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两弹一星”科学家王希季:牧星耕宇的百岁人生

“两弹一星”科学家王希季:牧星耕宇的百岁人生

胡喆历经沧桑百载,跨越世纪征程,他是我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从求学西南联大到远渡重洋赴美深造,从参与创立新中国航天事业到隐姓埋名投身研制“两弹一星”,从主持研制我国的返回式卫星到谋划星船耀太空……他不断提…

胡哲

历经百年沧桑,百年征程,是我国空技术的奠基人和组织者之一,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从就读于国立西南联大到漂洋过海到赴美深造,从参与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到以匿名方式参与“两弹一星”的研发,从主持我国返回式卫星的研发工作到策划飞船耀泰空的发射...他不断提出新的空间概念,探索新的宇宙空。

作为中共时代的百岁党员,他一直把发展航天技术视为开拓边疆、造福中华民族和全人类的宏伟事业。他还在思考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着无穷的智慧。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技术顾问王希季。

手动电脑,稻田发射场...新中国第一枚探液空火箭诞生。

亲爱的王希季院士:在您百岁华诞之际,五院全体干部职工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祝福

2021年7月26日,王希季院士迎来了他的百岁生日。王希季曾经指导和领导的一批航天接班人给他送来了生日祝福。信件和鲜花讲述了百岁老人的成就和荣耀。

60多年前,在王希季等人的领导下,新中国第一枚探液空火箭T-7M发射成功,托起了新中国的航天梦。

1958年10月,王希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他庄严承诺把一切献给党和祖国。当时他即将晋升正教授,准备去东德学习交流。有关部门找他谈话,希望他能去上海机电设计院工作。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王希季平静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我无条件接受组织的安排。”1958年11月,王希季调到上海机电设计研究所任总工程师,成为中国早期火箭和航天器技术研究的组织者之一。从此,他把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发展作为人生的首要目标。

在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有一栋老房子,名叫淮中楼,是上海机电设计院最早的住宅。很多路过或者听到这个名字的人都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任何在里面工作的人都不能向单位以外的任何人透露,哪怕是自己的家人。

电脑是手动的,为了计算一个轨迹,几个人没日没夜的工作两个多月,计算用的纸比书桌还高;不是,他们把水田作为发射场,用卷扬机绞车把火箭吊到发射架上,用泵加压,加入助燃剂和助爆剂...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自主设计制造的第一枚探液空火箭T-7M,在空的一声令下起飞,奔向遥远的天空。

在8000米的高空飞行!这枚承载着新中国国航天梦的探索空火箭成功首飞。

然后,从探索空火箭到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近十年的时间,王希季把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运载火箭专家。看到胜利的那一刻,他不得不离开火箭行业,进入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再次接受一个全新的挑战。面对国家战略和个人利益,王希季毫不犹豫地服从国家需要。

“航天只能服从科学规律和客观事实”

1970年4月24日晚9时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在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送上了太台空。15分钟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传来好消息。中国成为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直到1999年,王希季作为功勋科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奖章,人们才了解到民国初年的秘史,以及王希季等人为航天事业奠定的坚实基础。

“成功不一定在我,成功一定在我”,这不仅是王希季的真实写照,也是一代航天人的真实写照。

出生于春城昆明,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王希季年轻时就怀有“实业救国”的理想。此后,即使获得了荣誉,他也从未停止,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作为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设计师,王希季潜心研发的卫星返回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弱小,科技落后。在这种情况下,王希季设法带领他的团队创造了一种技术,可以将卫星发送到天空并返回。

“我们开创了返回回收技术。探索空火箭在设计之初就开始了回收技术的研究,因为当时没有无线技术,也没有数传技术。为了得到发射的测试数据,我们只能依靠火箭体来恢复。”曾与王希季共事的范本尧院士回忆说。

巨大的家国责任往往让王希季在同事眼中显得“固执”。这种坚持,不仅基于他对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充分了解,更源于他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自信。

王希季曾经说过,“航天只能遵循科学规律和客观事实。设计走弯路,研制失败,都是国家利益的损失。而国家是什么?是千千的一百万人。”

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无论是率先提出空间空资源、空技术体系和空基础设施等新概念,还是主持论证和编制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实施方案,王希季始终站在航天发展的前沿。

自2006年起,王希季开始关注并积极推动中国太阳能电站的发展。

95岁时,王希季亲自研究了五院“互联网加航天行动”课题,对中国航天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

“我愿意用我的一生去培养一批优秀的航天器设计师”

历史充分证明,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壮大的基石和动力源泉。

王希季常年笔耕不辍,撰写了《工程设计》、《航天器再入返回技术》、《空技术》等10余部著作,以及《论空资源》、《建设中国的空基础设施》、《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探讨》等40余篇论文,他坚持写书育人。他曾真诚地说:“我愿为发展中国空事业,培养一批优秀的航天器设计师而奉献一生。”

“王的百年人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个中国人在精神上追求、奋斗、拼搏的多事之秋;是航天员在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引下,艰苦奋斗,勇攀高峰,无私奉献,铸就卓越功勋的真实写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院长林说。

2020年,中国航天圆满完成了以嫦娥五号、田文一号、北斗三号为代表的一批重大航天任务;2021年上半年,圆满完成天河空站核心舱、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田文一号火星探测等任务...

当前,我国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取得新成就,以空站建设为代表的重大航天工程圆满完成,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王希季所在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一批批航天员正在全力以赴接过前辈们传递的接力棒。

在王希季工作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青年工人魏久哲,对王希季院士为国奉献、不懈探索印象最深。

“王希季院士出生在一个贫穷和衰弱的时代。年轻时,他决心为祖国的崛起而奋斗。回国后,他毅然投身于航天事业,献身到底,他的爱国情怀和执着的科研精神深深激励着我。新时代,我们年轻一代航天人不忘前辈精神,牢记使命,努力学习,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力量。”魏九哲说。

“王希季院士以百岁的生命和不懈的奋斗,为新时代的每一位航天员和五院的每一位成员树立了精神和行动的榜样。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以王希季院士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坚定航天报国信念,勇攀科技高峰,为建设航天强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党委书记赵小津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997.html
上一篇早吃薯,午吃豆,晚食小米
下一篇 莫高窟治水记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