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太原的“城龄”究竟多少年

太原的“城龄”究竟多少年

张德一太原市的前身是晋阳城、故唐城,曾经做过唐尧、夏禹、西周唐国、战国赵、西汉代、十六国前秦、南北朝北齐、唐朝、五代诸国等朝代(包括封国、诸侯国)的都城、别都或陪都,故说太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代都会城市。说起太原市的城市建筑历史,大多数人都…

张得一

太原市的前身是晋阳城、故唐城,曾经做过唐尧、夏禹、西周唐国、战国赵、西汉代、十六国前秦、南北朝北齐、唐朝、五代诸国等朝代(包括封国、诸侯国)的都城、别都或陪都,故说太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代都会城市。说起太原市的城市建筑历史,大多数人都以2500余年前春秋时期所建的晋阳古城(遗址在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为始。其实不然,太原地区在晋阳城之前已经筑有故唐城。故唐城不仅做过唐尧都、夏禹都,而且做过西周唐国都城。在历史研究中,故唐城因年湮代远而被人们所忽略,西周唐国的地理位置却因文献所载不一而有在太原晋阳和晋南两种学术观点。因此,太原城龄究竟是多少年,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晋祠唐叔虞塑像太原,原名晋阳城、唐城,曾为唐尧、于霞、西周的唐国、战国的赵国、西汉的汉朝、十六国的秦国、南北朝和北齐、唐五代的都城、都城或伴都。所以,太原是名副其实的古代大都市。说到太原的城市建筑历史,大多数人都是从晋阳古城(遗址在今太原市晋源区古城村一带)说起,它建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事实上,太原地区在晋阳城之前就已经修建了唐城。因此,唐城不仅是唐尧和于霞的都城,也是唐朝在西周时期的都城。在历史研究中,唐城因年代问题一直被忽视,但关于西周唐国的地理位置,由于文献记载的不同,学术界有太原晋阳和晋南两种观点。因此,太原城的城龄是多少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晋祠唐叔虞雕像

关于“古唐城遗址”的讨论

故唐成为上古之建,“尧封于唐,今中山唐县也...涿鹿之后...然后是晋阳……”(见《帝王世纪·五帝》)而且是“由姚所建,之子谢父迁都于此”(见《元和县志·河东道二》)早在李太后的《廓志》中就载:“故唐城位于并州金阳县北二里,《市书》说“姚铸也”。徐才《宗国都城志》说,“城南半入城,中间截成方,见北半城墙。“因此,唐城遗址距今已有数千年,城内建筑布局、城墙周回长短无从考证。我们只能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窥见一斑。

《国志》和《元和县志》两部书都有“故唐城位于并州金阳县北二里”的记载,所以要想知道旧唐城的位置,首先要知道并州和金阳县的具体位置。并城是西晋并州刺史刘琨在春秋时期晋阳古城周围的扩张。经东魏、北齐、隋、唐四朝修缮成为唐北都晋阳的西市(晋阳有东、西、中三座外城)。开元十一年(723),唐玄宗李隆基改并州为太原府,并城称西城、府城。历史文献对晋阳府城非常清楚,《元和县志河东道二》中说:“府城,故刘,山西并州刺史,传世。今天:这座城市有四英尺高,一周之内它将后退二十七英里……”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古城营村,是晋阳城址的中心,在该村以西1公里处有一段500米长的古城墙遗迹,俗称“西坡上”,是刘昆修建的并州以西城墙的中段。从这一段城墙到程楠焦村二郎庙,再到罗城村老爷阁旧址(今太祁高速收费站),都有城墙的痕迹,这就是并州西城墙,是历史学家和所有晋阳城墙研究者一致认同的。营城村东面的东关村,是并州市东关的遗址。村北沙河堰上有地名“十分楼”,称为城墙角楼遗址。向北至罗城村老爷阁旧址,为并州城北城墙。上世纪50年代,北墙西端有城墙遗迹,残墙东端有“城北村”,应该是并州北门遗址。东关村北十分楼南线有“城墙地”和“东阳旱地”,应为并州城东城墙和东阳门遗址(永乐大典太原府所含)。程楠焦村在并州市西南角有一个L形的底座。村东600多米处有古城墙遗迹,向东延伸至石粉楼、城墙地、东阳旱地交汇处,被视为并州城南城墙。冰城(府城)遗址已知四个方向,南北长4公里多,东西宽约2.5公里。周惠正好符合历史上记载的“二十七里”之数。金阳郡位于并州城内,《元和郡记河东道二》中说“金阳郡……本汉旧郡也……在州南二里。”可以确定它的大致方向。

既然已明确界定了邺城和金阳县的位置,那么从《邺州金阳县北二里》和《南半部入邺州城……北半部城墙可见》中唐城的历史记载可以推断,唐城遗址的“南半部”是围在金阳城内的,“北半部”位于洛城和城北村之间,沙河以北,古城营村以北。作为瑶族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的“五帝”之一,他简朴节俭,与民同甘共苦,房屋只用土台阶(俗称“瑶步三尺”)建造,是古人心目中理想的贤君良主。因此,那个时期建造的唐城没有后世城市宫殿的豪华。据我们的《永乐大典太原府》、《古唐成...存在500步...南半部入州城,中间截成方墙,见北半部”,我们算了一下:如果南半部和北半部各有500步,那么唐城南北的长度应该是1000步。唐代“五尺走一步,三百六十步走一里”(见《古代文化常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所以唐城南北长度不会超过1.5公里。它从东到西的宽度未知。

关于“唐叔虞的封地”的讨论

唐叔虞姓虞姬,是西周成王的弟弟。古时候哥哥叫伯,哥哥叫叔。虞姬的封地在唐朝,所以他被称为唐叔虞。据《四年左传》记载,当分封叔虞时,“唐蜀分为鼓主路和密髯、阙公和;怀九宗,有五官职;被唐朝下令封在夏市,由夏政府发起,新疆被荣锁夺取。”

唐叔虞的封地问题,即唐代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历代学者所关注。明清史家多以为封地在晋阳,如《史记·金世家》说:“……唐在河汾之东,百里之外……”隐注考证说:“唐有晋水,至子谢改名为晋侯……唐本尧之后,封在,但都在湖北。湖北,今太原也。”《汉书·地理志》云:“晋阳郡,太原郡,故作诗约唐,周成王灭唐,令其兄叔忧。”《左传·丁公四年》杜预注:、都在今太原晋阳县《水镜·朱津水》云:“郡(晋阳),故唐果也。”《国志》说,“故唐城位于并州金阳县北二里……”《元和县志》说,“故唐城位于金阳县北二里,为尧所建。”唐代徐坚《初学笔记》中说:“太原府……也是唐国。”《伊名通志》云:“唐城,即太原郡...唐叔虞庙在县城(太原)西南十里处,挂在晋江发源的瓮山脚下。明末顾祖禹的《读史提要》中说:“太原故城...唐朝古邦,相传帝尧初在此,夏禹初也尝都。灭唐时,封其兄叔于,于子谢以唐为金水,改国号为金,亦称大吕...盖大夏、太原、大路、徐霞、晋阳、湖北,六个名字,其实一个。"到清初,顾对唐国的地理位置提出异议,认为的封地不在晋阳,所以唐成,而在晋南翼城县古唐村。他在《日知录》中说:“据晋初,春秋皆在翼。《国志》:‘故唐城在江州翼城县西二十里,为尧之子所封。国王毁之,他也被封为叔侄。北距晋阳700余里,即后人迁都,远不相同。霍山以北,县市为公丧后开始开放,这在以前是不知道的。”《晋书·史记》也说:‘王乘冯在唐,唐在河汾以东,百里之外。翼城在二水河以东,晋阳在分水河以西,但并不匹配。窃得唐叔之印,连灭后晋,皆在于翼。自顾提出“唐在翼城”之说以来,有全、颜若渠等学者反对(见《日之录》注),也有等学者赞同(见《晋初考》清光绪本《陕西通志》)。在近代,认同顾观点的人也不少,如李孟存、常金仓的《晋国史大纲》(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志华的(见《三晋百名名人评点》,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李的《三晋古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7)但也有萧珊对唐叔虞封地的论述(见《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一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张艺鹏对晋祠文物的辨析(见《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二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孟繁仁《太原历史故事集·序二》(见《太原历史故事集·序二)在研究地方文化时,笔者反复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认为唐叔虞的封地应位于晋阳,理由有七:

第一,根据《元和县志》、《宗国都志》等唐朝的史书记载,当时晋阳城北确实存在唐城遗址,唐人写唐朝是很自然的。姚所建的晋阳可能是、的第一都城,也不排除封唐为都城的可能。看来《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等史书不是废话。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唐朝在翼城”的可能,因为《国志》同书包含晋阳和翼城唐成。

二是《汉书·地理志》对叔虞封唐和后世子孙徙都记载得比较清楚,“太原郡晋阳县”条下云:“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又在“河东郡闻喜县”条下云:“故曲沃,晋武公(侯)自晋阳徙此。”(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据此可知,唐叔虞的封地先在晋阳,其孙武侯时徙都晋南,辗转于曲沃、翼城等地。这样就把《括地志》中“两个故唐城”之疑迎刃而解了:一个是叔虞初都时的故唐城,另一个是叔虞后世子孙徙都后的故唐城。

晋阳古城遗址发掘文物第二,《汉书·地理志》清楚地记载了虞书封唐和后人迁徙的情况。《晋阳郡太原郡》一文写道:“故作诗约唐,灭唐,合其弟而叔于。”《河东郡闻喜县》篇下说:“故曲沃,晋武帝(后)自晋阳迁于此。”(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据此,唐叔虞的封地最早在晋阳,其孙武侯迁徙至晋南,并迁居曲沃、翼城等地。这样就解决了阔地之“两个老唐城”的嫌疑:一个是禹叔刚建都时的老唐城,一个是他的后代迁徙到京城后的老唐城。晋阳古城遗址文物发掘

第三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被誉为“史家绝唱,无韵之离骚”。书中关于唐朝“在河汾以东”的记载似乎与晋阳不符,晋阳位于汾西,但并没有说唐叔虞的封地不在晋阳。太原晋祠,原名唐叔虞寺,历史上曾被称为“汾东王淼寺”。如今在漱玉殿的廊下,有“重修汾东王庙”的碑文,是元四年(1338年)太原道校官易所写。上面刻着“据《复建汾东王淼》“虞书封唐太宗于晋阳”的说法与太史公《史记》的说法一致。

四叔于封唐时,命其叔于“发起夏政,征讨新疆”(见《左传四年》),这意味着他既保持了夏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戎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太原的晋阳相比,前者是“中国古代历史传说时代的文化政治中心”(李瑟娥袁青《三晋古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所以绝对不是全民游牧之地,也没有必要“以敌制胜”。而后者是“...盖大侠、太原、大路、徐霞、晋阳、湖北,这六个其实都是一个”(见《读史概要》)。这说明唐叔虞封地在晋阳的可能性比在晋南大得多。

是晋阳古城遗址西南有晋祠的景点,北魏李道元所作《水镜注》载“沼西山枕水唐叔虞庙”,是后人为纪念唐叔虞而建的祠堂。在晋祠以南几里处,有一大一小两座古墓,分别是及其子谢的父亲的墓,即《元和县志·河东路二》中所说的“唐叔虞之墓,在县城(晋阳)西南十六里”。这些都是唐叔虞在晋阳封地的有力证据。

六“考古学家在山西晋南发现了8组17座墓葬。据初步推断,它们是从晋武侯到晋文侯的8位连续晋侯夫妇的墓葬。墓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50多件青铜器上有铭文。特别是1981年出土的饕餮方鼎,根据鼎上的铭文,证明是商代的祠堂,西周初年漂流到晋国”(见陶正刚《唐代晋国早期都城考证》,《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晋南地区的考古发现恰好没有及其子谢父亲的墓葬,这说明了《汉书·地理志》中“晋武公迁晋阳”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那些出土的“商代祠堂”是金武侯迁都时从晋阳带到晋南的,后来成为金武侯的陪葬品。即使晋南在虞书封唐时发现了“大道、密髯鼓、阙公、古曦”之类的东西,也不排除后人迁都时他会随唐叔虞一起迁徙。

第七,考古学家于1979年在晋阳古城遗址附近观察并清理了唐叔虞墓。结果是“这两座墓是明清时堆起来的。特别是谢父墓,揭开地表浮土后,用土坯堆砌,出土明代青花瓷片。坟丘下无墓室、棺椁,证明是明清时期的坟丘”(见陶正刚《晋国初期都城调查》唐),似乎印证了禹叔的封地不在晋阳。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1999年,同一考古学家发掘了隋代汉白玉浮雕石棺墓(该墓遗址现为太原市晋源区郭旺村)。墓主于洪的墓志铭碑上刻有“唐叔虞”字样,可见考古人员并未发现真正的墓室。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1980年,文物部门写了一份报告,申请发掘东魏丞相葫芦津墓,结果发现是北齐东安王露瑞墓(墓址在今晋源区郭旺村)。目前,晋阳遗址只是没有发现真正的唐叔虞墓,并不意味着晋阳遗址没有唐叔虞墓,也不意味着晋阳不是唐叔虞第一处。

太原的“城市时代”问题

太原的“城龄”自春秋末期晋阳城建市以来,一般在2500年以上。如果算上唐尧时期修建的老唐城,它比2500年前要古老得多。笔者认为,在计算太原的年代时,不应排除旧唐城,因为太原(今太原)与晋阳的关系远不如晋阳与唐城的关系密切。太原城是潘美在晋阳城被毁数年后,在老城废墟东北20公里的唐明镇修建的,只能算是异地重建;但是,晋阳城和老唐城是紧密相连的。

故唐城从唐尧始筑至毁,大约存在2000余载,不仅做过尧的初期都城,而且是西周初期唐国(后因境内有晋水而改称晋国)叔虞、燮父两代诸侯的国都。春秋末期董安于构建晋阳城时,看到故唐城残破颓塌不可修补,便在其旁重建新城。故唐城与晋阳城并存800余年,唐代史籍所载“南半入州城”实为西晋永嘉初年(307年)刘琨展筑并州城时所为。故唐城的“南半”入州城后“削为坊墙”,“北半”日益破败最后竟沦为荆棘丛生的荒芜之地了。今晋阳古城遗址风峪沙河以北的罗城、城北二村之间,有一座不足千人的小村庄,名曰“棘针村”。棘针村俗称“圪针窝”,其名由来已久。从方位上看,圪针窝紧挨并州城(府城)的北城垣遗址,当是唐代“北半见在”的故唐城遗址。

晋阳古城遗址发掘文物因此,唐城自唐尧建成以来,已经存在了2000多年。它不仅是尧的初始首都,也是西周初期两代诸侯(虞叔和)的首都(后因境内有晋水而改称晋国)。春秋末年,东安建晋阳城时,看到唐城残破不堪,坍塌得无法修复,就在旁边重建了新城。所以唐城与晋阳城共存八百余年,《唐史记》中记载的“南半城入城”其实是西晋永嘉初年(307年)刘琨在建并州城时所为。因此,唐城的“南半部”在进入残州后被“削为方墙”,“北半部”日益破败,最终成为一片荆棘丛生的不毛之地。今天,在晋阳古城遗址于风沙河以北的罗城和城北村之间,有一个不到1000人的小村庄,名叫“棘针村”。脊柱村,俗称“戈珍窝”,历史悠久。从位置上看,葛镇窝靠近并州城(涪城)北城院遗址,所以是唐代唐成的遗址。晋阳古城遗址文物发掘

综上所述,太原的年代应该是太原城(今太原市)加上晋阳城,再加上唐城,都应该在4000年以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911.html
上一篇山环水绕娘子关
下一篇 傅山先生的画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