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徐家汇藏书楼图片(上海徐家汇藏书楼官方网站)

徐家汇藏书楼图片(上海徐家汇藏书楼官方网站)

暨江在人们的印象中,海派文化源自于近代,主要以商业贸易和文化为主。事实上,中西交融才是海派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早在明末,上海已成为西学东渐的发祥地,尤以徐光启等西学巨匠为代表。近代以后,随着开埠通商,上海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徐家汇则成为…

吉江

在人们的印象中,海派文化起源于近代,以商业贸易和文化为主。事实上,中西文化的交融是上海文化最鲜明的特征。早在明末,上海就已经成为西学的发源地,尤其是以徐光启等西学大师为代表。近代,随着口岸和贸易的开放,上海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徐家汇成为西学东渐的起源地,一度成为西学在上海乃至全国的大本营。如今,在徐家汇众多的西式建筑中,有一座融合中西文化、收藏古今图书的优秀历史建筑。这就是著名的“徐家汇图书馆”,位于漕溪北路80号。中西交融的文化中心。

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激增。明朝崇祯年间,长期居住在江南的文士徐光启在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影响下受洗皈依天主教。徐光启死后,崇祯皇帝念他为股臂大臣,命人将他的灵柩由京城护送至松江府上海郡(今上海)普惠堂,改名徐家汇。徐光启的后代在这里生活了多久,信仰了天主教?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大炮打开,一度被清廷禁止的传教活动死灰复燃。1842年上海开埠后,大批西方传教士纷至沓来,在上海传教。

1847年3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盖楼委派史沫特勒访问上海,建议将徐家汇作为耶稣会第一个所在地,有两层意思:一是毗邻法租界,可以得到租界当局对传教教育的支持;二是徐光启及其民众多皈依天主教,有一定的宗教基础。根据1844年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黄埔条约》,法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修建教堂和墓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所以斯塔德迈尔在徐家汇建耶稣会学院的提议没有受到阻碍,很快就付诸实施。他聘请西班牙耶稣会士范廷佐设计图纸,先后修建了耶稣会学院、耶稣会士住宅、小教堂等建筑。据同治年间《上海县志》记载:“徐家汇天主堂建于赵家浜光启路、许公墓东北,西门外,是近地神教徒祭奠之地。”

1847年7月,耶稣会学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当时传教士一边传教,一边收集世界各地的书籍。于是,耶稣会书院设置了三间平房,命名为“修士室”,作为神父藏书和查阅资料的场所。1867年,由于藏品越来越多,急需扩建空室。原来的平房被改建成了两层小楼,下面一层用作图书馆,楼的西南侧新建了一座四层楼的耶稣会医院,即修道院楼。1897年,原二层小楼被拆除,图书馆移至修道院楼东北侧,扩建为新的二层图书馆,又称会堂石室、大书房或藏经楼。于是,南北楼的主体建筑已经成型。

从今天遗存的建筑布局可知,藏书楼由南北交错的南楼和北楼两幢主体建筑构成。北楼,即大书房,主体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设有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百叶窗框。南楼,原为耶稣会住院,主体为四层坡顶的外廊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南楼一楼原为藏书区,现辟为小型展览馆。二楼朝南小房间设烟道和壁炉,原为神父居所,现为藏书楼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朝东的大开间是阅览室,内有十几张书桌,略显古朴厚实,加之西式台灯发出的暖黄色光以及微微作响的木地板,极具复古韵味。

从现今遗存的建筑布局可以看出,图书馆建筑由南楼和北楼两座主楼组成,南北纵横交错。北楼即大书房,以两层砖木结构双坡屋顶为主,南北立面设置多根带尖券的欧式壁柱和洋松百叶框架。南楼原为耶稣会医院,为四层骑楼式建筑,砖木混合结构。南楼一楼原来是图书馆区,现在是小展厅。二楼朝南的小房间配有烟道和壁炉,这里以前是牧师的住所,现在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办公室。朝东的大房间是阅览室,里面十几张桌子,略显简陋厚重。此外,西式台灯散发出的暖黄色光芒,加上略带吱嘎声的木地板,有一种非常复古的韵味。

在耶稣会的遗址中,图书馆是最精致、最独特的。作为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的第一所图书馆,也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具有公共性质的近代图书馆,图书馆建筑无疑是中国西学东渐的一个剪影。由于宁波天一阁图书馆在建造时充分吸收了建筑元素,后人习惯称之为“徐家汇图书馆”。藏有古代和现代书籍的教堂图书馆

徐家汇图书馆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北楼一楼原是中国图书馆,建得像宁波天一阁图书馆。这些书根据经典和历史的子集分为五本书,原始收藏有超过120,000本中国古籍。二楼是西文图书馆,按照梵蒂冈图书馆的内部格式布局。书架在地面至顶部,中间配有腰廊,用于上下取书。西方图书图书馆与耶稣会图书馆保持一致,收藏了5万多册15世纪以来出版的各种西方文献,其中“汉学”和“神学”著作最为珍贵。

解放前,徐家汇藏书楼藏有1800年之前出版的西文珍本,共计1800种2000册。1956年,徐家汇藏书楼的中西文善本并入上海图书馆收藏。徐家汇藏书楼现以收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外文图书和报刊为主,亦并入亚洲文会图书馆等藏书,近年又购入罗氏藏书,堪为西文汉学古籍收藏重地。在徐家汇藏书楼收藏的图书中,有两部西洋古籍珍品,一部是1477年在威尼斯出版的《世界各地》拉丁文初版,一部是1480年在米蘭出版的《曼德威尔游记》意大利文初版。前者是和《马可·波罗游记》同年出版的西方和东方游记,后者是和《马可·波罗游记》齐名的中世纪提及中国的游记作品。

解放前,徐家汇图书馆藏有1800年以前出版的西文珍本,共计1800种,2000册。1956年,徐家汇图书馆中西文珍本图书并入上海图书馆收藏。徐家汇图书馆现在主要收藏1949年以前出版的外文书报,也纳入了亚洲学会图书馆等藏书。近年来又购买了罗氏图书馆,可视为收藏西文古籍和汉学古籍的重要场所。在徐家汇图书馆收藏的图书中,有两件西方古籍中的珍品,一件是1477年在威尼斯出版的拉丁文初版《环游世界》,另一件是1480年在米兰出版的意大利文初版《曼德维尔游记》。前者是与《马可·波罗游记》同年出版的《东西方游记》,后者是与《马可·波罗游记》同名的提及中国的中世纪游记。

此外,徐家汇图书馆还有许多国学巨著。在不多见的西文汉字译本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813年法国汉学家萧德金应拿破仑一世之命编纂的《汉法拉词典》,以及1853年删去法语部分送往香港印刷的《汉阳词典》。后者出版前遭遇火灾,只有少数人幸存。徐家汇图书馆有幸拥有一本。1662年,意大利耶稣会士尹多泽与葡萄牙耶稣会士郭娜爵合作,将《论语》和《大学》的部分内容翻译成拉丁文,命名为《中国箴言》,在江西建昌出版,是中国古典著作西译的先驱。由于版本过于珍贵,西方学术界一度认为此书已经失传。《论语》前五章在徐家汇图书馆被发现,震惊海内外。人们俗称之为“半部论语(治天下)”。此外,德国耶稣会士柯彻(kircher)的《图解中国》(Illustration of China)一书(汇集了中国的宗教、世俗、各种自然和科技奇观及其宝贵的实物资料),是早期汉学中非常有特色的著作。《中国图鉴》的拉丁文版于1665年在罗马出版。《阿姆斯特丹》1667年拉丁文版和1670年法文版在徐家汇图书馆。它描述了传教士在中国的所见所闻,并配有精美的图画。被视为当时欧洲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

在明清天主教文献的收藏上,徐家汇图书馆可以和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罗马的梵蒂冈图书馆相媲美。1996年,比利时鲁汶大学汉学研究者钟明丹、杜、台湾清华大学教授黄益农编著了《徐家汇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一书。本书由台湾辅仁大学出版。它公开了一批原藏于徐家汇图书馆后转移到台湾省地区的中国文献,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3年,钟明丹、杜、王等人共同编撰的《徐家汇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续编》,由台湾省立石学会出版。其中收录了徐家汇图书馆的84种文献,包括法国耶稣会士何清泰的《古新圣经》善本。

熟悉中国基督教史的读者大多知道,古新《圣经》是现存最早的白话文版《圣经》,由清代画家何清泰翻译。此后,第一位来华的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对何庆泰的《圣经》翻译进行了充分的借鉴。如今,许多学者对这两个版本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索中西文化的不同理解。比如有学者发现,启示录第12章第三节,说到天上的异象,原来拉丁文版是Draco,英文版是Dragon。何庆泰把它翻译成“蟒蛇”,马礼逊把它翻译成“龙”。事实上,龙是一个在中国广泛使用的正面形象。用Draco/Dragon这个恶魔的化身来翻译,会造成文化冲突。从这个角度来看,马礼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远不如何庆泰,因为他来中国不久。

可惜的是,很长一段时间,新旧《圣经》都不见了,最后一次出现是在1940年前后许编纂的《明清耶稣会士译著文摘》中。据说北京北塘有手稿,但一直没找到。2011年,徐家汇图书馆发现了一本《古今圣经》,举世瞩目。除此之外,徐家汇图书馆在整理书籍的过程中,还发现了两本未出版的《圣经》版本,分别由中国耶稣会士王多谟和徐彬翻译,其中一本是上海话译本。这两段圣经经文的翻译是在徐家汇完成的。通过比较研究,可以清晰地揭示中国耶稣会士在徐家汇的活动脉络和中外文化交流的脉络。世界上最完整的宣言活页版本。

开埠后的上海,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中心。徐家汇藏书楼所藏近代报刊的数量及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的。以《上海新报》为例,这是字林洋行于1861年发行的报纸,是上海最早的一份中文报纸。1872年停刊前,《上海新报》是《申报》出现前的10年里,上海唯一的一份中文报纸。因为时逢太平天国运动,《上海新报》刊登了许多新闻,基本都是实况记录,非常珍贵,成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来源,目前仅有徐家汇藏书楼收藏有全套报刊。

开埠后,上海成为中国重要的出版中心。徐家汇图书馆现代报刊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首屈一指。以《上海新报》为例。1861年由子林洋行出版,是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上海新报》在1872年停刊之前,是《申报》问世前10年间上海唯一的中文报纸。因为太平天国运动,《上海新报》刊登了很多新闻,基本上都是现场实录,非常珍贵,成为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料来源。目前只有徐家汇图书馆有完整的报刊收藏。

当然,在众多的近代报刊中,最著名的是《申报》。《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具有最重要的地位。《申报》1872年在上海创刊,1949年停刊。虽然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有很多《申报》的原版,但只有徐家汇图书馆的《申报》最完整。据统计,徐家汇图书馆的版本从出版到最终停刊,只缺了三天半,然后又补了一天半,基本涵盖了所有出版的《申报》。与《申报》被《申报》博物馆收藏后移交给上海图书馆不同,徐家汇图书馆的《申报》是散页版,连开叉广告都清晰可见。上世纪80年代,上海书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影印《申报》,以徐家汇图书馆的散页为基础,也就是今天人们能看到的《申报》的原版和电子版。

除了中文报刊外,徐家汇图书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外文报纸和善本,包括上海最早的西文报纸《紫林溪报》(1850-1951年)和当时商界公布的《紫林溪报目录》。一代不知疲倦的图书馆员

建于清末的徐家汇图书馆,历经百年沧桑,历经多次战乱而幸存。这个成绩应该归功于几代藏书家的贡献。1847年,耶稣会第一任会长南格罗非常重视藏书。他规定每个耶稣会士都有贡献和收藏书籍的义务。后来,意大利耶稣会士赵德理、法国耶稣会士费来智、夏等人都曾尽力搜集相关书籍。比如,晁德利是徐汇公学(天主教在上海创办的最早的教会学校,即徐汇中学的前身)的创始人。在图书馆任职期间,他千方百计扩充资源,还编著了一本拉丁文的《中国文学讲义》和一本汉语词典。夏重视收集有关西学和国学的西学书籍,创办了《国学杂编》。费志的名著《在华耶稣会士传记与书目》是利用图书馆20年的资源编撰而成。他还研究了中国的历史和地理以及传教士在中国的书信。

1870年,中国牧师徐彬成为徐家汇图书馆馆长。自1913年起,、杨惟实、许、等中国牧师先后担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1924年,徐光启的后人徐出任图书馆中文系主任,历时24年,是任职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位。许,教名约瑟,是徐光启的第十二个孙子。他不惜高价征集地方志,使图书馆地方志规模达到2000部。东方图书馆在战争中被毁后,图书馆在全国地方志藏书中排名第一。在许的管理下,原有的对耶稣会士开放的规定有所松动。在他的大力改革下,规定只要有耶稣会士的介绍或保证,任何人都可以进图书馆。徐家汇图书馆从教会图书馆转变为现代公共图书馆。葛是一位中国新闻史学家,有一次被马介绍到图书馆查阅报刊。《明清耶稣会士译著提要》一书是许利用图书馆资源编撰而成。它包含了400多种耶稣会士和汉学家的中文著作。海外播出的徐家汇图书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徐家汇藏书楼已经达到中文书12万册、西文书8万多册的馆藏规模。1956年,徐家汇藏书楼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之后,徐家汇藏书楼收入了亚洲文会图书馆、尚贤堂、海光西方思想图书馆以及原上海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处藏书,馆藏旧版外文文献总数现已达到75万册。

建国前夕,徐家汇图书馆已达到中文图书12万册、西文图书8万余册的藏书规模。1956年,徐家汇图书馆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此后,徐家汇图书馆向亚洲学会图书馆、尚贤堂图书馆、广海西方思想图书馆和原上海租界工商所藏书。馆藏旧外文文献总数现已达75万份。

徐家汇图书馆现址馆藏1477年至1950年出版的外国文献32万册,涉及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等近20种语言,涵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艺术、历史、地理等领域。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早期的中外双语词典、中国典籍的西译本、中国文学名著的西译本以及1800年以前出版的欧洲汉学资料。2010年,徐家汇图书馆收藏了1551种“罗氏图书”。这是一位华裔瑞典籍藏书家,罗文达先生,花了20多年的时间,从世界各地收集了1477-1877年出版的西方汉学印刷本。在国内影响深远。如今,徐家汇图书馆就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守护着图书馆里的一页一卷,见证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守护着海派文化的起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3856.html
上一篇参加了成人礼,有必要举办成人礼吗
下一篇 《醒园录》里的川菜味道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