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张旭东:没有一以贯之的西方本质

张旭东:没有一以贯之的西方本质

杨楠图/受访者提供学者张旭东的五卷本文集在2021年陆续出齐,汇聚了他过往30年的学术研究成果。30年来,文化语境持续变化,但就“立足当代中国的思考”而言,对文化认同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讨论和反思,始终具有积极意义。1986年,张旭东毕业于…

张旭东:没有一以贯之的西方本质

杨楠

图/受访者提供图/由受访者提供

学者张旭东于2021年出版的五卷本文集,汇集了他近30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30年来,文化语境不断变化,但就“立足当代中国的思考”而言,对文化身份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探讨和反思始终具有积极意义。

1986年,张旭东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上世纪90年代,张旭东赴美留学,后在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和东亚研究系任教。走出文化舒适区,从远处观察中国之后,张旭东开始思考世界话语体系:世界上盛行的主流话语是如何构建的?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如何?

在资本主义残酷的国际竞争和赤裸裸的利益冲突中,如何回答文化领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自我与他人的问题?这种思想从晚清延续至今,在本世纪初再次达到一个小高峰。在张旭东看来,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的问题似乎与全球化带来的新的世界秩序、认同的多重性、新的普遍性甚至“标准化概念”处于紧张关系。

过去20年,世界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张旭东认为,“当简单化的‘全球化意识形态’被资本主义市场剥去多情的面纱时,地缘政治、国家主权、不平等和阶级冲突、种族问题乃至‘文明的冲突’、普遍和特殊的辩证法、文化固有的政治性等问题”又咄咄逼人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南方人物周刊》最近采访了张旭东教授。当各种利益、制度、价值观和立场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自身的合法性比以前更加自信时,张旭东选择从文化政治的基本理论反思出发来讨论当前的问题。对于任何文化来说,在更大范围的经验和知识中思考特殊与普遍、自我与他人的辩证法时,都需要一种善于学习、倾听和自我更新的民族意识,在对外交流中认同他人的生活世界和价值基础,通过翻译、对话和理解建立富有成效的跨文化互动。

这本书的第一版于2005年出版。16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全面工业化使劳动和社会组织发生了质的不可逆转的变化,人民和知识分子的关注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00年前后,中国知识界也在用一种更加系统化、知识化的语言来表达普通中国人的体验和焦虑。普遍的问题是中国是否应该融入世界主流。当时的一些争议,包括这本书的出版背景,是如何应对和表达主流之下思想界的不安和焦虑,或者说是一层怀疑。这个问题不涉及狭义的左右,而是中国人自晚清以来一直在想的:一方面要改良,要革命,要现代化,另一方面又在想改良后的我们是不是中国人,是不是已经瓦解了中国文化,是不是不能保留自己的传统。这本书之所以叫《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无非是想问,我们现代化了,但我们还不是“中国人”吗?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存在,当年的俄罗斯也存在。有人质疑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是否会扭曲俄罗斯的灵魂。连德国人都有这个问题。尼采担心德国现代化后,德国文化会处于英法的“颓废”阴影中。

我多次说过,文化是终极意义上的生活世界和生命形式的自我表达;就这个生命世界和生命形式而言,它具有一种内在的但隐藏着的政治力量,也就是说,它像任何生命体一样保存自己,肯定自己,扩张自己,捍卫自己的意志和意志。这个时代的情况是,不同的意义系统、情感道德系统、价值系统比邻而居,信息爆炸,可以瞬间传播。如何做一个“世界人”和如何做一个“自己”,往往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在其他时候,人们被迫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因为过去三四十年的成功,一个结果就是今天的中国关注的是如何参与规则的制定,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改造世界。这也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自然变化。但是这个变化会带来国际上的反弹,因为你会改变现有的格局,资源配置或者空的比例。

目前,中国有一些文化和思想态度,我认为可能有些急于宣布我们已经进入所谓的“后西方”时代,从美国时代进入中国时代。个人认为这个提法有点草率,欠考虑。前阵子远程参加了一个叫“后西方时代”的会议。我在大会上的观点是,“后西方时代”可以和“后现代时代”、“后殖民时代”一样讨论,但每个人都应该明白自己在说什么。什么样的“后”法就是“后”,什么样的“西”就是“西”。表达过于简单粗糙,可能对外造成不必要的摩擦,对内助长盲目的自我中心心态。

事实上,近一两个世纪以来,已经出现了一波又一波试图“走出西方”的实践和理论:最近出现了伊斯兰文明对西方文明的暴力反抗,终结了西方在冷战结束后陶醉于“历史终结”的美梦,引发了新一轮的所谓“文明冲突”。苏联鼎盛时期,包括中苏关系破裂前的中国在内的整个东方集团,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否定西方的普遍性,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二战后的亚非拉反殖民和民族解放运动,如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等,也可视为摆脱西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集体实践和历史运动。两次世界大战作为20世纪的中心事件,在空之前带来了西方世界内部的冲突和分裂,客观上造成了结构性的“去西方化”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思想界出现“(普鲁士-德国)特殊道路”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思想界提出了“现代超克”的表述,直指英美法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模式所定义的“西方”。

这些意识形态最终并没有带来“后西方”的世界格局。历史原因在于,除了以往挑战者的客观局限性之外,“西方”本身就是“后西方”运动最积极、最活跃的推动者和实践者。这种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的运动,客观上遵循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关系上“创造性破坏”的基本规律。这种在经济、技术和社会组织领域的首创,仍然主导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态和发展趋势。在文化价值和思想领域,相应的表现就是“西部”的概念、形象和话语生产,或者说是各种关于“西部”的故事。在各自的历史结构和语言结构中,都具有惊人的多样性、丰富性和灵活性,包含着各种深刻的危机、断裂、矛盾和问题。

如果基于20世纪中国的历史经验,以“平常心”看待西方,我们看到的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后西方”西方;但通过刻意强调“属于中国的就是属于世界的”,似乎我们正在陷入一种西方式的话语格局。所以,我觉得目前应该避免一些人为的或者不由自主的话语陷阱,包括“他者可以代替他者”的理论,“中西二元对立”的理论。因为无论在物质领域还是观念生产领域,今天的中国人都需要在普遍的观念空和思维层面上学习、工作和思考。这是一个通过创造性劳动和制度创新在世界历史舞台上“顺势崛起”的过程,至少是一个值得争取和维护的历史环境和条件。

只有在主观和客观的不断互动中,通过内外的不断比较和交流,通过由局部到整体,再由整体到局部的层层循环,才能形成具体的认识。最后,只有通过哲学意义上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才能产生理论的和历史的分析判断。这个过程与哲学意义上的普遍和特殊辩证法是完全同构的。

在简单的自我认识中,西方将自己等同于世界,将世界视为自己内部的经济、政治、法律、价值观体系,并宣称自己是最自然、最发达的符合人类本质的体系。似乎真的有一种西方的、内在的“本质”决定了它的成功。仿佛你没有这个本质,你就无法成功;但是如果你有这个本质,你就不能做你自己。因为你本质上不是西方人,所以你要放弃自己的本质,加入西方。这是一个很简单,逻辑上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很多西方理论都有意无意地给非西方世界出了这样一道选择题。

理论上,非此即彼的选择经不起推敲,缺乏反思意义。仔细研究西方建立统一认同的历史,可以发现它缺乏地域连续性——西方没有统一的民族意识形态空;时间上也缺乏连续性——现代的本质和500年前、1000年前都不一样。事实上,从来就没有一致的西方本质。

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略西方,而是说,在西方关于自我的讨论中,真正强大的并不是一些“道不变,天不变”的形而上学的西方,而是一个在变革中不断创新,不断在自身中进行突破、颠覆和变革的西方。现代文明通过差异与自我否定、内在断裂,乃至主体自我的战略空空洞化和“游牧化”,一次次在边缘、彼岸和虚无中重新建立和表达更强大的自我。这种能力,我认为是现代西方文化和思想在面对挑战时克敌制胜的法宝。黑格尔、尼采、马克思都是这样想的,强调自己的内部矛盾要不断外化、对象化,通过劳动和创造,不断克服历史的、社会的矛盾。在内心世界的对象化和客体化过程中,新的主客体矛盾不断产生,我们把自己变成自己来战胜自己的战争。这里需要做的是,将西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具体经验和客观成就与西方自我话语的形而上或意识形态的夸张包装区分开来。这就好比马克思曾经说过,(大意)上帝只是一个虚拟的偶像,但教会及其信徒是现实的、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存在物。

当我们看到一切自称为“普遍”的东西时,要知道它本质上不过是特殊经验的“特殊表现”,只是后一种特殊性以一种“普遍”的方式出现。其具体的、历史的、客观的意义在于,它认为自己的特殊性更具有包容性和包容性,更具有规则和法律的吸引力或强大性,更有资格和“应该”吸收、整合和统一他人。但是,这样的意志和它所依据的客观力量,在它真正把地球上所有的社会和民族文化都置于自己的管辖之下,使大家信服,甚至把它当作“第二自然”之前,仍然只不过是特殊的东西。所以,任何一种宇宙力,客观上来说,都是一种“宇宙主张”。它本身就是一种比较、交流、竞争的邀约,更具活力、包容性和多样性。它从特殊经验开始,然后不断吸收其他经验和技巧,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可以覆盖高度紧张和复杂的形式。这就叫“普遍性”,但这种普遍性只是在这一刻,而不是永远。

今天,决定制度、价值观、文化竞争结果的,往往不是古典史诗中的英雄生死搏斗,而是现代意义上的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系统性竞争,是物质和非物质领域终极的“谁出产量比谁多”。也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系统间“生产力”的长期竞争中,世卫组织才有意愿和能力通过自我否定来认识自己、肯定自己。

的确,“启蒙”这个词本身已经少有人谈了。但“启蒙”这个词在英语中是一个“加载词”,加载了丰富的内容,而且不止一个意思。百年来,启蒙在中国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作为一种在大众意识中流传的社会化“启蒙”,它仍然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

开悟不代表我掌握了更高的真理,大家要听我的。不是开悟,是奎师那的人格。开悟的一个重要定义是,一个人可以有勇气在公共空房间里使用理性。启蒙不是纯粹的智力问题,也不是精英特权思想。它指向了社会性和公共性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公开自由地不同意任何外部强加的权威,只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进行判断、推理和辩论。一个不能公开运用理性,勇于并善于“自我引导”的社会,永远需要启蒙。

例如,去年,一项美国民意调查显示,高比例的美国人相信比尔·盖茨会通过混合了新冠肺炎疫苗的纳米机器人来监控他们。越来越多的人不相信进化论,越来越多的州通过法律限制堕胎。当然,如果我透露一下我对这些现象的不理解,那就符合红州人民痛恨的纽约颓废自大的世界主义知识分子的嘴脸,符合他们对我这样的大学教授的想象。在过去的30年里,美国人民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但在后工业时代信息爆炸、互联网普及的条件下,美国似乎出现了新的蒙昧主义。这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教育和知识信息普及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总的来说,特朗普的支持者是过去40年全球化的受害者和被边缘化的人。这也提醒我们,任何关于价值、文化、身份、自由乃至理性的讨论,归根结底本身都有着强大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不能完全摆脱深层的利益驱动和情感因素。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知识的商业化,出现了自由选择的幻觉,对理性的自由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理论立场和个人生活如何统一,要看具体情况,一个宽泛的框架会有点道德绑架的味道。在大学生活只是一个中间地带,一个可以接受的中间地带。在里面,你不会像在公司一样,每天都要应对资本主义的残酷竞争。但其实大家都知道,美国的大学,尤其是美国最好的象牙塔,背后也有一个企业管理体系,是一个财务投资房地产管理的实体。校董会才是真正的权威,校董会成员基本都是大商人和前政客。

另一方面,由于美国非常注重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强调职业市场竞争,有完整的学术体系,作为大学教师,大家都会在自我需求比较高的水平上工作,做好教学和科研,关心学生发展,参与教授管理范围内的公共服务等等。从牛津剑桥到今天,西方的大学都有一千多年的经验,在很多方面确实更为精良。比如教授终身制等等。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大学是保护你自由思考,自由发言的。说到底,大多数人的日常工作还是服务和完善这个体系,而不是颠覆它。即使我们对这种制度进行批判和挑战,客观上仍然会是“小骂大帮”或者所谓的“鲶鱼效应”,不断激活这种制度内部的活力和阻力,结果是增加而不是减少这种制度的包容性、多样性、合法性和吸引力。

2011年6月13日,英国伦敦,比尔·盖茨 (右二) 参加全球疫苗接种联盟 (GAVI) 新闻发布会。去年美国的一个民调显示,很高百分比的美国人相信比尔·盖茨会通过混在新冠疫苗里的纳米机器人来监控他们2011年6月13日,在英国伦敦,比尔·盖茨(右二)出席GAVI的新闻发布会。去年美国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高比例的美国人相信比尔·盖茨会通过混合了新冠肺炎疫苗的纳米机器人来监控他们。

学术研究还是不一样的。毕竟学术还是要靠知识的。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你分析的对象:10年、100年还是1000年,取决于你的学术抱负和选题策略。当然,并不是说一千年比十年、一百年更难分析。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理论问题的研究,从威尼斯工商业到英国工业革命,几百年来都是非常宏大的研究范围,涵盖了很多结构性问题。但他还写了《路易·波拿巴雾月十八日》,用一个月的时间研究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经济关系、国际关系等等。学术研究不是基于个人的感性经验,而是基于理性的分析认识和研究方法。

目前大学里的知识分工越来越碎片化,对于人文学者来说确实是一个危机。人文学者从人的层面考虑问题。虽然学科越来越细,但并不是越来越细,因为“细”需要掌握一种方法的能力,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辐射力。由于缺乏理论解释能力和方法论创新能力,这些小专业提不出新问题,大家只能无限地分成具体的研究对象和实证材料。但由于缺乏问题意识,难免会变得更加琐碎。

满:您在评论王安忆的《启蒙时代》时提到,近代中国的各阶级、各种阶级立场、思想表达和日常仪式都在上海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王安忆的文学体验中,现实的社会载体和生命形式表现出一种历史的复杂性,指向尚未解决的历史矛盾。这种历史的复杂性在同时代其他作家的作品中都有表现,但他们描述的年代都是20世纪。在你的阅读中,有哪些作品描述了过去20年,其中也包含了历史的复杂性?

这是一个好问题。其实我还没看过。一个可能是因为我读书还不够广,看不出来;另一种可能是这一轮市场经济和物质世界的膨胀带来的惊心动魄的变化。“成功”的象征贯穿一切思维领域和公共领域,融于商品世界的白日梦中。面对这一巨变,也许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形象、语言和故事来呈现。

可能是留学后发生的。80年代相对简单,社会各界高度一致,乐观开放。历史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认为我们过去太落后,浪费了太多时间等等。当然现在看来也是一种简化,一种否定过去产生的前进动力。

我1990年出国读博后,从远处看中国,从外国看中国,看到了很多问题。具体来说,我们这一代留学生的共同记忆包括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美国国会讨论中国“最惠国”待遇,以及旷日持久的申奥进程。一次次的挫败,会让中国人不得不思考世界话语体系中的一些是非问题。简单来说,西方这样做对吗?中国这样做对吗?这样的问题不断出现,你会想中国在这个世界格局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他们是西方世界规则的制定者,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但他们做的一切能说得通吗?

另一方面,我觉得学术理论的训练也很重要。如果你没有很深很系统的理论积累,看问题会比较简单机械,即使你有了经验和历史知识。在我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随着理论思维的加强和对问题复杂性的把握能力的提高,直觉经验领域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变得清晰了。

当然,道德法律法规可以是普适的,但更多的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比如大家都觉得不能伤害小动物,要去救落水的孩子。这是人性层面的讨论。

抛开对人性的探讨,社会与社会、文化与文化的对话与交流,都应该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各种交换和沟通自然发生,交换需要的商品。基于人们的实际和具体的需要,通过实际和具体的方式,人们可以一步一步地进行直观和具体的交流,不同的文化和社会有可能相互翻译和借鉴。

因为需要交流,然后互相学习,互相依赖,然后分工合作,这样就会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文化生态。其中,“翻译”是关键。严格来说,翻译的起源就是鲁迅所说的“硬译”。我们渴望了解新的东西,我们也知道这个新的东西是用另一种语言结构表达的,所以在转移到我们的语言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语言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重新创造。

鲁迅的很多翻译都很生硬,但他的翻译是为了让读者感受到新的生活和思考。比如一个“新人”在创造自己的文化,那么翻译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生产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表达和交流系统。这种具有思想和社会转型意义的翻译,本质上是一种“硬翻译”,因为它用一种前所未有的语言传达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所以不考虑是否“通顺”或“优雅”。但这样的翻译是有用的,也是有力的,触及了语言和经验的本质,所以具有文学甚至美学意义。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需要相互理解和沟通。跨文化交流可能会很累,也会带来紧张。但如果你一直在你的舒适区,你就没有改变;如果你想改变,你需要有一种进取的态度,一种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的需要。

2021年5月19日,美国纽约,纽约大学的毕业生在曼哈顿华盛顿广场欢庆毕业时刻。图/视觉中国当地时间2021年5月19日,美国纽约,纽约大学毕业生在曼哈顿华盛顿广场庆祝毕业时刻。图/视觉中国

男:你去美国学习和教书已经三十多年了。在你的观察中,中国留美学生有哪些变化?

这是一个我太熟悉的领域,但当时不知道从何下手。我任教的纽约大学可能是中国学生最多的美国大学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基础学科,如数学、哲学、生物和艺术史。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现象。我接触的第一批留学生都是拿全奖的研究生,没有本科生,因为当时没有中国家长出得起这个钱。当时的研究生大部分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硕士,大部分都是来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的。像我这样的纯文科研究生少之又少。人们出国留学主要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也是晚清以来“向西方求实”的传统。这种心理在当时是很真实的。当然也有出国读会计或计算机专业,然后留在美国找工作的情况。这是经济移民意义上的留学生。

现在我接触的新生代留学生,越来越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出来读书。因为大多是城市中产家庭的孩子,没吃过什么苦,心理比较单纯。这些孩子在世界各地自由来去,追随自己的兴趣、机遇和朋友。他们轻松乐观。我希望他们是鲁迅先生从小就希望生活在“宽阔明亮的地方”的那种孩子。也希望他们以平常心学习、工作、成长。无论留在外面还是回国,都能“活得开心,活得有道理”,找到人生的意义和快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4624.html
上一篇詹蕤:所有的顺其自然都是刻意为之
下一篇 从小练举重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