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新中国伊始战“疫”专家汤飞凡的不凡人生

新中国伊始战“疫”专家汤飞凡的不凡人生

李春发实验室里的汤飞凡汤飞凡(1897-1958),湖南醴陵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中国预防医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终身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他试制出中国首支青霉素,系“中国疫苗之父”和…

李春发

实验室里的汤飞凡唐在实验室里

唐(1897-1958),湖南醴陵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中国第一代医学病毒学家,中国预防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研究。他试制了中国第一颗青霉素,是“中国疫苗之父”、“衣原体之父”。他曾经是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他生产了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和世界上第一个斑疹伤寒疫苗,把沙眼的发病率从近95%降到10%以下。抗日战争后,中国自己生产了卡介苗和丙种球蛋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功遏制了1950年华北地区的鼠疫流行,研制出了我国的黄热病疫苗。他领导了牛痘“天界病毒种”的选择和他建立的用乙醚杀灭杂菌的方法,可以在简单的条件下大量生产高质量的牛痘疫苗,为中国早期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1961年,中国凭借其研究方法成功消灭了天花病毒,比世界早了16年。放弃医学研究中的科学和工程来拯救公众的生命。

1997年7月23日,唐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今湖南省醴陵市)一个家世日渐没落的私塾绅士家庭。他原本是学机械制造的,但在目睹了身边太多老乡被病痛折磨,奄奄一息甚至死亡的情况后,他的内心燃起了行医济世的念头。

1914年,17岁的唐考入教会学校湘雅医学院(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前身),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湘雅医学院是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医学院。1925年,孙中山为湘雅第五届毕业生题词“学以致用”。“五四”时期,毛泽东曾在这里主编《新湖湘周刊》。在中国医学界享有“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南方湘雅”的美誉。

在学校时,唐就决心终生研究细菌学和传染病。经过七年的专业训练,1921年,唐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正当学生们邀请他去义光行医时,唐摆摆手,拒绝了。因为他有一个比常人更大的野心:他决定投身于病毒研究!他说:“当一辈子医生能治好多少人?如果能发明出一种预防方法,就能防止上亿人感染传染病。”之后,唐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学习细菌学三年。由于表现突出,聪明勤奋的唐被北京协和医院推荐,得到了去哈佛医学院细菌学系深造的机会。

唐的导师秦瑟教授是美国著名的细菌学家和免疫学家,他非常欣赏这位中国留学生的才华。看到唐训练有素,秦让他直接参与他正在进行的研究。这时,病毒学正处于一个开拓时期,唐进入了开拓者的行列。

在名师的指导下,唐苦读数年,顺利毕业。这时,美国导师热情邀请他留在美国发展。不久,唐收到国内教师严复卿的来信,希望他回国到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的前身)任教。严复清是我国第一代现代医学教育家。曾任长沙湘雅医学院(现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长,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院长。他提倡公立医疗制度,反对私人行医,对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信中,严复卿没有向唐承诺任何优厚的条件和待遇,而是如实提出困难,希望他回国,为祖国的医学教育大业出谋划策。唐有振兴中医的抱负,但这只是一个抽象的理想。严复青的信,会让他抽象的理想变成现实。当时,唐与秦瑟在哈佛有着默契的合作,研究工作进展顺利。颜福清的邀请让他觉得很矛盾。最后,经过深思熟虑,唐下定决心,受祖国的召唤,带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决定回国工作。

1929年春,唐怀着报国之志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上海中央大学医学院(后来的上海第一医学院)等地,从事细菌学教学和研究。

1938年春,唐在上海家中,接到当时国民政府卫生厅长的信,要他去长沙重建中央防疫处。他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战争正在逼近。1939年,中央防疫站迁至云南昆明。防疫重建没钱,唐抵昆时只剩下300银元。为了重建防疫站,他四处奔走,得到了云南汇滇银行行长苗云台和几个董事的支持和帮助,借了信用贷款,在西山脚下滇池边的高川镇买了一片荒滩,盖了房子。在建新址的同时,他借用省昆华医院的房子做一些简单的生物制品,直到1940年春新址建成。唐把钱集中在主实验室,其他辅助房间和客厅,并按照当地农村的方法建造简单的房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生产出中国第一颗青霉素。

值得一提的是,唐为中国生物制品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在昆明主持重建了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站,用简易设备生产疫苗、血清、青霉素,挽救了无数生命。

20世纪40年代的“神药”是青霉素。它是由英国人弗莱明偶然发现的。1941年,两位科学家Flory和ernst boris chain发现了一种纯化方法,并很快将其用于临床。

当时还没有治愈大叶性肺炎、淋病、梅毒等疾病的药物,但青霉素可以治愈。当人们称它为“神药”时,它不是谎言。所以青霉素的价格出奇的高,甚至比黄金还贵。

那时候青霉素在国内叫“青霉素”,因为全是进口的,进价高。如果进口商加价,一根金条可以买一盒青霉素,算是保全面子。

这种情形狠狠刺痛了唐的心。当时很多人都在等着青霉素救命,无论是在抗日战争的前方还是后方。但仅靠进口青霉素,价格极高,而且数量很少,普通人根本用不上。怎样才能扩大拯救生命的范围?

“中国人必须自己生产青霉素。”唐打定了主意,让朱和带头,发动全体人员去寻找青霉素菌株。

朱毕业于上海医学院,在母校昆明当助教,后被唐挖走。他是黄有为檀香山的华侨,回国支持抗日战争。

青霉素之所以叫青霉素,是因为它是从青霉菌中提取出来的。青霉菌是一种真菌,长在有青霉菌病的柑橘上的有毛的东西就是青霉菌。青霉菌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类、衣服、鞋子等物中,多为灰绿色。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青霉菌都能提取青霉素。青霉菌是一个大家族,青霉菌种类繁多。能提取的只有点青霉和黄晴霉菌,不同菌株的产量和天空一样。所以青霉菌比较好找,点状青霉菌和黄晴青霉菌比较难找,尤其是高产菌株。

不容易找到,但提取青霉素更难。虽然西方人在这方面发表了很多论文,但从未涉及如何发现和分离点青霉和黄晴青霉,对生产和纯化方法也守口如瓶。在这方面,美国和英国都视为军事机密,各大药厂也严加防范。这不仅是科技秘密,也是商业秘密。但天无绝人之路,从当时血清室技术助理陆皮鞋上的霉斑中分离出了青霉素菌株。

成功分离菌株只意味着有了种子,距离丰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过反复试验探索,发现青霉菌看似普通,室内外到处发霉,其实很“娇气”,伺候起来并不容易。第一,它对温度有特殊要求,适合它生长的温度是24摄氏度,不能降也不能升。所以必须专门为它建造一个24度的恒温箱;其次,它对通风有特殊要求,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它呼吸。它只能在液体表面生长,所以不得不用平底玻璃瓶和大底三角瓶来培养。第三,对营养有特殊要求。仅使用普通培养基是不够的。它必须得到滋养。经过几次调配实验,我们最终决定加入玉米汁和云南棕蔗糖。

这三个标准一一达到后,终于培养出了合格的青霉素,但浓度不够理想。这发生在1942年,比西方晚一年多一点。

1943年,美国和英国放松了对青霉素菌株的控制。唐·访印带回10株青霉素。中国血站的范庆生从美国回来,带回了一对菌种,加入了朱领导的青霉素室。唐要求他们对所有这些菌株进行比较研究,选择最好的一种用于生产。

朱和范庆生发现了青霉素对酸碱的化学特性,用化学方法提纯浓缩,达到每毫升20000至50000牛津单位,与美国同类产品相当。

下一个问题是产品的保管和储存。青霉素之所以“娇贵”,是因为它在液体中不稳定,容易挥发。要真正成为一个产品,必须把它变成一个固体。

烘焙是最简单的把液体变成固体的方法,但是对于青霉素来说,烘焙等于加速了它的挥发。国外的办法是用化学干燥机,但是在我什么都不要的昆明哪里能找到这种珍贵的机器?

当黄有为确定了目标,它会尽最大努力去实现它。他有信心自己设计制造一台化学干燥机。人们向他投来困惑的目光,说:“不可能!”面对这样的困难和问题,他全部无视,只是努力。总装调试阶段,他在机房熬了一夜,吃饭睡觉,老婆给他送饭。最后,他把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每毫克200-300单位,每瓶20000单位的国产青霉素已经试制成功,可以投产了!

唐非常高兴,感慨地总结了六个字:“有志者事竟成。”这就是唐和所呈现的那种百折不挠、顽强坚强的光辉形象,其中不乏自信和洒脱的智慧。正如郑板桥那首简洁、凝练、传神的《竹石》所描述的:

竹子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岩石缝里。

经过千百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坚强,无论是东南风,还是冬天的西北风,它都能承受,依然会坚韧挺拔。

当年中央防疫站困难重重,缺钱缺料。青霉素生产出来后,就是一个大大的“黄金娃娃”。唐没有借机发财,而是以一元钱的价格供应军民急需。对于需要帮助的穷人来说,这些服务往往以低价甚至免费提供。服务于新中国第一次“疫情”,疫苗在一个月内迅速研制出来。

1949年10月27日,当时的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爆发了一场来势汹汹的瘟疫。张家口距离张家口省会北京只有300公里。如果张家口的疫情不能迅速得到控制,任其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场防疫战。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高度重视,坚决领导人民打赢这场无形的战争。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正式成立。它诞生于北洋政府中央防疫处,由卫生部正式接管。后更名为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唐任首任所长。

面对突然袭击张家口的鼠疫,接到察哈尔省的报告后,立即指示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中央防疫委员会,并安排董参加“疫”战。

根据东北解放区鼠疫防治的成功经验,10月28日,中央果断部署,采取紧急措施:

首先是严堵交通。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副参谋长兼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坐镇,指示华北人民政府和华北军区调集兵力,动员各省、各特务机关和各县、区、村党政军民封锁疫区。在张家口和北京之间建立三道封锁线。

二是加强疫区疫情防控力量,紧急调集医疗防疫队和药品赶赴疫区。

第三,紧急调拨防疫经费。

第四,责成卫生部抓紧制作宣传材料,通过报纸、电台、电影广泛宣传科学防疫,反对迷信活动。电影《预防鼠疫》在城市和农村广泛放映。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国内防疫薄弱的问题,毛泽东特地在新中国开国大典后的第二天给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发了一份电报,请求他向中国伸出援助之手。接到电报后,斯大林立即决定派出医疗队和支援药品,并于10月29日回电给毛泽东。10月30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斯大林,感谢苏联的帮助和支持。

当时中央防疫委员会没有什么财力,所以真的是空空。苏联的援军还在路上,从东北紧急调拨的疫苗也在路上。时任卫生部副部长、党组书记的何成亲自找到唐,布置任务:为满足防疫需要,必须尽快生产100万支鼠疫疫苗!

接到任务后,唐提出可以先制备鼠疫灭活疫苗。传统疫苗有两种:灭活疫苗(也称死苗)和减毒活疫苗。

灭活疫苗是将病毒培养后杀死,留下一个“全尸”作为疫苗。该疫苗具有制备简单快速、安全性高的优点。正好满足当前形势的需要。

但何成反对,因为要研制鼠疫灭活疫苗,需要培养鼠疫的烈性细菌。一旦病毒泄露,研究人员很可能被感染,风险太大。经过多次论证,研制和生产适合中国人的鼠疫减毒活疫苗成了唐唯一的选择。唐不怕感染,全力以赴研制疫苗。

减毒活疫苗简单来说就是选择毒性稍弱的病毒后代制作疫苗,在研制过程中感染风险相对较低。但是,感染风险低不代表不会被感染。因此,在鼠疫活疫苗的整个实验过程中,唐规定只有他自己和刘才能进入实验室。为了防止感染,他们每次进入实验室都穿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眼镜。

最后,根据唐的实验结果,他研制生产的疫苗只需要注射两次,第一次注射0.5毫升,第二次注射1.0毫升,就可以达到满意的免疫效果。注射的次数和剂量都比苏联疫苗少。到11月中旬,中央防疫处(1950年更名为“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已生产鼠疫减毒活疫苗900万支,是中央防疫委员会原定任务的9倍。

1949年12月初,中央防疫委员会宣布察哈尔省鼠疫已完全扑灭。至此,毛泽东亲自指挥,在各方齐心协力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赢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场“疫情”。从10月27日接到疫情报告到疫情完全扑灭,只用了一个月零几天。其间,唐、刘、陈正仁等中国生物制品工作者及时赶制出鼠疫疫苗,对消灭鼠疫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出持久的贡献,造福全人类。

除研制成功鼠疫疫苗外,唐还研制出中国第一批狂犬疫苗和牛痘疫苗。研究成果使中国在根除天花病毒方面领先世界16年,因此被称为“中国疫苗之父”。此后,他是如何解决困扰世界半个世纪的沙眼问题,同时又大幅提高治愈率的?

中国经历了一段经济复苏时期,各方面的形势都很好。到1954年,严重传染病得到控制,防疫重点转向常见病、多发病。唐请求卫生部批准他摆脱行政事务,恢复中断了20年的研究工作。获得批准后,他首先恢复了对沙眼的研究。当时,沙眼在世界许多地方广泛流行,中国人口中有50%患有沙眼。在偏远农村,据说“十目九沙”危害极大。

早在20世纪30年代,唐在研究病毒的特性和包涵体的性质时,就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是一个从小到大的长系列,在已知的病毒和细菌之间存在着“过渡性微生物”,如立克次体和牛支原体。他认为,沙眼病原体是一种比痘苗病毒大、接近立克次氏体的“大病毒”,很多性质接近鹦鹉热和小鼠肉芽肿病毒。顺着这个思路,他制定了研究计划,同步进行了沙眼包涵体研究、猴感染试验和病毒分离试验。为了保证病理材料的可靠性,他专门请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专家张对选取的典型病例进行鉴定,并于1954年6月开始了这项研究工作。

整整一年,唐带着助手检索同仁医院沙眼门诊资料201份,发现包涵体48例,发现包涵体有散在型、帽型、桑葚型、填塞型四种,阐述了它们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澄清了自1907年发现沙眼包涵体以来的困惑。沙眼衣原体分离成功后,沙眼衣原体侵入宿主细胞的发育周期已在人工感染和动物模型中得到充分证实。已知沙眼衣原体的发育周期约为48小时。

在这一年里,唐的猴子感染试验也取得了成功。他和助手从实验中发现,猴子和人类的结膜解剖结构不同,患沙眼后的症状也不同,没有疤痕和血管翳。他们还在猴子身上发现了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沙眼包涵体。

然而,他们的病毒分离实验并不理想。唐虽然没有完全否定用幼鼠分离沙眼病毒的可能性,但还是决定搁置,用鸡胚进行分离。

1955年7月,病毒分离实验再次开始。这次他没有使用荒川的绒毛尿囊膜接种,而是使用了研究立克次体常用的卵黄囊接种。他分析了影响病毒分离的因素,认为除了选择敏感动物和合适的感染途径外,还需要抑制杂菌的生长。他决定在标本中加入抗生素作为抑制剂,因为当时临床上已知链霉素对治疗沙眼无效,青霉素的疗效未知,所以选择了这两种抗生素。没想到这么顺利,只做了八次实验就分离出了一种病毒。

唐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重要病原体的中国人,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人。为沙眼的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成功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后,唐将研究重点转向了当时威胁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麻疹和脊髓灰质炎。1958年分离出中国第一株麻疹病毒M9,为制造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疫苗奠定了基础。

1958年9月,唐被打成“有资产阶级学术观点”和“有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社会主义立场的大白旗”。唐受辱,冤死。

然而,世界并没有忘记这位为人类健康和生命做出杰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1970年,国际医学界将沙眼病毒等几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抗生素敏感微生物命名为衣原体,唐被称为“衣原体之父”。

1980年6月,中国眼科学会收到国际眼科防治组织()发来的一封短信:“因唐博士在沙眼病原体研究和鉴定方面的突出贡献,决定授予其沙眼金质奖章。”我希望能得到他的邮件地址,这样我就能发出参加1982年第25届国际眼科学大会的正式邀请。

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要推荐申请诺贝尔奖的那个学者,那个被认为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已经死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279.html
上一篇著名教育家武汝扬,著名教育家武汝扬,涓浗鏁欒偛瀹舵潹
下一篇 书来印往意切情真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