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一段题跋君子之谊

一段题跋君子之谊

贾理智摘自小藏君日记2022年是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世人的想像中,很多才华横溢的大家,通常性格要么有着自己的﹃孤僻古怪﹄,要么道骨仙风、难以企及。但说来也怪,这一点上,我所认为的启功先生,却永远是那个幽默的、笑眯眯的﹃老头儿﹄,低调得…

贾至立

摘自肖藏君的日记

2022年是启功先生诞辰110周年。在世人的想象中,很多有才华的人通常都有自己(孤僻古怪)的性格,或者是长生不老,高不可攀。但奇怪的是,在这一点上,我所认为的启功先生永远是那个幽默而微笑的老人,他像他隔壁的祖父一样低调。

在他的作品中流淌的是人们生活的透明。时间仿佛停留在那里,永不离开。

不久前,笔者拜访了民间钱币收藏家卢鑫,在赏花赏春的同时,有幸看到了除钱币之外的其他精美藏品。卢鑫收藏了启功的笔迹,并在20世纪90年代买下了一个自画像工作室。笔者推测应为碑文,系齐先生挚友、70年代北京著名篆刻家金裕民所作。

鲁先生早年痴迷把玩金石学、书画、碑刻、砖石、瓦当,收藏深厚丰富。他微笑着拿出一个他手迹的相框,说道:“我知道你喜欢启功先生的书法。我这里收藏了一张齐先生的手迹。请欣赏。”定睛一看,只见一张纸上有对开本题字,草书,点画生动,流畅神韵,线丝缕缕,满纸辉煌,堪称齐先生的书法杰作。

急问出处,得知这是鲁先生90年代自拍的地方。于是我把画框捧在手里,再往下看,只见那张手写的纸陈旧墨色,时代感很强,韵味十足。它最初是由齐先生在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写的。把字仔细读一遍,是一件关于印刷的工作。经陆老师同意,笔者用手机仔细拍了几张,留作纪念。应该是老朋友写的

最近,空,笔者对这段文字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列在下面,与读者分享:

“仆人没学过铁笔,也没听说过什么刀法。但他对印谱的看法很好,他的刀锋很值,只是一眨眼的功夫,他的文字编排也没有让他失了心;而且千变万化,生生不息。从元明到近代,名家辈出,风格各异,各循秦汉轨迹。第一年学习辛苦,每次拿到题词,钉墙上欣赏,或者拿到名家的印拓,泥巴烂了,躺着抹上,还有其他笔墨题词达不到的。于敏先生的印刷学源于幕府,但又博采众长,自成一派,成为著名学者。那时候他是个自成一家的书生。气功。”(文末附有柏文“气功”和朱文“白元”的小印章)

从文字上可以看出,这是启功为京中著名篆刻家金裕民所作的题词。

金裕民1906年出生于北京,满族。师从寿世恭先生,广泛涉猎古篆和中国印章,擅长篆刻书法,尤以钮刻见长。1939-1949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系篆刻导师;建国后成为故宫博物院书法篆刻专家。与相识已久,特别钦佩金先生刻苦自学的精神。他自己的印章很多都是金老师刻的,之间也经常有题写的作品。《金玉珉吟存》序,启功所作。序言说:

“当代著名金石学篆刻家金裕民先生不仅是我熟悉的朋友,也是我经常给有志于学习的青年人树立的榜样...我让金老师给我刻了许多印章,我小心翼翼地摆弄着。据我所知,感觉大致是这样的:每一笔的边缘总是那么自然,准确,均匀,不加修饰。刀是那么合适,刀是那么自信,效果是那么耐人寻味。”

金裕民先生于1982年2月8日逝世。以上序言写于1982年8月,金裕民印章正式出版于1983年4月。根据初步推断,这个碑文应该是金裕民在世的时候写的,应该是1982年之前写的。来自数据的证据

碑文中也有提及,“初难读书,每次得了碑文,钉墙赏之,或得名家印之,泥烂之,卧之。”由此可以推断,此碑文是关于1972年至1977年间,启功在西直门小乘巷民居创作的(1958年至1981年,启功一直居住在小乘巷。我之所以提出这句话,是因为启功早年患有梅尼埃病(见《启功纪事报》)。1973年,61岁的他写了一份自述病历供医生参考,其中:

“我从小就很懦弱。十几岁的时候,每次喝多了水,眼前就出现一条金色的曲线,看到的时候只看到一半。这个图像之后,我就头疼,吐出黄水。(不知道这个病有没有远因。顾写的,供参考)。30多岁后病情逐渐恢复。1958年到1959年间,有一天我看到墙突然旋转,马上就停下来了。医云有高血压,没有再犯。1967年夏天,我突然感到头晕,然后就频繁发作。从早上头晕到黄昏,吐了各种水,从清澈到黄色到棕色。在过去的五年里,它逐渐减少了。从1972年开始,又犯了……”于今《殷敏存》,于今收藏出版。于今是金裕民的弟子,经常向他求教。《于今殷敏存》于1983年4月正式出版,于今收藏的这本书有启蒙题词。

1976年,《启功编年史》记载了如下内容:

7月24日

林散之的感谢信:一直感谢你的字画,一直在孝敬一个小房间的墙壁,一直在憧憬自己的日常生活。托付终身,攻错了山,我受益匪浅。

7月28日

当日3时42分,唐山发生7.8级地震。地震后,余震持续了很多天。王先生的眩晕又复发了。有一天出门,突然晕倒在小乘胡同的拐角处。幸运的是,我没有任何严重的问题。一觉醒来,回家写了一副对联:小乘之泉二十年,壁如人扶而倒;漂了几天,就可以随意去和回了。

当时客厅屋檐的墙已经破了,墙上还挂着他写的草书条幅。看到这一幕,我又感慨万千,然后又设了一句唐宋名句自嘲:草书圣人留坏墙(刘禹锡的句子),故人不必招魂(苏东坡的句子)。

这些记录都提到,从1972年到1976年,王先生多次出现头晕症状。那时候,启功住在西城小乘巷的一个小房间里,每次有优秀的书画作品,就钉在墙上欣赏。

此外,在笔者主编的《缅怀启功诗词》一书中,作者余宁先生还写道:

“后来他得了梅尼埃病,是孟琪阿姨托的(北京话把叔叔的老婆称为‘阿姨,也就是姑姑’)。无论他去哪里,我都得跟着他,生怕他因为头晕而摔倒。“然而,我最记得的是一个写李白早期生日城市的人写的斗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丈夫用图钉把它钉在小乘巷公寓的南墙上。”

上世纪70年代初,余宁先生已在小乘巷出入多年,比齐夫妇还长。他的记忆也间接证实了这段碑文的内容。见证稳定的生活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这个铭文好像是截取的。推测其前面至少应该有一页,讲述后记的故事。根据内容,当是金裕民的印本,且由外人持有,请题词,故有“近门之人,当时皆有所知,盖各具特色”之说。如果金先生找凯先生题词,恐怕这个题词的文字就要另起炉灶,由凯先生来讲述整个故事。

就字体风格而言,在这两页碑文中,已经初步形成了“气体”细长苍劲的风格,如“源”、“笔”、“细”、“层”、“穷”等字。但大部分的字还是严格按照传统的书法风格书写,具有浓厚的书香和书法气息。

从1972年到1977年,启功“接受标点《二十四史》的任务,每天到中华书局上班,直到1977年回到北师大...在这段相对稳定的时间里,他除了按时完成标点任务,还能有一些时间让自己支配。妻子生病住院,他晚上去医院照顾,休息期间可以写写。偶尔休息的时候去中华书局北边的小酒馆点点花生,喝点酒放松一下。在此期间,他撰写了唐人写的经书和许多铭文,还向朋友赠送了无数的书法横幅、中殿或画册...可以说这是他书法活动的鼎盛时期。”

与改革开放后的王先生书法作品相比,无论是大字还是小字,都逐渐形成了遵循“黄金比例”的“始体”。而且这期间,随着王老师名气越来越大,社会职务越来越多,像读书、发帖、学汉字这样的好时光少之又少。所以,在笔者看来,这种韵味浓郁、风格传统的书法,应该是七公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写的。当然,是否确切,请专家和业内人士不吝赐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456.html
上一篇她走了“上博精神”仍在
下一篇 纸上风景如被过滤的人生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