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纸短情长:鲁迅的“笺谱”收藏

纸短情长:鲁迅的“笺谱”收藏

沈天鹰 董源格笺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中纸的一种,古人将诗书信函所用稿纸之尺幅较小者称为“笺”,与可寄予情趣的文玩清供一样,讲究的文雅之士常自制笺纸,在笺纸上点缀各种花纹图样,称为“花笺”。因笺纸是供书写之用,所以为避免与墨字喧宾夺主,笺上点…

沈天鹰董

笺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之中纸的一种,古人将诗书信函所用稿纸之尺幅较小者称为“笺”,与可寄予情趣的文玩清供一样,讲究的文雅之士常自制笺纸,在笺纸上点缀各种花纹图样,称为“花笺”。因笺纸是供书写之用,所以为避免与墨字喧宾夺主,笺上点缀的花纹图样一般或不可面积过大、或不可用色浓重,而以精致小巧为佳,或山水、或花鸟、或器物,清逸淡雅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甚至成为可供艺术欣赏的“美术小品艺术”。制作精美的花笺备受名人雅士喜爱,晚清名臣、以儒将自居的曾国藩所作《岁暮杂感十首》中,就有“拟学坡公馈岁诗,花笺何处寄相思?”的诗句。明清花笺的流行,加之套色印刷技术的成熟、普及,促成了与之相关的商业活动与艺术收藏。印刷花笺成为很多纸店(时称南纸局)的重要业务,店家将精美的花笺经收集、刻版印刷后,汇编成册,称为“笺谱”,作为展示给客户的笺样,而笺谱精美者又为文士所珍赏收藏,比如《百花诗笺谱》就是鲁迅先生收藏的珍品。笔记本是中国古代文房四宝中的一种纸。古人称之为“笔记本”,是在诗词、书信使用的稿纸尺度较小的时候。就像充满乐趣的文学剧一样,优雅的人经常制作自己的文具,并用各种图案装饰它,这被称为“花笔记本”。由于文具是用来书写的,为了避免用墨汁篡夺主人的角色,点缀在文具上的装饰图案一般面积不会太大,色彩也不会太重,但最好精致小巧,或山水、花鸟、或器物,清丽雅致的画面赏心悦目,甚至成为艺术欣赏的“艺术素描艺术”。制作精美的花笺,深受名流雅士的喜爱。晚清名臣、儒将曾国藩所作的《年夜杂诗十首》中,有“我要去学《蒲公诗》喂新年。花笺上何处寄相思?”这首诗。明清时期花剑的流行,加上套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促成了相关的商业活动和艺术收藏。印刷文具已成为许多纸店(称为南纸局)的重要业务。店铺经过收集、雕版、印刷,将精美的文具汇编成册,称为《文具谱》,精美的文具谱由文士珍藏收藏。比如《百花诗品文具谱》就是鲁迅先生珍藏的珍品。

鲁迅(1881-1936),作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评价他的杂文“像扔枪一样,像匕首一样,刺向黑暗势力”。世人正是从文学作品中感受到鲁迅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光芒。鲁迅除了文学创作,还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艺术活动和研究中,尤其是对新版画艺术的倡导和收藏,是中国第一人。事实上,鲁迅在艺术收藏领域的成就还包括中国传统版画。从《百花诗话集》到《北平话》的编辑出版,再到《十竹斋话》的重印,晚年的鲁迅先生竭尽全力挽救中国传统套印木刻艺术,使其免于失传的危险。可以说,鲁迅对笔记的不懈收藏和传承,体现了一个艺术收藏家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深刻认知和使命感。

收藏《百花诗笺谱》收集“百花诗话”

鲁迅作为版画收藏家,很早就开始收集《山海经》《尔雅音图》等带有大量中国传统版画插图的图书,并对蕴含中国古典审美意趣的传统笺谱给予极大的关注。他多次托诸友人留心寻访笺谱珍品,却一直未见佳获。究其原因,一是有限的原版刊行量,经200多年流传后,存世更稀;二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手工造纸和木刻印刷被可以大规模量产的西方机制所替代,新一代文人对笺谱关注、收存与使用的旧习大多已然淡去。作为鲁迅的版画收藏家,他开始收集大量带有中国传统版画插图的书籍,如《山海经》、《尔雅·音画》等。很早就开始关注具有中国古典审美趣味的传统书法。他曾多次要求朋友关注书法珍品,但一直未见有好结果。究其原因,一是原版出版数量有限,经过200多年的流传,更是凤毛麟角;第二,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手工造纸和木刻印刷已经被可以大规模生产的西方机制所取代。新一代文人讲究、存放、使用文具的旧习惯,大多已经褪去。

所幸,在古老的木刻花笺快速凋零之际,仍有个别老字号如南纸局秉承以文治商的理念,坚守着传统的出版技法。光绪十八年(1892年)和宣统三年(1911年),天津著名南纸局文美斋先后两次不惜工本,以加料宣纸,采用传统木刻水墨套色技术印制发行了《百花诗笺谱》,笺图秀美清妍,色彩动人,装帧精美,被各界公认为绘、刻、印三者上乘之作。1931年7月,年至五旬的鲁迅在好友郑振铎的帮助下,收藏到了宣统版《百花诗笺谱》。值得庆幸的是,在古代木刻信笺快速褪色的同时,仍有一些老字号,如南方纸局,秉承着以文治商的理念,坚守着传统的出版技法。光绪十八年(1892年)和宣彤三年(1911年),著名的天津南纸局文美斋,以加宣纸、采用传统木刻油墨配色技术印制发行《百花诗话》。笔记精美、漂亮、色彩鲜艳、装帧精美,被各界公认为绘画、雕刻、印刷的佳作。1931年7月,1930-50岁的鲁迅在好友郑振铎的帮助下,收集了《百花诗话》宣彤版。

《百花诗话》(图一)由两封信和两卷组成,共200页。笔记高27.5cm,宽18cm,天地宽。第一卷是桐城派著名学者张祖义题写的《梅文斋诗话》及其序(图二、图三)。这些纸摆件是由晚清天津绘画大师张兆祥绘制的。张兆祥(1852-1908),北京人,花鸟画家。他将中国无骨素描绘画与西方灯光造型融为一体,奠定了“晋派中国画”的基石。应温美斋之邀,张兆祥画了《百花诗话》。图中百花盛开,每一个构图都有求同存异之美,或单枝或多枝,走向和延伸充满变化。如果梅花枝从左上延伸到右下,海棠花和绿叶可以占据画面的上半部分,花木与空白空之间的美令人赏心悦目(图4,图5)。梅花、迎春花、海棠、牵牛花等鲜花盛开(图6-图9)。《百花诗话》清丽雅致,赢得了南北名士的一致赞誉,同时也进一步唤醒了鲁迅抢救中国传统木刻笔记的紧迫感。

编译北平简谱。

鲁迅曾先后在北平、广州、上海等地工作,一直留意收集各地笺样。经鉴别比较,他认为北平留存的笺样艺术价值最高,成为收藏关注的重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北方时局动荡,寄寓上海租界的鲁迅,不顾每况愈下的身体,多次函促北平的郑振铎加紧收集散佚于坊间的笺样。作为学者和收藏家的郑振铎不负重托,遍访北平琉璃廠、东四、东单等地的南纸局和古玩字画店,细心搜罗笺样,四下追迹刻版,先后挑拣各类良品笺纸500余件,陆续寄往上海供鲁迅进一步裁定。鲁迅在北平、广州、上海等地工作过,一直注意收集当地的样本。经过鉴定比较,他认为北平留存的文具艺术价值最高,成为收藏的重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北方局势动荡,留在上海租界的鲁迅不顾身体日益恶化,多次催促北平的郑振铎加紧收集散佚笔记。作为一名学者和收藏家,郑振铎不负重托,走访北平琉璃厂、东四、东单等地的南直局和古玩字画店,认真收集样本,四处寻踪刻制,先后挑出各类好文具500余件,送往上海,供鲁迅进一步裁定。

1933年12月,鲁迅、郑振铎从北平的荣宝斋、春景阁、松花斋、静文斋、艺文斋、清米台、诚兴斋、宝金斋、松谷斋等处收集的文具藏文版正式印刷出版。《北平简谱》是用瓷蓝纸做的书衣(图十),线装,一封六卷。第一卷是书法大师沈题写的《北平笔记》(图11)。鲁迅和郑振铎各写了一篇序言,分别由魏和执笔。鲁迅的弟子魏书写的唐代书法,隶书遗风明显,字体典雅细致(图12)。郭绍虞的书法,铁画和银钩,在当时很有名(图13)。《北平笔记本》六册,高32厘米,宽21厘米。包含花卉(图14、图15)、果蔬(图16、图17)、植物(图18、图19)、人物(图20、图21)、佛像(图22)、山水等32件作品。有、齐白石(图26、图27)、吴岱秋、(图28)、王、王少农(图29、图30)、吴冠岱(图31)、王(图32)等名家的作品,鲁迅称之为“一切画工巨匠,刻工足可为之。”该书初版100册,除鲁迅收藏的20册外,其余主要送给朋友,很快就用光了,于是1934年又重印了100册。如今,这幅书法,尤其是初版,已经成为一件珍贵的文物。鲁迅夫人许广平认为,中国历史上没有足够的书,是中国木刻断代史上唯一的碑。

再版《十竹斋笔记》

鲁迅和郑振铎在1933年合作编印《北平笺谱》之后,再次计划印制《十竹斋笺谱》。《十竹斋笺谱》原谱系明末胡正言印制。胡正言(1580—1671),字曰从,安徽休宁人,书画篆刻家、出版家,其南京的居室名为十竹斋。1644年,胡正言将山水、花鸟等素材,运用当时流行的“饾版”“拱花”之术,刻印出《十竹斋笺谱》,把彩色套印木刻画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饾版,就是按照彩色绘画原稿的用色情况,经过勾描和分版,将每一种颜色都分别雕一块版,然后再依照由淡到浓的原则,逐色套印,最后完成一件近似于原作的彩色印刷品;拱花是用凹凸两块版嵌合的办法,使纸面拱起花纹,呈现一种立体状(图33)。饾版拱花对纸、墨、雕版及印刷技术的要求都是极高的,并且印制时只有印人与纸、墨、雕版等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才能在薄薄的宣纸上印出立体感、仿真性都很强的美术或书法作品,《十竹斋笺谱》印刷呈现出的云影波光、鸟兽鱼虫,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代表明代拱花木刻彩印的巅峰。原谱一函四册,分清供、华石、博古、画诗等诸类笺画,共计283幅(图34—图38),可惜至民国时期,原谱仅存世3部,一部传于日本,一部藏于上海,一部由北平收藏家王孝慈所有。1933年鲁迅与郑振铎合作出版《北平笔记》后,计划再印《十竹斋笔记》。《石柱寨简谱》原谱刊于明末胡本。胡(1580-1671),字悦聪,安徽休宁人。他是篆刻家和书画出版家。他在南京的公寓叫十竹屋。1644年,胡利用山水、花鸟等材料,运用当时流行的“雕版”和“拱花”技法,刻出了《十竹楼笔记》,将彩色套印木刻的艺术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印版是根据原彩画原稿的颜色,将每种颜色各刻一版,描摹分版后,再按照由浅入厚的原则,逐色套印,最终完成一幅与原作相似的彩色印刷品;拱是一种嵌入凹凸板的方法,使纸面拱起有花纹,呈现立体形状(图33)。对纸、墨、雕版、印刷技术的要求极高,而印刷时,只有印刷机与纸、墨、雕版高度协调统一,才能在薄薄的宣纸上印刷出立体感强、仿真度高的美术或书法作品。《十竹图》印刷精美,令人叹为观止,代表明代牌坊。原谱一信四卷,区分了供品、石、古玩、画、诗等各种笔记和绘画,共283幅(图34-图38)。不幸的是,直到民国时期,只有三个原始谱,一个流传在日本,一个藏在上海,另一个归北平收藏家王孝慈所有。

1932年,郑振铎设法借得王孝慈所藏《十竹斋笺谱》,于次年2月送至上海请鲁迅欣赏并提议翻刻,鲁迅观后赞叹道:“明末清初以来文人士大夫清玩之最高成就!”遂决定出资力促翻刻事宜。此后,鲁郑二人往来信函数百次,几经波折,才于1934年12月由北平荣宝斋完成第一册的翻印,即使如此,鲁迅也欣喜地评价道:“翻刻成绩确不坏,清朝已少有此种套版佳书,将来也未必再有此刻工和印手。”重印的第一册仅200部,大部分被国外藏家购买,国内的数量少之又少。此时国内局势更加动荡,至1936年9月鲁迅去世前,仍心牵后续、催问翻印之事。直到1941年,中辍5年的重印《十竹斋笺谱》,才由郑振铎勉力完成,以告慰鲁迅。鲁迅与郑振铎二度联手翻刻此书,不仅传为文坛佳话,亦为现代版画培植了肥沃的土壤,其功永载现代美术史。1932年,郑振铎设法从王孝慈借了十张竹简,并于次年2月寄到上海,供鲁迅欣赏,并提出镌刻。鲁迅观后大赞“明末清初以来文人士大夫的最高成就!”所以决定为刻字出一份力。从那以后,郑路和郑路有过数百次书信往来,几经波折,第一卷于1934年12月在北平荣宝斋再版。即便如此,鲁迅还是高兴地评价说,“刻的成绩还不错。清代这样优秀的书很少,以后可能也不会再有印刷工和印刷工了。”第一卷仅再版200册,大部分被国外藏家购买,国内数量很少。此时,国内局势更加动荡。直到1936年9月鲁迅去世,他还在担心后续,力促再版。直到1941年,郑振铎为告慰鲁迅,才完成了停刊五年的《十竹图》的重印。携手鲁迅、郑振铎二度镌刻此书,不仅将其传播到文坛,也为现代版画培育了沃土,其贡献将永载现代美术史。

最后,根据现有文献来看,鲁迅对字画的偏爱已经超出了收藏的范畴,他沿袭了中国文人的旧习惯,与亲友交流时经常使用印刷的书法和书写纸。尤其是在给许广平寄信的时候,他表现出了对书画的偏爱(图39),仿佛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是通过水墨人物和书画来传达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528.html
上一篇记忆老酒
下一篇 北宋“导卫”“从卫”石俑的文化艺术分析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