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亲子 “3岁分床、5岁分房”

“3岁分床、5岁分房”

汪洋家长该关注的不是几岁分床,而是发展孩子的独立性,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在孩子与家长分床、分房睡这件事上,很多家长将“3岁分床、5岁分房”奉为铁律。其实,这并不科学。王晓宁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大女儿3岁前一直和奶奶睡,3岁分床,没想到此后性格由…

汪洋

父母不应该关注分离的年龄,

但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解决孩子的分离焦虑

很多家长把“3岁分床,5岁分房”当成铁律。其实这是不科学的。

王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大女儿3岁前一直和奶奶睡,3岁时和奶奶分开。没想到她的性格从活泼变成了敏感,极度缺乏安全感。小女儿和妈妈一起睡,3岁就不分床了。直到6岁的孩子提出要求,她才开始分床,一个人睡。她在生活中自信而慷慨。

王戎生了一对双胞胎。两个婴儿从医院抱回家,睡在婴儿床里。刚过完一个月,他们就睡在自己的房间里。当然,婴儿房配有摄像头和监视器,以防不测。如今,两个孩子都开朗独立。

事实证明,按套路出牌不一定有好结果;不按套路出牌,结果不一定不好。

既然“铁律”不对,那孩子多大才分床呢?专家的建议是:

1.父母和年幼的孩子一起睡觉是有好处的。人类行为研究方面的专家认为,睡在一起(让孩子睡在摇篮或床上,父母可以摸到),有利于孩子大脑神经的发育和心理健康。

2.什么时候分床睡,最好是孩子说了算。德国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想独立睡眠时,是分床睡的最佳时机。美国心理学家说,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只要在6岁之前做完分床,分房间睡,就不会有大问题。

3岁的孩子还在哭闹,不愿意离开床,这不仅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更是发展独立性的必经阶段。

专家意见和民间说法差距很大。即使很多家长知道专家意见,也还是半信半疑。因为他们觉得孩子3岁了,该上幼儿园了,还哭着不愿意离开床,这是粘人,缺乏独立性的表现。其实这是家长的误解。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和对他人的依恋,不仅仅是缺乏独立性的表现,而是发展独立性的必经阶段。

只有孩子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回应,他才能建立起安全感,才有勇气去探索世界,才有机会发展出真正的独立。如果孩子的情感需求总是被回避和忽视,孩子无法与父母建立稳定的依恋关系,就会因为没有安全感而非常粘人。

有些孩子内心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却被迫独立,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为了锻炼3岁儿子的独立性,一位家长不顾孩子的哭闹,强行让他与床分开。结果孩子一上床就开始吃手,咬指甲。从表面上看,孩子可以自己睡觉,很独立。其实他缺乏安全感,被迫独立,让他感到焦虑,所以吃手咬指甲。心理学把这种行为独立、情绪孤立的现象称为“孤立”。这种独立是站不住脚的,不仅达不到目的,还可能害了孩子。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培养独立性呢?

1.有意识地为孩子示范。

2岁之前,孩子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但学习和模仿能力较强。家长可以给孩子示范,让孩子模仿,为以后的独立做准备。比如1岁的小明,精细运动能力有限,不会穿袜子。妈妈做了一个有意识的示范,一边说一边帮他慢慢穿上一件,然后鼓励他模仿刚才妈妈的动作,穿上另一件。在妈妈的鼓励下,小明愿意尝试。一岁半的时候,虽然还不能独立穿袜子,但是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每次穿袜子,他总想自己动手。

模仿是独立的前奏。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给予充分的引导,为孩子的独立做好铺垫。

2.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启发。

到了2岁,孩子逐渐有了自我意识,独立做事的能力大大增强。但是有些孩子已经独立了,却还是希望有人帮助他们。例如,雷蕾可以打开盖子,但他总是向他的父亲寻求帮助。他可能真的忘了怎么操作,但更有可能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和父亲互动,引起他的注意。不管是什么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只能充当脚手架,为孩子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而不能代替孩子。

雷之前能把盖子打开,说明他有能力完成。爸爸可以启发雷蕾:想想你以前是怎么打开它的?这个封面和上一个差不多。按照前面的方法试一下。通过指导,雷蕾被要求自己打开盖子。如果雷蕾真的做不到,爸爸可以示范,但打开盖子后,他应该再盖上,给雷蕾一个尝试的机会。反复,雷蕾记得打开盖子的方法,后来他可以自己做好,不依靠他的父亲。

3.重视孩子的外部人际交往。

独立,不局限于完成具体事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形成独立的人格,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外部人际交往。

有些孩子每次出门都粘着父母,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与家庭以外的人相处。如果父母不及时干预,孩子会形成社会依赖心理,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发展非常不利。家长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提前模拟在家的相处方式。比如母亲扮演老师的角色,和孩子一起模拟和老师见面打招呼的场景,让孩子学会主动和老师打招呼。

给孩子打疫苗,帮助他建立心智,让他知道如何应对陌生的情况,可以减少孩子逃避社交,依赖父母的情况。

独睡对于身心脆弱的孩子来说是一场灾难,背后是严重的分离焦虑。

本质上,人是害怕孤独的动物。所以,一个人睡,对于身心脆弱的孩子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

我表姐听人说,孩子越早下床越好,所以她把孩子锁在卧室外面,才可以走。但她受不了孩子半夜的哭声,又把孩子抱回了身边。

孩子3岁了,表姐听说这个时候一定要分开,不然就分不开了。于是,她命令孩子自己睡,但孩子每天都会在半夜跑到父母的卧室。堂兄妹和孩子讲道理,甚至给予物质奖励。不得已,孩子不情愿地回自己房间,但往往第二天就跟妈妈说自己昨晚睡得有多差。

前几天,孩子害怕一个人睡,在父母卧室里被责备。半夜,他抱着小枕头和被子,睡在父母房间门口的地垫上。早上表姐知道后,泪流满面,要孩子回来陪她睡。

看着花大价钱装修的可爱的儿童房,表哥感叹道:“为什么小孩子都有这么漂亮的房间,为什么睡觉都要找妈妈呢?”

因为和母亲在一起,他感到很自在。精神科医生通过观察发现,孩子是依附于母亲的生物本能,母亲就像是安全的基地。只有在孩子确定自己能从母亲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后,才会去探索新的环境和新事物。相反,如果离开母亲,即使身边有人照顾,他也会焦虑不安,不愿意应对新的挑战。

大多数孩子在七到八个月会明显表现出分离焦虑,有的孩子更早。比如孩子开始认人后,被陌生人抱了就哭,这是孩子最早的分离焦虑。

儿童的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反抗阶段,表现为哭、踢、闹;二、失望阶段,号哭改为低声啜泣,激烈的杂音减少,但情绪明显低落,表情呆滞、呆滞。第三阶段是超脱。看来他已经恢复正常了。他可以吃东西,可以玩玩具,可以被外人照顾,但是只要一看到妈妈就会露出伤心的表情。

这三个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要学会处理自己的焦虑。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曾在他的小孙子身上观察到这样的场景。当时孩子妈妈出去做生意了,孩子很不情愿但是没有办法阻止。哭了一会儿后,他给自己找了一个毛线球玩。他先把毛线球扔出去,然后喊了一声“回来”,又拉了回来。在他的想象中,毛线团就是母亲。通过控制毛线球,他想象自己可以控制母亲,让她随时出现在自己身边。在游戏中,他逐渐学会了抚慰自己的分离焦虑。

父母往往认为孩子的分离焦虑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事实上,虽然父母离开,自己深深恐惧的场景已经过去,但是内心的感受会完整的保留下来。以后一旦遇到类似当年的情况,那种感觉就会被激活,像洪水一样席卷而来。

胡女士带着父母去旅行,一路上大家都很开心。回程的时候,她想到第二天就要和父母分开了,悲伤如乌云。胡女士感到几乎喘不过气来。她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应。后来她从父母那里得知,在她两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已经把她托付给了一个阿姨,这个阿姨经常把她一个人留在大床上。当她因为害怕而哭泣的时候,没有任何回应,悲伤无助的感觉留在心里。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她再次与父母分离,那种感觉又回来了。

很多迹象表明成年人也有分离焦虑,但表现形式不一定在分离过程中。如果有人花很多时间和朋友打电话、发信息;有人不停地查看确认亲人在哪里……其实都是为了应对分离焦虑。虽然他们被迫接受分离,但内心的依恋使他们无法安全独处,他们不得不使用各种方法与外界保持联系。

此外,分离焦虑症患者对拒绝和遗弃非常敏感。即使对方没有这个意图,他内心的恐惧也会让他误解对方。害怕因为自己不够优秀而被拒绝,他会压抑自己的意志,和别人妥协,努力维持关系。

所以,父母与其担心什么时候和孩子分房睡,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帮助孩子面对分离焦虑上。孩子只有学会与焦虑相处,他的人生才会顺利度过。

牢记三个误区和四个告诫,分床睡就没那么难了。

很多家长觉得和孩子分床睡很难。其实,只要牢记三个误区和四个注意事项,和孩子分床睡并没有那么难。

误区一:渴望成功,我认为孩子越早睡觉越有利于培养他的独立性。

孩子太小,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安全感弱,对父母依赖性强。这时候如果强迫他们和孩子分开睡,会影响亲子关系。

误区二:孩子分床睡,哭是正常的。等他习惯了就好了。

基于这种认识,很多家长坚持让孩子哭。殊不知,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误区三:和孩子分开后,就再也睡不到一起了。

其实分床睡后,过一段时间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睡了。这对孩子有安抚作用,可以缓冲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更容易接受离开父母独自睡觉。

记住不要踏入以上三个误区后,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让孩子做好分床前的充分准备。比如告诉孩子,他们的父母就在隔壁,离你很近。这样孩子在分开的时候会更容易接受,适应能力也更好。

二、根据孩子的喜好提前装修房间。如果家长能根据孩子的喜好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让他和自己喜欢的恐龙、奥特曼呆在一起,也许他会对一个人睡觉有一定的期待。

第三,从床上分开后,孩子一开始会有心理需求,比如渴望父母的陪伴。这时候家长可以去孩子房间陪孩子,比如给他讲故事,等他睡着了再离开。

第四,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分床。如果你给你的孩子一个仪式性的赛前动员会,他会有更多的勇气在晚上独自睡觉。

[责任编辑:杨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5597.html
上一篇琴声是否属于噪声?
下一篇 孩子在幼儿园被孤立,后果不堪设想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