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赵氏孤儿》的传播和影响

《赵氏孤儿》的传播和影响

任衍钢一段历史扑朔迷离,一段往事历久弥新,一个故事几经改编,一部史剧驰名中外,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作者对古今中外有关《赵氏孤儿》的各种版本做了详尽的收集介绍,以供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个剧本的传奇。最早《赵氏孤儿》故事的版本,是春秋史学家、…

任彦刚

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一段历久弥新的往事,一个多次改编的故事,一部蜚声海内外的历史剧,这就是《赵氏孤儿》的故事。作者对世界各地的各种版本的《赵氏孤儿》进行了详细的收集和介绍,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该剧的传奇色彩。

《赵氏孤儿》最早的版本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学家、中国传统史学之父左丘明(约502-422年前)的《左传》版本。故事发生在前587年,晋国大夫赵朔去世,他的妻子金成功的女儿庄吉与赵朔的叔叔赵乱伦淫乱,引起了赵氏家族的内讧。赵因家丑被逐出齐国,引起的嫉妒。于是与对赵有仇的栾族联合起来,以诬陷赵谋反为由发动了进攻。除了的儿子在宫中长大,赵的家人几乎被斩首。晋国大夫韩傕尽力保护赵的土地,后来把它封在吴钊,使赵家起死回生。

后来,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45- 90年)的《史时嘉》一书开始流传。晋襄公第三年(公元前597年),受晋灵公宠信的屠岸贾做了牧羊人,借口惩罚晋国大夫的弟弟,在下宫杀了赵氏一家。赵朔的妻子(金的妹妹)当时正在怀孕。因为她在宫中幸存,她的遗腹子吴钊被赵朔的朋友程英救了出来,藏在山里。为了保护吴钊,赵朔的看门人公孙杵臼把它换成了别人的宝贝,一起被杀。15岁的吴钊,在晋国大夫韩傕的努力下,晋景王扫清了赵的雪,灭了一家,恢复了赵的封地。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戏剧的全盛时期。元代著名剧作家纪根据司马迁的故事和民间传说改编的话剧《赵氏孤儿大仇》,简称《赵氏孤儿》。相比司马迁的故事,这个戏剧故事更加悲壮感人。一是故事背景由晋景公改为晋灵公;第二,庄吉的抚养方式改为将孤儿托付给民间医生程英,他上吊而死,孤儿被关在宫内而不是宫外。第三,为了救赵的孤儿,把自己唯一的儿子送给了别人的孩子。第四,被要求封侯的晋国大夫韩傕,为了保住赵唯一的血脉而自杀。将公仆公孙、改为老宰甫大夫、曹泽大夫,公孙因藏赵氏孤儿于而死。5.孤儿在山里长大,但被敌人屠岸贾收养,在土府长大。当第六个孤儿成年后,是而不是韩傕告诉了赵所有的事情,并最终向报仇,从而完成了忠义灭恶的大结局。后来广为流传的是纪的元杂剧版本。

此外,中国古代除了与元杂剧《孤儿》同题材的作品外,还有南戏《赵孤儿》、明代的《八义传奇》、清代的地方戏《八义图》。需要指出的是八义图等。,把赵孤儿和陕西蔚县的藏山联系起来,而不是纪的版本。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赵氏孤儿故事,版本也不尽相同,但内容却大同小异。

但《赵氏孤儿》的巨大影响,不仅在于它对中华民族忠义观念的启蒙,更在于它是第一部翻译成欧洲文字的汉文,在海外也有巨大影响。

法国汉学家、天主教耶稣会士(1666-1736)是翻译《赵氏孤儿》的第一人。马若瑟从1699年到1736年住在中国。1731年(有人说是1698年),这个故事被翻译成了法语,并被命名为L 'Orhelin de la Maison de Tchao。他是马若瑟的天主教徒,他的翻译体现了马若瑟的道德精神。尽管马若瑟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但他似乎仍然缺乏对中国戏剧艺术和中国诗歌的深入研究。在他的译文中,他认为:“这种歌词很难理解,尤其是对欧洲人来说,因为它富含我们不熟悉的隐喻,它的修辞也很难让我们理解。”因此,他在海外传播《赵氏孤儿》时,省略了中国戏剧中重要的歌词。中国元杂剧的艺术特色虽然消失了,但故事情节基本未变。

翻译完成后,马若瑟将译文委托给法国著名汉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福蒙特(1683-1745),但剧本却被误送给了汉学家、法国牧师杜赫德(1674-1743)。在没有得到马若瑟和富尔蒙特同意的情况下,杜哈德将该剧改编成了他自己的《全志的描述》,并于1735年出版。至于《赵氏孤儿》中为什么没有翻译的歌词,杜赫德在书中提到,是因为剧中的歌词晦涩难懂,包含了很多中国典故和古代文学的因素,我们无从得知。从1736年到1741年,《赵氏孤儿》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736年理查德·布鲁克斯版本的改编本;第二个是1738-1741年格林和格思里的版本。这些译本基本上都是以马若瑟的译本为蓝本,造成了中国风的趋势。1741年至1759年间,该剧出现了许多改编版本,包括法语版、英语版和意大利语版,但都保持不变。

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历史学家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动最大。伏尔泰原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1694-1778),伏尔泰是他的笔名。伏尔泰被誉为“法国思想之王”、“法国最好的诗人”、“欧洲的良心”。伏尔泰钦佩中国文化。他在版本的基础上,将赵孤儿的故事改编为“中国孤儿”的故事,并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故事推至元初。它被描述为纪灭宋,进京寻访宋帝遗孤,以斩草除根。前大臣张体为了拯救孤儿,想用自己的孩子代替他们。张体的妻子伊达美不忍父母儿女之死,遂向成吉思汗求情。伊达美年轻时是成吉思汗的情人。见到伊达美,成吉思汗旧情复燃,以娶伊达美为条件答应赦免,但伊达美对丈夫忠贞不渝。成吉思汗最终被张体的忠诚所感动,收了宋遗孤和张体的儿子为养子,并恳求张体留在朝廷做官。中华文明终于用文化影响了蒙古游牧民族。正如恩格斯所说,征服者往往被他们所征服的先进文化所征服。伏尔泰的剧本《中国孤儿》在欧洲引起轰动。应该说伏尔泰的改编更具有时代性。它既体现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价值观,又融入了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元素。

伏尔泰的改编虽然大获成功,但被认为偏离了“孤儿”这一原本的主题。英国剧作家亚瑟·墨菲在伏尔泰的基础上改编:二十年前,成吉思汗进入汉朝,他屠杀了前朝的九大家族,只留下一个孤儿,被他已故的大臣尚德收养,尚德的名字改为Edom。尚德自己的儿子被送给韩国的一个隐士,取名哈默特。二十年后,哈默特在与成吉思汗的战争中被俘。成吉思汗怀疑哈默特是权贵的孤儿,严厉质问尚德。为了保护孤儿,尚德忍痛割爱,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尚德被折磨,妻子自杀。真正的孤儿艾顿在复仇的战斗中杀死了成吉思汗。英国人亚瑟·墨菲的《赵氏孤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又译《王子复仇记》)。由于其相似性,有些人把《赵氏孤儿》比作中国版的《哈姆雷特》。

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歌德(1749-1832)于1783年根据《赵氏孤儿》的后半部创作出版了《Elpenor》。根据他自己的日记,1781年春天,他读了杜哈德从翻译的《赵氏孤儿故事》。歌德在1827年与他的秘书艾克曼的一次谈话中明确表示,“中国作品中的人物在思想和行为上与我们几乎一样,我们读了之后很快就会有喜欢的感觉”。他还认为,“正是由于这种道德习俗的调整,中国才能维持几千年的历史,同时也才能继续维持下去”。

意大利歌剧作家(1698-1782)于1748年将《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英雄》,并出版。他的剧本都是用诗体写成的,遣词造句优美,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对当今世界产生深远影响的版本以陈凯歌改编赵的《孤儿》为首。他一改以往忠勇奸诈的绝对面目,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刻画。赵氏家族世代辅佐君主,自吹自擂,专横跋扈(赵朔的父亲赵盾曾弑君),侮辱了屠岸贾,导致屠岸贾被杀。陈的《赵氏孤儿》也刻画了的人性化,如以慈父之心养育孤儿,并在得知他们是赵氏孤儿后奋力救助。编剧试图同时展现人性恶的一面和人性善的一面,让复仇不再是电影的主题。

它是历史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赵氏家族的复活,对华夏文明后来历史的延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是《赵氏孤儿》引出了骑射、归赵和陈桥兵变的故事,以及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和后来的大宋王朝。在我看来,探究赵氏孤儿究竟藏在哪里并不重要,因为现有的史料并不能真正认定是否有隐孤,哪里有隐孤(有人说赵氏孤儿藏在晋南,离晋国首都很近),除非在考古上经过了科学的仔细论证(这一点,我们没有蔚县古国遗留下来的砖瓦和陶片,所以无法用C14同位素技术进行测量。由于赵血缘关系的复杂性,很难用分子遗传学的方法来分析家谱。据《左传》记载,晋国与白蒂有血缘关系,晋文公的母亲是白蒂,古裘德国也是白蒂的一个分支。我觉得晋国应该和仇国有交往,仇国不是封闭封闭的状态。史书还提到晋国和白蒂是友好邻邦(当然,也有过战争)。根据史料推测,赵在金代的封地可能在晋中一带,所以赵的遗孤很有可能就藏在离晋中不远的秋菊国。笔者认为,《赵氏孤儿》剧本产生于元代并非偶然。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相对宽容,对戏剧情有独钟,这也是元代戏剧繁荣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在“出身卑微”和“地位弱势”的条件下,促使一部分人从事戏曲活动。根据一些学者的分析,《赵氏孤儿》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例如,如果我们根据主角唱“赵家千年咏”和“如果你是赵氏孤儿,你将在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歌词来窥视纪的动机,我们不难发现,《赵氏孤儿》似乎隐含着对前朝的怀念,并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他们对元朝统治者的感情。然而,中国《赵氏孤儿》的主题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忠义文化。

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有一句话:浮士德不是歌德创造的,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中国传统译本《赵氏孤儿》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理想的君子人格。程英、公孙杵臼、韩傕等。都是这种人格的集中体现,即忠诚、礼貌、智慧、信仰、卑微地位、坚忍不拔、家国团结的崇高情怀,以及矢志不渝、慷慨奉献的牺牲精神。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体现了法国自由、博爱、平等的精神。中国版赵的《孤儿》是一个悲剧,但这个悲剧以善战胜恶而告终,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到时候一定要报”的宿命论观点;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体现了博爱的力量,最终达到了“爱可以战胜一切”的结局。英国阿瑟·墨菲的《赵氏孤儿》是一部控诉人类战争,歌颂悲剧英雄的悲剧。

总之,令人震撼的是,赵氏孤儿的故事受到了众多中外文学大师的喜爱,故事源远流长,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具有“共美”的文化基因和完美的文化情怀。令人称奇的是,西方大艺术家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赵氏孤儿》的故事是一样的,都是以“复仇”为主题,宣扬人类正义。不同的是,《赵氏孤儿》给人的感觉是悲剧,而《哈姆雷特》给人的感觉是悲凉。我国中西学大师王国维对《赵氏孤儿》的评价是这样的:“即使列入人间大悲剧,也是值得的。”发人深省的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越是全球化的。”《赵氏孤儿》的广为流传不是印证了这个论断吗?有启发的是,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然界不会有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个人都在建构自己独特的思想,但都在审视人类进步中共同的文化命题:善与恶。令人感动的是,中国戏剧文化与西方戏剧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始于赵《孤儿》的翻译,它是沟通中西戏剧文化的桥梁和纽带。诚然,人心相通,感同身受。

山西是戏剧的故乡,元代是戏剧的繁荣时期。作为传入西方的第一部中国戏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发生在山西。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它的影响是深远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能流传千里,不能不让人感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9047.html
上一篇灵石两渡何氏名人多
下一篇 霍州署衙的官德文化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