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醒园录》里的川菜味道

《醒园录》里的川菜味道

胡慧灵李调元,四川省德阳市罗江人,他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堪称百科全书式学者的典型代表,更是被后人尊为“川菜之父”。李调元出生于“一门四进士,两院三翰林”的书香世家,在父亲李化楠的耳濡目染下,他自幼饱读诗书,加上超群的记忆…

惠玲

李,四川德阳洛江人,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文学家和戏曲理论家。他是百科学者的典型代表,被后人尊为“川菜之父”。袁迢出生于一个“两院四学者三院士”的书香门第。在父亲李华男的影响下,他从小就读过诗词和书籍,加上记忆力极好,七岁就能背诗,还会出错。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李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吏部、选本部公考处处长,翰林院编审,选本部委员,广东副考官。李调元在吏部任职期间,放不下自己的书,读大内古籍、御书馆秘籍,并加以抄录,以至于“内府秘籍几乎家家都有”。任职归来后,修建了万卷楼,被世人称为“西川第一藏书楼”。李调元一生致力于阅读和写作,著述颇丰,卢星原是其中之一。第一部川菜专著

卢星原源于其父李华南在江浙为官期间收集的烹饪手稿。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由李编印。虽然我们收集的是江浙一带的烹饪手稿,但恰好是川菜的形成时期。“四面八方移民,四面八方名厨,南北菜系,东西烹饪,汇聚巴蜀,争奇斗艳,取长补短,反复提炼,重新形成川菜名牌”;此外,李调元的《吴菜不善蜀菜》,使《醒园录》中的许多江浙菜充满了川味,江南菜与川菜有机融合,开创了第一部川菜专著,为后来的川菜体系奠定了基础。

《卢星原》分上下两卷,记载了39种烹饪菜肴、24种酿造食品、24种糕点小吃、25种加工食品、4种饮料和5种食品保存方法。在这121种菜肴中,川菜的雏形已经清晰地勾勒出来。这部川菜专著打破了长久以来对川菜的刻板印象,去掉了“麻辣”的标签,以其鲜醇的口感和古老的工艺颠覆了大众对川菜的认知,是一部了解川菜起源的传世宝典。川菜“酱”

熟悉川菜的人都很清楚,以辣椒和蚕豆为主要原料发酵而成的豆瓣酱是川菜的灵魂。那么,辣椒传入四川之前,川菜中有哪些酱料呢?是怎么做到的?

《卢星原》记载了米酱、甜酱、面酱、清酱的制作方法,并给出了很多小窍门,如金水比、制作酱的禁忌、防止酱生虫的方法等。此外,还收录了豆花、酱肉、酱油火腿、酱油蛋、东方酱菜、酱干、芹菜等酱菜的制作方法,记录了川菜与酱油之间的缘分。

在众多酱方里,清酱的做法最为奇特。川人做清酱有5种方法,这5种方法的区别就在于所选食材的不同,有选择黑豆的,也有选择黄豆的,还有用小麦来制作的。其中,如果选用黄豆来制作清酱,在经历煮熟、加面、拌匀、盖草、日晒(14天)、注水、加盐、去渣、入缸、复晒(20天)等繁复工序后,还有一道最关键的步骤,即“逼清酱”。所谓“逼清酱”法,就是利用酱篘做最后一次的过滤,进而得到纯净无杂质的清酱。

在众多酱料食谱中,清酱的做法最为奇特。四川人做清酱有五种方法。这五种方法的区别在于配料的不同,包括黑豆、黄豆、小麦。其中,如果用大豆做清酱,经过蒸煮、加面粉、拌匀、盖草、日晒(14天)、注水、加盐、除渣、入缸、复晒(20天)等复杂程序后,还有最关键的一步,即“强行清酱”。所谓“强制清酱”法,就是用最后一次的酱料进行过滤,然后得到纯清无杂质的酱料。

这种被称为“酱”的过滤工具,充分体现了古代四川人的智慧。酱,四川人爱用的竹子做的,把竹片切成竹丝,编织成上下无封口的圆筒。“强制清酱”只是利用其上下不封口的形状来实现过滤功能。先将酱插入酱缸中,使其在酱缸中直立,防止倾倒。然后,把炖锅桶里的泥酱全部舀出来,堆在桶与桶之间的缝隙里。这样,浑浊的酱料就可以通过竹丝的缝隙慢慢流入桶内,而八角、花椒、姜丝、芝麻等香料。用于制酱和制酱产生的渣滓被挡在桶外,完成过滤。静置一夜后,第二天即可得到酱盘中的清酱。这时可以用碗把桶里的清酱慢慢挖出来,放在另一个干净的坛子里,再晾半个月,清酱就可以喝完了。川菜《咸》云

除了发酵制酱,《醒园录》中还记载了很多古代的腌制蔬菜的方法。

腌制蔬菜是四川人的另一个饮食爱好。《卢星原》记载的腌制方法有几十种,如腌制火腿、猪肉、肉、蛋、姜、瓜、青梅、杏、蒜、萝卜干、花生、芥菜、黄色配菜等。其中以腌花生最为著名。《醒园录》中详细记载了腌制落花生的做法:“将落花生连壳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加盐煮一两次,取汁入瓮,三四天即可食用;另外,还可以用水煮熟,沥干丢弃,用咸菜腌制,三四天就可以吃了。另外,花生和菜卤一起放在锅里煮,连卤都放在大桶里,可以马上吃。要出门的话,带干包,做道菜也不错。”这“三种方法”就是腌制花生的传统制作工艺,流传至今。

李出生在罗江,所以腌花生又叫“罗江花生”,也是四川三宝:鲜榨菜、自贡盐、天府花生中的“天府花生”。罗江花生作为中国国家地理的标志性产品,具有“鹰嘴、细长体、肉细、颗粒均匀”的外观特征,享有“咸淡适中、香脆可口”的口感,也创造了花生创收创汇发展经济的奇迹。

罗江所处的德阳市,自古就有“天府粮仓”之美誉。罗江境内土壤砂性且营养丰富,非常适宜花生的生长。1961年,罗江供销社在“三法”腌落花生的传统工艺上制作盐脆花生,次年由香港联友公司带到香港销售。凭借优良的品质以及独特的口感,盐脆花生一炮打响,征服了市场,登上了外贸的舞台。1967年,盐脆花生正式更名为“天府花生”。如今,“天府花生”接棒腌落花生的古法工艺,成功地被列入罗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罗江所在的德阳市,自古就有“天府粮仓”的美誉。罗江的土壤沙质肥沃,非常适合花生生长。1961年,罗江供销社在腌制花生“三法”传统工艺上制作盐酥花生,次年由香港联友公司带到香港销售。咸脆花生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一炮而红,征服了市场,走上了外贸舞台。1967年,咸花生正式更名为“天府花生”。如今,“天府花生”拾棒腌制花生这一古老工艺已成功列入罗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川菜蒸的好。

在历史传承中,川菜的味道也在流传。

在川渝农村,宴席离不开“三蒸九扣”。其中“三蒸”是指蒸、干蒸、粉蒸(还有一种说法是指锅蒸、笼蒸、碗蒸),代表菜有清蒸甜煮白、清蒸咸煮白、粉蒸肉、粉蒸排骨、珍珠球等。“九口”是指各种蔬菜,如肉、鸡、鸭等。

川菜的“蒸扣”法自古有之,但与今天的“三蒸九扣”不同,早期采用“蒸”烹饪法的川菜更偏向于饼。《卢星原》记载了蒸粘饼、蒸鸡蛋饼、蒸萝卜饼、蒸茯苓饼等多种饼的制作方法。《卢星原》中记载的蒸糕做法与成都传统名吃蒸糕的制作方法如出一辙。不同的是蒸粘饼用的糯米和大米的比例是7: 2,蒸饼是9: 1。糯米比例上升后,蒸出来的饼更软,更有嚼劲。还有一点,在工艺上,蒸糕是在原来蒸粘糕的基础上加了炒饭,更加香甜可口。

对于很多成都人来说,软软甜甜的蒸饼是童年的味道。20世纪,无论春夏秋冬,成都的大街小巷总是被两种声音三维环绕,那就是敲丁糖的“丁丁”声和卖蒸糕的“梆梆”声。这两种声音更像是孩子与流动商贩联系的暗号。孩子们只要一听到这个声音,就会迅速扑到父母怀里讨饭,一会儿就和“砰砰”的声音有了完美的默契。

在我的记忆中,卖蒸饼的小贩总是被白雾包围,像一个有着仙气的仙女。他经常满载而归,身边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家伙。但是在蒸笼很干净之前,我踮着脚什么也看不见。再加上steam的加持,总觉得他会变魔术。不一会儿,他就能从奇怪的蒸笼里“咻”出美味的蒸饼。现在才知道这个奇怪的蒸笼是特制的,而且特别精致。蒸糕的蒸锅要选择麻柳或者泡桐树作为原料,因为这两种树的木材韧性很到位,长时间蒸不会变形,也不会影响蒸糕的口感。除了木材的选择,我们还需要等待。好的麻柳或泡桐木晒干后,要到农历九月才能做蒸笼。据老一辈人说,这个时候做的蒸笼特别耐用。然而,经久耐用的蒸笼,古老方法传承下来的工艺,依然经不起岁月的风沙冲刷。如今的成都街头,“梆梆”的声音早已消失,只剩下一位卖了50多年的老人在坚守,试图减缓它淡出人们视线的步伐。

所以,时间的流逝是最残酷的。在白天和黑夜中,许多食物一旦被贴上“记忆中的味道”的标签,就会被永久清除。好在《醒园实录》的出现,让川菜有了传承的脉络。正如李调元在《醒园录序》中所言:“(贤长老)至于官游,多为吴酸苦之乡。如果厨师愿意的话,会做后续处理。如果不造假,可以自己仿制,几十年如一日。”几十年来,不仅成就了“川菜之父”,也成就了今天如梦如幻的川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3857.html
上一篇徐家汇藏书楼图片(上海徐家汇藏书楼官方网站)
下一篇 怀孕期补充叶酸的作用是,怀孕期补充叶酸的作用是,叶酸缺乏对胎儿的主要影响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