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亲子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起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起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崖柏编者按:家长唠叨孩子,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家长越唠叨,孩子越厌烦,唠叨就越没有效果,而唠叨越没有效果,家长就越觉得需要再唠叨一遍……不难发现,唠叨是无效的教育手段,甚至有可能伤害亲子关系。那幺,与唠叨相反的沟通方法是什幺呢?本期,我们邀…

小脑活树

编者按:父母唠叨孩子,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父母越唠叨,孩子越烦,越唠叨无效,父母越觉得需要再唠叨...不难发现,唠叨是一种无效的教育手段,甚至可能伤害亲子关系。那么,与唠叨相反的沟通方式是什么呢?本期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杜卫国先生,和家长朋友们一起聊聊这个话题。

心理暗示对孩子有没有作用,让科学家用实验说话。

周剑英(9岁男孩的母亲):我承认我是一个爱唠叨的母亲,但唠叨不是我的爱好。我被迫什么都不做。比如我陪儿子写作业,他磨蹭,半小时上三次厕所,喝四次水。当我提醒他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的时候,他就开始唠叨我。但是如果让他混日子,他就完成不了作业。

郑(一个12岁女孩的母亲):我女儿给我起了个外号叫“唐僧”,意思是我爱唠叨。我知道唠叨不是一个好习惯,会让孩子很烦,但是除了唠叨我什么都不知道。

主持人:为什么不尝试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郑:心理暗示有用吗?

主持人:1968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进行“未来发展趋势测试”。测试结束时,罗森塔尔将一份“最有希望的人”名单交给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告诉他们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实际上,名单上的学生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回到这所学校进行第二次面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成绩都有了很大进步,他们活泼开朗,自信,求知欲强,更愿意与人打交道。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郑:怎么会这样?

杜维国:罗森塔尔认为,教师在心理学家的提示下,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有更高的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理解和给予更多的提问、辅导、赞许等行为,有意无意地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调动了老师对教育更大的热情,维持了他们原来的期望,给了这些学生更多的关爱。如此循环往复,使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习成绩和社会行为都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使得期望成真。积极的心理暗示,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周剑英:这种心理暗示可能对孩子有效,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很聪明。别说建议,就算表达也不一定管用。

杜维国:德国心理学家在成年人身上做过一个实验,结果同样令人惊讶。

德国汉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9名健康的成年志愿者进行了脑部核磁共振扫描。在扫描过程中,研究人员用激光针扎了志愿者的手,并告诉志愿者在扎的手上涂了止痛药膏。其实所谓的止痛膏只是普通的护手霜。结果所有志愿者都说被扎了没那么疼了,大脑中与感觉疼痛相关的部分并不活跃。这一结果从生理学角度证实了医学安慰剂效应,即心理暗示对患者的潜在积极影响。当患者期望治疗有效时,控制疼痛的大脑区域变得活跃,导致内啡肽(一种镇痛物质)的分泌。因此,无论这种疗法是否有直接效果,患者都会感觉更好。

孩子更在意心理暗示,很容易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

陆(一个五岁男孩的母亲):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相信心理暗示?

杜维国:从心理机制来看,心理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志所肯定的假设。这个假设并不一定是有根据的,而是因为它的存在在主观上得到了肯定,所以在心理上尽量认同假设。我们成年人不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吗?如果我们被别人评价不好,我们就会抑郁,自我怀疑;如果我们被别人称赞,我们会很开心,很自信。孩子更在意心理暗示,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心理暗示。

陈少荣(一个13岁女孩的母亲):你能给我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吗?

杜卫国:好的。一位母亲向我求助。她4岁的儿子工作很慢,吃饭慢,写字慢,说话慢,走路慢。她不停地推,但孩子越推越慢。我教她心理暗示的方法,不出一个月她儿子就好了。

周剑英:快告诉我,她是怎么做到的?

杜维国:她不再催促儿子,只是耐心陪着,说“这次比上次快一点。”并不断用眼神和言语向儿子表达赞许。渐渐地,她发现儿子的动作真的比以前更快更自信了。生活中类似的神奇案例数不胜数。

如何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谭志清(一个6岁男孩的父亲):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就是凭空表扬他,对吗?

主持人:不是无中生有的夸奖,而是正确的表达期待。心理学是一门学问。请杜老师给我们讲解一下要领。

杜维国:在家庭教育中,一个完善的心理暗示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向孩子重复重要的正面信息。

心理学认为,一个词重复多次,可以深入人的潜意识,让人信以为真。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断重复重要的正面信息,如“别人能做到,你也能做到”、“微笑使人更美”、“我爱你,宝贝”。

第二,给孩子灌输积极的思想。

人的潜意识在同一时间只能支配一种感觉。只要父母不断给孩子灌输积极的思想,孩子的潜意识就会做出积极的反应。但是父母在表达积极的想法时,一定要注意不要使用消极的词语。比如,不要说“我不会害怕”,而要说“我充满信心”,因为前者是一种消极的说法,不会对潜意识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三,给孩子设定明确的目标。

心理暗示是一种寻求目标的机制。孩子给潜意识的指示越清晰,对他的帮助就越大。所以,家长要给孩子设定明确的目标。比如,相对于“好好学习,成为学霸”这样模糊的目标,“期末考试提高两个名次”、“数学超过同桌”这样明确的目标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第四,给孩子情境刺激。

在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时,家长要善于情绪描述,让孩子想象自己成功的场景。情感描述越清晰越好。比如鼓励孩子第二天上台演讲:“你想想,台下的老师同学都用欣赏和敬佩的眼光看着你,心里想,‘要是我有这样的口才就好了,他们忍不住鼓掌,又怕打扰你,所以脸都红了……你能想象最后的掌声有多热烈吗?"

第五,除了言语,眼神和肢体动作也能表达积极的心理暗示。

既然是“暗示”,就要注意非语言表达,比如赞赏的眼神、欣慰的表情、肯定的大拇指、兴奋的击掌等。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这些非语言表达更像是真情实感,所以效果更好。

张宇春(一个14岁女孩的母亲):我突然明白了,唠叨也是一种心理暗示,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所以危害很大。

杜维国:没错,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多强大,消极的心理暗示就有多可怕。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朋友一定要守口如瓶。

[责任编辑:陈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5888.html
上一篇孩子的隐私,你保护好了吗?
下一篇 爱孩子的更高级方式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