,穿越了方圆15000平方公里的草原。努力,理想胜天。正是在这种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广大红军官兵在共产党员的领导下,怀着对革命信仰的无限忠诚,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最终坚强地走了过来。

毛泽东说:“长征以我们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谁赢了长征?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无法想象的。”

抬头看着会议塔

走出纪念馆,对面就是高耸的纪念塔。长征的见证者邓小平亲笔题写了“中国工农红军第124军纪念塔”18个大字。当时,邓小平写下了这座塔的名字,但没有署名。工作人员提醒他,他意味深长地说:“我是代表当年参加长征的几十万红军战士写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死在长征路上。好多人连名字都没留下,我就不签了!”

驻军纪念塔三塔环绕,寓意三军驻军紧密团结。三塔各有9层,10层合为一塔,既反映了中央红军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到达陕北,结束长征。也反映了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成功会师,也回应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比一”的必然意境。三塔合并为一塔后继续向上,11楼封顶,代表中央红军长征经过的11个省份,也象征着三军会师后北上抗日解放全中国大业中的“上一层楼”!

仰望驻守塔,这座巍峨的驻守塔,分明是由无数红军战士的忠诚骨架搭建而成。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四路红军长征跨越15个省,翻越40多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20多座,跨过近百条河流,走过辽阔的草原。四路红军在六万五千里的征途中,先后打了6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平均每天行军50多公里。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个红军烈士的遗骸。这条长征路,铺的是烈士的遗骸,这座巍峨的会议塔,是烈士的灵魂...

会议塔前是雕塑“地球的红丝带”。著名作家魏巍的小说《大地的红丝带》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壮举,充满了革命激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军的万里长征,把红色的种子播撒在千山万水,染红了大江南北,就像一条鲜红的丝带飘扬在大地的东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镌刻在大地上的红丝带。

毛泽东说,“长征是历史上第一次,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走到今天,历史上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中间,天上每天都有几十架飞机轰炸,几十万军队被围困,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但是,我们从每个人的两脚开始,行军两万多里,跨越十一个省。历史上有过像我们这样的长征吗?……长征一结束,新的局面就会开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央红军仓促调离苏区时,在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成了“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我想到:长征,从挫折走向胜利,毛泽东等党中央领导人把长征变成了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长征不仅是一次长征,更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是一种足迹的追寻,更是一种精神。红军经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不平凡的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延续。80年前红军长征的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仍能感受到“一股英气在四处驰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845.html
上一篇传递中华民族文化之根的傅新春
下一篇 红军东征与抗日战争(连载)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