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北宋“导卫”“从卫”石俑的文化艺术分析

北宋“导卫”“从卫”石俑的文化艺术分析

杨伟朋河南省方城县金汤寨村群众于1971年2月在寨内发现一处北宋墓葬,墓中出土石俑13件,其中女俑3件,男俑10件。有2件石俑根据其铭文可以明确判断其为北宋时期的“导卫”“从卫”石俑(图1、图2)。“导卫” 俑高44厘米,“从卫”俑高43.…

杨伟鹏

1971年2月,河南方城县金塘寨村的人们在村里发现了一座北宋墓。墓中出土了13件石俑,包括3件女俑和10件男俑。根据他们的铭文,可以清楚地判断出两个石像是北宋时期的“导卫”和“随卫”(图1和图2)。

“向导卫队”俑高44厘米,“奴隶卫队”俑高43.5厘米,都立在方形石块上,由石灰石雕刻而成。其中“道卫”的石像残缺不全,“丛薇”的男性石像外观基本完整,所持器物残缺不全。石像表面用彩画装饰,大部分彩绘颜色脱落,只有少量朱砂残留在石像上。

“道威”的俑形庄严,方方正正,头上有软脚,内有内衣,外有长袍,腰间系一条红色皮带,垂于膝盖。石像腹下系着围裙,穿着裤子和靴子,立在方座上。这个小雕像举起双手,好像在举着什么东西,但是出土的时候就丢了。在底部的方座正面,内侧刻有“有宋范辅君之导”(图三)字样,可以明确识别为导。

“从卫”石俑身着圆领右衽长袍,头戴高檐巾,长袍前襜(古代一种短衣)折在革带内。内穿长衫,外罩红色齐膝衫,衫外飘曳两条宽带。胸前束红色革带,垂于背后左臀部。双手执长柄伞,立于方座之上,伞上半部分残缺,仅余伞体下半部和伞柄。方座正侧面阴刻有“有宋范府君之从卫”铭文 (图4),左侧面阴刻有“尚千万岁”铭文(图5)。“丛薇”石像穿着一件圆领对襟长袍,戴着一条高沿毛巾,长袍(一件古代短外套)的前面用一条皮带折叠着。穿一件长礼服,配一件红色及膝夹克,外面飘着两条宽带。胸前一条红色皮带,后面挂在左臀上。双手撑着长柄伞,站在方座上,伞的上半部分不完整,只剩下伞体的下半部分和手柄。方座正面刻有“你是宋凡夫的守护者”(图4),左侧刻有“你还是千万年前的你”(图5)。

根据墓葬中出土的铭文砖可知,这组石像的主人是范之父范同治,北宋商,石像是与他合葬的礼仪俑中的“导卫”和“随从”。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导卫”是指官员出行时在前面开道的仪仗队,而“奴卫”则是官员出行时跟随仪仗队,担任护卫和防御的人。《宋史·易魏徵》载:“导服之制,唐人前所未闻。”可见,“导卫”和“随卫”只出现在宋代的仪仗队中,唐代以前没有这样的人事安排。

在中国丧葬文化中,墓俑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随葬品之一。首次指出古墓中的娃娃是专门为陪葬制作的。“始作俑者”就是基于此,这可以在《孟子·梁·》中找到:“说,‘始作俑者,没有错吧?它是用来模仿人的。宋珠熙在《孟子·惠亮集》中进一步解释说:“俑是陪葬的木偶。古代被埋葬的束草,自以为是守护者。他是一个谦逊的灵魂,就像一个人一样。在中世纪,很容易使用小雕像,但它和一个人一样大。所以孔子讨厌他的不近人情,但是他没有前途。"正如《左传·哀公十五年》所记载的:"事死如生,故礼也。“这是因为古代科技不发达,丧葬习俗受灵魂观念支配。大多数人都希望死后能过上和生前一样的生活。

北宋时期,是中国古代墓俑文化艺术一个非常显著的转折点,与前面唐代墓俑相比,其无论在俑的随葬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宋代的墓俑都呈急剧下降趋势。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的河南地区,在近现代的科学考古发现中,除去北宋皇陵石刻外,仅有2座宋墓出土有石俑,上述2件“导卫”“从卫”男石俑就出土于北宋尚书左丞范致虚之父范通直墓葬之中,即1971年河南方城县金汤寨村宋墓;另一座出土石俑的墓葬为范致虚母亲疆氏之墓,即1958年方城县盐店庄村宋墓。据《宋史》《方城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范致虚兄弟五人在宋代都在朝中为官,范致虚父亲为太子太师范通直,母亲为荣国夫人疆氏。北宋时期,阴阳堪舆盛行,认为陵墓对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影响极大,加之事死如生观念的影响,石俑就成了一种显示家族势力、身份地位的随葬品之一。北宋是中国古代墓葬文化和艺术的重要转折点。与以前的唐代墓葬形制相比,宋代墓葬形制的数量和质量呈急剧下降趋势。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河南近代科学和考古发现中,除北宋皇陵石刻外,宋墓只出土了两件石像。以上两个“导守”和“守从”石像,出土于北宋商城范之父范同治墓,即1971年河南方城县金塘寨村宋墓。另一座出土石俑的墓葬是范的母亲蒋墓,即1958年方城县阎店庄村宋墓。据《宋史》、《方城县志》等历史文献记载,范兄弟五人在宋代为官。范的父亲是大皇子范同治,母亲是的妻子蒋。北宋时期,阴阳一体盛行,认为墓葬对后代的兴旺影响很大。再加上视死如生观念的影响,石像成为显示家族权势和地位的随葬品之一。

看看这两个石像的制作工艺。它们是由石灰岩青石雕刻而成,采用了北宋石雕圆雕技术。石像的冠帽服饰表面采用平刀工艺,线角采用圆刀工艺。最后用工整简洁的刀法雕刻出五官。石像雕刻成型后,再进行彩绘,以增强墓俑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逼真。在制作工艺上,匠人的雕刻手法流畅顺滑,没有刀口痕迹。人物和服饰自然雕琢,俑面略显夸张。除此之外,俑本身也经过了细致的刻画,恰当地表现了“导守”和“服从”石像的身份、地位和性格,说明宋代的圆雕技术已经高度成熟。虽然没有巩义北宋石雕雕像那么宏伟,但也是不可或缺的。

宋代墓葬人物的衰落主要是由于当时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变化。由于国家的入侵和社会的动荡,大多数人只贪图今世生活的享受,对死去的人并不太关注。另一方面,出于“节俭”的考虑,大部分人都改用纸质葬礼。宋·韦偃《云满山麓》载:“古明器亦神,今以纸为之,谓明器,钱为钱。”孟老院《东京梦录》说,“街上纸马铺皆折成亭。”从上面的一些记载来看,说明纸烧明器(随葬品)在宋代很流行,在下葬的时候烧,就像清代的习俗一样。正因如此,宋代墓葬人物很少也是自然的。以上只是大概情况。河南方城两座墓保留石俑的葬俗是一个特例,也是家财万贯的表现。

我们来分析一下范在方城的家世,就可以知道这个家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财富和实力。

范,字谦叔。原籍建安县高平(今福建),后迁居唐周方城县。宋哲宗是元佑三年(1088)的进士,是国子监的博士。范因大夫谏刘太后不可立为皇后,被削职,专管忻州。粉丝徐志因给邹昊送别晚宴被判有罪并被禁赛。以为继承人,召见范,授予其左官职,专司谏诤,后担任颍州总判官。崇宁初年,调任负责记录皇帝言行的堂倌官职,后又升任负责起草诏书的中书令官职。不久,他被任命为兵部侍郎。郑和七年(1117年),官邸任阅修国史、刑部史。他在历史书上移到了右边,进入了左边,然后失去了他的母亲。徐安琪七年(1125),任北宋抗金将军,领导陕西省五路行政。皇帝即位,迁都登州,因城败,将节度之约,颍州之徙,归罪于安源军。绍兴七年(1137年),皇帝高宗到建康,召资政堂学士、支钉府学士,到巴陵当卒,献与印青光禄大夫。《宋史·范传》记载:“范,字,建州建阳人。宋徽宗是北宋尚书省军部的侍郎兼助教。他知道东平府、大明府、河南府等。”从范的生平来看,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大官。我们来看看他的家族及其在防城的墓葬。

1958年至1986年,河南省方城县古庄店乡闫店庄村、金塘寨村发现三座墓葬。它们是典型的宋代砖券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融合了宋代的建筑、绘画、服饰、器物、民情和风俗。经过考古学家的科学探索和发掘,先后出土了200多件文物,包括铁、银、铜镜、瓷碗和石雕。

其中,三座墓葬中出土了不同类型的铭文砖和墓志,墓砖上的铭文分别以隶书、篆书、楷书印制,为我们进一步探究墓葬的主人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8年初,方城县闫店庄村发现的宋代墓葬中,棺床上有30余瓦篆书碑文,上面写着:“人皆无亲人,为子丧,担土封此处。我不要我的宫殿,也不要我的斧子把它松动。我好不容易建好的洞,我勤勤恳恳种下,好让后人知道。十一月,宋宣和改元,于是将姜之妻之墓赠给太子太史公。男:给你,给你,给你,给你,给你,给你,给你。”算84个字。由此可见,此墓是蒋之妻、范之母之墓(图6)。同时已知范家兄弟五人,分别是范志军、范志明、范、范志祥、范,范是范家的第三子。

1971年2月,在方城县盐店庄村宋墓东北方1公里的金汤寨村,又发现一座宋代墓葬,发现墓葬四壁砌有隶书和篆书的铭文砖(图7、图8),其中隶书铭文砖写有:“人孰无亲,亦既念子,哀我人斯,负土封此,毋戕我宫,毋斧我松,我筑孔艰,我植孔勤,勒铭于兹,以告后人。宋建安范府君之墓,绍圣改元,男致君、致明、致虚、致祥、致厚泣血铭。”计66字。其内容与盐店庄村宋墓铭文砖相似,根据铭文内容和相关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出此墓为范致虚父亲范通直墓葬。1971年2月,在方城县阎店庄村宋墓东北1公里的金塘寨村又发现一座宋墓。发现墓壁上贴满了隶书和篆书的铭文砖(图7、图8)。其中隶书碑刻砖上写着:“人皆无亲人,可念其子,为我等哀痛,以土封之,不可舍我宫。”宋建安范辅君墓,少生改元,公遣其为君,,,志祥,哭血。“算66个字。其内容与阎店庄村宋墓碑刻砖相似。根据碑文内容和相关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墓是范的父亲范同治的墓。

1986年,方城县金塘寨范通之墓东北约100米处发现一座宋代墓葬。墓壁上有130多块碑文砖,还有三篇墓志铭(图9、图10、图11)。一条碑文上写着:“宋范大哥编修词待人大审议,二哥侍郎明治在堂,尚书军部侍郎、侍郎。”原始人的痛苦,风和树萦绕着悲伤。唉!崇宁二年,七月种地,四月六日盖坟地。“一共101个字。碑文写道:“南安军判官范仲和,宋亡兄,悼词,你是此生最伤。少年丹桂早香。一春始于长堤,一雁飞于秋风。当官的何士元留在裕陵,却饱受野烟之苦。嘉勇郎靠第一,眼望东山抱酒钢。敬君主。“一共74个字。三个碑文写着:“宋崇宁为南安军判官范仲和之墓,三年。于啊!开提君,卜斋玉子。一亿年,还是永远。殷公,殷彬,殷用血泪之书。“一共四十四个字。3.当地的石头共有229个字。墓志由墓主人的哥哥、弟弟、儿子所刻,长兄范志军以诗为悼词。这种做法在葬礼墓志铭中非常少见。

迄今为止,从三座墓的铭文中可以看出,这座墓是北宋尚书兵部侍郎范的家族墓。墓主人是范的母亲、父亲和哥哥志祥的墓。据宋史记载,范是建州建阳人。当范得知邓州时,他的父母死在了防城。他的母亲把它给了郭蓉夫人,他的父亲把它给了太子太师。死后葬在金塘村。《宋史·范传》记载,范曾为时尚书友成,“徙登州”。《方城县志》还显示,他的兄弟志军、明治、志祥、侯智都在方城。宋徽宗曾为他题词“廉贞宫”。

从范致祥墓志可以看出,范致虚兄弟五人均在朝中为官,范致虚在其兄弟五人中官阶最高。长兄范致君,为国朝会要所检阅文字,次兄范致明为殿中侍御史,其四弟范致祥为北宋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余)判官,五弟范致厚为国学进士,靖康元年为“宣教郎通判莱州”。从范志祥的墓志铭中可以看出,范的兄弟五人都在朝廷做官,范在五兄弟中官阶最高。长兄范志军为国子监审文,二弟范志明为殿中钦差,四弟范志祥为北宋南安军(现位于江西大余)判官,五弟范为国学进士,靖康元年为“莱州传教士”。

宋代方城属邓州,范曾两度为邓州知府。这期间,他的家人从福建建州建阳县到方城居住,死后大多葬在方城。据地方志记载,范墓位于赵福岗,距金堂寨11公里。清光绪初年,在范墓旁发现了其侄女范一女的墓志铭。

由范氏家族的3座墓葬,我们可以看到北宋时期社会风俗发生了变代,但是传统的丧葬文化习俗是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在河南的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以俑作为随葬物品的旧文化风俗,在这些墓葬发现的石俑、瓷俑、砖俑等,虽然它们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与唐代相比,但其在墓俑的制作质料和表现形式以及雕刻手法、艺术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仍然有所变化和提高,至少是丰富了宋代墓俑雕塑的种类和特色。从范家的三座墓葬可以看出,北宋时期社会风俗有所变化,但传统的丧葬文化习俗并不能完全消失。在河南的一些地方,仍然保持着用俑作为陪葬品的古老文化和习俗。虽然这些墓葬中发现的石俑、瓷俑和砖俑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与唐代相比,但它们的材料和表现形式、雕刻技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仍然发生了变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529.html
上一篇纸短情长:鲁迅的“笺谱”收藏
下一篇 济南府学文庙“龙门”书法石刻赏析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