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大学生“慢就业”到底该不该劝

大学生“慢就业”到底该不该劝

王磊 王海涵“找工作了没?打算什么时候找呀?”最近这段时间,华东某高校毕业班辅导员方彩霞老师每次见到学生,就会“本能”地冒出这句话。这学期她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和学生聊就业。她带的班上有60个学生,几乎一半的人她都深聊过。日常用微信语音电…

王韩海

“找工作吗?你打算什么时候去找?”

最近,华东某大学毕业班辅导员方每次见到学生都会“本能地”说出这句话。

她这学期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和学生谈就业。她班上有60名学生,几乎一半的学生她都与之深入交谈过。日常通过微信语音电话联系,七八分钟到半小时不等。此外,她还经常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先和他们“聊”一些生活话题来打开彼此的心扉,然后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们就业。有的同学虽然心态好,但是会找各种理由“打太极”;有的同学干脆“失联”,不回短信,不接电话,只能劝一会儿。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较为普遍,给高校就业指导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就业率的刚性要求,直接面对学生的辅导员和教师往往成为就业压力传导的终端。在这场围绕就业的拉锯战中,有一种现象是学生并不担心自己的老师,而是为了说服就业辅导员老师而“说干就干”、“跑断腿”。

说服就业需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

“一个班里,总有三五个人不着急找工作。”在某高职院校工作的95后辅导员刘伟丽坦言,虽然大部分同学会努力找工作,但每年总有一部分同学的就业观相对消极,约占总人数的20%。“他们总爱找各种说辞,比如等驾照拿到工作,或者干脆说暂时不打算工作。”

对于这些学生,刘伟丽怕说的话太重太紧,会让他们反感。所以要特别注意沟通的方式。长此以往,他还总结出一套“就业劝导体系”。

“在电话里,我一般会先问学生的就业意愿。如果对方想慢慢找工作,我会提示他‘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很宝贵,你可以好好利用毕业季找工作。不要错过这个时间段。刘伟立回忆,电话那头的回复基本都是“好”。

此时,刘伟丽会进一步询问学生目前的就业意向是什么,包括地点、行业、薪资等考虑因素。如果同学回复,刘伟丽会跟进问“你了解就业信息的渠道有哪些?”

但我得到的回复往往是:“我只是在网上看了一下。”

刘伟丽会耐心地继续劝说:“平时可以去教育部门的就业网站,关注班级群的就业信息,还有一些求职app,定期关注就业信息的发布……”但大部分同学的回答只有两个字——“可以”。

“我一般都是先问清楚自己的意向,再看自己手里有没有合适的工作资源推荐,用相对柔和的方式引导学生就业。”每次沟通后,刘伟丽都会感到无奈。在他看来,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如果学生有明确的就业目标,会慢一些。“但是那些什么都不懂的同学真的很焦虑。”

许多辅导员和老师反映,他们的压力与学校的就业率统计有关。一方面,教育部门对学校的就业率要求很高,初次就业率需要达到80%到85%。而上报统计的截止日期往往定在8月底,这就导致了高校催促学生找工作的现象,这种压力自然会传导到辅导员和老师身上。另一方面,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二战”研究生。如果他们没有签订就业协议,也会影响当年的就业率。这些学生也是“重点”和“难点”。

在合肥某高校高级辅导员卢帅带领的班级中,约40%的学生都在忙于毕业论文,总想着毕业后找工作。焦虑从今年3月开始就一直伴随着他。每周,吕帅都会给所有的学生打电话,询问他们找工作的情况。一旦有学生说要找工作,一个星期后会询问进展。

在电话里,他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变得“友好”:“你最近怎么样?你能找到工作吗?你有什么打算?”但很多选择考研“二战”的同学明确拒绝:不急,还年轻,考研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他们失败了,再找一份工作还为时不晚。

劝说打不过同行的一句话。

据方观察,近年来,每年都有20%到40%的学生不急于找工作。导致这些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的常见原因包括:有的人考研失败,却不愿意继续“二战”;有的人为了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在家学习;也有少数学生干脆不就业。

她分析,受疫情影响,部分学生感受到就业压力,会优先考虑体制内单位,感觉稳定;还有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不急着找工作,想“缓冲”一段时间。

家长的态度也是决定学生就业心态的关键因素。方在接触中发现,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她班上一个学生的父亲说,女儿虽然大学毕业了,但年纪还小,还不能很快融入社会,不愿意出去找工作。有家长认为现在社会上本科生太多了,读研或者读博找工作是更好的选择。

刘伟力记得,他的一个辅导员同事在电话里询问学生就业情况时,对方家长抢过电话,用愤怒的语气问:“你们学校现在是不是也要让孩子打工了?”

辅导员只能无奈的回答:“这个不是强制的。我们只是关心学生的现状。我给你详细解释一下……”

在刘伟丽看来,家和学校应该相互理解。在学生就业的问题上,大家要共同努力,帮助学生端正心态,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

与家庭相比,同辈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方观察到,在同一个宿舍或班级的学生会相互交流。有的宿舍,一个同学为考研而战,其他三个也认真看书,互相制定学习计划。但是同一个宿舍,只要有一个人不想找工作,这种情绪就会迅速蔓延,导致其他三个人找工作都不积极。他们的心态是反正没人着急,我也不在乎。

方说,辅导员的劝说往往打不过同龄人的一句话。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样。辅导员老师只能感性理智,多和学生家长沟通,换位思考,最终引导他们做出最合理的选择。无论是就业还是“慢就业”,每一次经历中的试错和挑战都是人生的财富。

辩证看待“慢”与“三位一体”促进就业

“慢就业”是不是要一棍子打死?对此,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不能一概而论,要辩证看待。“对于积极合理的慢,社会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包容,但消极懒惰的慢,必须引起警惕和反思。”

王云飞指出,学生在充分评估形势后做出“慢就业”的决定,毕业后一段时间选择教书和创业来规划自己的人生方向,这将是一件好事。“学生可以利用这个‘等待期’学习新知识,整装待发,既能提高自身能力,又能减轻社会的就业压力。”

对此,刘伟力也观察到,其实部分“慢就业”学生的心态是积极的。“比如有人想在现在的实习公司体验一段时间,学点真本事,再决定去留。这些学生应该得到支持和鼓励,因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

王云飞认为,如果大学生做出“慢就业”的决定是盲目和草率的,只是为了选择各种理由来避免竞争,“慢就业”将成为一件坏事。“这个时候,家庭和学校需要说服引导工作,解决问题,而政府部门和社会要多宣传,形成鼓励就业的氛围,让年轻人积极面对社会,规划人生。”

在安徽省一所大学负责学生就业指导的李亚呼吁政府部门设计并发布指导政策,鼓励毕业生积极求职。比如在考研、公考、编制中,重点鼓励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报考,而不是像现行政策那样,重点招录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两年内未就业的人员。“虽然这项制度的初衷是解决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但它却成为影响毕业生积极就业的因素之一。"

此外,在他看来,虽然辅导员是就业指导的骨干力量,但他们同时承担的工作太多,不能把所有的担子都压在他们身上,要适当释放压力。“高校要把就业指导作为专业工作来抓,加强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能力的培养,推进市场与高校的对接机制,依托社会上人力资源机构的力量,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王云飞还指出,虽然“指导学生就业”属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但在就业大波动时期,要减轻和松动辅导员的负担。因此,学校、系领导和任课老师要“全面参与”,帮助毕业生理解就业的意义,掌握求职的方法。

李亚建议,努力推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动的“三位一体”就业指导格局的构建。一是加强学校教育,通过课程、管理、服务等载体,加强劳动教育和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就业环境,提高就业创业能力;二是加强家庭引导,通过父母的传递和家庭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第三,加强社会服务,要在全社会凝聚职业平等、劳动光荣的价值共识,扭转用人单位“唯学历”、“唯帽子”的导向,积极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98.html
上一篇职教发展破解中国发展的教育密码
下一篇 多地宣布停运,公共自行车就此谢幕?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