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书写高品位的“中国故事”

书写高品位的“中国故事”

赵政民文史新书首发式忠实地书写高品位的“中国故事”,是山西省文史工作者在实践中获得的深刻体会。这是对文史资料事业的真切认识,是对这项重要事业实质的高度概括。作为党始终重视、人民政协具体主持的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有使命、有组织、有队伍、有能力…

文史新书首发式新历史书的发行

忠实写出高品位的“中国故事”,是山西文史工作者在实践中获得的深刻经验。这是对文献史料事业的真实认识,是对这一重要事业本质的高度概括。

文史资料工作历来受到党的重视,由CPPCC具体主持,是一项有使命、有组织、有队伍、有能力、有前途的伟大事业。它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众多优秀人才,吸引了无数目睹、目睹、听说过重要历史事件的人们,通过精心的采撷、发掘和书写,书写了一个个非常精彩、高品位的“中国故事”。特别是以其保存历史、团结教育人民、丰富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功能,以其与时俱进、忠于历史、记录历史、真诚服务于共和国历史编纂的独特作用,有力地展示了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和国内压迫者百折不挠、敢于斗争到底的革命精神, 以及其深挖史料、笔锋直爽、弘扬忠诚爱国主旋律、竭尽全力为国为民贡献智慧的时代品格。 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扬。新中国70华诞将至,谁能避开中华人民共和国走的光辉发展道路?谁能想不到文史著作中描写的“中国故事”,融入历史,镌刻记忆,大气磅礴,感人至深?倡导应运而生。

史料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兴起于新中国诞生的第十年。穿越历史的云雾,穿越深邃的时间空,我们可以看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总理面带微笑走向会场。那是1959年4月29日,全国政协三届一次会议闭幕的日子。周恩来总理和被他称为“候补老人”的陈毅,以及两位副主席彭真,来到了年满60岁的CPPCC党员茶话会会场。这个会当时也叫“敬老会”。只见刚满60岁的周总理站在话筒前,幽默地说自己已经60岁了。“今年我才敢开这个会”。他说:“目前全国政协委员中,60岁以上的有383人,占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一以上。老年人比例大也证明我们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扩大了。”他说:“在团拜会上听了几位老先生的发言,很有感触,觉得有必要和大家谈谈工作安排。希望所有60岁以上的会员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为对社会的贡献保留下来。”“凡是有本事的老人,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很多人对历史、科技、文化、艺术或者其他方面都有研究。如果他们自己不会写,可以带徒弟写点东西。”

周总理感慨地说:“我们都60多岁了,至少我们是1898年出生的。自戊戌变法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史料应从各方面进行记录。”“揭露旧的东西,让后人知道旧的根源,这样历史才不会被割断。......我们希望贡献我们掌握的历史遗产。”具体来说,他说,“写作不一定局限于文化史。你们搞军事的可以写军事史,比如八旗、绿营、湘军、淮军、新军、国民党军的发展史。这里有很多商人,可以写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或者其中一个行业,比如银行业,纺织业。其他政治史、经济史、外交史也可以写。”他还指出,全国政协成立了工作组,其中“应该有一个收集史料的小组”。

这是一次独特而意义深远的会议,是一项重大事业的盛大诞生!它标志着CPPCC工作领域的突然扩大,预示着将有一支史料的奉献者、收集者和挖掘者的队伍,在社会生活的荒原上展开一场激烈的战斗,表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取得了惊人的重大进展!从此,CPPCC的事业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对于文史资料的发展,周总理抓得相当紧。同年5月12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预备会议上,他与彭真、李、沈钧儒、黄炎培、陈毅、陈叔同、康生、阿沛·阿旺晋美等副主席兼秘书长一起,专门研究了文史资料,决定将收集到的个人经历、个人经历、个人新闻等“三亲”史料命名为文史资料。同时决定于7月20日成立全国政协文史研究委员会,由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任主任。到年底,已收集各类资料200多万字,促使第一批系列文史资料于次年1月顺利出版。

周总理是文史的开创者、耕耘者、设计者、支持者。1961年春,他亲自决定成立文史专员办公室。溥仪、杜等21位名人分三批从特赦战犯中被任命为文史专员。在1965年3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特别要求:“文史资料的工作方向要正确,要保存真理,要寻求真理。”“文史资料要做好,对以后研究历史有帮助。不要哗众取宠,故作惊人。”“文史资料有利于研究历史,教育后代。”这一要求成为文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周总理的倡导和关怀下,文史资料事业兴起并迅速发展!虽然直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其出版的《文史资料选编》等书刊都不对外公开,只在内部发行。但它一诞生,其声如燎原之火,波及全国各省市广大地区,让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山西以庄严的开场回应。

史料事业诞生的声音,跨过了京冀辽阔的原野,跨过了巍峨的太行山,很快就传到了山西。极度兴奋和激动的CPPCC人民立即采取了行动。从相关材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中国故事》在山西隆重开讲时,做了做沟通、建机构、选人才、定特色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传达就是传达学习周总理的重要讲话。在领导同志多次研究的基础上,1959年9月,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副主席郑林,中共省委副书记、副省长王世英,中共副主席张涓涓,以的名义,召集委员、省文史馆馆员、省参事室参事和社会人士30余人,传达学习了周总理的指示。学习会决定在收集史料的基础上编纂《阎锡山恶治山西省史》一书。编者分为军事组、政经组、党务组、对外关系组四个组,先后召开了17次各种专题的座谈会。到1960年3月,这本书的初稿写好了,印好了,发给有关人士征求意见。同年11月12日,著名历史学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1961年9月,该书的加工和编辑小组成立。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未能出版。1978年6月,在初稿的基础上,CPPCC文史委员会和省文史研究馆进行了调查、补充和修改,更名为《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它于1981年3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印数为74000册。第二版于1984年9月出版,印刷了3500册。1986年12月,该书获得北方13省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二等奖。

制度建设就是成立山西文史资料编辑委员会。委员会成立于1961年7月,由省人民委员会秘书长魏凤岐领导。同年8月8日发出《征文启事》,规定征文范围“主要包括清末至全省解放期间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宗教、社会等方面的材料,以及解放后的有关文史资料、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建设等。收集的信息包括四个方面:“1。革命斗争、群众运动、反动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罪行、政府机关、党派、军事组织、文化教育事业、社团活动和秘密社团的变动。2.书籍、合同、证书等。与近现代历史事件相关,解放前与山西文史相关的报刊书籍。3.传记、日记、书信、作品、手稿、回忆录、访谈、碑文、墓志铭、照片、图片、遗物等。历史人物。4.当地相关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土特产、民俗等。,以及其他材料。"

人才选拔是文史工作中关键人员的调配。组建山西文史编辑室,需要一些熟悉文史和编辑工作的专业骨干。因此,CPPCC副主席郑林同志到处寻找。1961年7月,调在北京光明日报社工作的田任办公室主任,使编辑部于本月成立,设在省文史研究馆。田汾阳,山西人,毕业于山西大学法学院。从北京调回后,历任文史编辑部主任、文史室主任,直至1983年退休。他编纂了前40套山西文史资料中的36套。

设置特色是确定山西文史资料的基本特征。这本创刊于1961年10月的刊物应该有什么特点?周总理强调:“要保存真理,就必须实事求是。”大家都很重视学习这个指示,认识到文史类期刊如果不能提供真实可靠的史料,就一文不值。明白自己必须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公布的史料必须可信、可存、可鉴,经得起历史和时间的检验。据此,编辑们都把辨伪作为历史研究的首要任务和最重要的环节,并把它作为办好文史期刊的前提。所以大家都把真实性作为文史类期刊的基本特征,应该是真实的、真实的、真实的、感性的、生动的。翻开这本文革前出版的杂志第一至十二卷,可以读到许多真实准确的珍贵史料,以及为了史料的真实性而发表的一些文章,如对第二卷的一些补充修改、读者来信以及对山西反省院简要情况的一些补充。为了去“伪”求“真”,该刊还开设了卓越的“质疑、补充、修正”专栏,保护史料的真实性。

通过上述措施,山西省的文史资料事业迅速繁荣起来。当所有人都在筹划一场大战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文史发展停止了。完成主题杂志展示

那场巨大的风暴震撼了大地,席卷了全国,给我国的各项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然而,这场令人震惊的“文革动乱”终究不会持续太久,它无法抑制强大的春风的回归和咆哮。当春光再次洒满祖国大地时,文史资料事业迅速复苏,停刊十余年的《山西文史资料》重新开始出版。

恢复时期,我省CPPCC的文史情报工作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即开始独立工作。过去文史委隶属于省人委办公厅,后来与省文史研究馆合署办公。1978年6月,恢复文史研究委员会,次年秋天,文史期刊编辑部结束了与文史研究所的联合办公。到1980年4月,省CPPCC开始直接领导文史研究委员会。

那时,该委员会思考最多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园地来发表珍贵的文史资料?认为只有将现有的期刊,改进为有明确宗旨、有巨大容量的杂志,才能胜任这一繁重的工作。而要做到这些,则有许多工作必须跟上。

全省文史协作暨发行表彰会当时委员们想得最多的问题是,通过哪种方式、哪种园地来发表珍贵的文史资料?相信只有把现有的期刊改进成目的明确、容量巨大的期刊,才能胜任这项繁重的工作。要做到这一点,有大量的工作要跟上。省文史合作发行表彰会

文史委八届一次会议历史文化委员会第八届第一次会议

首先,确定办刊目的是最困难的工作。幸运的是,当时全国政协(CPPCC)对CPPCC在各省、市、区的工作给予了及时和具体的指导。CPPCC主持的全国文史会议每两三年召开一次,每次会议都能解决文史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1980年11月,第三次全国文史会议解决了消除文革遗留恐惧,大胆工作的问题。这一年,文史资料出版社成立,后更名为中国文史出版社,为文史类书籍的出版提供了便利。次年,成立文史通讯社,指导全国。1983年9月,第四次全国文史会议决定以“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作为文史工作的总方针,摒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到1986年11月,第五次全国文史工作会议把文史工作的方向确定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把发展历史科学和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文史资料事业的根本任务。自此,文史工作被明确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轨道。有了这样的指导思想,坚持这样的工作宗旨,我们的文史类期刊必然会焕然一新。

其次,想要有丰富的办刊经验,靠自己的积累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幸运的是,我们的文史委员会由姐妹省市的文史委员会联合发起,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开始在华北五省市轮流召开CPPCC文史协作会议。这次会议不仅交流了文史委的工作经验,还交流了办刊的具体经验,大大开阔了编辑的眼界,改变了陈旧的观念,学到了非常有用的办刊技巧。

还是那句话,要有源源不断的优秀稿件。如果没有好的稿源,杂志很难继续下去。好在省文史委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多次召开CPPCC文史会议。如1983年8月,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第一次会议召开,王定南副主席作了题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开创山西文史资料工作新局面》的报告,对各市县的文史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那次会议之前,全省只有一本《大同文史资料》,《太原文史资料》还在筹备中。会后,大多数CPPCC市县都创办了自己的文史书刊。当时还注意举办文史培训班。如1987年6月,山西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文史干部培训班,历时一个多月,来自50个市县区的50位同志参加。这么多的文史书刊,这么多的文史工作骨干,各地频繁的文史调查,比如1984年10月参加忻口战役的人,到当年的战场进行了为期5天的历史调查,获得了重要的题材和选题,从而解决了稿源问题。

上述问题的解决为杂志的建设开辟了道路。《山西文史资料》是一份有32年历史的期刊。它是一种书式和杂志式的内容,但不像杂志那样定期出版。而是收集一批手稿,出版一个系列。不像杂志,有一种思想,如一条跳跃的动脉,连接着所有的杂志。进入工作恢复期后,编辑部的同志们特别注意克服随意性等缺点,让期刊尽快展现面貌。

这是日记号码。过去,这份杂志没有确定的发行日期和刊号,其出版与否由编辑的稿件决定,导致每年的出版数量不同。例如,从1961年到1965年,该杂志每年出版一份、三份、四份、两份和两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81年,我拿到了山西省的期刊登记证,期刊定义为季刊,32页版式,6印192页,约15万字。到1987年9月,第54版《山西文史资料》开始使用国内统一刊号。1988年1月,它成为双月刊杂志。

二是设置页码。因为期刊是书的形式,所以忽略页码是一种习惯。比如1981年,虽然有期刊登记证,规定为季刊,但是有五个系列,多了一个;要求是每张专辑192页,实际是206、212、168、196、160页。经过几年的训练,页码得到了控制。

三是设置栏目。这种期刊早期是没有栏目的,只是把文章的标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或者根据内容的不同分成几块,用空线隔开。随着杂志的发展和编辑技巧的成熟,逐渐出现了一些栏目,如1985年出版的政治、军事、文教、人民、群众运动和其他等栏目。后来杂志的栏目越来越吸引人。

通过以上努力,我们的期刊有了明确的主题,严谨的杂志形象,发表的内容要么是完整的历史故事,要么是事实的记录、回忆和片段。这些都有一条思想主线、政治联系和情感热线,贯穿在每年出版的期刊中,形成一系列吸引人、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冲击力和凝聚力。事实表明,文史资料需要杂志媒体来承载和传播。深化探索,拓宽领域

随着杂志式出版的发展,山西省的文史资料工作也进入了如何服务现实的探索期。回顾过去,有三个方面的探索:

第一,探索如何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教育群众。1988年9月28日,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省历史学会在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举办了“杨深秀生平思想研讨会”。接着,11月18日,樊婷革命事迹报告会在迎泽宾馆举行。他是山西宣县人。他是著名的爱国将领,被毛泽东主席誉为“有云有水有松柏之心”。他是辛亥时期推翻帝制的革命先驱,是在南京中山陵剖腹立誓抗日的伟大英雄,是英勇抗敌、屡战屡败的著名将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二战总动员委员会主席,国共桥梁,与共产党同舟共济的代表性历史人物。用这样的英雄事迹振奋革命精神,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文史资料的特殊作用,正是时代所需要的。为了使报道更有影响,领导同志派人进京邀请英雄的女儿徐磊和女婿、全国著名记者、时任新华社社长的穆青到会。经过精心准备,报告会隆重举行。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省委统战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和将军亲属在主席台就座。CPPCC主席李秀仁主持了座谈会,副主席王茜就将军的生平作了长篇报告。会上宣读了许将军的亲密战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中共中央委员、陕西省原省长罗桂波等同志的书面讲话。这是一篇高水平、大篇幅、感人事迹的报道,穆青夫妇的出席使它更具轰动性。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和省级新闻单位都做了充分报道。第二天上午,山西文史资料编辑部和省城八家新闻宣传单位邀请穆青在迎泽宾馆10楼会议厅结合新华社内部改革作了一次深刻生动的演讲,对我省新闻出版业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得出的经验是,选对人物,突出事迹,顺应时代,会有奇效。

其次,是探索如何让珍贵的文史资料走进寻常百姓家。1988年秋,全室同志到各县市征集文史类期刊订户时,发现纯史料的期刊很难到达读者手中。只有把史料编成有思想、生动、有情节的特写和故事,才能被普通读者接受。所以我有了创办《热门人物》杂志的想法。为此,向省文史委主任李燎原、秘书长杨总、分管副主席王茜、省政协主席李秀仁等领导同志提交了《创办(大众人物)杂志的设想》。得到他们的一致同意后,很快就拿到了山西期刊的内部注册证。在一家企业的支持下,16开本的双月刊《大众杂志》这本具有历史特色的杂志开设了《变革之声》、《改革派的下落》、《政治编年史》、《昨天的风暴》、《历史告诉今天》、《民国人物》、《石海秘史》、《阎家族秘史》、《近代山西名人录》等多个栏目。发表了许多思想深刻、资料珍贵、趣味性和保存性强的精彩文章,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到1990年初,因为领导同志让杂志主编写正式的文字材料,又没有理想的接班人,杂志停刊了。时隔四五年,当其他省市的《文史精粹》、《文史世界》、《文史博览》、《CPPCC文史春秋》等杂志开始走向市场的时候,大家才意识到,《大众人物》杂志不应该匆匆关闭。如果它还在运营,它一定会像上述杂志一样畅销,也会走进千家万户。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感受:只有关爱读者,勇于探索,勇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

三是探索如何突破原有框架,进一步拓宽文史领域。为解决这一问题,早在1984年,省政协文史委和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文史委联合编纂《晋绥抗战》一书时,就开始搜集我党我军的相关史料。1988年4月8日,中国文史委员会发布《关于征集太原解放战役等个人信息的通知》。在进行上述探索时,1989年8月在北戴河召开了全国文史会议。这个名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CPPCC文史资料委员会主任会议”的会议,明确提出了“两个转变”,即文史资料收集出版的重点要从军事、政治史料转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从建国前的史料转向建国后的史料。这让人们大开眼界,有效拓宽了文史工作领域。由此看来,诀窍是打开你的思维,增加你的敏感度,创造和强化你自己。

为贯彻两个重点转移的精神,我省文史委做了四件事。

一是加快了建国前的史料收集工作。一是制定了《山西文史资料未来补编史料目录》,列出了17项60余个补编题目,汇集了大量以搜集历史文物、补充历史不足、增添历史细节为特色的稿件。在以往收藏的基础上,应读者要求,预付书款解决印刷费用,编辑了10卷250万字的《山西文史选》,于1992年8月由山西大学出版社出版。这套有特色、有三亲特色、有信史特色的丛书,一出版就受到热烈欢迎,很快就卖出了一本空。

第二,加入参政序列。早在1994年,我们就开始了参政议政的探索。4月,我们走访了祁县乔家大院、姚庙窑岭、临汾临猗村、陕西宜川邱琳镇、阎锡山抗战时期生活过的地方、陕西蓟县克南坡等地,与近10名文史类成员一起,先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重视瑶族文化群体保护、开发和利用的建议》和《关于维护国共抗战旧址的建议》。1995年5月,他再次到长治、晋城,调研颜地文化,并撰写了《关于发展颜地文化区的建议》。接到报告后,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立即批复并转发省旅游局、省文物局、长治市、晋城市政府,征求尽快开发颜地文化街区的意见。不久,一座39米高的炎帝铜像在长治白谷山竖立起来。如今,颜地文化区已经成为两座城市的旅游品牌。

第三件,编辑出版建国后12卷的史料丛书《阳光下的山西》。为了征编工作重点的转移,并为国庆50周年献礼,从1997年9月开始,我们就发动献礼图书文稿的征集工作,并分别到省文物局、公安厅等省直属单位和十一个地市,召开征稿座谈会。到1998年6月,又在忻州奇村国税宾馆召开了献礼图书汇稿会议,收到一大批稿件,也发现了差距和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要求。还在同年10月,在永济市召开了全省政协国庆献礼图书征稿暨文史书刊发行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到1999年9月,360余万字的12卷《阳光下的山西》系列丛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给共和国50周年华诞献上了一份精美的礼物。

文史委考察组在克难坡第三,编辑出版建国后12卷本史料丛书《阳光下的山西》。为了转移征集编纂的重点,为国庆50周年献礼,我们从1997年9月开始征集赠书赠稿,并到省文物局、公安厅等省直单位和11个市召开了征稿座谈会。1998年6月,在忻州七村国税宾馆召开会议,收到大量稿件,发现差距和问题,提出针对性要求。同年10月,在永济市召开会议,对CPPCC国庆文史书刊组稿出版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到1999年9月,360多万字的《太阳下的山西》丛书12卷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向共和国50周年献上了一份精美的礼物。历史委员会的检查小组在坑梓。

文史委同志在延安文薇同志在延安。

《阳光下的山西》书影《阳光下的山西影子》

《山西文史资料全编》十卷本《山西文史资料全集》十卷

第四,将《文史》期刊改为《文史》月刊。《山西文史资料》是一种图书杂志形式的杂志。这是一本32开本的大书,每期近200页。安排图片和创建新的布局非常困难。为了更贴近读者,经省出版局批准,2000年,山西文史资料换成了大16国际标准本。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1年,该刊更名为《文史月刊》,月发行量14000余册。为了方便读者查阅过去的文史资料,我们对过去印刷的《山西文史资料》进行了重新排版,印刷成16开本、1800万字、10卷本的《山西文史资料全集》。

通过以上努力,文史工作的领域更扩大了,采集编写的方式也更灵活了,拿出的成果也就更多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450.html
上一篇1949年太原未能和平解放回顾
下一篇 晋商巨擘文坛才俊曹润堂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