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寻找太原碉堡(连载)

寻找太原碉堡(连载)

吴根东导语:萌生寻找太原碉堡的想法是在2013年冬,源于当时看了一个解放太原的纪实电视片,才知道,解放战争中太原碉堡防线的规模和坚固是中国城市绝无仅有的,堪称世界之最。太原曾经有5600座碉堡,经过了近70载的风雨剥蚀,现在还有多少遗存,虽…

吴根东

导语:寻找太原碉堡的想法产生于2013年冬天。源于当时看了一部关于太原解放的纪实电视剧。这才知道,解放战争时期太原碉堡防线的规模和坚固程度,在中国城市中是绝无仅有的,是世界之最。

太原曾经有5600座碉堡。经过近70年的风雨侵蚀,现在还有多少遗迹?虽然我们找不到确切的数字,但至少可以找到其中的一部分。抱着这个“幻想”,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

四年来,我们到处打听、走访,查阅了大量资料。目前,太原市城乡山野已发现各类碉楼230多座。有的比较隐蔽,当地导游很难顺利找到;有的建得太远,无路可走;有的被毒蛇、马蜂“占领”,只能从远处看,近距离看不到;有的位于矿区空区域,有坠落、坍塌的危险...

发现的碉堡有的完整,有的残破,有的只是底座,有的恢复如初。这期间,有兴奋,有无奈,有艰辛,有危险。最激动人心的是我看到了杨家峪的四层梅花碉堡,保存的完整程度令人惊讶。最无奈的是从小店跑到60公里外的阳曲县归朝村,寻找无果而归;最难的是找到卧虎山的碉堡,爬山越岭六次,有一次它滑下山坡,做鬼脸。最危险的是城东的寒山和城西的蒙山寨两次遭遇野猪。幸运的是,他们“大发慈悲”,没有伤及无辜。

开篇第一部分

了解太原历史、关注战争史的人都知道,在中国解放战争中,太原的碉堡以其数量之庞大、样式之繁多、杀伤力之大,在中国城市中是罕见的、无与伦比的。太原城内外各种形式、各种形态的5600座碉堡,对攻城的人民解放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因此成为全国历时最长的一次围攻(1948年8月至1949年4月9个月);最长的围攻时间(6个月零20天。炮兵攻击50天,政治攻击5个月,因为国家战局需要围而不战);双方参战人数最多(我军3个团、7军、第四野战炮师、晋中军区各独立旅25万人);敌军6个军17个师13万人);城炮战最激烈(我方1300炮,敌方700炮,各种大口径炮同时发射2000炮);双方伤亡最大(敌伤亡5.8万,我伤亡4.55万),代价最大的城市打了一场硬仗。

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了将近70年。这些溅满烈士鲜血的“鬼子”的碉堡,大部分已在战争中被毁,有的在解放后被炸毁,有的留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山野。近年来,随着东西山城郊森林公园的建设,在残存碉堡一半的基础上,又恢复了一部分。它和城内几座保存完好的碉堡一样,成为对后人进行革命教育的军事文物。

今天寻找这些散落在太原城内及周边的碉堡,是为了永远警示后人,不要忘记那场血洒的“碉堡大战”,更不要忘记为解放太原而牺牲的数万革命先烈,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

在古代,太原被称为“晋四赛药冲”的樊雄镇。舟山北部的十陵关是太原的北大门;东面的寒山和西面的石千峰是控制太原的两个制高点,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南方平原,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可以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民国时期,太原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都相当发达。1937年以前,山西的经济建设已由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变,素有“重工业之都”的美誉。除了沈阳,国内其他城市都比不上。太原兵工厂、沈阳、汉阳并称为民国三大兵工厂。除常规轻武器外,太原还能生产各种迫击炮、山炮、野战炮,日产手榴弹1万枚,月产量10万发。枪支产量大、储备充足、城防坚固、守备艰苦、民风浓厚(受阎反共宣传毒害),使太原解放战争损失巨大,持续时间长。

太原(晋阳)历史上发生过多次重大攻防战。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以来以攻占太原为目的的战争,大多持续多年,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才能决定胜负。春秋时期,郅、韩、魏联合起来围攻赵国的城池达一年之久,却始终没有得到什么。唐朝安史之乱时,我们河东的统帅李光弼率领五千人马,地方武装只有一万多人。经过半年的战争,他打败了反贼史思明攻城的十万大军。北宋建立后,赵匡胤三次下河东,在前往晋阳的途中病死。他的哥哥赵光义在他开始北伐之前做了四年多的皇帝。最后,在大宋建国19年后,赵皇帝将晋阳城纳入其版图。北宋靖康年间,游牧民围攻太原九个月,才攻破城墙。

到40年代末,攻克太原城同样困难。

1948年7月16日,赵成寿的野战军在太谷小厂村被歼灭后,晋中战役即将结束。一天之内,中央军委两次报告太原空空虚,可能在10天之内拿下太原。晋中之战,解放军兵力损失,人员严重不足。一个团的三个连只剩下六个兵,著名的临汾旅的67个连长只剩下三个。面对太原的坚固防守和蒋介石的不断支援,再加上解放军炮兵的力不从心,原太原总司令许提出缓攻,计划用三个月时间攻克太原。

当时(1948年9月底)燕军又集结了6个军、17个师、3个兵团等直属部队8.4万人。解放军只有7万多兵力,装备处于劣势。刚刚在临汾经历了一场恶战的许,也深知攻城之难。这场艰苦的战斗需要时间,需要巨大的牺牲。他表现出非常坚定的决心:“就算你的胡子白了,你也要把它拍下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8月30日晚,阎锡山从蓟县柯南坡匆匆赶回太原。一安顿下来就想赶紧筑巢,主张“救急才能治标”。第二天,我就迫不及待地召集高级军官召开设防会议,做出了大修山西周边尤其是太原附近碉堡的决定。为此,专门成立了碉堡建设局,由工兵司令程继宗任局长,在太原绥靖公署总部成立了城防工事组,由十三军副军长刘凤彬任组长。在绥署参谋长郭宗芬的监督下,地堡全面建成,留在罗志的200多名日军技术人员担任设计和技术人员。

太原大规模修建碉堡始于1945年秋。除了每年冬天的冰冻停顿,没有一刻停歇,直到太原解放。碉堡的修建分为四个阶段,从1945年秋到1946年夏,建立了城市的防御工事;郊区防御工事的建设始于1946年秋;1947年春扩建外围工事;1948年秋,核心工事得到加强。

第一步,以设置城池的防御工事为建设重点,即在城墙周围和护城河外每隔200-300米修建一座砖砌碉堡,形成珠状碉堡圈,在城墙上和护城河内修建隐蔽工事。在城市的主要路口和丁字路口也修建了街道碉堡,以巩固城防。

第二步,根据地形在郊区周围设置郊区工事,选择由内而外勘察构筑。首先有所谓的“四正角”。四是以太原市为中心,东有直麦,北有皇后花园,西有窒菜厂,南有大营盘。四角分别是东南的双塔寺,东北的卧虎山,西北的钢铁厂,西南的大王村,形成了八个围城据点。以后会陆续扩建,由点及带,由带及面,在各个据点的缺口处设置封锁碉堡。它也位于城市的北部和南部,东部是高地,西部是汾河。每个壕沟都挖好了,碉堡掩体作为侧防。到目前为止,郊区的防御工事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在防守方面,会以城角的对角线向外延伸。

第三步,扩大外围工事,同时建立四个前进据点,即东起寒山,西至石千峰,南至乌苏山,北至黄宅山,各有若干碉堡作为巨大据点。除乌苏据点保护机场和联系榆次外,其他三个据点保护太原,作为向外发展的基础。

第四步,加强核心工事。先用野鸡在太原城墙的边角和城门处修建堡垒或隐蔽工事,并修建一条从城内到城外据点的隧道,将城内与城外连接起来。二是修建环城铁路,运行装甲列车,配备山炮、迫击炮等火器,或分散巡逻,或集中作战,发挥主动堡垒作用。第三,在城市和郊区周围的重要位置挖大规模的壕沟和斜坡,切断道路,利用侧面防御工事增强杀伤力。

在工事构成上,表现为“寨子式工事,据点式阵地”。寨子式的设防,是用深而宽的外围壕沟包围堡垒,形成深沟和高垒;据点阵地是根据地形和兵力的需要,用一个或几个寨子筑城,互为犄角和边。在工事配置上,碉堡是组成据点的骨干,主要碉堡占据重要地形。指挥官坐在这里,这种碉堡一般都是又高又壮的,以免失去阵地。主碉堡的守卫叫副碉堡,一般离主碉堡三五十米,副碉堡的守卫叫火力点。通常一个主碉堡周围要建三四个副碉堡,副碉堡旁边要有几个火点。街区和碉堡,火点和火点之间用壕沟或隧道连接。一组碉堡的内外都被障碍物包围或隔开。如果完全不守,不会波及到整个集团,还能得到集团的支持,挽回一些积分。

1937年以前,阎锡山统治下的太原城外只有十几个据点。日军侵占太原后,在原有据点和工事的基础上,在工厂、重要设施、交通要道等关键部位修建碉堡等防御工事。阎锡山回到太原后,在日本人原来建的数百座碉堡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加固,还向城外延伸了约30公里。北起周家山,南至小店,西至石千峰,东至寒山,以碉堡为核心,由外向内构筑了三道环形防线。第一条距城25至30公里,即周家山、蓝村、石千峰、庙前山、小店、乌苏、砖井、寒山、风格梁,连接周家山,称为百里防御圈(远逾百里,外围长142公里);二路离城3至5公里,即皇后花园、新城、大小王村、大营盘、双塔寺、山头、闹马、小窑头、牛驼寨、卧虎山、杖子头,接皇后花园;第三路是太原周边的城墙和城市重点部位的综合防御工事。

这些碉堡建在危险的山丘、高地、隘口和村庄上。太原及附近已建碉堡5000多座,仅东山就有3400多座。建一个群,建一个块。真的是十里大碉堡,五里小碉堡,越接近城市密度越大。可谓星罗棋布。

碉堡的类型有上百种,很难准确识别,两层圆形碉堡最多。高度上,有火点(掩体、隐蔽掩体)和一至五层;规模上有半级碉堡、级碉堡、排级碉堡;火力配置,有炮碉堡和炮碉堡;在形状上,有圆形、方形、三角形、六角形、半月形、条形、针形、倒针形、菱形、梅花形、蘑菇形、子母形、人字形、十字形和屋形;从功能上来说,有四面射的,有两面射的,有后面射前面不开口的(无奈碉堡);建筑材料方面,有砖碉堡、砖混碉堡、毛石碉堡、钢筋混凝土碉堡、钢板碉堡;声望上,有阎锡山命名的伯川碉堡、英雄碉堡、卧虎碉堡、任浩碉堡;在功能上,它被称为山上的寿山碉堡、山坡上的虎山碉堡、山沟里的福地碉堡、建在城墙上的边虎碉堡,以及专门用来引诱攻击的“诱饵碉堡”。为了防止外来子弹进入,射击孔改为球形射击孔,并在射击孔中隐藏一个可移动的球,球上有一个可容纳机枪的射击孔。当投篮停止时,球旋转,使固体部分被挡在外面。

在城内外修筑碉堡的同时,太原周边的城墙被切割成3道,甚至5道,多达7道防火网,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最早的太原城墙是北宋名将潘美修建的。太原城墙是明朝初年解放时修建的。当朱元璋的第三个儿子朱丰成为晋王时,它是在他的岳父谢承的主持下建造的。当时太原是全国一流城市。墙高12米,顶宽8米,底宽15米,砖厚2米。它是一堵实心砖墙,周长12公里。它有八个门,东有宜春门(大东门)和应晖门(小东门),南有迎泽门(南门)、承恩门和首义门(新南门),西有真武门(水西门)。八道门内有8座雄伟的城楼和4座角楼。每隔百米就有一个凸出的部分,在这个部分有几个洞,可以向周围射击。在城门和四个角楼上建造了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城墙上建有100多座碉堡和掩体,形成了坚固的防御网。新南门由三个门组成,中间是首义门,东边是复兴门,西边是胜利门。仅三门附近不足300米的区域就有7层防御工事,各种掩体150个。城头还有日本人修建的“铁哥”钢板卧虎塔,严曾自豪地称之为“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在高大的城墙外,有一条宽约10米的护城河。虽然水不深,但是水下有半米深的淤泥。在这片腐烂的泥潭里,建起了大量的水泥碉堡,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被称为“河中碉堡”。这些掩体只能看到顶部和漏洞。根本没有门,手榴弹也插不进去。没有地方放炸药。它唯一的出口是由水泥和石头组成的隧道,通往城墙内部。

太原有很多交通壕和隧道,沟通城外的碉堡和工事。东门外挖了十几里的地下隧道,覆盖全城;北城、西城建了八九条暗道通往城外的碉堡,把内外城连在一起,可谓固若金汤。太原的防御工事复杂隐秘,形成了多层次、纵深、锯齿状的堡垒地带。阎锡山自诩为“堡垒城市”、“堡垒城市”、“碉堡城市”、“火区”,抵得上150万士兵。被美国和国民党吹嘘为“反共模范堡垒”。

阎锡山不仅在太原大修碉堡,而且在1947年,他还以老军官的身份,请华北剿总总司令傅建议在京津唐三角建两万座碉堡,以守京津唐,进而守华北。1948年11月,美国《生活》杂志的一名记者来到太原,这是一座被许多事物包围的孤独城市。眼前的景象令他震惊。在随后的一篇报道中,他写道,“任何到达太原的人都会惊讶于无数的碉堡,这些碉堡或高或低,或方或圆或三角,甚至隐藏在地下,形成了一张不可思议的火网。”另一位外国记者说,太原的防御工事“比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要坚固”。即便如此,阎锡山还是高喊:“地球每转一天,我们的工事就要加强一天。”此时,身陷“红海孤岛”的阎锡山依然信心满满:“如果能守住太原城,我们就可以向外扩张,一粒小米可以变成一穗小米,一穗小米可以变成一亩小米,一亩小米可以变成遍地小米。”甚至梦想过“以城兴省,以省兴邦”。之所以提出这个“伟大”的口号,是因为蒋介石在一九四九年一月初太原被人民解放军围困时,在一次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上说的一句话:“我们没有向苏联、美国、法国学习,我们无能为力。阎锡山在山西有路子更好。我们将来要向阎锡山学习。”这话来自山西的南京办事处。阎锡山有点沾沾自喜,说:“南京没办法,我们可以。一线希望在太原。”阎太原守备司令、第十兵团司令王也大胆对部下讲:“只要能守住太原,华北就是我们的,中国就是我们的。”充满幻想的阎锡山,真想守住太原,拿下山西,拿下天下。因为形势所迫最清楚该怎么做的阎锡山,现在笼罩在“幻觉”和“想象”中,期待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早日爆发。他在混乱中寻找生机,继续在山西徘徊。当时的现实是,国民党在中国风雨飘摇,大楼倒塌已成定局,蒋介石已经无力回天。中国一隅的山西,山西一隅的太原,能创造奇迹吗?正如参加过太原攻坚战的杨成武司令员所说,“没有铜墙铁壁挡不住得胜的军队。阿尔卑斯山挡不住汉尼拔率领的数万大军;日本关东军的长白山工事对苏联红军也是束手无策。阎锡山的五千多座碉堡在我三个团的铁拳下都不算什么!”阎锡山想用区区几千座碉堡来完成复兴的“伟大”事业,可谓痴人说梦。

阎锡山把修建碉堡作为自己最后的护身符,以此来扩大自己在国际上的影响,搞政治欺诈,捞救命稻草。阎锡山非常重视建碉堡。碉堡局所建碉堡的位置和设计形状必须亲自审批。如果同意,图纸上会批准一个大字“可以”。阎锡山还亲自指导了《碉堡战术》一书的写作。针对老式掩体目标过大的问题,我亲自参与了一种隐蔽性很好的滚珠旋转喷头的研究。太原的碉堡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在建筑和武器配置上都有巧妙的构思和实用价值。

为什么阎锡山如此热衷于修建碉堡,迷信“碉堡战术”?面对消失得无影无踪的解放军短暂突击,被污蔑为“肉弹冲锋”。他最怕这种冲锋,所以他的战术思想是“先立于不败之地,以阵地待敌制胜”。他自己也曾解释说:“共产党依靠人多,采用波浪式冲锋的人海战术,所以处处胜利。谁防不住这个技能,谁就失败。必须依靠碉堡组成的据点工事,发挥火力,用铁弹换肉弹。共产党将别无选择。阎锡山还说:一个碉堡能打死解放军100人,太原城打死1000人,城内和城周围的钢筋混凝土碉堡打死3000人。如果解放军杀不死40万人,打不过太原城,那么至少会有百万人。共产党在山西没有这么大的力量。

阎锡山对碉堡的依赖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当人们提起太原的碉堡,他都会露出得意的神色,甚至在最消沉的时候,他暗淡的眼睛里也会突然放射出一丝光芒。

为了充分发挥碉堡的效能,较大的碉堡里有存放食物、水、做饭和睡觉的地方。士兵被固定在碉堡里,有的甚至在碉堡门口安装了倒锁,准备让士兵和碉堡同归于尽。阎锡山对守卫碉堡的官兵要求很严。除了教官监督,还有铁军干部监督战争。战斗前,他们强迫所有部队集体宣誓,立下“军令状”,与阵地共存亡。谁要是想撤退或者投降,铁军干部可以当场打死,打死什么军官,就可以为所欲为。抗战时,临时49师的一个排长打死了准备逃跑的领导,他成了领导;晋中战役中,放弃抵抗的三十七师师长雷汤漾被身边铁军骨干击伤。

为了保住自己的老巢,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大修地堡的同时,阎锡山使出浑身解数,想出了许多惊人的招数。比如,他在投降后向日本人提出了“留日军为己用”的主张。阎锡山曾对他的亲信说:“我们要有一个非常的生存之道。目前我们的兵力不足以应付共产党。为了充实我们的力量,我们不得不招人,但是很难招人。就算招十万中国兵,也不如一万日本人。”(在整个国民党抗日战场上,为了不输不赢,“国军”与日军的比例一般在5比1以上)。

阎的“蓄力”思想是向侵华日军华北军参谋长高和山西派遣军最高司令官李成田提出的。在伪总督王翔多次与和日军关系密切的军政官员做工作后,日本人同意以“个别动员”的方式做日军的“残余”工作,并在海子附近成立了“勾结社”。梁(颜惠卿的丈夫)会长、日本人岩田清一(中文名为余复国主义者)、共同发起“残民运动”,并通过自己的各种关系,派自己的前伪总督、资深参议员苏体仁到日本斡旋,招募10万“东亚同盟义勇军”助战。深度冲锋,一个原平第三混成旅参谋,中文名叫金树德,长治第十四旅旅长袁全新(中文名叫袁全福)等“残余运动”,以“临时技术人员”为幌子,在山西留下日军6700余人(其中技术人员200余人,杂工及家属1000余人),其中有效300人。日本投降后,蒋介石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整编,批准为阎锡山建立5个军15个师加3个军。三个兵团(1946年3月成立,大部分由伪军组成)是第8、第9和第10兵团。1947年5月景宜第十兵团在寿阳被歼灭后,第十兵团的残部由日本人今村源氏组成,师级9000余人,其中日军2000余人。以上班组长都是日本人。阎锡山给了残余日军非常优厚的待遇。士兵的工资是军官的两倍,官员(下级军官)晋升为三级。所有的工作人员都给了宿舍,允许住在营外,伙食供应也和燕军大不相同,日本人在给残余日军下达作战命令时,首先要问吃什么。他们不派兵吃粗粮小米,只有白面米酒肉愿意上战场。

日军残余势力绝不愿意给阎锡山当炮灰。他们组织严密,残余势力目的明确。他们是要把山西建成日本军国主义控制的复兴基地,让日本人在山西“牢牢扎根,生存下去”,在中国社会制造一个“日本区”,以便将来复兴扩张。

晋中之战后,阎集结残兵,强迫晋中各县青年到太原参军。他们中的一些人补充了正规军,而另一些人则被改编为28支维和部队。提出在太原进行总体战,建立所谓“战斗城”,成立总体战行动委员会,制定“战斗城”方案,目的是“巩固太原,战斗恢复全省”。组织太原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参与保卫太原,将全市男女老少按年龄性别组织成甲乙两队。所有18-35,36-47,正值壮年的年轻人,将分别分配到甲方和乙方。将48至60岁的人纳入高级帮助团队;将13至17岁的学生纳入少年帮助小组;将7至12岁的儿童纳入儿童帮助小组;年龄在11岁至35岁之间的妇女也被组织成妇女帮助小组。这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参战,严称之为“满天星”的排列。他向部下吹嘘:“一旦有事,关上门,一起上家,守院子,守街道,全民皆兵,共同护城保家。”他把青壮年组成的“人民近卫军”(民兵)编入“铁师”,把青年学生编入“勇师”,把他们推到前线抵抗人民解放军的围攻。号召市民捐钱捐物,告诫他们“生要快乐,死要怕死”,动员他们“舍命保命”,“毁家护家”。

在“战城”总动员的同时,严还要求其妹夫梁和陈纳德的航空空队疏通关系,注入股份,以获得美国的支持,帮助他打内战。从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每天有18架次的美军飞机向太原空运送粮食和弹药,为奄奄一息的燕军“供血供氧”,对延缓其灭亡起到了重要作用;让绥靖公署副主任杨爱源留在南京,向蒋介石和李宗仁寻求各种援助;我还想让自我放纵的傅出兵太原解围。总之,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为表示与太原生死与共的决心,1949年2月,他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仿照希特勒的例子,把500瓶毒药放在桌子上。一口从五台运来的棺材放在门口:“我们决心保卫太原。如果我们失败了,我就和我的军官们一起喝下这种毒药,一起死去!”“我还让服务员找一个有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他拿着手枪,遇到危险就杀了我。这个任务不是日本人能完成的,我的保镖也没有勇气去做。”总之,生永远不会和共产党谈判,死永远不会遇到共产党。

1949年3月29日,阎锡山接代总统李宗仁“赴京议事”的电报到南京见李后,4月11日又到奉化面蒋,对蒋介石说,太原战事紧急,拟速返并。蒋劝他说:“太原虽重要,乃国家一隅,有国家始能有太原,阎先生应该以国家为重,留京参加主持大计。”阎锡山未听蒋言,还是执意要回太原,他联系了南京政府所属的中央和中国两家航空公司,都说太原的所有机场被解放军的炮火控制,不能飞往。又找陈纳德的航空队,也遭拒绝,但仍不甘心,再三求助好友博瑞智继续做陈纳德的工作,博说人家不愿牺牲一架飞机,阎说可购买,博说人家不愿牺牲一个飞行员,阎又要求用降落伞将其送下,博无言以对,只好避而不见。阎回太原的念想就此破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608.html
上一篇《永乐大典》中的山西人薛景石
下一篇 张志中诗词曲选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