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财经 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发展将对成本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消费方式与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发展将对成本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张颖馨“当前一个首要任务就是理顺价格。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一定会付出更高的成本。”提及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近日,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在接受《财经》记者独家专访时如是表示。近年来,伴随绿色金融制度建设加…

“目前,首要任务是理顺价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代价肯定更大。”提到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近日,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近年来,随着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加快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在不断探索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例,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全球第二。

与此同时,基于“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新目标,绿色金融的发展正被中国高层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此背景下,市场普遍认为,基于新的目标,绿色金融未来要取得实质性突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对于上述合理化的价格,叶进一步指出,“要实施全面和真正的绿色转型,我们必须依靠市场机制,这是经济激励机制。要充分发挥其激励功能,使商品价格真实反映其成本,包括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外部成本。其中,政府必须消除一些关键环节中不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的体制性障碍。”

另一方面,绿色金融相关的政策和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叶菲菲透露,下一步,银监会将考虑把《绿色信贷指引》变成一个关于绿色金融的管理办法,加强规范性和约束性。同时考虑纳入保险机构。再者,后续将另行研究发布绿色财务信息披露指引。

“函复指引目前处于起草阶段,起草后将征求多方意见。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机构制定绿色金融信息披露指南。”叶菲菲说。

绿色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业,也有赖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没有米,聪明的女人很难做饭。"如果资产本身不绿色,就很难进行绿色融资。

以下为《财经》记者与叶的对话(节选):投资价值有待发掘。

《财经》:绿色金融在中国并不新鲜,但从整体市场情况来看,对绿色金融及其重要性的认知度并不高。为什么会这样?

叶菲菲:市场认知度不高。一个主要的客观原因是,我国的融资机制和金融体系以间接金融为主,间接融资主要由金融中介机构操作。国内绿色金融95%左右是绿色信贷,都是银行自己的业务。虽然银行也有披露,但毕竟和投资者自身收益无关,所以大家的关注度会比较低。

同时,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认知存在偏差。投资者还是更关心短期收益,以至于目前绿色债券在收益上的价差和溢价并没有表现出来。事实上,绿色债券至今没有违约,评级稳定性比其他信用债好很多。由于绿色债券发行时间不够长,违约率低的优势没有体现在溢价上,因此绿色债券发行利率按照普通债券利率的定价机制确定,不能反映其溢价。

其次,ESG投资理念引入中国相对较晚。客观地说,人们并不太关心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行为和投资规则,只是单纯停留在追求回报的层面,很少考虑投资的社会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资本市场的建设和投资理念的引导还是比较慢的。

第三,碳市场发展滞后。在碳交易市场或碳金融市场,多以现货交易为主,未来是否会纳入碳期货、碳期权等碳衍生品尚不明确。再者,碳市场的覆盖面很小,参与者也不多。碳金融市场建设存在明显不足。

《财经》:自从绿色金融这个概念被提出后,发展到一定程度,现在已经成为热点。根据你多年的观察,这个市场有没有什么让大家感到高兴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如何?

叶飞:绿色金融在世界范围内都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从信贷市场来看,中国发展最好,因为间接融资是中国的主要形式,绿色信贷规模居世界第一。在绿色债券方面,中国排名世界第二,但与美国相比,绿色债券目前存在不足。

美国许多新建的房屋被视为绿色房屋,因为它们安装了分布式光伏或风力发电装置,或采取其他节能措施,使其能效更高。这些房屋的贷款在证券化时可以作为绿色债券发行。中国的绿色债权人主要是公司债,基本没有散户。这是我们可以努力的方向,但问题是目前国内绿色建筑相对较少。

可喜的变化包括,近两年,特别是中央明确“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目标后,人们逐渐对具有碳减排效应的权益类资产给予更多溢价。我觉得这是最大的变化。现在有了ESG概念,证券行业越陷越深;很多理财产品也有覆盖,公募基金也在往这个方向走,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经过几年的尝试,全国碳市场已经逐步建立,并将很快进入交易,这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金融机构碳排放风险增加。

《财经》:近年来,市场普遍反映部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动力不足。在这方面,监管部门有没有考虑过什么激励措施?

叶菲菲:不像普惠金融有激励政策,目前基本没有绿色金融。目前主要看银行内部的措施。比如,一些银行会为绿色信贷降低风险权重或资本占用,在内部转移定价、财力、信贷规模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我不认为在审慎监管中找到合适的激励措施是那么容易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可以打通的,比如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如果你能做一笔绿色贷款,通过证券化在市场上销售,你的积极性可能会高很多。其实现在有一种无形的数量控制。我不主张信贷证券化做那么多,我更担心风险。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近年来,一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做得很好,一些银行建立了绿色金融的专门机构、专业部门和专业团队。比如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在总行层面建立了绿色金融专业部门。成立专营机构或专业部门,建立专业团队,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把工程、能源、水利、环境等领域的工程师聚集在一起,然后可以和财务团队合作,形成协同效应。但目前能做到这一点的银行相对较少。

《财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此前在谈及绿色金融时指出,“绿色转型可能会降低碳排放高的资产价值,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比如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如你所知,之前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时,有没有遇到上述情况?怎么处理?

叶:实际上,目前银行在发放高碳资产贷款时已经考虑到了风险,比如合理配置贷款资本,对部分高碳资产调整贷款定价等。

整体来看,当前制造业的不良贷款很大程度上与环境污染有关。中国的污染治理很大程度上与化石能源的消耗有关。过去三年,很多相关领域的小企业出现不良贷款,这很正常。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需要做前瞻性的判断。面对高碳资产(国外认为其中相当部分可能会成为“搁浅的资产”)如煤电等,如果银行还要选择支持新的煤电企业发展,就需考虑到政策或技术变化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有可能前五年或十年银行还能收到贷款利息,但到后十年,可能连贷款本金都收不回来。

葉燕斐。图/中新从发展的角度来看,银行需要做出前瞻性的判断。面对煤电等高碳资产(相当一部分可能成为国外的“搁浅资产”),如果银行选择支持新建煤电企业发展,需要考虑政策或技术变革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也许前五年、十年银行还能收到贷款利息,但未来十年,可能连贷款本金都收不到了。叶飞。图/中新

同时,对于一些新增的高碳产能,未来的排放权可能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老办法可以把原有排放权的80%和90%免费给企业,企业只需要从碳市场购买10%和20%的碳排放权;但这些新的高碳资产未来投产时,有可能要求100%购买排污权,成本会大大增加。否则,不允许投入运行。

因此,银行需要对碳排放高的行业或企业非常谨慎。比如引入碳核算,在分析企业财务报表时要考虑碳排放权的成本,结合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和投资收益,再决定是否提供支持。这要通过每个项目的财务分析,以及行业层面的压力测试或情景分析来完成,这对于银行来说是非常细致的工作。

与此同时,银行应该对现有资产进行压力测试。比如,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目标下,那些单位碳排放量较高、收入较低的企业将面临很大的排放压力,这意味着企业可能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改造,从而增加成本。企业技术改造不合格的,可以关停。所以银行需要做一些压力测试,每个企业,每个项目都要做详细的分析。

《财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绿色金融的发展可能意味着信贷结构的重塑。这个过程会给监管和机构带来哪些挑战?

叶菲菲:全面的绿色转型意味着金融机构也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绿色转型,这涉及两个方面,即如何支持实体经济的绿色转型和金融机构自身的绿色转型。

目前对于整个金融系统来说,最大的挑战首先在于能力。

能力的挑战是金融机构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是否准备好了,整个金融机构的员工和能力建设是否按照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要求进行了重塑和重新调整。其次,金融机构的业务重点、经营方式、业务考核指标、制度建设、流程建设、风险控制等是否到位。能否适应这些变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全面的绿色转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也是一个中长期目标。金融机构未来的工作要按照这个方向来规划和开展,这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制定信息披露指引。

《财经》: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碳中和”的目标下,银监会下一步将如何完善绿色金融的相关政策措施?

叶菲菲:前期一系列政策的实施还是不错的。下一步,我们将考虑将绿色信贷指引转化为绿色金融的管理办法,加强规范性和约束力。同时考虑纳入保险机构。

再者,我们正在探索如何让银行等机构的绿色财务信息披露更加完整,让投资者更加了解,后续会研究单独发布信披指引。

《财经》:你提到要研究发布单独的绿色财务信息披露指引。涉及到哪些关键点?现在怎么样了?

叶飞:关键在于披露的格式和内容。要明确哪些是应该公开的,哪些是应该鼓励的,哪些是应该主动公开的。《信贷指引》中有最低披露级别,比如披露哪个级别,是否全部是信贷资产?所有五个类别都要披露吗?还是只披露一个余额?只披露一个不良率?

对于许多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可能担心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从环保组织的角度来说,肯定是希望金融机构公开给谁贷了多少款之类的信息,但是真的很难做到。如果公开到每个企业,每个项目贷了多少款,人们可能不会同意,因为这涉及商业秘密,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但如果只披露行业,比如你在煤炭、电力、钢铁、水泥等行业贷了多少款,这个争议就比较小。所以现在我们需要确定披露的范围。

信息披露指引目前处于起草阶段,起草后将征求多方意见。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中央银行或银行监管当局制定绿色财务信息披露准则。

《财经》:目前,银行是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你认为哪些机构可以在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叶菲菲:这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如果放开资产证券化,鼓励机构发展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这将使银行机构、评级机构、投资者、证券机构等。要积极参与,形成联动效应,让不同机构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碳市场。如果碳市场发展起来,覆盖面不断扩大,产品种类增加,也能促进各方面发挥作用。

此外,欢迎外国合格投资者参与,因此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其他相关业务的全球化可以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只要做好制度建设和市场建设,每个机构都会发挥自己的作用。突破:理顺价格,扩大绿色资产。

《财经》:中国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叶菲菲:当前,首要任务是理顺价格。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付出更高的代价。任何产品都物有所值。如果你想要好的空气质和好的水,那么相应的排放量肯定会少。你得用光伏发电,风电,水电,核电,用绿氢做金属冶炼,石油加工等。,所以成本不会低。与化石能源的成本相比,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些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必然高于化石能源,因为环境的外部成本已经内部化。

每一笔投资都应该在环境保护的约束下进行,比如二氧化碳的排放。就气候而言,二氧化碳其实是一种污染物,会产生负面的外部效应,损害大家的利益。现在化工厂,水泥厂,电厂等。,不需要因为排放这些污染物而对社会做出生态和环境的补偿,所以他们当然没有改变的积极性。如果把这些相关领域都纳入碳排放市场,大家都会主动减少自己的排放量,或者通过购买碳排放权来抵消。这样一来,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或者买卖碳排放权,肯定会增加成本,但成本上升也没关系,应该允许向下游传递。其结果可能会推高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带来一定的通货膨胀,但这种价格调整是有益的,因为它促进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通过价格,引导资源和资金流向那些具有比较效益的绿色项目,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转型。要实施全面的绿色转型,必须依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就是激励机制,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功能。让商品价格真实反映其成本,包括商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成本。其中,政府必须消除一些关键环节中不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的制度性障碍,从而实现真正的、全面的绿色转型。

《财经》:除了上述价格没有理顺的问题,目前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还存在哪些瓶颈?多方应该从哪些方面突破?

叶菲菲:关键是实体经济要有更多的绿色资产,尤其是风险可控、回报合理的绿色资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资产本身不绿色,就很难进行绿色融资,这也意味着实体经济的转型迫在眉睫。

同时,银行需要提高识别能力。很多传统行业本身不会消失,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我们的技术团队来识别这些行业,或者与专业的技术团队合作,为他们进行绿色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提供有针对性的融资产品。里面的空空间很大,当然还需要银行进一步创新。

同时,融资方必须提出自己的需求,主动做一些工作。毕竟银行这样的金融家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这时候就要发挥我们知识密集的优势,从全局考虑这个问题,然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需求,推动利益相关者合作来做这件事。

(财经记者张巍 对本文亦有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6280.html
上一篇绿色金融的发展思路五大支柱,绿色金融的发展思路五大支柱,绿色金融四大支柱
下一篇 全国首批公募,前公募,全国首批公募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