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亲子 一个粗暴的举动

一个粗暴的举动

陈策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这件事,结果也许没有你想得那么好,弄不好,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一个粗暴的举动”更大。在我家小区和商场之间有一条马路,平时总有很多汽车快速地穿过,而且这条马路没有红绿灯和交管人员维持秩序,所以,每次大家过马路都会小心翼翼…

陈策

耐心和孩子讲道理这件事,结果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好,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比“一个粗暴的举动”更大。

在我的社区和购物中心之间有一条路。平时总是有很多车快速穿越,这条路上也没有红绿灯和交通管理员维持秩序。所以大家过马路都会很小心。

故事笔记

昨晚准备带女儿儿子去小区对面的商场,要穿过那条特别乱的路。我抱起儿子,紧紧握住女儿的手,想拉着她和我一起过马路。可是,女儿突然拒绝了。她大声抗议,不让我牵她的手,要求自己一个人过马路。

我有点焦虑。这条路太危险了。我女儿才4岁。她一个人怎么走得安全?!更何况她个子矮,车流又这么快,司机很可能看不到她。虽然暂时没有交通,但谁知道她走到半路会不会突然来一辆车?她一个人过马路太危险了!

想到这,我果断地对女儿说:“你不能一个人过马路!”然后我抱着她,让她哭着挣扎着,再也不放手。果然,女儿开始抗议我的粗鲁行为——一边大声哭闹,一边试图推开我。但我很冷静,紧紧地抱着她,毫不犹豫地穿过马路,走了很远才放下她。

其实我很想跟女儿讲道理,跟她解释为什么她不能一个人过马路,却要和我一起走。希望她能理解我说的话,全心全意的接受。以后她能明白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每次过马路都能知道应该和大人手拉手走路,而不是那么有气质,不可理喻。但似乎是本能让我当时用了这么粗暴的动作来解决问题。

思考笔记

我以前觉得,要做一个好父母,就要时刻对孩子有耐心,跟孩子讲道理,不要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做事情,要给孩子更多自己做决定的自由。虽然过马路涉及到安全问题,孩子也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但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做一个“耐心通情达理”的父亲,所以一开始我就尝试着和孩子沟通,希望他们能理解大人的想法。后来我想到,在这样非常紧急的情况下,如果在路边讲道理,很容易脱离危险。刘丹老师也表示,没有必要一直“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有时候只需要果断行动,事后沟通就可以了。但我现在开始担心如何“收拾”这件事。如何让孩子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又不会因为态度粗暴而伤害到他们?

专家评论

简化,不过三件事。

故事里,父亲抱着女儿,紧紧地抱着,走过马路,走了很远才放下。爸爸称他的行为“粗鲁”。其实他很想“跟女儿讲道理”,做一个“耐心讲道理”的父亲,让女儿明白为什么4岁的孩子不能一个人过马路。但是爸爸不知道孩子理解世界的思维能力是如何发展的。他可能不知道,自己所谓的“粗暴”行为,其实是对4岁女儿最合适的教育方式。

人类思维包括三种不同的形式: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到高: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其中,动作思维一般是个体发展早期的主要思维形式。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基于表象和概念,而主要是基于当时的感知和实际行动、行为。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思考和理解。比如,孩子事先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画完之后,他会告诉画他要画什么。孩子们在画画之前通常很难思考。

告诉4岁的孩子什么是安全的,如何安全地过马路,这是一个好主意。但是,这样做无疑是把孩子当大人看待。很大程度上,孩子很难理解“安全”这种抽象词汇的含义。即使他们确实理解了一点,他们也会很快忘记。但是,在做了“抱紧自己”、“过马路”、“走了很远才放下”这三个动作之后,孩子就知道如何安全过马路了。平时连续做三遍,孩子就会明白,要想安全过马路,还得大人扶着。当它们远离道路时,它们可以独立行走。

我不太反对这位父亲对4岁女儿的“无礼行为”,但我想具体谈谈“无礼忍耐”这个话题。因为很多家长老师有时候不是对孩子不耐烦,而是太有耐心了!反复给孩子讲道理,看到不跟道理,就继续讲...在孩子们还不能理解道理是什么意思的思维世界里,这已经像大话西游里唐僧的牙牙学语一样折磨人了。有些孩子只是因为大人总是“耐心讲道理”而感到崩溃。女儿哭闹时,父亲紧紧抱着,孩子身体可能会不舒服。但是,一方面,被拥抱的时间比较短,可能只有一两分钟,另一方面,这个动作其实可以传递一种安全感。孩子很快就会接受,过几分钟马路就可以自己玩了。看似孩子在挣扎,父亲的动作粗暴,其实并没有伤害到孩子。如果是“合理”,那就超出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如果你再“耐心地讲道理”,就会让孩子对不可理解的信息完全失去任何耐心。

符合思维发展规律的做法是:6岁以前,以动作为主,形象思维为辅与孩子交流;孩子上小学后,老师和家长要用形象思维沟通。比如他们想让孩子遵守排队走路的纪律,可以说现在每个人都要像小鸭子一样排队;到了中学,我主要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和学生交流,形象思维为辅。

耐心是善良的,但要用在合适的时候。否则可能是对孩子“粗暴的忍耐”,适得其反。

刘丹

清华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及专业人员注册制度监事(D-06-42),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与家庭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家庭治疗组常务副组长。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心理研究所访问学者,德中心理治疗研究所副所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7075.html
上一篇让孩子学会合作并不难
下一篇 告别粗心和马虎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