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学 只见高原,不见高峰

只见高原,不见高峰

沈开运缘  起2008年,对时年59岁的敬庭尧是一个重要的年份:其一,是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大型画展,对既往艺术探索之路作了回顾总结,实现了一个画家梦的阶段性成功;其二,则是他在画展大获成功后,做出一个令很多人不为理解的选择:激流勇退…

沈开云

袁琪

2008年,景59岁,是重要的一年。先是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回顾总结了过去的艺术探索之路,实现了一个画家梦想的阶段性成功。其次,在展览大获成功后,他做了一个很多人都不理解的选择:从激流中全身而退,沉浸身心。他计划用一个艺术家一生中最富有成效、最宝贵的十年时间创作并绘制史诗巨幅水墨画《文成公主》。

京·《西藏的性格》大型个展获得巨大成功,国学大师文·、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万年、中国文联副主席冯远、等数百位嘉宾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大四学生文激动地说:“是一位非常好的画家。视生命为空气,视创造为水。他的画强烈、有质感、有张力,带给我们一种历史的回顾。他是我尊敬的人。”冯源在发言中说,“景的作品有一些鲜明的肌理效果,这是表现手法形式上的创新。他的作品站在人与自然的交汇处,是对理想和精神的一种希望和追求。”

在展览结束后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对他的绘画内容、技法和水平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点评。大家认为展览以西方美学为主,在中国人物画艺术语言上有新的创造。在传统工笔画技法和材料的基础上,注入了一些新的制作因素和现代技法。艺术语言清新独特,突出个性的张扬,收到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在各种脸谱的艺术探索中,发展了写实风格,在人物、山水、花鸟、工笔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尤为难得的是,作者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经历了走进西方、熟悉西方、热爱西方、展示西方的完整艺术实践和创作过程。

面对赞扬,这位画家保持了罕见的冷静。他说,艺术创作和爱情一样,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一首没有结局的歌。只有在成功之后,当我们迎难而上时,才会有新的希望之光。对我来说,巅峰还在前方。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大型画展并获得积极好评,是大多数中国画家的毕生追求。但在成功的光环下,他做出了这样的回应,表现出了强烈的自强精神,似乎在告诉人们,过去的一切都是序章,一个阶段结束了!我想重新开始,我的艺术使命就在前方!

选择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景是一位具有自觉意识的画家。直觉和经验告诉他,如果呆在画室里,呆在城市里,是画不出好作品、伟大作品的。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天地之美,你可以在心里体会到。只有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真正的作品。在西方题材的创作中,他吃了不少苦头,身心多次经受考验,探索出从感性到理性的融合推进过程,触及灵魂,触及内心,有助于实现绘画质的提升。

在西方,荆总是感觉如鱼得水。他说,西部是艺术的摇篮,是我的精神家园,是我创作的源泉。去过很多地方,但最喜欢西部,它的风俗是最适合我的风格。我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西方对我心灵的震颤。因为这片广袤、古老而又神秘的土地和高度,是一种境界,是一种高度。人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就可以摆脱很多杂念。大自然悄悄地洗礼和净化你的灵魂。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它的命运始终与整个中国的社会变迁息息相关。高原题材的作品自然呈现出无边无际、大气原始的生命力。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崛起,需要一种雄浑博大的精神。通过对高原主题的精神重建,高原成为精神化的象征。

高原经历加深了画家对西藏的了解。文成公主在西藏家喻户晓,文成公主的故事牵动人心。是一部历史悠久的56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开发建设高原的史诗。具有历史意义,具有文化交流交融的意义,具有当代中华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实现文化、国家、民族复兴的意义。大西藏,高原的沧桑,唐蕃古道,文成公主,逐渐成为他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影像。

唐代颜画的《行走的脚步》与文成公主进藏有关。20世纪90年代,李伯安创作了以高原为主题的宏伟组画《走出巴颜喀拉》,成为标志性作品,在艺术和绘画史上留下了印记。景的思路渐渐清晰:用自己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加上十几年的高原心灵之旅,画出了一幅巨大的水墨画卷《文成公主》!

哲学家说,人生的恐惧之一是没有方向,有明确可行的方向是一种幸运。

文成公主水墨画不仅将展现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当时的风土人情、山川风物,还将展现中原文化与西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文成公主将中原的文化、艺术、先进的科技带到西藏后,这1300多年来的影响与变化。艺术表现了这一影响中国历史的事件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文成公主》长卷水墨画拟长300米,高3米。它由“唐范钦”、“弘扬佛教”、“风土人情”、“圣山”四部分组成。包含1000多个造型各异的人物,以文成公主入藏为创作主线,涵盖了文成公主入藏1300年来的影响和变化。换言之,这是一部高原与祖国大陆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交流中共同发展、荣辱与共的壮丽历史。

文成公主的故事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一根线,是讲故事,是绘画。荆有着独特的眼光。要展开西藏、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历史、地理、宗教、人文、民俗的壮丽画卷。

宏大的主题需要宏大的把握;史诗内容需要史诗表现。

这是对精神家园和民族精神的寻找!幸运的是,这位画家恰逢一个需要和呼唤杰作的时代。

十年创作

景为这一组宏大作品的创作做了三年的精心准备。

他减少了很多社交活动,静下心来看了很多书,多次重复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因为历史久远,有些路线有差异,他干脆全部过一遍。在三年的时间里,他走访了西藏所有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址,对西藏的山山水水进行了细致的素描勘测。为此,他把自己的工作室从北京搬到了成都和拉萨。他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在行走中寻找灵感。据他不完全的记忆,他去西藏旅游了50多次。他去了和文成公主有关的地方。他和文成公主关系不多,但也去过和西藏历史文化艺术密切相关的地方,走的越多,对文成公主进藏的历史意义了解的越深,对高原文化的了解越深,对西藏汉家共同文化的影响也越深。

早在唐代,诗人陈涛就在《龙溪》一诗中写道:“自君主婚,胡风半似汉家。”

文成公主在西藏的影响力超乎想象,在戏剧、壁画、唐卡、民歌、文学作品、民俗中都有大量的描述和反映。素材少了,创作当然受影响;但素材如此丰富,选择就成了大学问。如何去冗存真,去粗取精,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全貌,困扰了画师们一段时间。300米虽然够长,但毕竟有限。如何从1300多年的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提炼出宏大主题的精神和主线,成了画家煞费苦心的考虑,而他唯一的出路就是深化和坚持。

近十年来,他的作品在成都或拉萨,思绪集中在西藏,一望无际的高天厚土,包括文成公主进藏所沿的陕、甘、青、川,行进于天地之间,八里之外的所见所闻。为了寻找创作灵感,在他年近70的时候,他和另一位藏族艺术前辈于先生一起,徒步登上冈底斯山脉主峰冈仁波齐。环山路平均海拔4800米,最高点5700米,全长56公里。这是关于艺术史上最古老的翻山团,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们坚持下来,觉得受益匪浅。

为了更好的表现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画家在2017年再次勾画了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这一次,央视《翰墨戏韵》摄制组全程跟踪。行程紧,路线长,海拔高。年轻人感到筋疲力尽。他写生的时候已经快70岁了。同时安排了剧组的拍摄日程,旅途非常顺利。这次巡演的副产品是在央视13频道播出的34集专题片《千年追寻,文成公主》。

景花了十年时间创作了水墨画《文成公主》。当他厌倦绘画时,他出去散步。实在没什么想法的时候,他就放下画笔,开着越野车,绕着山川走了一大圈,有时一走就是几天几夜。走在高空,观察各种;笔不灵看燕子舞,画图乱赏花;浸淫世间风雨,陶冶艺术气场。这种进出画室,感受生活,模仿自然,师法自然的工作方式,让他在绘画中感到游刃有余,创作中充满了奇妙的想法。

十年时间,画家沉浸在创作中,时间不知不觉流逝,他规划的作品也逐渐完成。他谦虚地对朋友们说,有些半成品需要修改完善,有些甚至可能要再拆。但人们看了之后,无不表示作品震撼人心,给人一种雄浑宽广的阳刚之气和沧桑的历史美感。

他在创作中体会到,青藏高原的自然景观、宗教氛围、风土人情,都在迫使你改变一些观念,丢弃一些东西,创新一些技法。只有这样,你才能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找到与高原题材和地方风情相结合的艺术语言。

其实这是根植于生活和深入实践的。在这种深度中,画家感受到一种高度,一种境界。他排除了很多杂念,他的作品慢慢从事物本身到达了自制的事物。他也从一个有才华、有根据、有机会的艺术家,走向了真正有追求、有思想的境界。

他的艺术之路正在一步步走向更高的高度和更高的坐标。高原文化,宇宙精神,大一统的历史观,已经逐渐深入他的血液和骨髓。

他发展了自己的绘画理念和技巧。无论画面华丽、素雅、苍劲,他总能围绕主线,融会贯通古今,随心所欲地锻造自己。在技法上,工笔、写意、泼彩、泼墨、勾勒、拓印、点染都做到了极致。经过反复讨论和实验,他用传统的笔墨在古宣纸上画出了任意的肌理效果。过去他掌握了大家熟悉的干书拓片和根据情况显影斑驳风化痕迹的技法和特殊技巧,他变得更加融入环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种以短线条为主的特殊方法,具有素描般的造型能力,恰到好处地展现了高原粗犷、苍劲、苍凉之美而又不失其厚重。画家的人生观随着他的审美观在变化。真实,洒脱,若隐若现,若即若离,无尽的想象空成为他作品中最鲜明的元素。在《文成公主》的水墨组画中,人们不同程度地感受到一种成熟、明度、干度、粗细的独特肌理效果;感受熟悉的表现手法的创新;感觉画面很紧张,现场感很强;感受维度空的变化和画家对大场景、大主题的把握;感受某种永恒的信仰和终极的宇宙精神;感受高原的智慧,展现大千世界的无边无际和向往的崇高境界。

同行贾德江评价:景姚婷以传统水墨为基础,几乎抛弃了素描的表现手段,摒弃了立体透视和明暗界面,完全以笔法、水墨、色彩为骨撑画面,更注重水墨人物本身的审美本质和功能。在他的作品中,运用了书法用笔的线条造型,但运用并不广泛。线条结构只是塑造身材的关键。用笔随心灵活流畅,或松或紧,或疏或密,或虚或实,往往是大量纵横泼墨、泼彩的外部和内部。到目前为止,刚刚好。使画面在飘移中形成线与面的强烈对比、色与墨的对比、浓淡对比、粗细对比、虚实对比、疏密对比。不是对表现对象的客观描述,而是在流动中对对象的激情把握。既不是对形式的抛弃,也不是对笔墨的割裂,而是黄“以笔铸就,以墨铸就荣誉”的笔墨神韵。

如果说笔墨代表一种公式、一种结果、一种格律,那么景所强调的恰恰是一种不定式、不确定的自由式。

他在作品中灵活运用白描,或者以纯粹的形式放弃背景。他只是更换了语言符号,形成了一幅又一幅独特而耐人寻味的画面。每堂课都有色彩,每一步都有变化的动人画面,显示了他的灵性、智慧和才华。时而以无骨法为主,强调朦胧、渗透的形象效果,时而又与长草式融为一体,使画面在无边的书卷气迷中透露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和意蕴。他借用了西方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色彩概念,产生了一种变幻无常、多色调的肌理效果,古典色彩、自然色彩、西方色彩、内在色彩与笔痕、笔墨相遇交融,横向纵向涂抹想象与大胆创造。

《艺术》杂志主编尚辉评价说,景姚婷对西藏文化的呈现,不是肤浅的、表面的。他的作品有人性,有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他自己的个性语言,这对当代中国画笔墨语言的发展也是一个促进。这就更重要了。

艺术评论家闫永年在评价他的绘画技法时说,这种被赋予了沉重感和广阔感的新颖肌理,仍然具有墨水的透明性和书写的流畅感,但它已成为独特的表现性笔墨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表达丝绸之路和雪域景观的历史文化意蕴的感情的需要。说到底,他创作它只是为了表达上述感受。纵观他的作品,其独特的张力、厚度、力度、韧性都源于其独特的主题。

在景的画中,人们可以看到他对宇宙、生命、人生的认知和感悟,用他的画笔和灵魂书写着人类的伟大和激情。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眼光,使他的画充满了磅礴的大气和深邃的意蕴。

汉唐之韵,一乐章接一乐章,互相辉映人生。

高原和高峰

景尧对高原了解得越多,其作品的高原意蕴就越深。当一个画家进入、行走、表达高原,高原反过来改变画家,赋予他洞察力和深度。他的作品不仅拓宽了他的意境,而且表达了高原的水墨语言,自我创新的独特技法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他以人物画为主的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和形象具有强烈的历史穿透力。无论坚定还是温柔,都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它们与高原的山川融为一体,与那一山、那一水、那一段历史相互配合,呼之欲出,带给现代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震撼和历史与艺术的美好回忆!

画家认为,一个人在历史、文化、自然面前,往往会觉得自己很渺小,要走出渺小,就要走进自然和文化。艺术只有与时代和社会相结合,才会更加丰满,只表现个人的东西就显得太渺小了。即使你技术娴熟,也无法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说到这里,我想起最近网络上的一个热词“内容为王”,他的作品广受欢迎。虽然手法娴熟,用笔巧妙,但更多的是因为有思想有内涵。文艺需要以深刻的思想和形象,以形而上的表现和形而上的思考,来引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和理想的共鸣。比如康德在谈到艺术美学时说:“没有内容的思想是空,没有概念的直觉是盲目的。”

高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正在悄悄改变着画家的气质,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他的审美。辽阔的高原拓展了他的视野,开阔的视野提升了他的艺术,走在高原上让他变得坚强,脚步坚定,意志坚定。高原的一切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尽冲动和寂静的大美。

画家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他认为,所谓昙花一现的艺术,来源于某些人曾经肤浅甚至粗暴对待的深厚绘画传统。一些艺术家已经失去了独立思考和独行的能力,鹦鹉学舌,简单地阐述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齐白石曾说:“按自己的节奏走,就会走得越来越从容。”他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人类与生俱来的哲学品质告诉我,我们必须要有智慧,有知识,有期待,有追求,才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总的来说,他的西藏题材作品脱离了浮躁的艺术思想和意识形态,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画家是孤独和封闭的。这种孤独和封闭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幸运的,使他长期保持一种稳定的、自省的艺术取向。

宗申-钱《芥子船画集》说:“凡能长久之物,必有实用之体而非华丽之观。”也许这种“实践的身体”正是他的作品中浓墨重彩的深层意蕴。

在西方开始吸引他的主要是外在的东西。天空空是蓝色的,人们的皮肤是黑色的,他们的饰品简单朴素却又如此明亮。荆的第一感觉是与众不同和新鲜。后来他真的觉得高原的存在符合他长期追求的一种精神,大自然激活了他深层的心理诉求,让他找到了诉说的空空间和表达的空空间。

这种复杂的影响逐渐在景的作品中形成了一种沉郁、苍劲、宽广、无边的风格。

创作史诗水墨画《文成公主》是画家的选择,是弘扬传统和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需要,是推动中国画发展与时俱进的需要。在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他试图在历代大师的肩膀上实现飞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京的选择与时俱进。

人生,总要仰望一些东西,去高原,去追求高峰,支撑自己的生命和灵魂。

向上看,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精神上升的生活状态。是植根于一切感情并最终超越的永恒精神。仰视是灵魂在上下求索中的追寻,让人回到失落的精神家园。

康德最喜欢仰望星空空。“每当我静静地站着,仰望辽阔深邃的蓝天空,一种永恒的肃穆和生命的崇高肃穆油然而生”。我想景姚婷在夜晚仰望星空空和高原上浩瀚的沙漠星空空,可能也有同样的冲动吧!

是仰望崇高,是把站在大地上的血肉与崇高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实现信仰皈依的崇高,支撑起一个充满意义和价值的生命世界。

当你抬头的时候,一种庄严而神圣的力量,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或者一种崇高的精神会从你的内心涌出。

这是对文化家园、民族精神、精神高原的寻找!

说到高原绘画,李伯安是一个里程碑。

李伯安一生拥抱高原,他的不朽之作《走出巴颜喀拉》歌颂了自然的崇高和人类精神的伟大,意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景立下宏愿,用十年左右的时间,画出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文成公主》,旨在走进高原,追求高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的恢弘博大。两人想法不同,各尽其能。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水是从水管里出来的,血是从血管里出来的。画家热爱高原,沉浸在高原之中,他们的作品自然与高原、高原、作品融为一体。

画家选择了高原,高原也选择了画家。进入高原后,他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艺术的本质,生活的美好。他周围的一切,高原上的一切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无尽冲动和不可抗拒的美好!

作为一个在西藏工作生活了50年的老西藏,我和这种感觉有着密切的联系。长期的生活浸润、观察和喜爱,让我和高原几乎无法分离。所以,一个人画风的形成,除了受其老师经历和时代潮流的影响,还受画家性格和生活经历的影响。

走进高原,就是走进三维空文化。一切都是那么神秘而古老。一切都很惊艳,这无疑是文化的传承和意境的准备。艺术需要的是如何提炼这种感觉。

西藏的天籁之音,蓝天白云,神圣而高贵,彻底征服了京姚婷。他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以及表达自己中国画主题的色彩、技法和笔墨语言。有人评价:看他的画,能直接感受到青藏高原。

景姚婷说,“西藏融化了我,我融入了西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一切历史悠久、历久弥新的文化,都渗透着历史基因和时代精神。他们既延续了本土文化的血脉,又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精华。”画家在创作中借古开今,立足传统,兼收并蓄。走进西部和高原,是对生命意志的挑战。精神在挑战中得到刷新,艺术潜力在挑战中显露。他的很多作品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这其中有艺术创作的套路表现,更有一种艺术的坚持,艺术的感悟,一种艺术家的执着和付出。是一个艺术家自觉承担的历史使命,也是深入生活和对象后的反复充实和自觉锤炼。所以他的作品里有热情的人物,有山水,有大美。

进入高原久了,景笔下的人物开始淡化,作为背景的群山也不再沉默,而是逐渐向前,散发出一种苍凉而沉重的雄伟之美。人,自然元素,逐渐回归自然,回归宇宙,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越是接近自然,越是接近地球,人类这个自然的精神就越有力量成长。

一批高水平画作的出现,来自于画家长期的探索和与生俱来的艺术敏感和天赋。但也可以说,一幅画的感人内容,它的节奏和韵律,以及空的色彩,本来就存在于自然事物和现实生活中。只有那些真正热爱自然和人类生活的艺术家才会发现它,并让它从事物的本质中显现出来,独立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画家需要不断接受大自然中精神的洗礼。“苦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听到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才能感受到难以言喻的无形之美。

有颜的传世之作,最近又有高原题材的《洪钟大路》,景的《文成公主》。人们对它的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长度前所未见,也不仅仅是因为它十年磨一剑,而是因为他对题材的宏观把握,他对文化的历史眼光,他对传统的充分继承,他在绘画上的天赋积累和不懈努力。超越空间并不难。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在内容上对标,继承传统,开拓创新,技法,笔墨语言,艺术眼光,艺术水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古往今来,文学巨制都是积淀的结晶,文学魅力都是内心充实的表现。”“所有代代相传、千古传诵的作品,必定是持之以恒、呕心沥血的作品。”

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尼玛泽仁看了景的作品后评价说,“我们不能怀疑中国画能表现重要的主题。”荆在这方面做了深入的探索。没有深厚的功力,很难驾驭人物的细微变化和神态。他认为景为中国画的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

西藏美术家协会主席韩书立在认真阅读了景的作品后评价说,可可西里采取三度写实的近景处理,而中景则留有大面积空白色供观众想象和填充,从而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飘扬的经幡在二三度空被记录下来。他以超人的毅力,计划用十几年时间创作一幅以文成公主为主题的巨幅画作,并且已经付诸行动。他对艺术的坚持和执着,以及他的攀登精神,都是极其可贵的。我祝愿他为我们的时代创作出更多的杰作。

孔子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讲先要有一个完整的人格,接着才能有风格境界;是“依于仁”然后才“游于艺”;强调了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孟子进一步说:“君子深造之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自得之也。”敬庭尧动笔创作《文成公主》已迈入第十个年头,他对高原、对西藏历史文化素材的理解把握,应该达到游于艺、取之左右逢其源、自得之的境界。在中国历史上,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用了半年;《富春山居图》从构思、动笔到绘制完成大约七年时间;李伯安奠定了二十世纪中国人物画标杆,高两米、长122米,包含266个人物的《走出巴颜喀拉》巨幅组画用时十年。水墨组画《文成公主》的幅面和人物数远超前者,加上画家追求尽善尽美的执着,这里的工作量可想而知。我为其坚定的信念和执着所感动,祝愿其完美成就梦想。但同时也感到,绘画的高峰往往是长久准备后的一种冲动,一种难以言说的冥冥之中的大彻大悟,一种超越思维的神来之笔;三思而行,再思可矣,艺术往往不能想得太多,不能面面俱到,它是一种立足坚实大地的主观表达,一种突兀而至意象的喷薄而出。“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鴂之先鸣”。回想我曾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时明月当空,万籁俱寂,群山环绕、江风徐徐,追忆历史,多有感慨:高山不语,人世几回伤古今;峡谷云深,大江依旧流日月。水墨组画《文成公主》将形象地展示西藏的一段真实历史,留给人们极大的期待。我真诚希望,敬庭尧先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在大开大阖的表达中,在无以言说的灵性感动中,在不昧直觉、激情四射的顿悟中,用一半清醒、一半冲动的神来之笔完成这部超过十年时间构思、绘制的宏大作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329.html
上一篇西藏的爱与不悔,一生西藏情
下一篇 《十七条协议》,二十世纪西藏历史的分水岭,西藏条协议内容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