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里运河-高邮灌区

里运河-高邮灌区

北京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3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里运河—高邮灌区…

里运河-高邮灌区

北京时间11月26日下午,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2届执行理事会上,2021年(第八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江苏省里运河—高邮灌区、江西省潦河灌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3个工程,全部申报成功。

里运河—高邮灌区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境内,在高邮湖与高邮灌区之间,有两道堤坝,正是借助于这两道堤坝以及附设于其上的水利设施,使得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得到高效调配。

高邮,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烟,地处江淮平原南端,常年降水量1000毫米上下,阳光充足,水源充沛,是典型的平原水乡。境内有烟波浩渺的高邮湖、繁忙的京杭大运河,众多湖滩、河流交错分布。

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局部。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高邮灌区地处淮河下游,位于高邮境内,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也是首个面积超过50万亩的大型灌溉区。灌区引里运河水自流灌溉,总引水能力150个流量,有效灌溉面积3.26万公顷,有主引水干渠105.8公里、支渠546.8公里、斗渠1600公里。

整个里运河—高邮灌区灌溉工程自西向东共有三大块功能区,分别是高邮湖、里运河、灌区。高邮湖与里运河间有西堤三闸,里运河与灌区间有归海五坝、南水关、东堤六闸九洞,由此形成一个完善的灌溉调配体系,通过运堤的水闸、水关、水洞,让水在湖、河、田之间自由发挥作用,实现高邮湖蓄水、西堤三闸调水、东堤六闸九洞配水功能,最终达成灌溉目的。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由国际灌排委员会于2014年设立,目前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共有26处。

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建设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值得挖掘和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和管理经验。

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代表性的水洞、水闸、水坝在发挥作用,为高邮境内农业灌溉排水做出了巨大贡献,如:南水关洞,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琵琶洞,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子婴闸,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界首小闸,始建于顺治十年(1653年);车逻闸,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年)。现在,运河水仍通过子婴闸、界首小闸、车逻闸自流进入灌区,日夜流淌,滋养农田。

萨迦县境内的冲曲河。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里运河介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其前身是开凿于春秋末期的邗沟。明代以前,处于运河西边的湖泊各自独立,人们便利用这些湖泊,开凿运道,使之相连,当时基本上做到了湖、运不分。但明代以后,情况变得复杂,因黄河夺淮造成河水在该运段蓄积,以及黄河治理手段不当等原因,使得该运段原有的小湖急剧扩张、勾连,形成了高邮湖、氾光湖、邵伯湖等大的湖泊。漕船借湖道而行时,往往会遇到风急浪险的情况,漕船常遭翻覆。高邮湖更是有漕运第一鬼门关之称。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朝廷接受“宝应老人”柏丛桂提出的“必有重堤,左右翼夹,与湖隔离,运道乃安”的治河主张,动员5万余人,从宝应氾光湖槐楼以南到高邮的界首以北,在湖堤之东又筑一堤(即河堤),这样,在原有湖堤与河堤之间便形成河道,船只由以往的湖中行走改为河中航行。

柏丛桂这位“宝应老人”,大约是最基层的河道管理人员,负责巡堤浚河之事。他提出的主张也是多年的经验所得。他提出修筑的这种河道,在明代水利工程上有专门的名称:月河或越河。其法分为两种:一于原河堤外数丈筑重堤,分水注两堤之间为河;一距老堤略远筑中堤,其外再筑外堤,分水注入中、外堤之间为河。1395年修筑的月河,使用的是第一种方法。

这次月河修筑得很成功,这是运河扬州段河湖分离之始,它让来往船只成功避开了湖中行船的风浪,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渠内行船的好处。但这条河仅用了70多年就淤积了,漕船被迫重新冒险走湖道。

到明代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当时掌管运粮的官员白昂,看到运粮船入高邮湖、宝应湖,常常翻船,于是在高邮堤东开了条河,以避风险,当时的工程是从杭家嘴到张家沟,长约40里,因河湖分开后,百姓获得了康宁、补益,所以,明孝宗便将这条河赐名为康济河。

康济河只是替代了扬州段原有“湖漕”的一部分,它修好之后,北面的氾光湖航道便成为扬州运道第一险。嘉靖、万历都有官员上疏,效仿康济河,在氾光湖边修建月河,但一直议而不决,前后达90年。1582年,湖上一次飓风,淹死了千余人;1584年,数十艘漕船被掀翻,漕粮损失七八千石,官方才下定决心开凿该运段的月河,修好后,万历帝赐名“宏济河”。之后,官方再接再厉,继续修筑月河,让运道与白马湖河、邵伯湖和界首湖的原航道都分隔开来,这样,扬州运道由原先的湖上行舟全改为了河中行舟,风险系数大大降低,官舫商船经过此处,“若行天上,若行镜中”。此时,已是公元1600年了。

扬州里运河的形成,若从1395年算,到1600年止,前后有200年之久。我们现在看到的里运河,是上世纪50年代末期开凿的,原来的运河故道局部填充,用作现运河西侧的堤防。这里要补充说明的是,以上所说多侧重于“河堤”的历史,而里运河段的“湖堤”,历史更为悠久,北宋时官方便开始修筑了,当时是为了“筑堤界水”,避免湖水向周边漫流。在修筑运道的同时,古人也在适当的地方修筑了闸门等水利设施,通过闸、洞、关、坝等设施,连通高邮湖、里运河和高邮灌区,这样便兼顾了灌溉和漕运两大功能。

高邮市方志办的苏悦曾专文介绍过“里下河—高邮灌区”,她在《江苏第一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究竟有何神奇》中写道: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平江伯陈瑄在里运河东堤上修建了数十座减水坝,即高邮最早的归海坝。这些减水坝可在洪水盛涨时泄洪入海,保护里运河运堤安全,也可保证漕运畅通。明弘治三年(1490年),康济河开凿完成,运河东西两堤逐步完善,实现了“河湖分离”,避免了湖中行舟风浪之险,也让湖、河水量调蓄稳定。清康熙乾隆年间,多次新建归海坝、废除部分归海坝,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归海坝共有5座,统称“归海五坝”。清末,余下三坝。明清两代,高邮湖水通过运河闸洞向下排放,灌溉里下河万顷农田,变水患为水利。至民国十年(1921年),高邮里运河两岸已建成9闸9洞及4座归海坝,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溉排水体系。

“里运河—高邮灌区”从蓄水、调水、漕运、配水到灌溉,协调运行,明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维持区域生物多样性,诠释了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系、合理调控河流湖泊的典范。

里运河—高邮灌区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境内,通过闸、洞、关、坝等水工设施,连通高邮湖和高邮灌区,实现水在“高邮湖—里运河—高邮灌区”之间调配,是我国古代巧妙利用河湖水位水量、合理调控河湖的水系连通工程的典范。

高邮灌区引用京杭大运河(里运河)自流灌溉,有效灌溉面积达50万亩。里运河水工遗产的变迁和发展历经2500余年,形成了灌、排、挡、降等工程体系。目前,高邮灌区遗存有平津堰、南水关洞、南关坝、车逻闸等水工设施遗产。

本次里运河—高邮灌区和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技术支撑团队负责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刘学应说,里运河—高邮灌区治水理念科学、工程布局完善、建造工艺先进。它的先进性,体现在修筑堤堰调节运河水位,形成了“防不足,泄有余”的治水理念,也体现在利用水闸、水洞、水关、水坝灌溉调水通道,通过干支斗渠三级配水网络实现灌溉,形成了完善的灌溉用水体系,实现了调节旱涝的水位平衡,兼顾了灌溉和漕运的功能平衡。

潦河灌区的乌石潭陂。图片|水利部

而潦河灌区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地跨宜春市奉新县、靖安县和南昌市安义县。唐朝太和年间人们在北潦河南支下游修筑蒲陂,开渠导水,灌溉农田千余亩,明清时期相继在中游、上游兴建乌石潭陂和香陂,成为江南丘陵地区典型的古代引水灌溉系统工程。

江西省潦河工程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潘澎说,潦河灌区是江西省兴建最早的多坝自流引水灌区,也是江南丘陵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传统灌溉系统工程。新中国成立后,潦河灌区又相继兴建4座灌溉工程并延续至今,灌溉农田33.6万亩。

据专家介绍,蒲陂、乌石潭陂和香陂蕴含着丰富的科技价值,3座古陂都选址于河道折弯处,坝体为非正交堰形式,尤其是乌石潭陂,充分利用河中“巨石”拦河筑坝,并在河堤上植树成林,护陂固圳,古樟树群今天依然保存完好,是古人因地制宜、人水和谐相处的典范。

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目前海拔最高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使灌溉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历史上建设了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区域特色鲜明的灌溉工程,许多至今仍在发挥功能。延续至今的灌溉工程遗产,值得挖掘和总结其科学技术、文化价值和管理经验。

“宋末元初时期,萨迦蓄水灌溉的技术主要覆盖了以萨迦寺为中心的萨迦县、拉孜县等区域。按照传统习惯,我们把萨迦蓄水灌溉技术惠及的地方统称为‘萨迦灌区’。”萨迦县水利局副局长蔡光祥说。

刘学应表示,在高海拔、高寒地区建成的这个蓄水灌溉系统,写下了水利工程史上的精彩一笔。它因地制宜,同时发展出了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系,有力地推动着当地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

记者在萨迦县冲曲河畔看到,一个个蓄水池犹如镶嵌在高原上的一颗颗珍珠,蓄水池大体采用敞口形式,由引水渠、池体和出水管网等组成。站在蓄水池旁,为萨迦古代蓄水灌溉系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提供技术支撑的水利专家朱海东博士告诉记者,蓄水池敞口晒水,使得原本由融雪冰水汇集成的冰凉的池水,温度得到大大提升,从而有助于青稞在高寒环境下茁壮成长。

据不完全统计,萨迦灌区仍有400多个蓄水池在发挥作用,灌溉着河谷平原约10万亩的青稞产区,助力日喀则发展成为“世界青稞之乡”。

◎ 来源|扬子晚报、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方志江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4805.html
上一篇走近年轻的视障工程师
下一篇 让老年大学真正成为老年人的乐园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