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发端

新中国“第一场全国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发端

整理/言午 李栋近日,一部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武训传》重新走进了公众的视野。60年前,这部电影经过短暂的公映后便匆匆退出银幕,今天,当这部“新中国首部禁片”浴火重生之后,再次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片中主人公武训生前身后的奇特遭遇,…

整理/谈论下午的董力

近日,一部拍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老电影《武训传》重新进入大众视野。60年前,这部电影在短暂上映后就匆匆退出了银幕。重生后的今天,这部“新中国第一部禁片”再次成为舆论焦点。片中男主角吴迅的奇特经历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一、吴逊乞立义学,被光绪皇帝命名为“义学正”,并穿了黄马褂。

吴洵(1838—1896),号行七,字孟正,自号“义”,谥号“义”。山东省堂邑县柳林镇武庄(今山东冠县柳林镇)人,清末贫民教育家,一生乞讨,创办慈善学校。

武训本没有正式名称。当时人们只知道它叫吴起。由于他对贫民教育的贡献,清政府给了他一个特别的奖励,赐他“荀”之名,意为天下之师。

吴迅出身贫寒,自幼受苦。吴训一岁时,父亲吴去世,年幼的吴训随母亲崔氏四处乞讨。年纪大了就去房东家做长工或短工维持生计。在地主家干活的时候,吴迅不识字,被地主骗了三年的工资。武训与他争辩,却被诬告勒索,被打。武训气得差点晕倒。他回家“蒙着头,睡了三天,不吃不说话”。事后经过一番认真思考,他才知道自己没文化,只会做“排便、除草、拉吨”之类的工作。他被雇主虐待,看不起,辛苦一年甚至难以养家。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建立一所慈善学校,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上学读书。

没有土地,没有长远规划的人,很难办起一所义学军训。绝望之下,吴迅只靠乞讨积攒了一点。有时,他出售他乞讨的完整食物来换取一点钱,有时,他把破抹布拧成绳子来卖一些钱。吴训把头发剃成横阴阳头,拿着链子和铜勺,沿街乞讨,打着推广学问的旗号。

起初,人们认为他是个骗子,甚至有人认为他疯了。走到哪里,游手好闲的韩都围着他逗他,让他做各种难做的事,还给他一点钱。武训在地上爬,让人骑,吃蛇,蝎子,砖头,甚至秽物。但是,吴迅并没有气馁。相反,他继续快乐地乞讨,他自己编了曲子,在村子里唱歌。很多人叫他“吴斗墨”。

随着他乞讨上学的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同情和帮助他。1888年,经过多年的乞讨和积累,吴洵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买下1亩8: 7%的土地,修建20间砖房,创办第一所慈善学校崇贤义学,并买下230亩土地作为校田。

随后的几年里,他先后于1890年和1896年创办了临清杨二庄学堂和临清余氏湘学堂。学校建成后,他去找当地有学问的学者,请他们跪下授课。

军训学校虽然不收学费,但是对于很多穷人来说,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当半个劳动力,即使不需要钱,上学也是亏的。吴迅挨家挨户劝说,甚至苦苦哀求,希望他们的父母送孩子去上学。

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在运营的第一年,亦舒就招收了50多名学生。

开学第一天,武术训练必须先拜老师,再拜学生。与校长、老师、官员、士绅共进晚餐。大家一起邀请吴迅上桌,吴迅拒绝了。他连餐厅的门都不进,一直站在外面。

空剩下的时间,吴迅就坐在学校窗外,听着孩子们读书。有些年轻老师因为困,起床晚了,所以错过了上课时间。吴迅默默地跪在老师宿舍外面,直到老师羞愧地匆匆赶到教室。

由于常年露宿街头,长期吃变质发霉的食物,吴迅的身体状况一直很差,但他舍不得用乞讨能拿到的钱买药。1996年4月23日,吴训在临清市时宇巷(今吴沁实验小学)一棵树屋檐下去世,享年59岁。

吴训一生努力,但为了立义校,从未结过婚。

武训葬于堂邑崇贤学堂东侧。堂邑、馆陶、临清三县的所有官员、士绅和当地三万多名群众参加了吴逊的葬礼。

在当时以及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军训的见义勇为行为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高度赞扬。

山东巡抚张瑶下令免除钱粮徭役,捐银200两,让光绪皇帝给他一份“造坊单”。

光绪皇帝封武训为“仁义”,穿黄袍加袄子,建“与人为善施”牌坊。

武训被尊为“乞义”、“乞圣”。

此后,历届山东巡抚都表彰他的事迹,以他为榜样,兴学育人。

第二,军训的影响

1903年,临清、馆陶、堂邑三县在武训墓前合建武训祠,主室三间,供奉武训牌位。

1909年,山东巡抚袁树勋再次请朝廷表彰练兵,要求更高标准的表彰。他希望宣石博物馆建立一个传记来表彰武术训练,他的正义行为将被载入史册。

后来北洋政府主持修订《清史稿》,将练武事迹以“传记”的形式纳入其中,开了正史为乞丐传记的先河。

他的生平成了文学素材,社会名流用碑文、诗词、杂文、传记等题材赞美吴训的义学精神,广为流传。

戊戌变法期间,梁启超撰写《武训先生传》,摇旗呐喊,要求发展民众教育。

1932年,山东省大总统韩复举为纪念临清武训,修建了武功纪念馆,并在纪念馆两侧修建了两座武功纪念馆。

1934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远等人发起并组织了纪念吴训诞辰97周年的活动。这期间,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杨虎城、蔡元培、张伯苓等民国重要人物为武训题词,其中蒋介石亲笔题写《武训先生颂》,称之为“独行前空”。

1937年,何思远拨款重修武训寺。

南通的一所师范学校也把武训雕像和孔子雕像并列。山东人甚至称其为“武圣”。

1937年春,天津《大公报》刊登了武训先生的照片,共转载6次。

抗日战争时期,鲁西抗日根据地人民政府将堂邑县改为吴迅县,柳林镇改为吴迅镇,冀南行政公署将柳林吴迅小学扩建为吴迅师范学校。

1945年12月,陶行知等人在重庆发起爱国知识分子活动,纪念吴训诞辰107周年。郭沫若、邓初民、刘亚子等著名爱国人士和1000多人出席了纪念大会,《新华日报》为此出版了专刊。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不仅倡导“新军事训练运动”,还于1946年在上海创办了军事训练学校。

这一时期出版了《盖依·武训传》、《武训先生年谱》、《武训传》等一大批书籍。

第三,对“武训传”的批判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同意拍摄《武训传》的周恩来向中央政府作了检讨,武训传被禁止上映。

1948年夏天,武训的命运与一部电影交织在一起。

为推动扫盲运动,普及农村教育,南京中央电影制片厂开拍电影《武训传》,由孙瑜担任导演,著名演员赵丹饰演吴迅。但是电影还没拍完,由于资金困难,拍摄完成三分之一就戛然而止了。昆仑电影公司买下版权和影片后,经周恩来总理同意,武训传于1949年重新开始拍摄,并于次年10月完成拍摄。

影片以细腻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少年习武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从少年时代,从乞讨到学习,到最终获得“苦练、行为怪异”、“永远的乞丐”等美誉的人生经历。

起初,该片在上海、南京等地上映,立即引起强烈反响。

1951年2月21日,武训传在中南海被释放,受到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此后,《武训传》在全国上映,社会反响强烈。

同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讨论电影《武训传》。

当时各级学校都在看,都在研究,媒体纷纷发表评论。一时间形成了“武训热”。

在文艺界,也引起了正常的争论,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评论家认为这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好电影”,认为武训是“值得学习的不朽榜样”。批评者认为,电影《武训传》是一部“缺乏思想性、错误严重的作品”,“军训不足以练兵”。

不过这部电影的评论界还是占了大多数,批评的并不多。据悉,人民网做过不完全统计。仅在京、沪、津三地,4个月内就出现了40多篇赞美吴训和武训传的文章。当时拥有广泛读者的《大众电影》杂志将《武训传》列为当年10部最佳国产电影之一。

《武训传》的巨大影响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他抽空看了这部电影。但看完之后,毛泽东认为有“重大政治问题”。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要注意电影的讨论》,由毛泽东亲自审定。文章错误地认为武训传“承认或容忍这种歌颂是诬蔑农民革命斗争、中国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反动宣传”,呼吁“应该展开对电影《武训传》等与军事训练有关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同一天,《人民日报》的《趴体生活》专栏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评论说:“所有赞扬过《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人,都必须进行严肃而公开的自我批评;从事文艺、教育、宣传工作的党员干部,特别是与军事训练有关的党员干部,武训传及其评论,都要作出适当的结论。”

影片命运瞬间逆转,一场由文艺界引发的政治风暴开始了。5月26日,主编兼导演孙瑜在《人民日报》发表评论。6月5日,《人民日报》再次发表《赵丹与吴迅》一文,将批评矛头直指赵丹。当时,江青派了一个调查组到山东,走访了武训家乡的大量群众。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武训历史调查》,认为“武训是当时反动政府特权阶级为整个地主阶级和反动政府服务的大流氓、大债主、大地主。”从那以后,一场全国性的批判运动开始了。

该片多次在批判会上被作为反面教材,发表批判文章100多篇。郭沫若、田汉、夏衍等文化艺术界名人也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专访和评论。

8月8日,文化部副部长周扬在《人民日报》发表长文《反人民、反历史思潮、反现实主义艺术——电影批评》,正式对持续数月的批评运动进行了总结。

随着对武训传的批评传遍全国,曾同意拍摄《武训传》的周恩来被迫向中央委员会作出检讨,武训传被禁止上映。

从此,吴训从一个贫苦大众的先锋变成了一个封建奴才。1966年秋,文革发动后,“红卫兵”挖开了吴训的坟墓,在大街上焚烧尸体。

第四,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把一场普通的文学创作讨论变成了一场政治批判运动,被视为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开端。

对《武训传》这部电影的批判,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把一场普通的文学创作讨论变成了一场政治批判运动,严重混淆了思想艺术问题和政治问题的界限,其影响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它被视为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性政治运动”的开端。

这次批判沉重打击了著名导演、导演孙瑜,牵连了赵丹等40多位文艺工作者。也给新中国的电影艺术创作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夏衍曾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剧作家不敢写,厂长不敢下决心,文化界形成了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风气。”

据统计,1950年中国拍摄了29部国产故事片,而1951年只有一部。从1951年到1954年的四年间,共拍摄了16部电影。赵丹主演的角色暂停了四年,直到1954年才重返银幕。在他的《塑造银幕形象》一书中,他透露了自己对后来拍戏的影响:“演戏的时候,就像学着在‘九宫格’里涂红色。他不敢去想如何增加人物的艺术魅力,而只想着如何正确地表现人物,所以想象力不够丰富。”

很多对吴迅和电影《武训传》的赞美,如“劳动人民的伟大榜样”、“文化翻身的旗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确实被过分美化了。尤其是电影《武训传》还人为地将与农民战争关系不大的武训办学联系起来,将武训“乞学”的成功与周舟领导的农民起义的失败进行了衬托,客观上宣扬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这对于坚持阶级斗争和武装革命路线的毛泽东来说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这种批判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了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契机。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批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和历史人物,促使了新中国文学批评方法的深刻变革,也满足了此后知识分子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的需要。但这种批评把历史上的练武和艺术形象上的练武混为一谈,盲目上纲上线,产生全盘否定和简单化的倾向,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开了建国后文化领域批评的先河。此后,对文学、艺术和学术理论的批评常常被严厉的政治批评所取代。

至于这次批判的后续影响,当时参与影评的胡乔木在1985年也说:“从批判这部电影,后来发展到批判所有对武训这个人物表达过不同程度肯定的人,以及包括漫画在内的各种作品,大大扩大了原有的错误。这种错误的批判方法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到纠正。”

“文革”后,全国开始纠正左倾错误,平反文艺界的冤假错案,但电影《武训传》的平反一直没有开展。

1985年9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胡乔木说:对电影《武训传》的批评非常片面、偏激、粗暴》一文,被视为武训传平反的转折点。

1986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恢复武术训练名誉的批复》,被视为对武术训练的“平反”。从那以后,纪念武术训练的活动又开始了,武训传也确实在不同的场合出现过。

在1991年和1995年召开的两次全国军事训练研讨会及各地发表的评论中,对军事训练的教育救国道路予以肯定,其朴素的改良主义意志具有“仁人爱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武训自幼历尽艰辛,立志求学。持续了30多年,持续了一生,决心不变。在他死后一个世纪,“义学怪丐”的武术训练才得以“历经波折,终得正名”。现在在鲁西北的冠县和临清,有很多以“武术训练”命名的学校:冠县武术训练高中、冠县柳林镇武术训练学校、临清市武术训练实验小学等。,来表达他们的永久记忆。在武训的故乡柳林镇,有一座武训纪念馆。每年11月举办武训易学文化节,吸引大量游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955.html
上一篇遭误读的先贤名言
下一篇 李宗仁从海外归来以后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