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清末介休名医王堉及其著作《醉花窗医案》

清末介休名医王堉及其著作《醉花窗医案》

陈全王堉故居王堉故居2016年夏,我从孔夫子旧书网购得清末介休名医王堉的《醉花窗医案》一书。此书原为手抄本,现存于北京图书馆。该书于1961年在介休县(今介休市)被发现,后经中国中医研究所刘寿山等人句读、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整理,于1979年由…

陈泉

王堉故居王剑故居

王堉故居王剑故居

2016年夏天,我从孔子旧书网买了晚清介休名医王坚的《醉花窗医案》这本书。这本书原本是手抄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该书于1961年在介休县(今介休市)发现,由中国中医研究院刘守善等人阅读,山西省中医研究院编著,1979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医案再版后,受到中医界的广泛重视,一度成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浙江、山西等中医药高校的学习课题。该医案不仅在中医临床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晚清官场、社会、风土人情、医患关系的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现将王建生平及此书的史料价值概述如下,以飨读者。作者王健,一男一女。

《醉花窗医案》的作者王堉(1822-1862),字蓉塘,号润园,出生于介休韩屯村一富裕之家。7岁人乡塾,刻苦攻读,“据案作书,纸墨尽黑。令执洒扫役,以帚画地作擘窠字”。后又研究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他览经史和理学,学作诗词古文。“每物一艺,注目凝恳,啮其手指,指常秃,齿辄为落”。为应科举考试,曾以《五经》《文遍》的词语为题,作诗一百余首。道光二十一、二十二年(1841-1842)间,因母病开始学医,后受人延请,经常给人看病。道光十八年(1848年)参加院试,中秀才。一年后成为拔贡,作内阁中书,负责保管朝廷文书,并入方略馆,编纂《方略》。咸丰六年(1856年),到陕西候选,人谳局办理秋审,秉公执法,平反冤狱,被称作“神明”。咸丰七年(1857年)因母丧内艰返乡。同治元年(1862年)曾一度到定襄寓居,并被邀参加县试阅卷。同年10月18日,因肝病复发而逝世,终年40岁。王堉著有《脉案》《醉花窗医案》和《杂说》等,虽在世时间不长,但其对后世影响颇大。据王堉玄外孙焦胜利先生(介休政协委员)介绍,王家历世为殷实家庭,诗书传家,在介休城内温家巷、堡上巷、顺城关,宋古乡韩屯村等处均有房产。王堉有三子,原医案手抄本扉页盖有“文波”的章即是其长子王文波,长孙王清梓是民国初年介休女子高小的创始人之一。据焦先生回忆,王家后世人多懂医术,一直到“文革”期间其外祖母还给人看病。而世事多舛,笔者在王堉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打听,竞无人知道斯人斯事,不免为之遗感。

醉花窗医案《醉花窗医案》作者王建(1822-1862),出生于介休韩屯村一个富裕家庭。7岁乡学,苦读,“据案如书,纸墨全黑。点了扫地的服务,用扫把涂了字”。后来,他学习了经学和理学,还学会了写古诗。他研究经学史和理学,研究古诗词。“凡事都有一技之长,讲究了,手指也啃了,手指经常秃,牙齿也要掉”。为了科举考试,他以五经中的词和文编为题,写了一百多首诗。道光二十一年、二十二年(1841-1842年),因母亲患病,开始学医,后被他人延用,故常为人治病。道光十八年(1848年)参加大学士考试,中进士。一年后,他成为朝贡工作者,在内阁担任书吏,负责保管朝廷文件,并入总策馆,编纂总策。咸丰六年(1856年)赴陕西当候选人,民局办理秋审,秉公执法,平反冤狱。他被称为“上帝”。咸丰七年(1857年),因丧母而回乡。同治元年(1862),曾居定襄,应邀参加县考。同年10月18日,因肝病复发去世,享年40岁。王建著有《脉案》、《醉花窗医案》、《杂记》等。他的一生虽然不长,但对后世影响很大。据王(介休人)之孙焦胜利先生说,王家家境殷实,诗书传世。他们在介休市松谷乡文家巷、包上巷、顺城关、韩屯村拥有房产。王健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王文博,他的原始病历手稿扉页上盖着“文博”字样。王的长孙,是民国初年介休女子中学的创办人之一。据焦先生回忆,王家以后,世人对医术的了解更多了,直到“文革”,他奶奶才为人治病。然而,这个世界充满了烦恼。作者在王锦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进行了询问,但没有人知道那里的人和事,所以我感到悲伤。醉酒花窗医案

醉花窗医疗案的医学价值

《醉花窗医案》只有5万字,却包含了18种外感疾病、12种肝病、3种心脏病、24种脾胃疾病、6种呼吸系统疾病、6种肾脏疾病、5种预诊死亡病例、12种五官与外科、14种妇产科、5种儿科,其中有药物介绍和医生经验。我不是医学中间人,不敢胡乱评论。我只是写下自己的认识,请方嘉指正。

王建描述这些病历的文字简洁明了。病历描述最长1500字左右,最短也不过百余字。在记录中,他关注医生“视、听、问、感”的具体做法,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每份病历都详细记录了生活环境和发病原因,尤其是对患者心理和表现的描述,让人身临其境。如在诊断张汉查“气滞吐沫”症状时,详细解释了其发病原因是“误将人当龙门,违反规定”和“增加旅费”所致,六脉皆取,挺胸,问能不能不排便。然后,他把其他医生关于“中暑、中度感冒、储水”的错误解释清楚了。这个病只有180字,形象地说明了整个过程。它的文学素养和简洁的语法真的让人印象深刻。

纵观此书所列医案,可见王鉴在诊断上注重切脉诊疗,通过切脉了解病因;在方剂中,以脉象为处方依据,所选方剂大多“参考古法”。有时一方或几方古方依次使用,疗效显著。老乡求香“红疹、昏厥”一案的诊疗中,先切脉,“看不见痕迹,按太溪时沸如泉涌”。判断症状后,对钟伟、赤泽进行针灸,第二天再用柴葛吉杰汤、犀角地黄汤、小陷胸汤。这种熟练的方药结合,使得效果极好,“半个月平安如常”。

王坚在书中说,“吃药如打仗,把脉如审案。”“每次生病,我都不敢自私,不得不搜医书。”“必察其脉证与否,而用古法,明白而明白。时不时出法,行之有效。”《医案》记载了一个民间庸医滥用“失笑”致人死亡的案例。他提出,作为一名医生,要不断学习,在实践中找到治愈的方法。在陕西治疗的病时,有人提出沈是南方人,不宜用北方的疗法。王建坚持“治病的一个方法是先认识它,不需要有南北观”。按处方用药后,病就好了。

案例还收集了几篇关于偏方、验方、乡土中草药的短文。赵城一医生用针灸治好白内障多年,西堡村一和尚用生豆腐治疗痤疮。他把这些偏方都仔细地记录在病历里。正如他在序中所说,“庄生有言,学过六经者,有前人之迹。只是读者得到了他想要的。如果有泥的迹象,那么的《周礼》是适合全民的。的车斗正适合唐的房间。书是别扭的!”并多次批评庸医“知书上之病,不知身中之病”。他非常重视民间偏方、验方、原生中草药的收集和研究。在《绵山血见愁》中,王建考证了此药的药性和功效,“以补本草之不足。”的确,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种药的重要性,现在介休的很多中医还在用这种药治疗血晕等疾病,疗效明显。他在《论人参》一文中指出,最早的人参是山西的“党参”,到了清代,东北人参最好,价格也高。很多无良药商滥用它被医生用来推销关东参,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作为警示。字里行间流淌着王健敢于说真话、不断求索的负责任的医德。读到这里让人深有感触。

王堉故居王剑故居

醉花窗医案对晚清官场史和地方人文社会史的贡献

在描述疾病的过程中,医案还记载了当时的许多历史事件,有助于研究晚清的官场、地方史和社会史。

清末官场腐败,政务疏于管理,官员骄奢淫逸,不理政事。他不仅是官方的中间人,也是《医者》的作者。在记录官员待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对官员腐败、奢侈、勾心斗角的描述。作者描写陕西布政使支林因“经费不足,性事烦忧”,转而“坐立不安,有时独语,有时浑身发痒,睡觉时梦见两个鬼”。这样一个贪官心虚、战战兢兢的描述,看完真的让人忍俊不禁。国子监的马不务正业,居然搞同性恋《巧姐的演员a2》;好友马景博纳捐官后痴迷妓女;老乡张文全,有个亲戚是当官的。他是张家的客人。吃喝完了“要洋烟,要小费,要衣服”。这样,真正的官场才是生动的;在治疗汤“胃郁肢肿”一案时,详细说明了其发病原因是长子之“淳,董桥之“忧”。查《清史稿》和《文集》可知,李是介休名门,是傻子。当时他是户部郎中。咸丰年间,他因得罪权臣肃顺而入狱两年。这个案例不仅详细描述了医疗案件,而且清楚地描述了李氏家族遭受政治攻击的原因。清代介休著名女词人何杏云的医案中,记载了其夫“纵情卖淫,娶二妓”的恶行,这在目前的资料中已见不到。这些都是历史学家研究介休李氏家族兴衰的重要证据。《医案》中记载的文家巷张、长乐村李、辕门巷、大津王、张兰马等都是介休名门大族,其姻亲、隶属、社会关系复杂,对研究晚清介休的官场和地方历史很有帮助。

《医案》中有很多商人的案例,王堉不仅详细记述了病症,而且将一些重利轻义、重男轻女、奢靡无度的形象刻画得人木三分,对研究清末社会史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上文提到的商号掌柜穆栖桐在患病后,虽得到王堉及时救治,但“不十日铺东逼其归家”;商友王定巷在北京做高利贷生意,“权子母、工于心计而贪诈猥琐”;邻人赵楚仁在天津开典当铺,经济条件不错,但其女因天花夭折后,居然对王埔道“早听君言,可省钱数贯”;名叫杨清礼的鞋商“弟好挥霍,兄不能沾手”,并且还有“狎邪”嫖妓的爱好。这些形象的刻画是对晋商另一侧面的描述,这些形象虽不是正面的,也客观反映了清末晋商基本生活习性、生存环境及个人素质等,在研究晋商历史发展史有着不可或缺的佐证。

韩屯村志病历里有很多商人的案例。王建不仅对症状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而且还刻画了一些重利轻义、重男轻女、奢侈浪费的形象,对研究晚清社会史具有借鉴意义。上面提到的店主穆通奇,病后得到了王健的及时治疗,但“十天后被迫回家”;商朝的朋友王友定襄在京从事高利贷生意。“你对儿子和母亲贪婪猥琐,却诡计多端”;邻居赵楚仁在天津开了一家典当行,经济条件不错。但在女儿得天花去世后,她竟然对王普说“早听你的话,就能省钱”。鞋店老板杨庆黎,“我哥是个败家子,但我哥不能碰他的手”,他还有“嫖邪”的嗜好。这些形象是对晋商另一面的描述。虽非正面,但客观反映了晚清晋商的基本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个人素质,是研究晋商历史不可或缺的证据。韩屯村志

醉花窗医案对清代医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国古代,医生没有职业资格,所以有很多庸医、巫医、女行医者(民间称为“三姑六婆”)。有的博士是祖上传下来的,或者师从师傅,有的是科举失败,当了博士。显然,病历的作者王建是个异类。他既没有老师,“以自己为耻”,也没有行医的家人。所以王建属于很特殊的儒医。他以“内阁中书”的官职,良好的经济条件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显赫的社会和城市士绅中行医。他以简洁的文字和详实的记录,让人看到了清代医家具体的诊疗过程,为清代医家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医案中有很多关于医患沟通和家属沟通的记述。这些诊疗过程不是单向的、单调的、抽象的解释,而是双向的、丰富的、生动的生活实践。现在的人很难想象晚清的医患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也很难理解那个时代的医生是什么地位。从《医案》中可以看出,清代的患者并不是无知和被动的,而是往往主导着医疗过程。在上述治疗李庚堂的医案中,王健的病情经过治疗后有一定程度的好转。然而,由于李家的长女和仆人“懂医识字”,他们给病人配药,导致他很快死亡。在安良岛黄医案中,医患双方对病因有数十种答案。因为患者对中医有很深的了解,对病因和用药都有自己的见解。作为一名医生,王健不仅需要过硬的诊断水平,还需要医学基础和良好的口才来说服患者配合自己的诊断方法。病历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医患之间发生这样的纠纷也有很多原因。都是因为古代中医在传统学者眼中只是“小技”,根本无法与儒家相提并论。即使医生名声很大,也很难建立起患者对医生的认同。如果患者是学者,也读过医书。所谓“医是儒之事,儒不愿意兼而有之”。

《醫案》中还可以看出,清代医生在诊断过程中也有选择病人的权利,且不会受到社会谴责。相同的是,病人也有着自我决定医生的权利。“延医者数十”的案例有几十处出现。医生拒绝出诊的原因,有的是因病重不治,有的是因患者不配合医生诊断治疗,诸如“里中布商贾安”“同谱王丹文之续弦”等病例,王堉在诊断后均不再接受邀请看病。这样的案例也说明当时的医生也有着自我选择的权利,并且还可以直言不讳的记录下来。有关军机大臣祁寯藻医案有三例,均为“延医数辈”,可想当时医生在官员和有钱人心目中的地位。

介休县志从病历中也可以看出,清朝的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中也有选择病人的权利,不会受到社会的谴责。同样,患者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医学生。“几十个医生”的情况有几十个。有的医生因病逝而拒绝出诊,有的患者不配合医生诊治,如《理中补上甲案》、《王续集》等。经诊断,王健不再接受看病邀请。这个案例也说明当时的医生也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可以直言不讳的记录。军务大臣祁俊造的医案有三件,都是“延宕数代”。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医生在官员和富人眼中的地位。介休县志

再看《醉花窗医案》,这些记录是作者有意还是无意写的?王坚在序言中说:“当你正在接近一种疾病时,为遗忘而写。”我有拙见,也缀几句,以为是说;最好的认识人的方式也被记录下来,对大众有好处。“作者所说的‘良方’是治病救人的良方,还是对时事的记述?150多年后,我们很难知道它的一些记录的用途。就正文而言,后人认为此医案与东京梦的记载相比较,不无道理。

介休历史上被称为“三贤之乡”。王建虽然死而无憾,但其一生才华横溢,医术超群。他心地善良,为人宽厚,应该也是结义之贤。看他的作品,你可以深入思考,在黑暗中,如果一个成就了道的人对我们讲了200年,你也可以领略到他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品质,真的让人深受感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284.html
上一篇苏过监太原酒税期间的交游与创作
下一篇 清镇何氏家族,清徐县高白镇,清镇何氏家族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