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旅游 在婺源古村落唤醒春日

在婺源古村落唤醒春日

赋格S302省道向北延伸,一公里又一公里地接近皖赣分界线。省界这边是江西省婺源县,另一边是安徽省休宁县。从婺源县城到虹关村的这条公路,山重水复。部分路段在修国道,加上连日下雨,造成一些颠簸和曲折,也延宕着我对目的地的好奇。经过一道山谷时,司…

赋格

省道S302向北延伸,一公里一公里地逼近安徽和江西的边界。省界这边是江西省婺源县,那边是安徽省休宁县。婺源县到红馆村的这条路,全是山川。国道上有一段路正在修建,几天的雨水造成了一些颠簸和曲折,也耽误了我对目的地的好奇。经过一个山谷时,司机指着远处一座轮廓朦胧的白塔说:“那是金庸故里凤山村。”

婺源的田园风光看起来很“江南”——确切地说,很“皖南”。村落逐渐出现和后退,我大致可以判断出民居建筑是“徽派”风格,白墙白瓦的基本色调,像是淡笔法的水墨画。由于历史上行政区划的变化,这个县城似乎是江西徽州文化的一块飞地,无论是方言、饮食还是建筑风格都有点特立独行。

此外,婺源与徽州的关系还有一个更微妙的因素。这一次,我要参观的红馆村位于饶慧古道上,这条古道是古徽州(今安徽歙县)到饶州(今江西鄱阳县)的交通要道。素有“吴楚之钥无双,饶慧古道第一关”之称。在春秋时期,这里曾是吴楚的边界,这里的婺源属于楚魏,那里的休宁属于吴头。在洪关附近,婺源和休宁的界山——柘林,也是长江水系和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婺源的河流向西流入鄱阳湖和长江,惠州其他五县的河流向东流入新安江和钱塘江。似乎连大自然也暗中为婺源和徽州的分离埋下了伏笔。

对于游客来说,婺源这个名字第一次让他们想起油菜花。据说婺源的一些“景点”和“景点”多年前就被旅游公司承包开发了。一张“通行证”涵盖几个古村落,游览时间有限。每到油菜花季,每个村子都挤满了拿着摄影器材的“发烧友”,他们在“景点”之间抢着“打卡”。来婺源之前,我做了一点功课:搜索景点门票信息。当我发现红馆村既不在任何景区通票覆盖的村庄名单上,也不单独售票时,我松了一口气。关大概率不是那种“圈层”的旅游目的地,它属于少数没有被“归化”的村落。

车子开进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过了一座石桥,桥上写着“红馆”。村子在望,还没等我看清红馆村的样子,车子就绕过一堵弧形高墙的外缘顺时针转了一圈,停在了一个院子的门口。看了省道沿线45km的田园风光,在青浦婺源水岸的酒店空里,突然觉得不真实。雨水滴入一个僻静的蓝色游泳池。水池边是一栋两三层的青灰色砖房,外墙种满了绿植。在另一栋高度相当高的老房子的大厅里,也是砖木结构,但好像罩了一层轻金属框架。新的部分与旧的碰撞,新的部分很新,旧的部分很旧——然而,它并不像刚才一路看到的明清徽派民居那样古老,而是带有20世纪中期乡镇企业作坊那种尘封的时代感和工业风格。屋顶可能着火了,有烟的痕迹。

一直在下雨。我住在三楼顶楼的“Star 空套房”。我后悔自己不幸遇到了看不到星星的天气空,但我很快意识到,斜屋顶的玻璃窗下起的淅淅沥沥的雨,也许是对这个雨夜最好的补偿,也许甚至比打开天窗看星星更好空。在“水岸”的第一个早晨,最先醒来的感官和晚上最后入睡的感官都是听觉器官——细微的雨滴还在天窗玻璃上沙沙作响,屋子里有一股久违的木质材料的味道,让我感觉像是在雨季的山间小屋里睡了一夜,却没有那种让人瑟瑟发抖的潮湿感。你一起床,就会透过木地板感受到脚底的温暖。

我有必要修改一下《林中小屋》的想象。其实“水岸”是由村口一组上世纪60年代的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包括废弃的老茶厂、油坊、古丈饭店等。旧建筑的原有墙体和木架尽可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用现代材料加固修复,用设计师于惠芳从世界各地收集的旧物件装饰,最终形成新老面貌。

大厅兼作咖啡馆。在一面墙上,挂着几年前火灾后废弃的旧厂房废墟的照片,还有几张修复改造时搭建钢架的工作照片。前世,一栋老房子,总是吸引着我。引人入胜的不仅仅是故事,更是生活经历浸泡在建筑里的感觉空。

据说,于惠芳的想法是让“滨水区”成为城市游客回家的地方,也是村庄的公共客厅。除了咖啡馆、书店和景观游泳池,酒店还为资深艺术家开设了工作室,客人们经常在这里举行具有婺源特色的艺术和文化活动,如通过面授制作桂花米酒,或在传统的油纸伞上画花鸟。餐厅是一个采光很好的长空房间,面对庭院的整面墙都换成了落地玻璃。吃早饭的时候,我忍不住猜测:不知道这里以前是榨油坊还是揉捻烘干茶叶的作坊。答案出乎意料。“这里,曾经是红馆村的村委会。”管家洪师傅告诉我的。

弘法师是地地道道的婺源人。我在红馆的三天里,不断看到他对当地事物的无所不知。他曾经做过十几年的“上海漂”,也经营过窗帘店。在大城市工作生活多年后,他决定回到家乡,选择了古村落红馆作为自己的新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水岸”也成了弘法师的“故乡”。

走出“水银行”,来到水银行。这条名叫洪溪的河流发源于吴楚的支流柘岭头,从东到西贯穿洪关古村。整个村子就坐落在这条清溪的北岸。如果再退一点,站在村头的石桥(金童桥)上远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村庄与河流的位置关系:村庄北向南(向东略偏5° ~ 6°),东西两侧有连绵不断的远山,呈“左青龙右白虎”之势;林鸿溪是流动的“朱雀”;五龙山风景名胜区以北,也构成“玄武”。南宋建言年间(公元1127-1130年),红馆村的先民就决定在这个地点生活繁衍,很有讲究。

岸边青石铺成的路是饶慧古驿道。一路向东,上洪溪,过柘林,可达徽州府;向西,顺流而下,就可以到鄱阳湖平原的饶州和景德镇的交界处。龙红馆村沿红溪北岸呈船形延伸。这条“船”中间鼓胀,两端呈锥形,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300米。饶慧古道沿村庄南缘形成“红馆外路”,有两条平行的主干道,即红馆中路和红馆里路,横向有34条支路,共同构成红馆的道路系统。因为村子就像一条船,红馆在建村的近千年里形成了一个大家都必须遵守的“潜规则”:村里没有一口井,忌讳因为挖井而漏“舱”,会坏了风水。

我请洪师傅当导游,带我参观村子。这也是滨水BB为客人提供的常规活动,名为“红馆在哪里”。一方面,红馆村较为完整地保留了徽州古村落的典型格局,让来自我市的游客真切感受到诗情画意的中国风;另一方面,可以让人清楚地看到古代乡村生态的衰落。

一个长800米,宽300米的小村庄,怎么可能积累巨大的财富,留下那么多高墙深院的明清豪宅?在其中一个院落里,洪师傅提醒我注意檫木上的木雕,答案就在其中:檫木上小心翼翼地刻着松树、小溪、木筏的图案和椽子的形象。以前婺源盛产优质木材的时候,红馆的人就靠着大山把成品松卖到其他市场。运输方式是洪溪汛期将松木编成木筏,顺流漂至下游一级码头,远至鄱阳湖、九江——因此除了靠山吃饭,还得靠水吃水。时至今日,红馆的人们始终记得,曾经有一条规矩:只准用温水泡茶,不准用开水。茶叶漂浮但不下沉,象征着木筏安全漂浮在水面上。

另一个答案可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48件红馆贡墨中找到。明清时期,红馆以制售徽墨闻名,墨商往往带有浓厚的家族色彩,其中以红馆詹氏最为著名。鼎盛时期,鸿冠墨商占全国墨市份额的一半以上。从业者发家后,带着资本回到家乡,大兴土木。村里著名的六更堂、育英堂、育德堂等10余座清代徽州府,是洪关墨商家族巨额财富的实物见证。

我看到村里的白墙上用大字写着“詹家训”。詹氏仍是洪关最重要的姓氏。弘法师说,弘馆曾经有68个墨标,墨业这个曾经的支柱产业,随着清末科举的废除和西式书写工具的引入,已经成为过去。但是,红馆的墨数并没有消亡。近年来,村里詹氏墨数的后人开始致力于恢复古老的手工制墨方法。

村子的核心是洪溪最宽处的“水口”,这里溪水绵延,几乎扩展成一个湖泊,绿水如画。岸边矗立着醒目的“江南第一樟树”——千年香樟,高26米,树冠3亩,气势非凡。在婺源,每个村子都会在核心种一棵樟树,树会随着村子慢慢成长。樟树巨大的树冠是村庄划分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坐标。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形成了一个村落重要的精神空室。

惠驿道也从红馆古樟树下经过,路上有一座粉墙黛瓦的茶亭。在古代,商人可以为搬运工休息,还有烧茶的坛子供人们免费饮用。这种由村民通过“众筹”向路人提供的公益服务,现在已经没有了,但是亭子还在,亭子门口的对联还在:“几何年黎明起,多少事追溯到吴分初和浙江?”唐诗中的“我们看着绿树环绕着你的村庄,远处的山是淡蓝色的”这句话可以描述今天红馆村的景观。这是徽州古村落的经典景观。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同时,它通过流水和驿道连接着一个更大更遥远的世界。

第一天

到达婺源县袁哲乡红馆村,入住青浦婺源水岸BB,在村口的石头单孔拱桥金童桥两侧散步,隔着油菜花田看山脚下红馆古村徽派民居的粉墙黛瓦,第二次看水岸的灯光。

第二天

记得试试当地的早餐“祁饼”和青果,搭配婺源黄菊茶或咖啡。早上跟一流的制伞师学了画伞。这个活动叫“应该是晴天下雨”。如果下雨,下午油纸伞就派上用场了。下午,的管家洪师傅参观了古老的乡村街道。他对红馆了如指掌。他将带你走进明清大宅,讲解徽派建筑的艺术和故事,参观传统墨号,参观采集桐油油烟做墨的生产环境。晚饭前,坐在露台上俯瞰青山、浮云、田野,喝杯桂花米酒。然后,在老村委会改建的餐厅里品尝正宗的婺源味道。婺源菜沿袭了徽菜的传统,素有“无素不荤不蒸”之说。“糊食”是用米粉和素菜蒸的。这里的食材特别新鲜,白菜、黄瓜、茄子、西红柿、玉米都来自“水岸”门口的菜园。

第三天

早上开始“问关津”之旅,出红馆村,游览周边国家:驱车7公里,经过焦玲村,上盘山公路到柘岭头,那里有“吴楚汾源”界碑、古驿站、“堆坡墓”等古迹。过了界碑,就进入了“吴国”——安徽休宁县。在安徽一侧,青石砌成的清代“集智阁”上布满皖南事变的弹痕。一路上会不时遇到饶慧古驿道。下午可以学习如何酿造婺源米酒,从如何摊晾熟糯米,加入甜酒曲,揉匀,到灌坛封口,把所有的程序都学好。最后,在这瓶酒的封面纸上写上你的名字。酒喝完了,还不如回红馆开坛喝自己的作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7854.html
上一篇入埃及记地表以下
下一篇 中轴线北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