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红军东征与抗日战争(连载)

红军东征与抗日战争(连载)

王雷平从促成阎锡山联共抗日,到山西抗战特殊局面的形成实现“经营山西”战略,将山西打造成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和支持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其中争取阎锡山联共抗日,是关键的一环。与山西当局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实际上是“经营山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使…

王雷平

从阎锡山联共到山西抗战特殊局面的形成。

实现“经营山西”战略,把山西变成巩固的抗日根据地和支援华北抗日的战略支点,关键环节是争取阎锡山联共抗日。与山西当局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实际上是“经营山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真正让阎锡山感到再次面临深刻的统治危机,让他重新思考并选择生存之道的,是红军的讨伐。党对阎锡山政策的调整,争取与阎锡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为阎连恭抗战出力,始于红军东征时期。

到1936年2月东征时,阎锡山已经统治山西20多年了。作为“山西之王”,阎锡山的政治态度对山西的政治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阎锡山要和山西当局建立统一战线,携手抗日救国,是绕不过去的。

阎锡山不仅是一方独大的封建军阀,也是一个一贯顽固反共、反马克思主义,奉行“存在就是一切”的生存哲学的政治家。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山西残酷镇压共产党。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前,他在全省组建了12个“反共保安团”,执行蒋介石的命令,派5个旅渡江协助东北军、西北军“剿”陕北红军,大力实行“军事、政治、思想反共”。华北事变期间,亲日反共的阎锡山不仅对日本态度暧昧,而且在反共问题上与日本帝国主义保持一致。因此,共产党争取与阎合作抗日,显然不容易。

是红军的东征,如一石击三浪,逼得阎锡山要么“投降日本”,要么“抗日”,要么“迎蒋”,要么“拒蒋”;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政治定位,在关系到自己政治统治的三大问题上做出政治抉择:“反共”还是“联共”,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骑墙观望、模棱两可、闭关锁国。

首先,红军的东征不仅一夜之间摧毁了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黄河防线,还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重创了晋绥军,并一度有扎下太原的趋势,这让他真正体会到了红军凶猛的攻势和强大的战斗力。而且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爱国主张,国民党的妥协退让的卖国政策,蒋介石、阎阻挠红军抗日的不义之举,不仅激起了全国各界爱国人士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而且深深地影响和动摇了山西的士气,甚至动摇和分化了晋祠统治集团的领导核心,给阎锡山造成了强大的政治压力。

其次,红军东征的猛烈攻势和快速推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大力宣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及停止内战、联合日本的新政策和主张,使东征的战略目标更加立足山西,直扑绥远、河北,实现直接对日作战,引起了日本内阁的极度焦虑和恐慌, 陆军总部和外务省向日本关东军、中国驻屯军、各特务机关和使领馆。 东征时,日本军政要人频繁出入山西,侦察、收集红军的行动和行军情报,诱导、逼迫阎锡山“联防共”,并威胁阎锡山若拒绝,就支持嵇察出兵山西,夺取其地盘,以阎取而代之。接着,1936年4月,日本向华北增兵,5月开始策动对绥远东部和山西的军队进攻,使阎锡山深刻意识到日本侵略山西迫在眉睫的威胁,认为“日本人要什么,就从绥远和山西拿什么。”所以他“知道山西大难临头”。

第三,蒋介石应阎锡山的要求,向晋借援兵消灭东征红军中央军十个师,使其留在晋南,利用山西内部派系矛盾,暗中买通阎锡山部下军政要员,策动河东道独立,以达到消灭异己,“统一”山西多年未果的图谋。对此,阎锡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哀叹“宁死蒋介石,不共戴天”。因此,阎与蒋的矛盾再次激化。

由于阎锡山一贯的反共立场,积极配合蒋介石出兵“围剿”陕北红军,集中重兵阻击红军讨伐日本。因此,从中央红军长征到东征前期,中共的口号是“打倒卖国贼阎锡山”,战役部署首先是破晋绥军主力于山西。与此同时,在东征前线,我们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公开声明:“一切爱国志士和革命仁人,不论新旧、不分派别、不分出身,均同情抗日帝国主义者,我军愿与他们团结起来,共同进行民族革命大业。”“我军主张停止一切内战,红军和白军联合抗日。一切爱国军人,无论是主动与我军联手抗日,还是消极不反对我军和爱国人民,都愿意与他们谈判,达成协议或谅解。”尽管中共中央一再向包括晋绥当局在内的一切有志于抗日的人士释放抵抗外侮的善意,但至今仍未与阎锡山就建立抗日共同战线进行过直接的沟通。随着讨伐运动的发展,特别是讨伐后,日本方面步步为营,蒋的企图越来越明显。党和审时度势,科学地分析了阎在日、江和共产党的压力下难以摆脱的困境。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爱国行动和新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他有可能为了自保而改变政治态度,顺应山西人民和全国人民抗日要求的大趋势。因此,在东征后期,毛泽东,也就是“写了几封信”的阎锡山和他的一些军政要员,虽然“久久未能恢复”,却开始了为阎锡山直接做实事的工作。

回到陕北后,毛泽东和党中央把主要针对地方实力派的北方统一战线的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提上重要日程。特别是对晋绥地区,更是“放在第一位”,通过各种渠道,趁热打铁,不失时机,连续地、坚持不懈地加紧争取阎锡山。

第一,毛泽东亲自做了阎锡山的工作。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从5月份回到陕北不久,就与阎锡山本人及其部下的军队和显要人物进行了直接的沟通和谈判,直到当年年底,他希望建立一个抗日联盟,红军将由他支配国家。提出“如能与我们联合抗日抗蒋,我们同志愿与晋军站在共同战线上”,“建立对付共同公敌的谅解”。意思是“抗日当务之急是援助绥远”,红军“愿附翼附尾迎敌,在绥远、察院两地结成抗日联盟,以王先生为总司令,全军指战员只听其号令。”在山西困境的艰难处境中,毛泽东和共产党此时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团结抗战的民族大义,极大地感动了阎锡山本人及其领导核心和骨干人员。在其核心组织自强救亡同志会成立后的一次会议上,阎锡山要求与会者表明“联日反共”或“联共抗日”的态度。结果,绝大多数成员同意“联共抗日”。

二是北方局派员到山西做从阎锡山上层到基层的抗日统战工作。1936年秋冬,北方局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确定的方针政策,抓住时机,指示刚刚出狱、已公开宣布“脱党”的薄一波等一批共产党人,接受阎锡山的邀请,返回山西,“共同保卫山西大业”。薄一波接手改组“山西牺牲救亡同盟”后,不仅推动阎锡山实际开启了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对阎及其统治集团政治态度的转变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通过锡盟“官办团”这一有利平台,举办了各种培训班和培训班,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群众工作。一方面,山西省的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吸引了来自全国20多个省份的大批爱国青年。从而为全国抗战爆发后开创山西抗战的特殊局面创造了坚实的组织基础、干部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三,通过民盟等民主党派的朋友做阎锡山的工作。1936年2月至年底,在毛泽东亲自写信求援,并根据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真诚地与北方局联系后,民盟华北办事处主任朱云山三次赴晋会见阎锡山。他在说服阎接受共产党共同抗日主张,废除反共警卫团、封锁陕北苏区等反共组织,建立锡盟会,敦促山西当局加快与中共达成通讯、通商、设立联络站等协定等方面发挥了有力作用。

第四,通过张学良做阎锡山的工作。红军东征前、中、后,张学良先后5次秘密拜访山西阎锡山。他一方面力劝阎锡山接受东北沦陷的教训,避免重蹈掂量东北的覆辙,使阎成为他劝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收复失地的同路人。另一方面,传达共产党的思想,介绍共产党和红军真诚抗日的义举,对促进阎锡山加入共产党抗日产生了积极作用。

经过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精心运作和各种渠道的通力合作,阎锡山反复权衡利弊,终于在1937年初基本上接受了共产党的建议,走上了“联共抗日”的正确道路。

与山西当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关系,为半年来国共两军密切合作,共同开创山西团结华北乃至全国抗战的特殊局面,创造了关键前提。

随着全国抗日战争的兴起和日军入侵山西,并迅速向山西腹地推进,一方面,阎锡山急切地希望八路军早日开赴抗日前线,帮助他遏制日军的猛烈进攻;另一方面,共产党和八路军从团结抗战、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真诚愿望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尽力发挥优势,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第一,主动谈判,为八路军在山西发挥最佳战略作用,为两军团结合作奠定有利条件。在全面抗战之初,第二次国共合作尚未形成之前,毛泽东就及时主动致函阎锡山,与他沟通“关于坚决抗战的方针和实现任务的方法,以及红军上前线共同作战的问题”,得到了阎锡山“愿与夫共赴国难”的积极响应。一九三七年九月初,周恩来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奉命赶赴山西前线。他或单独或与朱德一起,就八路军入晋抗日的许多问题与阎锡山商议。最后,双方同意八路军与友军合作,在有利条件下进行运动战。一是115师主力配合平型关战役,另派一支队到晋东北打游击。120师王镇旅东进河北阜平,贺龙率张宗逊旅向晋西北救援雁门关。阎锡山同意八路军在太行山北端建立根据地,进行独立的山区游击战争,允许该地区的群众工作由八路军独立承担,并减租减息。糟糕的县长可以被替换,游击队可以开枪。成立由共产党和八路军代表领导的战场总动员委员会;二战区给八路军供应军需,车站帮忙运输。这些协议的达成,为山西团结抗战的特殊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同舟共济,谋求战胜民族大敌。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合作的典范。也是共产党八路军和阎锡山晋绥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团结一致的集中体现。也是山西抗战特殊局面形成的显著标志。一方面,阎锡山积极邀请周恩来等人帮助他制定作战计划,参与战役决策;与此同时,、、朱德、彭、等。毫无保留地真诚献计献策,帮助山西打赢忻口战役,包括整个太原保卫战。他们多次建议蒋介石和阎锡山改变战略战术,加强各部的统一指挥和协调,鼓励国民党中央军和晋绥军树立夺取和坚持抗战胜利的信心。这些充满智慧和战略远见的建议虽然大多没有被他采纳,但确实体现了双方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友好态度。

第三,齐心协力,携手抗日战场。八路军在前线时,山西战局急转直下,危在旦夕。虽然大部分国民党军队奋力抵抗,但仍然难以阻挡日军的疯狂进攻。八路军急需发挥主导作用,配合正面战场。根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命令,八路军不惜一切代价,先后派遣第三师主力在晋东北和沿同蒲路、郑泰路北上。抗战初期,115师首战平型关,即取得歼灭敌军一千多人的伟大胜利,有力配合了阎锡山的内长城线战役计划。随后在忻口战役中,115师、120师、129师主力在北同蒲、郑泰两翼和晋西北、晋东北、察南、冀西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先后在雁门关、阳明堡、长生口、两次七根村、黄崖地、杨光、虎峰等一系列战斗中重创日军,给予正面战场极大的。

虽然国民党在战略战术、战役指挥、战场协同等方面都有失误,但八路军参与的平型关战役和忻口战役最终还是失败了。但从山西之初至太原失陷,这一时期无疑是共产党与八路军、国民党及其中央军、阎锡山及其晋绥军团结合作的最佳时期,而这一最佳时期的形成,显然是山西团结抗战特殊局面成功创造的结果。这一来之不易的宝贵成果,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八路军在山西实施战略发展,开展山地独立游击战,创建以山西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山西为战略基地、战略依托和战略支点,进一步在华北实施战略发展,开辟敌后广阔战场,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山西抗战特殊局面的创造,“这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红军,其次是阎锡山与我们的结合。”其转变的源头和创作的开始,应该来自一年多前红军的讨伐。

从抗日、抗日、抗日,到强行抗日、联合抗日和民族抗战的兴起。

在近10年的国共内战中,由于国民党一直实行灭共政策,特别是华北事变及其余波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更加严重的生存危机,仍然继续实行“先和为贵”的政策,一味向日本让步。在中共中央领导中央红军在陕北立足,八一宣言精神已在中国传播之后,蒋介石仍调集重兵,继续大力剿灭红军。因此,中共虽然在瓦窑堡政治局会议上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方针,但从这次会议直到红军东征发动,他对国民党蒋介石仍然实行“反蒋”或“抗日反蒋”的方针,把蒋介石和日本帝国主义同时作为党、红军和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

随着日军在华北的步步紧逼,以及蒋介石调集重兵在山西阻击红军,党中央越来越意识到,如果国共继续对抗,双方互斗,只会消耗国防力量,导致更深的民族危机。只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才能挽救民族危亡。因此,在东征前线,根据中日民族矛盾正在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新形势,我们开始认真考虑改变对蒋介石的态度,逐步调整对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政策。4月9日,和彭致电张闻天,提出“目前,我们不应为蒋介石发出请愿书”。“此时,为蒋介石请愿的机会,在战略上混淆了我们自己的最高政治旗帜。我们的旗帜是乞求日本,在停止内战的旗帜下一致抗日,在乞求日本的旗帜下乞求蒋介石。仍然是最便于进行内战和讨蒋介石的政治旗帜,中心口号是停止内战。除了这个口号之外,今天还不宜向蒋介石发出呼吁内战的呼吁。”可见,这实际上是党中央第一次从“反蒋抗日”转变为“抗日反蒋”。4月25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各党派创建抗日人民阵线宣言》,首次公开将国民党列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对象。5月5日,在主动脱离内战,返回陕北的同时,毛泽东、朱德向全国发出“停战议和,协同抗战”通电。指出:“目前民族危机,双方决战,无论谁胜谁负,都是中国国防力量的损失,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所称赞的。”“为了保存国防力量,以利迅速抗日,坚决履行我们对中国人民一再宣布的‘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促进蒋介石所统率的爱国将士的最后觉悟,虽然在山西取得了许多胜利,但人民抗日先锋军仍撤至黄河西岸,以此向南京政府、国军空和全国人民表示诚意。我们愿意在一个月内与一切进攻抗日红军的武装力量停战议和,以达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这里,中国共产党不再称蒋介石为汉奸,而称之为蒋介石的。实际上是公开宣告党的抗日反蒋政策开始转向逼蒋抗日。

1936年下半年,两广事变发生,其内部各派打着抗日旗号开展反蒋运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更加轰轰烈烈,推动蒋介石抗日的压力更大,蒋介石不得不改弦更张,开始改变实行多年的对日妥协政策。对于共产党和红军,尽管蒋介石仍然顽固地坚持“剿灭”的方针,但他继续了上半年开始的双方秘密谈判。根据形势的变化和蒋介石同过去相比的一些进步表现,党中央进一步加强了逼蒋抗日的政策。8月12日,、张闻天、、周恩来致电仍在长征途中的朱德、张、任,提出今后战略方针的建议。其中强调:“继续停战谈判,要求蒋介石抗日”,“一切统战谈判,应以忠诚态度进行。”八月二十五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起草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的信》,声明“我们愿意和你们结成坚固的革命统一战线。“我们”已准备随时向任何地方派遣全权代表,与你们的全权代表开始具体的实际的谈判,以期迅速缔结抗日救国的具体协定。”30日,毛泽东、章昊、张闻天、周恩来等。再次致电朱德、张、任,强调当前党的基本方针是“逼蒋介石抗日,造成各种条件,使国民党和蒋介石不得不向我们妥协,以达到两党两军共同抗日的目的。“9月1日和17日,中共中央先后向党内发出《关于迫使蒋介石抗日的指示》和《关于抗日救国运动和民主共和国新形势的决议》。更清楚的是,目前中国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恰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蒋的全部或大部分军队参加抗日是可能的。我们的总方针应该是“逼蒋抗日”。在逼蒋介石抗日的政策下,越是能组织南京以外的军阀抗日,越能实现这个政策。此后,毛泽东和党中央越来越重视和加快晋冀鲁豫绥远和东北军、西北军、两广、西南各省地方实力派以及南京政府抗日派和西北“剿总”中央军各部门的抗日统战工作和联合工作,形成强大的政治压力,迫使蒋介石尽快走向抗日。

12月12日,自西北“剿共”以来逐渐接受共产党主张的张学良、杨虎城,走上了反内战、联共抗日的道路,在安发动兵谏,扣留了专程到安逼迫张、杨继续“剿共”的蒋介石。震惊中外的Xi事件发生后,在中国引起了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宁夏和陕西之间局势紧张,更大规模的内战危机一触即发。面对当时紧张复杂的国内外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Xi事件的方针。

经过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参加的Xi安、南京谈判,蒋介石终于同意,包括改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来说明蒋介石的六个条件。

“Xi安抓蒋介石于危难,内战成了抗日诗。“Xi事件的和平解决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政策的实现。自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Xi事件的和平解决是民族之福,国家之福。

Xi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推动蒋介石履行和平解决Xi事变的承诺,另一方面开始实施联蒋抗日的政策。1937年2月至7月,在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叶剑英被派去与国民党代表顾、何谈判。他们大力推动国民党早日实行联共抗日的政策,促进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国共两军团结的抗战局面。

7月7日,全国抗日战争爆发。经过艰苦谈判,国共双方达成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8月下旬,八路军开始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国共两军共赴国难、团结抗战的局面终于实现。9月23日,蒋介石就《中共中央宣言》发表讲话,宣布国共合作。事实上,他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也标志着全国抗战形势的上升,正如蒋介石所说。

从国共十年内战到国共两党两军合作“唱响”抗日诗歌,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全力以赴、不懈奋斗的结果,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国共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是从红军东征开始的。红军东征的伟大战略作用和对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将载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不朽史册。(第二部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846.html
上一篇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之六走进会宁会师城
下一篇 山西皮影戏考略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