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保护湿地生态 建设美丽常德

保护湿地生态 建设美丽常德

常德头枕武陵,怀抱洞庭,境内河湖水系众多,湿地分布广阔,生态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湿地面积1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44%,其中纳入保护的湿地1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70.15%,是国内湿地资源保护良好地区之一。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更…

常德位于武陵,环抱洞庭。常德江河湖泊众多,湿地分布广泛,生态资源丰富。全市现有湿地面积19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0.44%,其中受保护面积13.3万公顷,湿地保护率70.15%。是中国湿地资源保护较好的地区之一。西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是全世界候鸟重要的越冬、停歇和繁殖地。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科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围绕建设“生态美丽常德”的战略定位,全面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大力推进现代林业发展,先后成功创建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跻身中国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候选城市行列。

坚持高位推进湿地保护意识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一级成立了由党政牵头的湿地保护委员会,在林业部设立了湿地保护管理办公室。湿地保护工作已纳入市县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全市设立了3个副科级、8个正科级保护区和专门的湿地公园保护管理机构,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8人,为推进湿地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第二,严格规划管理。制定了常德市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确立了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同时,在十三五规划、城市总体条例、土地利用总体条例、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条例中,系统提出了湿地保护的目标和要求,将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列为“美丽常德”建设的重要任务,为湿地空保护编织安全网。

三是健全法规体系。2016年,出台了首部地方性法规《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2017年出台了《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目前正在抓紧《常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立法调研,拟于年内出台。各区县市也制定了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的保护管理专项规定,为实施保护管理工作夯实了法规基础。三是完善法制。2016年出台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常德市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2017年出台《常德市城市河湖环境保护条例》。目前,《常德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立法调研正在抓紧进行,计划年内出台。各区市还制定了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保护管理的专门法规,为保护管理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突出专项治理,加强湿地保护。

近年来,全市投资200多亿元,重点开展了西部洞庭湖、李茂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和水原、周淑媛等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深入开展了生态补水、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专项治理工程。

一是推进系统整改。大力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基本消除城市内河水系哑河、死河,大幅提高城市湿地自净能力。大力整治工业和水产养殖污染,关闭企业86家,清退养殖场977家,清退珍珠水1.38万公顷。所有河流、湖泊、水库等公共水域严格划定为禁养区,全面禁止施肥和水产养殖,水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时,市委、市政府把城乡安全饮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2014年以来,解决了437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安全饮水全覆盖。

二是严格问题整改。严格落实中央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整改,突出西洞庭湖综合整治和生态功能修复,大力推进杨树清理工作。西洞庭湖杨树种植面积8166.67公顷,其中核心区3386.67公顷,缓冲区2546.67公顷,试验区2233.33公顷。县级和县一级充分考虑杨树清理和种植户利益,制定合理的补偿方案,大力推进清理工作。派驻林业部门现场监督解决矛盾,保证了整改工作的进度。2017年11月提前完成全部清理任务。

三是实施生态修复。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保护区建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等各类资金1.54亿元,推进人工促进自然修复、杨树林清理迹地修复、水生植被种植等项目,大力恢复湿地生态功能,目前冬生态蓄水达30万立方米,生态修复示范区域面积2000多公顷。通过生态保护与修复,保护区内鸟类物种记录新增12种,各类越冬水鸟种群数量稳定在3万只以上,鱼类物种记录新增2种,洄游性鱼类种群数量明显增多,新记录湿地植被5种,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实施生态修复。2011年以来,共投入1.54亿元用于西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修复、保护区建设、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杨树林清理恢复、水生植被种植等工程得到推进,湿地生态功能得到大力恢复。目前,冬季生态蓄水达30万立方米,生态修复示范区面积2000多公顷。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自然保护区新记录鸟类12种,各类越冬水鸟数量稳定在3万只以上,新记录鱼类2种,洄游鱼类明显增多,新记录湿地植被5种,西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加大工作创新力度,提高湿地保护水平

一是加强执法监督。寿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综合执法经验在全国推广。共查处非法破坏湿地案件41起。开展湖州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实现退役后湿地4000多公顷,拆除违规围网围栏30多万米,清理退役周边牛羊12000多只。

第二,社区共建共管。1999年,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青山湖耕地和鱼塘近800公顷,转移当地居民近6000人,成为长江流域首个退田还湖示范点。2011年,青山湖岭签订全省保护区第一份《社区共管协议》,2016年出台《社区共管暂行办法》,社区共管模式日趋成熟。

三是提升服务功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在推进市城区“水改”过程中,成功打造常德诗墙、常德河街、柳叶湖、穿紫河、老西门等海绵建设景观,成为常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响亮名片,201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中央电视台多次展播常德穿紫河优美景观。三是完善服务功能。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保护中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湿地生态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在推进城区“水改”过程中,成功打造了常德诗墙、常德河街、刘烨湖、川子河、老西门等海绵建设景观,成为常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张响亮名片。2017年接待国内外游客44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62亿元。中央电视台多次展示和播放常德川子河的美丽景观。

加强科普教育,营造湿地保护氛围

第一,突出教育重点。县一级将湿地保护纳入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多次聘请专家进行专题授课,提升领导干部推进湿地保护的新视野、新能力。在中小学开设湿地保护课程,让湿地科普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安乡率先建立了全省第一所湿地学校。向社区、企事业单位普及了广泛的湿地保护知识,增强了湿地保护的社会意识。

二是提高宣传阵地。在城市规划馆设立了湿地体验与教育板块,重点展示常德的湿地景观,累计参观人数超过110万人次。犀首洞庭湖宣教中心、津市李茂湖国家湿地公园、桃源水原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的重要场所和生态旅游的热点。

三是深化传教活动。每年世界湿地日、爱鸟周期间,组织开展主题书画展、摄影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宣传活动,印发《湿地及湿地保护基础知识》等宣传资料,播放湿地景观宣传片,引起广泛社会共鸣,收到良好社会效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6263.html
上一篇守护候鸟自由飞翔
下一篇 绘就美丽湿地新画卷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