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呵护童心守护童真

呵护童心守护童真

刘文 郭鑫曾经网上出现过这样一个帖子:“我10岁的小侄子很聪明,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好,全班考试成绩第一,英语口语也很棒。和他聊天,他居然说,他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父母没什么钱,只开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iPhone7,他只有…

呵护童心守护童真

刘文郭鑫

网上曾经有一个帖子:“我10岁的侄子很聪明,奥数、围棋、轮滑成绩都很好。他的考试成绩是全班第一,英语口语很优秀。跟他聊天,他居然说他爸妈配不上他这么好的儿子。父母没多少钱,只能买得起十几万的日产车,同学都拿iPhone7。他只有儿童手表。”有人说他父母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也有人说孩子缺乏同理心,早就忘记了父母的苦。

这个孩子是“成功的”:成绩优秀,强化了技能,成长为父母希望他成为的样子。但是,这种根植于孩子心中的“成功”是功利的。在生活中,太多的父母只注重学习论和成就论,一味追求成功。孩子的快乐和幸福在追求高分的高等教育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功利的教育最终结出“苦果”。

近年来,直播、短视频平台涉及未成年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炒作“网络名人子女”也屡见不鲜。也正是在功利思想的侵蚀下,网络上频繁出现各种“神童”。有人号称每天写2000首诗,有人短短一年就从“科研小白”变成专家写论文、获奖...随着更多的信息浮出水面,很多“神童”都打破了光环,事实证明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新衣”:要么父母捉刀代笔,孩子成为摆拍道具;要么父母追求名利,把孩子打造成了成功学流水线上的牵线木偶。毕竟这些都是父母功利教育的投射。当个体的幼苗被成功的学习浇灌,孩子成为功利的工具,不仅扭曲了社会的价值评价体系,也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步一步落入功利陷阱

教育焦虑在作祟。《2018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家长的教育处于焦虑状态。很多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把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在某个时间段放大,培养孩子鼓励孩子,希望孩子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什么,就会给自己的孩子学点什么。功利主义造成教育焦虑,教育焦虑加剧功利主义教育。

心理偏差导致功利育儿。父母在成人世界的竞争和博弈心态,延伸到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孩子上XX国际幼儿园,面试没准备就通过了!”“我家没怎么复习就上了XX教育机构的精英班。”父母走在一起,比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比的是他们的长处,甚至比的是他们的长相和体型。一旦别的孩子在某方面比自己的孩子强,父母就好像被“羞辱”了。而如果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方面优于其他孩子,就会成为父母明里暗里炫耀的资本。

价值趋向消费。父母日常捕捉孩子的天真无邪没有错。然而,随着“儿童网红”模式的不断复制,面对变现的诱惑,一些家长不再单纯享受晒娃的乐趣,而是下大力气让孩子成为网络名人,吸粉赚钱。近年来,一些新生代娱乐明星的迅速现象催生了父母的虚荣心理。有些家长甚至用不道德的方式利用孩子,然后给自己打上烙印,从而获得高收入和稳定的保障。

功利主义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误导孩子的价值取向。一些家长安排他们的孩子在周末参加课外班。快节奏的生活必然会让自己的孩子坐立不安,而家长功利化的教育无疑会误导孩子的价值取向。根据父母传达的认知,孩子对信息的过度加工或加工不足都容易产生错误的认知观念,从而影响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在虚荣心和功利心的驱使下,父母看似给孩子创造了体验社会的机会,但实际上往往是“利”字。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没有形成。在这样的影响下,他们会无形中以金钱和物欲为标准来衡量很多东西。

使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社会适应是个体生命历程的基本任务,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通常分为积极适应和消极适应。积极适应是指个体达到或拥有的与年龄相一致的、与自身幸福和成长相关的行为;消极适应是指不符合个体的社会责任,不利于个体生存、发展和成长的行为,主要包括学业适应和心理适应。比如纪录片《起跑线》中,上海10岁的学霸孙汉阳被父母送去美国参加为期5个月的游学项目。然而,作为一名学霸,他面临着最难以接受的现实:数学作业太少。在家里,孙涵阳每天的日程很紧,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是他的主要目标。但是,来美国就完全不一样了。习惯了以大量的作业、练习、考试为中心的孙涵阳,接受不了游戏式的学习方式。他哭着否定了寄宿家庭妈妈让他玩游戏的建议。在高压的教育环境中,孩子缺乏家庭情感支持,减少了与同龄人玩耍和交流的机会,对周围人、事、物的看法往往容易脱离生活实际。失去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能力,成为禁锢他们思维的枷锁,从而降低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阻碍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儿童的社会认知是指对他人的品质、意图、情绪和态度的感知、观察和推断,以及对其行为动机的理解和判断,直接影响其社会认同。过早的社会化会造成孩子模糊的自我认知,也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我们团队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自我意识在两岁时开始萌芽,在四至五岁时逐渐清晰,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逐渐建立。功利化的教育和过度的消费,使得幼儿的身心长期处于成人的世界,按照成人的规则从事成人的工作。比如在一些儿童节目和选拔中,幼儿说着成人的话,摆着成人的姿势,脸上挂着成人的笑容。举手投足都与年龄不相称。这些孩子所处的环境无法提供与他们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历相匹配的互动和交流,孩子的自我认知无法建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建立。

在家庭内部筑起一堵童真的“保护墙”

孩子自然健康成长的权利应该得到保护,不应该被过度功利和商业化的浮躁风气所污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有责任从家庭内部构建保护孩子的微生态系统。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深远的。在无法再次使用直播“啃小”后,有“成名早”想法的家长们有必要冷静下来反思一下。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育儿观,摒弃功利和短视的观念,不能把经济收入作为自己和孩子人生的唯一追求。要摒弃两种极端思想:一是读书无用论,二是凡事争先。要引导孩子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要切实尊重儿童权益,为儿童提供符合其身心特点的环境和教育机会,重视儿童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成长规律和生活体验。

充分利用示范,家长树立好榜样。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对于儿童的行为发展尤为重要。一对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网络直播的父母,养育不出一个正常使用互联网的孩子。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上网有显著影响,与父母感情不好的未成年人上网一次的时间更多。我们在研究留守儿童的时候,也发现留守儿童上网的时间和内容是不可控的,因为他们的家庭忽视了亲子管教。所以家长在陪孩子的时候,要放下手机,提高亲子互动的质量。可以带孩子去参观博物馆,听一些知识讲座,或者假期陪孩子去山海,亲近大自然。

父母合作育儿,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根据2017年发布的《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中国家庭普遍意识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97.2%的父母表示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但在55%以上的家庭中,母亲是陪伴的主力军,只有12.6%的家庭由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更多。父亲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带孩子做运动,培养孩子的探索和冒险精神。母亲需要适当的放手,给父亲提供照顾孩子的机会,少一些对父亲主动陪伴的发声和抱怨,多一些鼓励。父母要共同抚养孩子,合理分工,为孩子的发展创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编辑:吉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0924.html
上一篇履行主体责任,促进工作落实
下一篇 儿童说:我期待的媒介力量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