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量子通信有望走进百姓家“墨子号”升空

量子通信有望走进百姓家“墨子号”升空

“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成功升天。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卫星和地面之间实现量子通信的国家。至2018年,“墨子号”…

量子通信有望走进百姓家“墨子号”升空

“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  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2016年8月16日凌晨,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成功升天。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卫星和地面之间实现量子通信的国家。

至2018年,“墨子号”圆满完成了三大实验任务。它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相继登上了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

“如果没有相互之间的充分信任与配合,如此高难度的工程很难这幺快取得成功。”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卫星工程常务副总设计师兼卫星总指挥王建宇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介绍,量子卫星在地面建设有4个量子通信地面站(南山、德令哈、兴隆、丽江量子通信地面站)和一个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实验站(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希望借此构建起天地一体化的量子网络。不过天地一体化联通,对系统有许多考验。卫星高速飞行,发出一束微弱的光,地面上的接收站,要准确地接收到,那灵敏度要达到什幺程度?潘建伟打了个比方:“就是说有个人在月球上用火柴点了一下,地面上就能探测到,这需要一个精密的转动机构。”

“墨子号”的成就,来自科学与技术的完美配合。而这背后,离不开“上海科创”多年提前布局和潜心钻研的成果。

事实上,“墨子号”搭载的4个主载荷,一半是由王建宇带领的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以下称“上海技物所”)团队研发的。这支平均年纪仅33岁的队伍,助力敲开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的大门。

潘建伟回顾了量子卫星的研发历程。十几年前,科学家把精力放在了在光纤里进行量子通信上,但距离一长就出现损耗,于是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远距离的量子通信。

2003年开始,在多方支持下,潘建伟和他的团队也在考虑做这些工作,首先在合肥的大蜀山做了第一个实验,证明量子的信号在穿破大气层之后能够很好地存活。2005年至2011年,他们又做了6年原理性研究,在地面上用各种角度验证实验的可行性。2011年,在国务院批准下,中科院正式立项支持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项目,经过4年半的研制,今年6月份“墨子号”正式出场,今年8月成功发射。

潘建伟还透露,在国家发改委以及安徽省和合肥市的支持下,团队正在承担“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的建设,设备在合肥的中科大先研院联调完成了,可能会在10月底进场,开始全线开通。“希望通过京沪干线建成标准,‘十三五’后期在全国范围布网。”潘建伟说。

基于个人判断,潘建伟曾给出了一个量子通信技术普及的“时间表”:5年左右很多机要部门开始用,10年左右金融业、银行等大机构开始使用,15年的时间或许走进千家万户。届时,每个人的家里、手机上或许都会有一个量子加密芯片,银行转款、电子账户等涉密操作,都不用担心被盗用或者攻击。当天,潘建伟也再次向记者表达了对量子通信技术的自信。“我认为就是这个时间表,除非有新的发现,或者新的加密方法出现。”潘建伟认为,量子不可分割、不可克隆,所以能保证加密内容不被破译,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信息安全、保护隐私。

整个“墨子号”的研发,始终保持着紧张的节奏。

5年间,团队成员们放弃了双休日,一个月只休息一天,最忙的时候,需要连续10天24小时不间断测试。大家便轮番上阵,保证进度不受影响。

“90后”王天洪2014年本科毕业,加入量子团队负责光学工艺。他回忆,加入的第一年,自己就没怎幺休息,忙的时候没日没夜,“大家就轮着在实验室地上铺个海绵睡觉。”

结构工程师罗家俊需要同时配合光学和电子设计师的工作,他回忆,自己总是处于随叫随到的状态,“吃饭都是随便弄两口。”

事实上,上海技物所的这支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3岁。团队成员大多是“80后”,在最初加入项目时,大多甚至还不满30岁。

如果说科学家的构想是天才的高度,那幺技术团队的任务,就是要保证最终的设备万无一失。

随着研制的进展,遇到的新问题越来越多。进度停滞不前时,张亮也有过犹豫,但心里斗争过很多次后,他发现自己已经与这个项目产生了感情,舍不得了。

“不仅仅是责任,还有内心对最初梦想的期待。”他这样剖析自己的动力。

科技探索的进步从不停歇。在“墨子号”后,这支年轻的团队,又很快踏上了新的征程。

目前,上海已将“量子通信”列入科创中心“22条意见”的重大战略项目。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电联合调控的量子操控材料与器件研究”项目已获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支持。

“做科研的过程,就像在深水井中摸石头,摸着一个,你觉得好像问题已经解决了,再往下看,还有一块石头。”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光学薄膜与材料研究室主任刘定权说,“我会一直摸下去。”

来源|综合新安晚报、澎湃新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4073.html
上一篇潘建伟 用量子研究追逐中国梦
下一篇 王选 引领中国印刷界的“第二次革命”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