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爱煞人”的徐沟背铁棍

“爱煞人”的徐沟背铁棍

代文萍“南庄的火,太谷的灯,徐沟的铁棍爱煞人。”这句流传在山西地区的民谚,画龙点睛地道出了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沟背铁棍艺术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吸纳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

戴文萍

“南庄之火,太谷之灯,徐沟之铁棒,爱恶之人。”这句流传于山西的民间谚语画龙点睛,道出了徐沟背铁棍的艺术魅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沟扛铁棍艺术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吸收了民间手工艺、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戏剧、民间杂技等兄弟艺术形式的艺术特点。每一次精彩的亮相都让国内外游客大开眼界。

“戌沟铁棍”是老百姓习惯的简称,包括“扛杠”和“铁棍”两种形式。直观来说,扛棍子就是一个人拿着一个道具(比如一筐菜,一把伞),站在道具上;好像下面的人拿着道具,上面的人用手。其实下面的人肩膀上有个铁架子,所以叫背棍。铁棒是八个人(或者十六个人)抬着一套场景(比如风景或者庭院)。场景中有几个人(三人以上)吊在凌空上,下面的人扶着上面的人表演。因为它的主要支撑是一根铁棍,所以叫铁棍。由于背棍是由铁棍演变而来,而且在表演中大多是混在一起的,所以一般被百姓称为背铁棍。

徐沟背铁棒的起源与演变

作为一种民间活动,徐沟背铁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1162-1189)。靠天吃饭的农民特别渴望下雨。每次大旱,他们都去寺庙祈雨。偶尔下雨时,他们会游行以示感谢。在养神的那一天,人们要养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和两个孩子作为处女来侍奉上帝。当时人们称之为“养亭”,也就是铁棒的前身。

明朝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徐沟旱灾严重,秧苗枯萎,人心惶惶,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十旧社会”出面带领群众求神求雨。在许愿后感谢上帝的仪式中,为了显示隆重,受童男童女原有的抬阁形式启发,经过精心设计,安装并演示了“凤凰拉车、龙打伞”、“桃花会”、“灵芝三仙”等神话故事,由一个成年人将童男童女扛在肩上,赤脚行走,以示虔诚。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徐沟东南人张连辉(又名张老六)在河南襄城县水寨经商,生意兴隆。为了招揽生意,张连辉曾经带着徐沟的背棍去河南水寨和周家口演出。无论他到哪里,都受到当地人的欢迎。这项活动在当地教授并继续进行。

清同治年间(1862-1874),山东常山人王训祥被任命为胥沟知府。正月十五,他在徐沟看到背棍和铁棍后,兴奋不已,下令各街坊大闹三天,要求各街坊拿出做棍的本事。于是,各路能工巧匠争相献计,用鲜花装饰背棍、铁棒,促进了这一民间艺术的发展,民国刘文炳《徐沟县民间志》说,“徐沟铁棒爱恶人”的谣言当时在晋中已广为流传,书中对徐沟铁棒有详细记载,“举亭, 又叫铁棒,用丽都一面(锦)打扮成少女,绑在铁棒上跳舞,十六、二十四人抬着。 还有背棍,用铁棍绑在壮汉背上,让少女在上面跳舞。”

1925年,徐沟人张将原来的直顶背棍改为带袖手的上中下三节棍,并将原来的方塞改为圆塞,使背棍在行军表演时自动旋转,成为一种新颖有趣的“旋转棍”。“以铁棒制色”堪称可取绝技。他将铁棒参与者与戏曲人物的故事线有机结合,再与精心设计的静物如花鸟、山水、庭院等巧妙融合,体现了戏剧与故事线。观众很难看出人与物之间联系的痕迹。从此,每年的正月十五,就形成了扛铁棒的传统习俗。

徐悲鸿《铁棒》的艺术特色

徐沟背棍、铁棍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气魄恢宏,表现生动美观,色彩装饰精美美观。它以根为单位,每个背铁条呈现一个制作特征,反映一个内容。选自民间故事或舞台剧故事,人物、服饰、道具高度概括成典型的造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故事内容,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它富有诗意,是一门综合性的民间艺术,以其“无声戏剧”、“空舞蹈”、“移动杂技”、“移动雕塑”的艺术特色,为中外人士和观众所称道。

1.无声戏剧。

徐沟北铁棒的表演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或传统戏剧为题材。但不是简单的固定、复制一个故事、传说或戏剧中的某一个场景,而是将整个情节提炼、浓缩、浓缩。通过简洁而关键的道具,概括出具有代表性的场景,配合审美的肢体动作和人物表情进行展示,让人看到这种特定的造型,就能联想到整个故事,以及故事中人物的情感纠葛。

以凤仪阁为例。在话剧舞台上,完成这部戏至少需要三个小时,几个场景,几个演员。凤仪阁背贴上只选取董卓、吕布、貂蝉三个典型人物和太师椅、戟两个道具。持棍者饰董卓,手捧太师椅。他的干儿子吕布骄傲地坐在椅子上,双手持戟。在锋利的戟尖上站着一位美丽优雅的少女——貂蝉。此棍布局奇特,设计巧妙,手法浪漫,生动地勾勒出三者较量的场面,使观众联想到王允设置连环计谋的用意。表演中,由于负重,董太师(持棒者)汗流浃背,步履艰难地慢慢走着,生动地展现了太师的尴尬形象;英俊少年吕布,威严地坐着,抱着心爱的美人貂蝉,得意洋洋,威武不凡。只有站在顶端的貂蝉微微一笑,满面春风,悠然自得,显出一副忠义豪情的曼妙姿态,悠然自得的表情就像是对无耻师爷的一种调侃和嘲讽。这种巧妙的表达,没有歌词,也没有文字。不是一出戏的开头,不是一出戏的结尾,也不是一出戏的特殊场景。而是通过董卓、吕布、貂蝉三个典型人物形象、典型道具、艺术布局,生动地反映出一部剧的主题。

2.在空跳舞。

徐沟背铁棍是一种街舞表演艺术,非常注重动作的舞蹈。它不按剧情生动地表演,而是抽象地跳着表演。背举人员不仅有规范的舞步和表演动作,而且根据其表演内容的不同和棒种的不同,有自己的具体要求。而且在表演过程中,上下协调配合,形成一个整体的表演,给人以美的享受。

比如《桑》中,拄着棍子的人扮演陆秋虎,手里拿着一棵桑树,他的妻子白手里拿着一根树枝,被凌空吊着。故事发生在久别的故乡秋胡。回家的路上,经过桑园,看到一个美女在摘桑树,她就开始玩了。近了,原来是久别的妻子。这场不道德的闹剧让秋胡非常尴尬和无聊,所以他在他的旅程中迈出了坎坷的一步,这反映了秋胡的失落状态。手握树枝,挂在空里的白云环,随着树枝的摇曳,轻盈地载歌载舞,颇为自得,这是背杖舞步的动作所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徐沟背铁条在街头翩翩起舞,袅袅飞扬,宛如女神下凡。这的确是一场迷人而美丽的舞蹈表演。

1982年,山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纂会决定将徐沟《背铁棒》编入全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可见,徐沟北铁棒涵盖了舞蹈词汇和舞步的艺术特色,被称为“舞in 空”是当之无愧的。

3.移动杂技。

徐沟背铁棍的另一个特点是制作棍和五颜六色衣服的神秘。艺术家们在每组故事的设定上别出心裁,采用了奇特神秘的杂技造型艺术手法,丰富了扛铁棒的艺术内涵。

比如《西厢记》铁栏的设置,“文淑书院”的全景就制作在整个铁栏的底盘上。场景中有一座假山,一位学者张生站在假山顶上,手里拿着文房四宝。而莺莺小姐,美丽、温柔、深情,熟练地蹬着一本书,远远看去让人心生牵挂;奇妙的是,红娘这个机智活泼聪明的姑娘,不天不地的挂在张生身边,如同杂技中的“美人挂画”一般惊心动魄。像这样设置媒人,充分体现了一个积极进取、临危不惧的聪明才女形象。张生和莹莹之间的爱情故事取决于足智多谋、勇敢而细心的媒人。正因为如此,一些作者把《西厢记》命名为红娘。徐构的铁棒也把媒人设置在了一个奇特的位置,可见媒人在故事中的重要地位。

背上有“刘奶奶探亲”。刘奶奶提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蔬菜。只有一个莲藕菜横放在筐沿上,而平儿则巧妙的站在莲藕菜一端的尖端,真实又新鲜。看到一个女孩站在新鲜的莲藕上,感觉很神奇。

另外,名为活动的雕塑主要是指徐沟的背铁条,在不违背机械重心的前提下,特别注重追求造型之美,或对称或不对称,以和谐美感为标准。它看起来像一尊雕像,但它给人一种美感。自然大方。

徐沟背铁棒,一开始是一种祭祀活动,发展成今天的民间艺术形式,人人喜爱,久看不厌,人人参加,雅俗共赏。徐沟背铁棒以其奇特的构思、精湛的制作、华丽的服饰、惊险的表演,成为众多社火表演中的一绝,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浓郁的民俗风情。它是民间艺术园林的一朵奇葩,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浓郁的民俗风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780.html
上一篇在历史中寻找中国:一个方法论的对话与思考
下一篇 铭贤学院返晋纪实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