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永远不忘王安溟老馆长

永远不忘王安溟老馆长

林卫国1981年,德高望重的平陆县文化局老局长王安溟,当选为政协平陆县委员会副主席,连任三届(第一至第三届)。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但很少有人称呼他“王主席”;无论是县城还是农村,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大家都还习惯以他…

林卫国

1981年,德高望重的平陆县文化局老局长王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陆县委员会副主席,连任三届(第一至第三届)。人们异口同声地说这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却很少有人叫他“王董事长”;无论是县里还是农村,无论是干部还是百姓,大家还是习惯于和他在文化馆“王主任”的职务相称。他愿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大家也觉得很随和,很亲近。

1972年,我从运城师范学院到该地区从事文化工作,与王安忆相识。1984年起从事侨务、外事工作,不久调到省城,在那里仍与王安忆保持往来。我们从同龄人变成了朋友,友谊随着时间的流逝依然不减。我一直叫他“王主任”,很多年都没变过。

贫困山区文化建设的“拓荒牛”

王安忆,山西绛县人,1924年生于故里。1951年9月,他从干校毕业,被分配到平鲁山区工作。历任县文化馆副主任、馆长,文化局副局长,县人大代表,CPPCC县副主席。“离家久了也是故乡”。从踏上平陆县土地的那一刻起,他就一心一意工作,全心全意投入,任劳任怨,竭尽全力。

平陆素有“三千奇沟”之称,境内有268座山,70多个滩,24个塬,3195条沟。在“开门见山,出门爬山”的艰难环境下,可想而知搞活山区人民的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多难。自担任文化馆副主任以来,他明确树立了“工作重心主要在农村、在基层”的思想。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大雪纷飞的冬天,他和馆里的同志们坚持不懈地徒步下乡,走遍全县14个公社、222个大队,广泛接触群众,走访连载文艺骨干,时间长了,练就了一双一天能走百里的“铁脚”,成为文化馆的“行走冠军”。因为经常下乡,他与文化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建立了鱼水关系,人民群众的冷暖喜好,文化骨干的姓名,甚至大队俱乐部的书籍数量和几件乐器。他和他的同事们都很清楚这一点。

“内抓专业干部,外抓业余骨干”是策展人王安忆经常使用的有效工作方法。

“对内抓业务骨干”。王安云慧眼识才,特别注重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对于博物馆里的干部,他像父亲和哥哥一样爱护和关心。有个年轻的艺术干部,从大城市调到平陆文化馆。初到平陆,生活不习惯,环境不适应。王安忆对工作要求严格。他亲自带他下乡,了解农民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且顺其自然,充分发挥他的潜力,支持他在辅导培养农村艺术人才方面做出成绩。生活上,帮他解决婚姻家庭问题,让他安心扎根大山。这位干部进步很快,1979年被提升为副馆长,后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此外,王安忆把所有能写、能画、能演、能唱、作风正派的文学骨干都“挖”到文化馆。把文化馆打造成人才培养的基地和人才展示的舞台,经常举办各种培训班、座谈会,也为骨干出去学习、观摩、提高提供各种机会。文艺骨干通过培养人才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与文化馆干部结合推动农村文化工作,形成了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新局面。一些骨干已经成名,被厂矿、机关、部队、学校抽走。王主任虽然舍不得,但为了大局,还是忍痛放弃了自己想要的。一些文艺骨干通过锻炼提高了自身素质和能力,后来都加入了专家的行列,成为颇有成就的作家、舞蹈家、考古学家、艺术家等等。回首往事,他们都感激王安忆的好意。

文化馆还组织了十几个人组成的文化队(轻骑队)。他亲自带队,深入别墅的窝棚,既搞宣传表演,又搞文学辅导。所到之处刷标语,换报纸,挑水扫院,采访好人好事,编文艺节目,表演文艺节目。舞台四周是几张席子,锣鼓一敲就开始表演,很受山民欢迎。

这些年来,王安忆还排除非议,把分散的民间盲人和残疾民间艺人聚集起来,帮助他们革除旧习,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在平陆“高调”利用他们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编创演出《植树造林》、《批判买卖婚姻》、《不辱骂我公婆》等新节目,深入山村为农民演唱,成为不需要国家编制、自负盈亏的公司。同时,他们还帮助文化馆开展文化工作,让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陆高调”得到抢救和传承,为活跃山区人民的文化生活贡献力量。

“抓外面的业余骨干”。通过抓农村基层业余骨干,培育典型,树立典型,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全面工作。策展人王捕捉到的典型文化作品主要有:

乡村图书馆。张村公社党委副书记王凡申创办的窑头大队图书馆成为最突出的典范。为了让4个自然村的150多名社员及时看到新书和好书,王凡深经常凌晨3点多起床,翻山越岭走40多里,到县文化馆借书,然后赶回队里参加劳动。当了公社副书记,他保持了“出差带书”的习惯。他从省城带回如何制作糖化饲料、如何养马、中医诊断学、漫画书、历书等读物给社员们,受到社员们的好评。为了建公社中心的图书馆,他甚至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贡献了家里的檩条,让木匠锯成木板做书架。1965年被授予省“模范红色宣传委员”荣誉称号。1981年参加全省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幻灯片放映活动。在那个农民还不喜欢电视,很少看电影的年代,王安忆开发了一种很受农民欢迎的“小电影”幻灯。为了节省开支,他亲自设计了一种便于携带和放映的“地球幻灯机”,请木匠在文化馆制作,然后发往各个大队。让文化馆的艺术干部画幻灯片,宣传科学种田,宣传好人好事,模范人物,承包责任制。有些真人被文化馆拍下来,做成幻灯片,轮流送到大队定期放映。放映过程中,放映员用快板、胡美、蒲剧等说唱形式进行讲解并配合放映,深受群众喜爱。很受欢迎,被群众称为“小电影”。受到了地区文化局的重视,多次在平陆召开幻灯宣传普及现场会。

农民艺术骨干培训班。为了改变平鲁山区农村艺术人才匮乏的落后局面,从1975年开始,文化馆从各公社各大队抽调农民子弟,轮流举办农民艺术骨干培训班(当时叫“农民美术大学”),充分发挥馆内艺术干部的才能,前后培训学员近200人。那些偏远山村的农民和少年,能学到美术专业知识,真的是欣喜若狂。他们在简单艰苦的条件下,以极大的热情和饥渴学习艺术知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们的成果在文化馆展出,尤其是一批生活气息浓厚的农民画,被选送到省会甚至国外展出。这一创举和成就引起了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重视。中央文化部美术司、中国美术馆、省美协等单位的领导,以及四川省美协主席牛文、李初民等多位画家都曾前来参观考察。路平组织的农民美术骨干培训班的事迹还在《全国美术杂志》上发表,这是继陕西户县农民画之后,又一个闻名全国的典型创举。

上世纪70年代,我和运城市文化检查指导组组长杨延德曾去平陆调研农村文化工作。王阿讷主任带领我们步行到县城东部的国源大队。在崎岖的山路上,他走得又快又稳。三人行。我很年轻,但我走得很艰难。中途经过一个山洞前,一个500多岁的老农居然认出了王馆长,热情地打招呼:“王馆长!你是城里人吗?你要去哪里?”让我们谈谈国源旅。老农说:“时候不早了。走之前来我家吃个饭。”不管我们如何婉言拒绝,他坚持要留下来。他把我们迎进山洞,让我们休息喝水,并吩咐妻子给我们做油面。很快,热腾腾、香喷喷的油面就端上来了。晚饭后,我们感到内疚,把从城里带来的一些苹果留给了老农。老农往我们口袋里塞了一把红枣和核桃。这件事让我感受到了平陆山民的善良和真诚,同时也让我对王馆长与农村人民的密切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

毅力,挫折,勇气。

王安忆扎根平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仿佛上天有意考验王安忆的决心,对他的打击和不幸接踵而至。但他是一个坚定的信徒,不要忘记你的主动性。他不屈不挠,越是受挫,越是勇敢。

“文革”初期,他被打成“国民党特务”。受到批评和辱骂后,他被开除并被发配。但他对失去为山区人民服务的机会感到焦虑,对自己的不幸和委屈感到坦然,没有动摇扎根平陆的决心。

1969年夏天,由于长期艰苦工作,身体受到严重损伤,他患上了多发性神经炎。这种病的死亡率在90%以上,即使存活下来,也会造成一个残疾。他以顽强的毅力配合医院的治疗。当他体力基本恢复时,他练习拄着拐杖走路,促进了腿的早日恢复。疗养期间,他坚持清晨早起爬山,有时手脚并用走路爬山。三年后终于扔掉拐杖,基本康复出院。连医护人员都惊叹:“这么重的病能好到这么好,真是奇迹!”

57岁时,他30岁的大儿子突然去世,留下一个年幼的儿媳和两个年幼的孙子。老年丧子让他心痛!死者不能起死回生,生者不能悲凉颓废,不论事业。于是他强忍悲痛,擦干眼泪,继续坚守工作岗位。同志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王主任心里装的是党的文化事业。他真的有一块压不垮、毁不了的硬骨头!”

王安云多次被评为农村文化艺术工作先进工作者,并出席运城、山西省表彰大会。考虑到他的具体情况,一位老领导劝他离开平陆,下山,给他联系了一个比较清闲的工作单位。他很感激老领导的关心,但他决定留在山里。他说:“山里的人需要我,我更爱大山。只要还有一口气,我们就要为山民做贡献!”

平县对外交往和经济发展的幕后功臣

王安忆在担任CPPCC平陆县副主席期间,大力宣传和弘扬地方文化,促进平陆的对外交流,推动平陆的经济发展。他很努力,有计划,也很担心,默默的做了很多工作。

开展文史资料的挖掘和研究。早在1987年,他就花了很大力气,精心编选了《咏禹诗选》(平陆古属禹),收集了历代哲人圣贤传唱的诗歌139首,文章64篇。在平陆历史上,第一次集中出版了歌颂平陆县乡土山川的诗文作品,着实让平陆县内外各界人士大开眼界。这本诗集改变了过去人们对平陆僵化、片面的看法,如封闭、多山、贫穷、落后等。它让人们知道平陆还有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如此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还有如此巨大的发展潜力。山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张天翼称这部诗集和散文集是“我省的一部伟大的文史资料作品”,“将是振兴平陆经济、振奋精神文明、团结各界人士、启迪爱国爱乡情怀的一份贡献”。然后,他博览群书,潜心考证。2008年12月,他出版了《发轫之年》一书,真实全面地介绍了清代台湾省代理知府、审判官的丰功伟绩,以及为台湾省的开发、建设和防务做出突出贡献的著名历史人物平陆(1781-1848)。

大力宣传和弘扬傅说文化。商代山西平陆人傅说是一位深受各族人民尊敬的历史人物。他生来就是奴隶,但他才华横溢,雄心勃勃。他的“板筑”技术(农村俗称“砌墙”)至今仍被广泛使用。被推荐为朋友后,他高瞻远瞩,写下了《三个免责》,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的真知灼见和理念。辅佐武丁皇帝,在位59年,导致了殷商时期“中兴天下”的出现。《史记》等史书记载了傅说的事迹,称他为“圣人”。他比孔子早了七八个世纪,所以可以称为“中国第一圣人”。居住在五湖四海的傅姓人都把傅说尊为创立这个姓氏的祖先。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平陆县上下一心,积极开展活动,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宣传傅说的历史功绩,重修福祥寺,修缮傅说墓,开辟严复公园。王安云不仅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主张和建议,而且付诸实践。经过艰苦的考证和精心的编纂,他出版了《圣人傅说》(中国青年出版社)、《傅说》(吉林文史出版社)两部专著。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书法功力,欣然挥毫,认真抄写《人生三记》。他的墨宝成为送给海外客人的珍贵礼物,从而展示了平陆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了知名度,吸引了世界各地有傅姓的人来朝觐观光,进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1995年初,王安忆在省外侨办找到我,说平陆县准备在4月下旬举行福祥寺落成典礼和傅说诞辰3330周年纪念活动,准备邀请东南亚的傅氏会馆出席,希望我能提供帮助。

我欣然同意,立即向省外办主任荆汇报,并得到了支持。我们利用外事侨务渠道,发传真、打国际长途,直接联系新加坡共和国南洋傅总会会长傅新春先生,向他们传达平陆县活动的各项计划、方案和实施细则。因为新加坡大部分傅姓的人都是早期闽南移民,所以我和他们交流很顺畅。

1995年4月30日至5月2日,福祥寺重建落成仪式暨傅说诞辰3330周年纪念活动在平陆举行。提前赶到运城,会见了傅新春先生亲自带队的新加坡共和国南洋傅总会代表团一行20人,随后如期赴平陆参加会议,并参加祭祖、扫墓等活动。傅新春先生出生于新加坡,当时已经72岁了。他向主人讲述了去平陆祭祖的经历。他说:“根据家谱,我们的祖先傅说住在富县,也就是现在平陆县的圣人河。去平陆寻根寻祖,是我们的夙愿。”在福祥寺,南洋傅会捐款6万元用于傅说遗址的维修。付新春先生还恭恭敬敬地写了四个字:“我们民族之光”。他说,“公爵不仅是我们傅子孙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下次,我们将组织傅家的年轻一代来平陆祭祖。”

1996年5月24日,山西省平陆县举行了大规模纪念商代圣人傅说3331岁生日的活动。这是一项集文化、民俗、旅游、商业为一体的群众性活动。王安忆事先去省城找我帮忙。经过联系,我们成功邀请了印尼泗水傅氏福利基金会代表团参会,我依然亲自参与了带队和接待。印尼泗水傅氏福利基金会成立于1995年。去山西平陆寻根祭祖,是基金会成立后的第一个重大活动。为了顺利完成此次山西之行,基金会派出了五位理事亲自率团。印尼傅姓同胞目睹了傅盛家乡人民为改变落后面貌所做的巨大努力,非常激动,充满了同情。为表示对先辈出生地的热爱和尊重,当场捐款7万港币。其中10,000港元由最年轻的小组成员傅捐赠。他15岁,还在学习。虽然他只会说印尼语,但得知他的“根”在山西平陆,坚持让父母带他把平时积攒的一万港币零花钱捐出来。他的行为深深打动了大家的心,大家都称赞他懂事。他用印尼语对大家说:“我到了平陆以后,才知道我们的祖先公,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个了不起的人。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我想把这份珍贵的感情带回印尼,永远珍藏在心里。我永远不会忘记中国、山西、和平大地,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千方百计促进平陆特产石膏产品的升级和普及。平县盛产优质石膏,洁白如玉,抗拉强度大,凝固快。它获得了1916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金奖。据调查,石膏总储量为6300万吨,不仅是优质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还具有清热解毒的药用价值。制作膏药枕安神降压,促进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一直是王安忆的心愿。他千方百计,任劳任怨,四处奔走,四面八方咨询,从产品加工到包装设计,都一一推敲,精益求精。为了互相学习,商量把平陆石膏系列产品推向市场的问题,他竟然给调回省文联的平陆县文化馆原副主任吴孟林写了近百封信。他幽默地说,我们之间的通信快赶上鲁迅的《两地书》了。如今,平陆县的石膏加工已经成为一个产业。精致美观的平陆膏药枕不仅是具有医疗疗效的工艺品,也是具有科技特色的保健品。在平陆县的对外交往和经济发展中,王安忆是公认的实干家和大英雄。但是在各种公开场合,比如陪同外宾,参加招待会或者媒体采访,人们是看不到他的。这是他一贯的风格:平淡低调,淡泊名利,甘当幕后英雄。南洋同乡会到平陆访问时,傅新春会长曾问我:“你怎么没见过王阿讷先生?”我只好回答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听说他身体不太好。”

司人精神一去不复返。

无论是在文化馆还是在政协,王安云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勇挑重担,处处领先。在他的领导下,所有的同志都投入到工作中,无论多苦多累都没有人抱怨。在生活中,他极其简单。当选政协副主席后,他仍然住在文化中心一间狭小简陋的旧办公室里,用的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县委书记亲自动员他搬到政协的大办公室,儿子也为他准备了一套大套间;他只是拒绝,说住在这里挺好的,联系群众也方便。

王安忆是一个贫穷而快乐的人,没有私心,清正廉明,清正廉洁的态度。公家一点都不便宜,你享受的东西和你自己没关系。

2012年12月,王安云在平陆病逝,享年88岁。

王安忆也是书法家,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密、疏、收、放、趣;稳重中透着活力,刚柔并济,境界崇高;被授予“中国当代老书法家”称号。2004年5月25日,《陕西晚报》开辟了专题版面,以《湘华夏,美德中国王书展》为题进行介绍。他在世时,平陆的组织、团体和个人向他求字,他几乎有求必应,于是“王媞”匾额在县城随处可见。他死后,熟悉的牌匾“王媞”突然消失了。但王安忆对平陆的贡献不会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山西省文联退休干部吴孟林曾长期在王安身边工作。她是他的下属和同事,受到王安父亲和哥哥的照顾。得知王安云逝世的消息,我深感悲痛。他专门题写了《巍巍大山是纪念平陆县文化馆老馆长王阿贵的丰碑》,深情回忆和记录了王阿贵才华横溢、关心干部的感人事迹,以及他为平陆文化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这篇文章发表后,在文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共鸣。

曾在河北廊坊生活并师从王安忆的牛先生,在新浪博客中盛赞王安忆为“平陆文化的奠基人、火种的发起者”,称其“悄然离去,是平陆县的一大损失”。他写了一首诗《悼念一位老师》来表达对他的怀念:“百年奋斗成就百年辉煌。浓墨依旧妩媚,浮名淡然。没有对金钱的爱,只有对桃李的爱。缅师泪走鹤,松柏傲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774.html
上一篇敢于直谏元世祖忽必烈的潞城人
下一篇 从皇华馆到东缉虎营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