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普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深化产学研融合)

打造产学研合作新高地(深化产学研融合)

7月27日下午,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的“2021科创中国·科学家企业家创新论坛”上,视野开阔的政府官员、敢为人先的科学家、锐意进取的企业家以及深度观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聚合智慧、经验和远见,展开…

7月27日下午,在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承办的“2021中国科学家企业家科技创新论坛”上,视野开阔的政府官员、开拓进取的科学家、勇于进取的企业家和深度观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汇聚智慧、经验和远见,展开科技研究与产业升级的思想碰撞,探讨如何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

今天,世界正在经历百年不遇的巨变。在刚刚结束的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即把创新链与产业链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国家系统和企业的产学研相结合,才能把创新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打造科技新引擎

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科技馆馆长殷浩在论坛致辞中表示:2020年,中国科协响应党中央号召,创新推出“科创中国”品牌。“科技创新中国”以数字平台、试点城市为支撑,以组织创新为核心,持续构建科技与经济融合的发展生态。一年来,“科技中国”围绕“产学研供需匹配的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与交易的运营平台、人才与技术赋能的平台”三大目标,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公共基础服务与交易平台,广泛集聚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不断推进要素整合、开放融合、资源共享。

同时,“科技创新中国”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65个试点城市和园区,积极组织210个全国性协会,根据需要组建科技服务集团,不断带动人才、技术、成果向企业和园区下沉。通过继续建设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的合作中心,我们将继续帮助高水平的科学和技术独立自主。

论坛上,“科技创新中国”榜单活动于2021年正式启动。名单将聚焦“科技创新中国”试点城市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资源环境等五个领域的产业创新需求,推荐一批领先技术,遴选一批支持试点城市重点产业的前沿企业和服务重点领域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产学研融通机构,引导探索技术服务和交易的新业态、新组织、新模式,激活创新引领的合作动力。殷浩希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学家、企业家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我国科技创新平台的枢纽作用,携手不断提升现有产业,支持未来产业孵化,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主战场的独特优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倪光南在“拥抱开源——构建科技命运共同体”的主题演讲中提到,开源已经成为全球技术创新和协同发展的典范,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据统计,在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开源软件的比例达到80%,在教育、科技、网络安全等领域,大概在75%以上。期待中国从“开源大国”逐步发展为“开源强国”,推动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共同构建人类科技领域的命运共同体。

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说:“科技发展的目的是应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是科技发展的动力。”通过探月工程的实施,探索出了一条重大的科技管理之路。同时,探月工程发展17年,促进了一大批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培养和发展,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熊彼特早在1912年的《经济发展理论》中就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他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组”,即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从而实现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企业家的作用是实现创新,引入“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全社会不断实现这种“新组合”,而这种“新组合”的目的就是获取潜在利润,即超额利润最大化。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难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除了整体布局,还有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的生态融合。

一年来,“科技中国”围绕“产学研供需匹配的信息平台、技术服务与交易的运营平台、人才与技术赋能的平台”三大目标,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国的公共基础服务与交易平台,广泛集聚问题库、项目库、人才库,不断推进要素整合、开放融合、资源共享。构建融合生态系统

谈及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宋志平认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共同灵魂是创新,只是方向不同。科学家的创新是为了解决发现和发明的问题,企业家的创新体现在产品在市场上的推广和应用。但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高度融合的。创业者要有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准确地发现和抓住机会。在研究的过程中,科学家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与创业者紧密结合。他说,目前有四种创新模式:自主创新、集成创新、颠覆式创新和持续创新。一般来说,国家科研院所、高校、大企业中央研究院的自主创新需要大规模的时间和资金投入。集成创新是当今企业广泛采用的一种创新方式。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认为,目前产学研合作存在三个问题:对需求关注不够、供需不匹配、企业动力和能力不足。他建议,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重点应该是推动创新联合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第一,要真正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者的作用。二是创新RD的组织者角色,真正由企业主导,形成高校各方面参与的创新联合体。第三,要研究真题。真正的问题从何而来?通过选择正确的问题来集中注意力。第四,在研发过程中,逐步形成高效的共性技术供给平台。第五,要促进院所和企业的人才联动,把这些创新要素联系起来。

作为企业家,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德祥认为,在新工业时代、新能源时代、新工业互联网时代,企业家和企业工程师要睁开眼睛,了解事物的本质;打开天窗,积极跨界融合;开路,敢为人先。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愿意在RD和人才引进上花钱。

企业创新的土壤在于融合,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融合,更是理念的融合。每一到两个月,公司组织所有核心骨干互相交流分享,坦诚沟通,互相信任,共同敲定所有的战略问题和重大决策问题,让大家在一起不累,效率更高。

做科学和做生意有很大的区别。作为国外大学产业+北大教授+创业者的代表,苏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有着切身体会。关于纳米技术,中国发表的文章远多于美国,占全球发表文章的三分之一。然而,几乎所有的瓶颈环节都与纳米技术和纳米材料有关。经过长时间的创业,他非常清楚大学和企业的主要症结在哪里:两年时间足够在实验室证明技术的可行性,但需要将技术付诸实践。因为高校的技术不能直接转化,需要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来承接。还有一种情绪是,科学家不想做企业。如果是企业,一定要心态好。

中国科技创新之星创始合伙人兼联席CEO米勒认为,目前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实际上是科技成果拥有国缺乏科技成果的顶层设计和完整体系建设。高校或科研院所没有把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撑经济发展放在核心位置。

如何构建产学研生态圈,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生态。我们不妨把它比作雨林生态学。在这里,创新要素是高度集中的,即当一个科学家做出了成就,就有各种专业要素来弥补其他专业的不足,然后组合成一个完整的要素,最终帮助他成功转型。如果把整个国家创新体系最薄弱的短板补齐,把公共技术的支撑体系建设好,把产学研的融合打通,未来就不会有那么多卡脖子的技术了。

无独有偶,北京先进科技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斌也认为,只有打造创新的全要素,才能有生态圈。建设生态雨林是加速小苗企业成长的推进器,未来的生态雨林才是企业成长的真正加速器。

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三者共同进步,万物被创造。让科学家专注于科学研究,工程师专注于技术,企业家专注于创新、营销、集成和管理。只有当这些元素聚集在一起时,产学研的雨林生态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4245.html
上一篇《选编》《摘编》,新华文摘摘编,《选编》《摘编》
下一篇 坚持守正创新,出力,坚持守正创新,出力,坚持守正创新扎实做好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政治工作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