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亲历者讲述20年前雷峰塔神秘地宫发掘背后

亲历者讲述20年前雷峰塔神秘地宫发掘背后

王菁菁尽管已经过去了20年,但那一天的经历,黎毓馨回忆起来,依然清晰得仿佛是在昨天。当750公斤重的巨石终于被移开,盖板开启的瞬间,他一眼看到正中央那件锈迹斑斑的铁函。虽然泥水和泥浆浑浊了瘗埋之物的真面目,但在场的每个人都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王晶晶

虽然20年过去了,但李玉新回忆起那天的经历,仍然清晰如昨。

当750公斤的巨石最终被移走,盖子被打开时,他看到了中心生锈的铁字母。虽然泥水和泥巴弄脏了被埋物体的真面目,但在场的每个人都难掩内心的激动。众所周知,隐藏了几千年的稀世珍宝能够被重新发现,这意味着中国的考古发掘很可能会迎来新的重要发现。

这时,在一旁等候的一名媒体记者趁机给了李玉新一台数码相机,并请他帮忙按下快门。李玉新没费多大力气,也没多想。之后,她继续投身于挖掘工作。没想到,这张一键图片成了当天最大的新闻……雷峰塔倒塌前的照片。

这是2001年3月11日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与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一起,同年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更重要的是,考古发掘全程直播,汇聚了全国30多家媒体、近百名记者,成为轰动海内外的文化事件。

当年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的李玉新,是镜头聚焦下雷峰塔地宫考古发掘的负责人。后来,雷峰塔地宫出土的文物被收藏在浙江博物馆,他被调到那里工作。作为卜哲历史文物处处长,他长期致力于文物背后的吴越文化研究。20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华诞。前几天得知《中国收藏》杂志的记者要邀请他做关于雷峰塔考古发掘的专访时,“你想问什么都可以,都在我脑子里,好难忘!”李欣说。

因为那天是杭州田野考古的“重头戏时刻”。雷峰塔与白娘子传奇

收藏中国:对于大众来说,对雷峰塔最大的好奇是白娘子的传说。能介绍一下这个的历史背景吗?

李新:雷峰塔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吴越最后一个国王钱俶建造的。它建于公元972年,完成于977年。它最初被命名为帝国公主塔。钱初建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藏舍利,以这种方式祈求国家安定。

雷峰塔建成后的第二年,吴越国带着土地去了宋朝,钱初也到了北宋的都城开封。十年后,他在今天的河南邓州去世,享年60岁。

雷峰塔之所以出名,与白娘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有很大关系。这个故事萌芽于南宋的《春游林安智》,其中记载的故事第一次将雷峰塔与蟒蛇联系起来。在明代冯梦龙的白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白蛇的故事十分丰满,与雷峰塔直接挂钩。清朝乾隆年间,戏曲作家方承培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白蛇传说改写为雷峰塔传说,将蛇妖改为忠诚、痴情、美丽、善良的蛇仙,并增加了断桥、端阳、水淹金山等故事情节。白蛇的几个变形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四大传说之一。

中国收藏:雷峰塔被毁的原因是什么?

李欣:雷峰塔在历史上遭受了两次非常大的破坏。第一次是北宋末,方腊起义撤离杭州时,楼道沿线的塔周围的木结构,包括仙岩院内的寺庙,都被彻底烧毁。

基本上第二次破坏可以认定为明末嘉靖年间。据《明史》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日军围攻杭州,著名古刹肇庆寺被毁;第二年,敌人大举进攻杭州,杭州被围。据推断,雷峰塔可能是在今年被敌人烧毁的。

我们还有两个依据:一个是明代田汝澄的《西湖游记》,最早刻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西湖的景观和古迹的记载都很详细,没有提到雷峰塔的焚烧。另一幅是万历年间宁波画家周龙画的西湖全景。这幅画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画中的雷峰塔已成为残塔。根据画上的铭文,这幅画是武神年间,也就是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所作。日本入侵的时间发生在这两件作品出现的时间之间,这两件作品是嘉靖年间雷峰塔被毁的证据。

中国收藏:既然雷峰塔这么有名,为什么损坏后直到倒塌才重建?

李玉新:从嘉靖年间被毁到1924年崩溃,用了300多年。一般来说,宝塔被破坏后都会被修建,但为什么这期间雷峰塔没有被重建?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白蛇的故事逐渐定型,但是民间的人却期待它崩溃。

以前盛传雷峰塔的砖对养蚕有奇效,辟邪,适合男人,所以这期间就有很多人来偷挖。杭州园林文物局曾专门整理过一本书《西湖实录》,里面记载,清末民初,当时的政府曾为保护雷峰塔修建了石墙。而且在我们后来的考古发掘中也确实发现了。但是这么低的墙并不能真正阻止偷砖贼。再加上年久失修,20世纪初,雷峰塔濒临倒塌。雷峰塔砖和佛经砖

著名诗人徐志摩在日记中写了一段话,生动地描述了雷峰塔当时的状态。他说:1918年9月29日,我们在路上参观了雷峰塔。我以前从未去过那里。这座塔的形状、颜色和地位真的很神秘,庄严而美丽。然后他说,塔内的四根砖柱已经拆成倒圆锥形,看起来极其危险。

诗人描述的场景,距离雷峰塔倒塌只有六年时间。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雷峰塔终于不堪重负,轰然倒塌。

收藏中国:从雷峰塔倒塌到2001年考古发掘,经历了什么?你能给我们举个例子吗?

李玉新:雷峰塔倒塌后,大量的塔砖暴露在地表,其中,在砖的一侧挖了一个深10厘米的洞,正好与佛经的宽度相吻合。钱初建塔时,用雕版印刷了84000卷《达拉尼经》,其中一本佛经就藏在一块藏经砖里。可想而知藏经砖的数量有多惊人。

在杭州方言中,金和京是同一个读音。所以雷峰塔倒塌后,很多人误以为砖里有黄金,引起了捡砖的极大热情。再加上长期暴露在地下,风雨造成了大量佛经散落在这些藏经砖中。七八十年后,我们进行考古发掘时,只在藏经砖的洞中发现了腐朽佛经的痕迹。很遗憾。

这些幸存的达拉尼宝藏之书现在主要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和浙江博物馆。值得一提的是,雷峰塔倒塌后,人们发现藏经砖中有佛经,进而将其视为祈福功能。所以越发珍贵,争相购买,也就催生了仿制品的出现。所以现在的藏品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仿制品。

雷峰塔的雕刻是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说明当时吴越国的雕刻技术特别发达。事实上,雕版印刷的经书很少,雷峰塔发现的雕版经书可以弥补我们对雕版印刷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的认识。当佛塔地宫重见天日

收藏中国:什么样的契机决定了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进行考古发掘?

李欣:雷峰塔和宝珠塔是西湖的标志性建筑。没有雷峰塔,西湖十景少了一角。因此,社会各界一直呼吁重建雷峰塔。著名建筑师陈从周先生说:“雷峰塔后,南山风光全无。”我们常说,盛世必有塔。我觉得在新时代重建雷峰塔当然是一件优雅的事情。

2000年3月下旬,经过古建筑、文物、园林等多位专家精心论证的重建方案终于提上日程。其中确定了几个基本原则,第一条是重建原址,恢复雷锋在夕阳下的景区,强调重建绝不能以破坏遗址为代价。

雷峰塔倒塌后,形成了一个小丘,看不到基本形态。要想了解它的大致面貌和结构,为重建提供依据和参考,就必须进入其中,进行相关的考古发掘。这个作品是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工程。从上至下依次为:龙柱佛像,其68 cm的高度在中国古代铜像中是体积比较大的;吉祥童子是五代出土玉器中唯一的吉祥童子塑像。银色阿育王塔(丰安佛祖发髻)是浙江博物馆十大珍品之一(以上均为雷峰塔地宫出土)。

中国收藏: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佛塔地宫有什么看点?

李玉新:当年的考古发掘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0年2月至7月,主要进行遗址发掘。当时我们清理了近万立方米的残砖废土,基本暴露了雷峰塔的形制和结构。

第二阶段是地下挖掘,相对简单。但是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地下宫殿。终于在2001年3月11日,从早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3点,清理地宫用了大约18个小时。

地宫又称龙宫或龙洞,是佛塔的专属,是一般宫殿、亭台、寺庙所没有的。在古印度,佛塔是用来埋葬舍利子的,但不是埋在地下,而是直接藏在佛塔内部。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丧葬习俗结合,产生了地宫。它是佛塔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宝塔中心的塔基中心正下方。

中国佛教寺院的形成有一个演变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北魏时期,放置舍利子的石信封放在塔基中央。第二阶段是隋朝,在石围四周砌上砖或石墙,这是地宫雏形的首次出现。到了唐代,尤其是武则天时期,真正的地宫出现了。非常符合墓葬的形制。塔内有金棺银篮,完全模仿中国古代墓葬的葬俗。

最著名的宝塔地宫是唐代法门寺的宝塔地宫,我们称之为横洞地宫,而且经常可以打开。因为按照唐朝的礼仪,作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制度,地宫每30年开放一次,所谓“迎回再送回”。但是,在南方,佛塔地宫的性质就不同了。它是一个开口向上的垂直洞,像一口井。一旦被埋葬,就不会再打开。

《中国收藏》:地宫考古发掘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李玉新:雷峰塔的地宫在建造初期就埋在塔底。从塔中心的地面向下挖到2。6米后才能到达地宫的盖板。其中1.3米为叠砖,1.3米为夯土。当时我们发现上面的塔砖痕迹已经被人为挖掘过了,但应该是因为太深了,小偷最后放弃了。这是幸运的。

另一块重750公斤的巨石压在盖板上。坦白说,打开盖子后,我们事先也没想到雷峰塔的地宫会这么小——有效空间约60cm× 60cm见方,进深只有72cm,根本容不下一个人,操作间空非常有限。也正因为如此,为了包装和取出邮寄的信件,我们不得不冲破一堵墙,这样它才能通过人工力量安全地转移到卜哲的仓库,然后被打开。

当时是直播的,挖掘工作的一举一动都在电视镜头下。印象最深的是吊着这块750公斤的石头。我们专门请了电影机械厂有经验的师傅来帮忙抬。其实为了保证工作顺利,第一天实地测试,师傅觉得绝对没问题。结果,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那天葫芦吊车坏了,一块巨石正好吊在半截空中间,很是担心。如果这块石头掉下来,就等于宣告了发掘的失败。

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个计划。值得称道的是,两位非常有经验的文保人员也积极给出了解决方案——大家在地宫入口处架起了密密麻麻的槽钢。当他们准备好时,砰的一声巨响,一块石头落在了槽钢上。赶紧把它放到一边,危险终于排除了。这是我至今记忆犹新的一幕。当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著名考古学家许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工作。吊车坏了,他在直播间做客。徐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后来他告诉我,看到那一幕,他极度担心我们。回想起来,如果没有工作人员丰富的经验,也许那天的工作会是另外一种情况。开元鲍彤钱(玉质)出土于雷峰塔地宫,这是中国考古发掘中唯一的玉质开元鲍彤钱。

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镀金银带

雷峰塔出土的吴越王钱俶《华严经八》拓片

《中国收藏》:还记得打开封面后最让你好奇的“第一眼”吗?

李玉新:当盖子打开时,情况会更轻松。我一看中间的铁字,锈迹斑斑;然后看到了一尊非常高大的佛像,后来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释迦牟尼佛像。这尊佛像立在铁字和墙之间。发现它的时候,它的背光顶部有一块嵌金的木头,非常精致。

乍一看,觉得很奇怪。我想,这是在模仿皇帝华盖的流苏吗?随着发掘的深入,一个判断在脑海里越来越清晰:很可能是因为地下宫殿在建造过程中完全被水淹没,木质文物随着积水漂到了最高的位置;过了很多年,到了某个时间水位逐渐下降,所以这块木头正好搁在佛像顶上的背光处。有人嘲讽为“豆腐渣工程”,有失偏颇。就算南方下雨,山顶的水位也不会那么高。因为这块木头,再加上铁信的锈迹,让我们觉得从积水到退水的过程,应该发生在地宫盖起来,塔还在建的时候。南宋文化发源于吴越。

中国收藏:如何评价雷峰塔地宫出土的文物?

李玉新:虽然雷峰塔空的地宫很小,但是出土的文物不仅数量非常多,而且非常精致,有编号的文物有70多件。我在做考古报告的时候,基本上是根据材料分为十类。其中最大的文物是铁函文物。第二类是14件金银器,其中最重要的是凤安佛髻制作的银质阿育王塔,现为浙博十大珍品之一。此外,还有一个镀金银盒,一条非常完整的镀金银鹦鹉带,以及许多臂章、发夹和装饰性的饰品,都是技艺高超的,许多器物都是首次出土。

第三类是镀金铜像,其中发现5件。其中之一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吴越非常有代表性的佛教遗物,其68 cm的高度在中国古代铜像中是比较大的体积。第四类是玉器和玛瑙饰品。代表性文物是玉和吉祥童子,显示了五代玉雕技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五代出土玉器中唯一的吉祥童子像。此外,出土了中国考古发掘中唯一的玉开元鲍彤币。

其他类别包括漆木、铜镜、玻璃器皿、珠子、丝绸和经文。数量最多的是铜钱,共发现3400多枚,从西汉的半便士到北宋、宋元的鲍彤都有。

在这些文物中,国家一级文物只有八件,从精美程度上完全可以和法门寺出土的相媲美。这也说明当时吴越国的手工业制造相当发达。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镀金银盒盖

中国收藏:说起吴越国,我们知道,近年来,您一直致力于吴越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李玉新:作为钱俶的祖父,钱俶是吴越的第一位国王。在晚唐动荡的年代,他以钱塘江为界,结合浙江东西,建立了吴越国。他当时采取的政策是归顺中原王朝,不独立,文人治国,保护环境和人民,在东南稳定发展。

钱镠墓文物丰富,许多文物收藏在临安博物馆。我们可以一窥吴越国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比如它的秘色瓷器就沟通海外,出口北方,可见其对外贸易的强大。

钱柳作为杭州临安人,出身卑微,却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建立了一个王国,并通过后代继承了政权。钱初顺应历史潮流,接受土地,归还宋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这两年,我们围绕吴越国做了很多研究。在我看来,吴越文化是南宋文化的源头。没有吴越,就没有南宋文化和后世文化的延续。值得关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454.html
上一篇国宝青铜鼎的身世之谜
下一篇 她走了“上博精神”仍在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