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卫生与积肥:集体化时期稷山县农村厕所改良与粪便处理

卫生与积肥:集体化时期稷山县农村厕所改良与粪便处理

田晋嘉 常利兵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细菌战的刺激下,中国国内发起了一场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这場运动,将现代卫生学中的核心概念“清洁”延伸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1950年代中期所开展的“除四害”,更是将爱国卫生运动推向了社…

田家长李冰

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细菌战的刺激下,中国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这场运动将现代卫生学中的核心概念“清洁”延伸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50年代中期的“除四害”,将爱国卫生运动推向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

稷山县是集体化时期的国家卫生示范县。其历史实践表明,当地社会在开展以“除四害”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时,表现出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方位。特别是1958年以后,随着人民公社运动的发展,改造乡村社会的步伐加快,“卫生”的含义进一步延伸。农村地区以卫生为名,开展了改厕、粪便管理等一系列做法。在这一时期,乡村社会借助地方、社会和非正式的经验和做法,将卫生运动与农业肥料积累的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和变化。健身运动中的积肥建设

以“除四害”为核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是国家对卫生建设常态化需求的体现,也是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策略。对此,中国共产党在关于“除四害”的指示中明确指出,这个运动不是简单地实行直接消灭四种生物,还包括:

“(农村)一般人有厕所,牛马有档口,猪羊有圈舍,家禽有窝。在一些人和动物共同生活的地方,人和动物要逐步分开。厕所要棚,粪池要盖。牲畜圈应该勤磨勤粪勤打扫。要疏通沟渠,修补坑洞,排污水,铲除杂草,清理垃圾,收集粪便,大力推广泥封堆肥的方法。要挖蛹杀蛆,防蝇防蝇,打扫厕所,管理粪便,打扫庭院,改善环境卫生,把增肥、护肥、提高肥效工作结合起来……”

可以看出,这个动作有两个特点。第一,是“害虫防治”内容的延伸。消灭“四害”只是战役的目标,战役的关键是控制“四害”赖以生存的环境,从根源上消灭“四害”的滋生,标本兼治。因此,“除四害”运动机制本身就具有系统化的运作内容。第二,“灭虫”有经济价值。它直指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肥料的卫生积累”成为这场运动持续发展的潜在逻辑。

新中国成立后,化肥短缺一直是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主要是两个因素,首先是化肥的短缺和农民对无机肥的抵触。建国初期,由于技术装备落后等问题,中国不具备大规模生产化肥的能力,因而无法为广大农村提供充足的无机肥料。就农民而言,大多对化肥三心二意,认为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需要有机肥来缓解。其次,农村由于有机肥处理不当,忽视了储存环境、使用方法等问题,导致肥效损失严重,粮食产量不理想。化肥短缺问题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更加突出,大规模的农业增产运动相继开展。肥料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农业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卫生积肥”应运而生,成为增肥途径之一。

山西省于1957年发出指示,要求“各地必须根据积肥计划,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发动群众,千方百计,因地制宜地开辟一切可以利用的肥源,如勤洗、多集粪、沤制堆肥、土壤肥料熏蒸、清扫污物、猪粪堆积等等。并教育群众建猪圈,挖粪坑,修厕所,勤翻勤倒,不让肥料烂掉。争猪争圈,家家户户有粪坑。此外,还应注意发动群众结合新年和春节进行大扫除,积累大量肥料。卫生部门要大力组织这项工作。”在随后的“除四害”运动中,山西省提出了“三清十改善”的方法,即“垃圾清除、粪便清除、污水坑清除”和“改善畜圈、厕所、粪便管理、街道、污水坑、污水沟、池塘、水井、厨房、鸡舍”。1958年6月,卫生部副部长贺彪来山西视察卫生工作,特别表扬了稷山县太阳村卫生与生产相结合的成果,称赞“肥料的卫生积累是扩大肥源、提高肥效的好办法”。1959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积肥造肥运动的指示》,提出“要大力积人积粪,熏蒸堆肥,制造堆肥。结合畜禽饲养管理和爱国卫生运动,大家积肥成肥。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小脂源。在收集和利用人畜粪便时,要注意遮荫、垫草和覆土,在制作堆肥和堆肥时,要注意覆土,尽量减少肥料的损失”。因此,进一步强调利用健康运动进行肥料积累建设。

这一时期稷山县的卫生工作与化肥生产建设紧密结合,首先表现在卫生组织与生产组织的一致性。生产队既是生产建设的组织单位,也是日常卫生工作的组织单位。稷山县规定“每个生产队为一个清洁区,副队长负责全队”,并制定了相关制度,保证了卫生战役和肥积建设的并行。比如规定生产队要“设置垃圾箱,建造高温堆肥堆,及时清除粪便、垃圾、杂草、污水,送堆肥堆处理。”其次,稷山县还在实践中推广了太阳村发明的“七扫八掘十四清”经验(七扫:扫路土、建筑土、灰尘、墙土、坑土、碾路土、碾路土;挖:挖蛹肥、挖圈肥、挖池肥、挖粪堆肥、挖地肥、挖地肥、挖烟囱肥;14.清除:清除圈肥、灰土肥、坑土、沟土、草肥、鸡窝肥、垃圾肥、草肥、狗粪、玻璃肥、路土肥、院基、盆台肥、猪圈肥)。这一经验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环境卫生,而且为农业生产和建设找到了大量的肥料来源。从卫生到肥料积累:农村改厕实践

厕所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产物,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厕所有着悠久的历史。《左传》记载“晋侯上厕所,困而死”,说明春秋时期就有厕所。在传统时期,厕所和猪圈兼具两种功能,往往合二为一。汉字“建”有厕所和猪圈的双重含义,说明厕所还具有收集人畜排泄物作为农作物肥料的功能。因此,中国的厕所文化长期以来是与传统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在此基础上,厕所无论多脏,都被农民视为“稀松平常之物”。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文明的转型,厕所环境逐渐成为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此后,农村厕所的改善成为农村环境整体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何将传统厕所文化与新的文明形态相结合,成为改善的设计思路。必须考虑两个因素。第一,作为“卫生”改造,目的是彻底消除蚊蝇的滋生环境;第二,作为一种“经济”的转化,可以合理的储存粪便,从而达到“养肥”的目的。

1958年,稷山县全面开展改厕运动。根据当时“生产生活集体化”的要求,各地开始拆除私厕,修建公厕。厕所的位置以“方便群众”为原则,风格多样,通俗化;而且修建和改善厕所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大多是旧材料;而且发明者和制造者也是当地村民,充分体现了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在厕所卫生改善方面,稷山县主要通过封坑来控制蚊蝇的产生和传播。具体来说,稷山县对厕所设计确定了以下四点要求:第一,保证厕所四周密封,厕坑、进粪口加盖(用手扶、手拉绳或脚踢木盖)。第二,曹髦的坡度是70度。以上,主要是让粪便靠重力自动滚下,不至于堆积在茅草屋里,方便清理;第三,粪池的粪口和厕所之间要有墙,方便取粪,保持厕所清洁;第四,取粪口只是方便粪勺自由进出,主要是形成黑暗环境,减少苍蝇蚊子。最后,男女厕所分开,男厕建小便池。在“技术革命”的推动下,1960年,稷山县西村人民公社六合村建立了全县第一座完全“自动”的厕所,主要表现在“只要推开厕所门,毛盖就会自动打开。后来,当人们离开厕所时,厕所的门自动关闭,毛盖自动盖上。更有甚者,盖茅草时,茅草槽里的屎都被推下厕所。”同时还具有以下特点:“从厕所到茅草房,厕所密闭严密,苍蝇进不去;有利于粪便的无害化管理;技术水平高,科学美观,使用方便等。

除了一般性加盖厕所外,稷山县还发明了针对老人和病人的“幸福厕所盖”,其基本制作方法是:用家里的破旧椅子,中间挖一个葫芦形排便口,椅子下两块木板盖于厕坑,厕盖有细绳控制,这样使老人和病人在如厕所避免了下蹲。还有适应于小孩的“木马型厕所盖”,基本做法和上述相似,只是在外观上制作成更会使儿童感兴趣的玩具形象。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便于特殊人群养成如厕的习惯。因此,改良厕所实则也是对农民卫生观念的教育。稷山县为此还与农民制定了“公共厕所卫生公约”,如下:

双池暗道式厕所简图除了一般的马桶盖,稷山县还为老人和病人发明了一种“快乐马桶盖”。它的基本制作方法是:利用家里的旧椅子,中间挖一个葫芦形的排便口,在椅子下面用两块木板盖住马桶坑,用细绳控制马桶盖,这样老人和病人就可以避免蹲在马桶里。还有适合儿童使用的“木马马桶盖”。基本做法和上面差不多,只是做成一个玩具形象,在外观上会更让孩子感兴趣。这样设计主要是为了方便特殊人群养成上厕所的习惯。所以,改厕所其实就是农民健康观念的教育。为此,稷山县还与农民制定了“公厕卫生公约”,如下:双池隧道厕所草图

(1)排便后必须加盖,卫生纸和粪便要堆入坑内。

(2)不要乱涂乱画,污染厕所墙壁。

(3)发号施令的时候打死每一只苍蝇都是你的职责,不要漏掉一只。

(4)爱护厕所清洁,不要在坑外排泄。

(5)擦屁股不用土块,不用卫生纸。

(6)不要随地吐痰,注意公共卫生。

可见,厕所的改善不仅需要技术上的方便和干净,更重要的是农民的如厕行为要符合新的文明观念。

粪便储存是厕所的重要经济功能。在这一时期的厕所改良中,特别注重了厕所的经济价值。于是,1960年,稷山县推广了山西防疫站引进的“双池坑道厕所”。这种厕所的结构是:

厕所分男女两种,蹲位数量视使用人数而定。蹲位之间要有隔断。蹲位间距约1m,长约90cm,蹲位平台约12cm,粪坑坡度约60度。粪池的斜坡直接通向隔墙后面的粪池,粪池两侧有抽水筒。粪池井的两侧略向中心倾斜,粪便通过自动阀流入与粪池相连的两个粪池。贮粪池的深度和宽度各为1米,上面有木质盖子。两个粪肥储存罐可以交替使用。粪井满了,可以用泥封起来,让粪井气发酵。男厕所前墙设小便池,蹲台与小便池中间过道的距离至少应为1.4m,男女厕所两侧设洗手盆,前墙设通向小便池和洗手盆的水管,前后窗,门为迂回后通道门。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这项技术符合卫生标准。蓄水池和窗户的设置是为了减少异味,保证清洁度,体现了更高效、无害的粪便处理工艺。更重要的是,这种厕所可以自动密封粪便进行发酵,然后直接施肥,省去了过去人工收集粪便、发酵、施肥等一系列步骤所需的时间。此外,稷山县在全国各地的农村都修建了“野战厕所”,主要是为了方便生产而设置的,由专人管理。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固定的,有墙,有坑,有盖;另一个是手机。方法是在地里挖几个深坑,用高粱杆搭起临时围栏,劳动后随时可以拆除。这样粪肥等有机肥靠近农田,有利于保护肥效,同时也方便工人避免耽误劳动时间。

综上所述,这一时期农村厕所的改善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其改进思路必须考虑三个方面:卫生、肥料积累和技术。实现卫生和肥料积累的目标需要技术的支持,而技术需要发挥作用的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的卫生习惯。如前所述,马桶封盖从手动变为自动,可以理解为技术进步,但这样的日常操作需要自动化技术,不免让人怀疑手动封盖的效果。对于传统农民来说,改厕不仅仅是改厕行为,更是观念的重塑。上完厕所需要密封,这对于农民来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显然,“自动化”已经成为适应乡村社会的技术产物。当生产、卫生、文明作为支持厕所改善的词汇时,卫生的含义也在不断延伸。总之,厕所改造是在卫生和肥料积累的双重目标下进行的,但技术与人的复杂关系也是潜在的。从累积肥料到卫生设施:农村粪便处理的改进

在农耕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人们对“粪便”的认识从经济层面聚焦到健康层面。粪便往往与“秽物”联系在一起,意为“污秽”、“污秽”,所以粪便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卫生行为。就人的排泄物而言,它含有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脂肪、蛋白质、氨基酸、胆汁和各种无机盐。同时,还有大量的致病菌,包括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志贺氏菌等。它们长期生活在排泄物中,成为培养致病菌的场所。

但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粪肥之所以被视为具有特殊的经济价值,是因为它含有较多的水分(约93%)和相当数量的易腐有机质(约5.7%),其中含有丰富的肥料成分:氮0.5-0.8%,磷0.2-0.4%,钾0.2-0.3%。这些肥料成分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容易被作物吸收。所以在传统农村,“肥田”是农民对粪肥的基本认识。麦·高美在他的书中写道,“什么是最好的,同时又是最经济实用的东西?这是中国人很久以前就开始讨论的问题。这种东西就是粪便,古人认为这是别的东西都比不上的好东西。孩子们也认同祖先的观点,所以直到今天,粪肥仍然是农民使用的最好的肥料,因为它既好又便宜。“可见,传统农村社会大多以经济手段处理粪便,忽略了其健康问题。长期以来,因粪便处理不当而导致的健康疾病很多。从1937年到1949年,仅霍乱就夺去了10多万人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个问题依然严重,特别是大规模的血吸虫病流行,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产生活。为此,中央政府成立了“血防小组”,并于1956年至1964年连续召开了九次“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在“除四害”运动中,粪便作为滋生蚊蝇的根源受到高度重视。显然,建国后粪肥管理的改进也要兼顾两个属性,既要保证肥料的价值,又要更加注重卫生处理。

在农村,粪便处理的前提是粪便的收集。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厕所的改进,厕所主要是人类粪便收集的重要场所。此外还有牲畜粪便的收集,稷山县也对牲畜圈舍进行了相应的改善。以北方坪村养殖场为例,其对猪圈粪便的管理做了很多研究,确定了“粪尿分离”的方法,即在猪的排泄处设置铁丝排泄管,尿液会通过管道流出场地。粪便随时清理,运到发酵场处理。当然,无论是厕所还是兽圈的改善,并不意味着传统时期“粪便满地”的现象已经消除。这一时期,稷山县的大部分农村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时期的“收粪”工作。杜新浩在对汉代出土耕织图的调查中发现了许多“拾粪”的画像,可见“拾粪”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建国后,稷山县的“收粪”工作逐渐制度化、专业化。每个村都成立了专门的收粪队,收集野生粪便和牲畜粪便,并有专人负责管理和清除粪便。与传统时期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拾粪农民接受了系统的卫生训练,“他们懂得保护自己不受粪便污染”。在山村,以生产队为单位,每3-5天有专人收集清理粪便,送高温堆肥坑处理。排尿以户为单位,每天早上送到颗粒肥料厂,制成人工尿肥。

新鲜的人畜粪便不能直接施肥,含有大量的细菌,只有经过加工发酵后才能使用。自古以来,农民都很重视这个问题,说“月光照粪,不肥。”如果粪便不经过处理,直接在正常环境下使用,就会失去肥效。稷山县的粪便处理方式有三种。首先,是存储方式。这种方法主要是将粪便储存在有盖的粪池或不透水的粪坑中,密封一个月左右,通过高温发酵粪便来杀灭病菌。经过实验,储存的粪便,伤寒、痢疾、霍乱只能存活2周,钩虫卵可以存活4周。蛔虫卵不容易杀死,但活性降低。血吸虫卵夏季可存活2周,冬季可存活1个月。由于操作简单,成本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普遍采用这种方式,但密封条件差,会在一定程度上污染环境,滋生蛆蝇。

第二种方法是掩埋。以秀山村为例。每个生产队在村外挖5至10个50至100立方米的土坑,交替使用。人们的排泄物定期倒进去,用土盖住,直到坑和沟被厚厚的土填满掩埋。十天左右就可以发酵了。同样,在饲养场适当的地方挖两个100-120立方米的动物粪便坑。每天,清除的动物粪便被倒入每一层土壤中。填好后加1-2尺厚的土覆盖密封,15天左右即可发酵。这种方法既保证了肥效不会损失太多,又可以通过土壤发酵来维持和增加含氮量。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消除了粪便与空气体的接触,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害虫滋生。

第三种方法是堆肥。这种方法主要是把粪便和其他有机混合物(主要是垃圾)堆在一起,仍然是为了防止空气体接触,高温杀死病菌后再发酵施肥。这种方法于1959年在太阳村推广。其具体做法是挖一个宽约2-3米,长约5-7米的土坑。粪便和有机垃圾一层一层堆在坑里,堆顶用3-5厘米厚的麦秸泥封死。在堆肥的过程中,每隔1.5米竖立一根木香椿,然后拔出成为通气道。在太阳村实验后,堆肥堆内0.3米深度温度可达50%以上,持续7天左右,40天左右即可施肥。堆肥法主要高效处理农村各类危险废弃物,既解决了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又改善了粪便、垃圾带来的环境卫生问题。

通过以上介绍,不难看出集体化时期稷山县农村的粪肥处理理念,既延续了传统农耕社会对肥效的重视,又改善了由此带来的健康问题。然而,在实践中,这两者并不完全兼容。太阳村实施泥封堆肥法时,发现湿牛粪直接堆肥会造成通风不良,不宜增加肥效。所以牛粪在堆放前需要在空空气中进行一定程度的干燥,但是这个过程容易产生污染。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复杂而完善的机器”来收集和处理粪便,是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总结

1959年11月,卫生部在稷山县召开了全国农村卫生现场会。会议主要推广了稷山县农村卫生工作的经验,总结为“卫生工作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移风易俗,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实现了生产、健康、思想的全面飞跃”。1960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发布了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央关于卫生工作的指示》,强调“把卫生工作当作孤立的工作是错误的。卫生工作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工作,有利于学习,有利于改造我国人民的虚弱体质,使之健康干净,有利于同生产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技术大革命结合起来。”

可见,这一时期农村卫生建设的目的不再仅仅是针对清洁卫生,而是农业高产的有效途径。“健康”一词的基本含义变得更加丰富,无论是从健康到肥料积累,还是从肥料积累到健康,这也是促使当地社会动员力量投入卫生建设的重要因素。高产,这既与基层政府要完成的国家生产任务相吻合,也符合农民的切身利益。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地区的厕所改善和粪便处理实践中,往往诉诸于当地的经验和做法,在这些经验和做法中,农民被反复动员和教育,以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因此,我们可以把卫生和肥料积累结合起来,看作是一种乡村动员的策略,一种重塑乡村社会的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311.html
上一篇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汉朝时,曾有一场大瘟疫,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
下一篇 榆次东长寿村三老荣赴“千叟宴”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