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平遥古城过春节

平遥古城过春节

董培良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了。但史料记载,直到西汉武帝时,才正式诏令把春节作为天下同庆的节日。山西平遥古城的春节,由于这方水土历史悠久,明清两代发达辉煌数百年的平遥商帮,又带回了五湖四海的年文化,汇聚成…

董培亮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但据史书记载,直到西汉武帝时,春节才被正式宣布为一个全世界都庆祝的节日。山西平遥古城春节期间,由于悠久的水土历史,发展了上百年的明清平遥商帮,带回了五湖四海的年俗文化,汇聚成独特的平遥年俗文化。春节期间的祭祀、庆祝和团聚是核心文化内容。

古时候把春节叫做“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天,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国际公历纪年,把公历年的每年第一天称为“元旦”,而保留下来的农历年元旦,因其位于立春前后,改称“春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此俗也一直沿袭未改。在古代,春节被称为“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天。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决定采用国际公历,将每个公历的第一天称为“元旦”,而剩余的农历新年则更名为“春节”,因为它位于立春前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一习俗一直保持不变。

平遥古城的春节祭祀

平遥人的早年过年,和整个过年文化一样,“祭”是最重要的。祭祀分为“神祭祀”和“祖先祭祀”。

向上帝献祭。主要是为了感恩上天和大自然对人的物质馈赠,比如食物,期待来年风调雨顺。祭祀之初,天地山川只是作为抽象的祭神之物。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封建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山川崇拜”转变为“神灵崇拜”。人们还参照现实中的封建社会形态,将神灵社会化、人格化。在祭祀文化的传承中,人们结合自己在生产、生活、工业等方面的需要,对祭祀进行了细化和专门化。,并且长期流传、扎根于寻常百姓家,传承延续至今。平遥民俗中,主要有天地神、家神、灶神、门神、地神、河神、山神、龙神、牛神、马神、张神。随着各种宗教组织的传播,民间祭祀中增加了新的神和偶像,如关老爷、观音菩萨、松滋女神、三官爷、巴东仙人等。也有一些行业神,如泥、木、石匠之于鲁班,戏曲界、文学界的唐,医药界的孙思邈,纺织界的黄道婆,和学校。祭祀神灵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但春节是全方位大祭祀的总动员。根据家庭财富的不同,设立神的偶像的形式也不同。有的神像是金、银、铜、铁制作的,有的是陶土彩塑、木雕、石雕制作的,有的是金漆、木雕在神龛里制作的,有的是彩印的,有的是水墨画的,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红黄纸写下牌位“XX大师的神位”。真的是“尊神如在,不敬不怪。”在各家各户经营祭神活动的主要是妇女和老人。届时屋内外灯火通明,供品琳琅满目。人们会点蜡烛焚香磕头三次,气氛庄严肃穆。春节,除夕夜立神。烧香后放炮,称为“接神”。正月初六早晨,鸣炮送神。它非常虔诚,讲究“诚即灵”。

祭祖在过年的时候也是隆重的,为了感谢祖先的保佑,希望家庭兴旺,香火延续。族长或父母负责他们的事务。明代的多次大规模移民,使人们更加注重家族纽带的联系和区分,普通百姓的家庭也竞相修建祠堂,延续族谱,刻画神灵。每年春节,祠堂祭祖是重头戏。全村男性后代都要进祠堂祭祖,分散在外地的后代都要想办法回老家祭祖。从除夕到正月初六,祠堂里灯火辉煌,香烟缭绕,鼓乐喧天,车水马龙。那些有官衔和功名的人更是会回乡,光宗耀祖,好不热闹。记得小时候,每年春节,我都要赶在早上太阳升起之前赶到祠堂祭拜。按照流行的传统,祭拜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祖先的神灵属于阴,太阳升起阴就去了,所以祖先的灵魂退去,不能祭拜。各家的祖先祭祀都是为了考验祖先的神或像。在除夕夜,人们会在神的面前献上一个花包“马蹄”和其他糖果。农历六月初六早饭后,鸣枪送神。从初一开始,每顿饭都要在主面前拜一拜,才可以吃饭。第一天唯一的饺子,只在第五天中午用新的替换旧的。燃烛焚香,祭拜礼仪与宗族祭祀相同。

家谱是神圣而神秘的家族档案,平时不允许任何人看。只有在春节的时候,各族才记下过去一年出生的男性后代的名字,并要求全家推选的管理人展开家谱,将新后代的名字记在父亲的名下。这是一年中唯一的机会。通常情况下,谁要是私自看家谱,都有严格的家规。

每户祭祖时,还需要每户在祠堂的空箱内记录一年内死亡十二岁以上成员的姓名,包括颜氏家族。家里生的女孩叫“田口”,所以不进家谱,嫁出去的媳妇也不准有家谱。只有在她死后,而且是媒嫁而非妾,才能记录在丈夫名字的那一面。如果她丈夫没死,她可以在丈夫死后同时想起人。上帝一年才灌一次,还得等下一年。宗族内有初中或高中秀才,宗族祠堂内铸有带水桶的高大铸铁旗杆,以示荣耀,激励后人。

由于十年文革的破坏,在“家族亲戚不如阶级亲戚”的“革命”口号下,村里的宗族祠堂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部分的族谱和神位都被放火烧毁。贫下中农的神主箱很多,但是阶级成分不好或者祖上历史上有“问题”的,为了表现出明确的阶级路线,不得不忍痛烧毁。

改革开放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风尚又兴旺起来,农村许多姓氏家族整修祠堂,整理家谱,重描神则,使“奉先思孝”“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慎终追远”等传统美德重新得以传承,增加了民族、家族的亲情凝聚力。改革开放后,官民和谐,国富民安,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重新焕发生机。许多农村姓氏家庭修缮了祠堂,整理了家谱,重新记述了神的道理,使“敬孝”、“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慎终追远”等传统美德得以再次传承,增加了家庭凝聚力。

春节前,吉祥的气氛越来越浓。

每年腊月初一,平遥古城家家户户都吃爆米花,初八吃五谷杂粮煮的腊八粥。之后过年的气氛逐渐浓厚。传说在古代,农历十二月初八被称为“腊祭”。在这一天,为了庆祝全年的丰收,人们会崇拜一群主宰农耕的神“八蜡神”,献上腊八粥作为感谢,恳求他们继续保佑来年丰收。这种习俗代代相传。东汉末年永平十年(67年),佛教传入中国,相传这一天是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为道之日,腊八祭祀增添新意。淳朴的中国人对各种宗教都是实用的,安慰的,对教派的划分总是不屑一顾。我们的祖先把这一天作为“腊祭”日,谁爱坐车,谁就要搭车,所以排除水。反正吃腊八粥最实惠。

腊月二十三,有些地方叫“小年”,因临近过年而得名。平遥传说,这天晚上,灶神会升天,向玉帝报告他所居住的住户的善恶表现。为了让灶神“说好话从天而降,回宫求好运”,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用“糖瓜”祭拜灶神,让他感到香甜,糊上嘴巴。而孩子们,却没有等蜡烛燃尽,就把香瓜给灶王爷吃了,不管他在天上说什么!这也是一种乐趣。腊月二十四,家家户户翻箱倒柜,翻箱倒柜,是一年中搞卫生最彻底的一天。平遥有句古话:“腊月二十四,厨房的老爷爷打理一切,打扫家具。”之后,孩子们掰着小手指,数着过年还剩几天。他们高兴得睡不着觉。大人忙,开心。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是过年的决定性阶段。人们似乎有没完没了的工作要做,而最难的是女人。制作各种食物是主要内容。民以食为天,这是真的!看来早期说的“饮食文化为主文化”是对的。首先,大规模蒸面条和馒头是第一要务。花馍在春节放在神像前,如“枣山”、“枣花”、“马蹄蹄”放在神像前,象征吉祥如意,如“如意”、“蟾蟾吹笙”、“蛤蟆抱砖”、“鱼搜莲”等。这些花包子不仅用于祭祀,还可以标记家庭主妇在亲友交流中的面签技巧。馒头是中国新年的主食。平遥人在每个馒头上都放上苏丹红点,以示喜庆,但祭祖用的馒头没有红顶。人们还想榨油花、油饼,油饼与“高”谐音。过年吃蛋糕,期望一年比一年强,一步一步越爬越高。

地处晋中的平遥,历来以种植玉米、高粱为主,所以家家户户过年都要站着“炒黄”,成了过年的辅食。细玉米粉和一些小米粉混合在一起做成面团。在黄炸的具体上,先抹点油,把一勺面糊倒进去,烤成一面薄一面厚的饼,再折成有中轴线的半圆饼形状。做面团的时候可以加点白糖。吃起来甜甜的,效果更好。但是一般家庭买不起白糖,就用糖精代替。人们也用小麦粉磨好后的黑面,裹上红豆沙,蒸成豆包。我们还需要为没有读完13年级的孩子蒸“围栏”,庆祝他们的成长和繁荣。

年前,每家每户都要进城或聚集购买年货。猪肉和羊肉被用来做饺子馅或炒肉丁,碗菜,烹饪蔬菜等。买佛香,红烛,煤油,红纸写对联,剪窗花,彩麻纸挂“宝纸”。鞭炮是家家必不可少的,但是早些年鞭炮都是双踢小鞭子,现在几乎都是烟花。

年夜饭也叫年夜饭,平遥方言叫“年夜饭”。院子打扫干净后,放鞭炮,贴春联。传说在五代十国以前,每逢过年,全国各地都会挂起桃木牌,称为桃符。古代人认为桃木可以辟邪,所以就用了。但到了五代,西蜀统治者孟尝君博学多才,亲笔写了一句对联:“新年余庆,节日长春。”符涛板书以其新颖的形式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并逐渐普及。因其对联而被称为“对联”或“春联”。

“宝纸”传说源于北宋时期,北宋经济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发达的时期,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当时世界各国经济总量之和。经济发达使人们的文化需求高涨,节日庆典更加隆重。封建时代的正黄色为皇家专用色,民间禁用。红色可做五品以上官服服饰颜色,为进一步标志官民同乐,普天同庆,朝廷诏令民间可放宽色彩使用,宝纸色彩顺序为黄、红、绿、桂,黄代表皇家,红代表官家,绿代表读书人,桂代表庶民百姓。人们把彩纸依次书写上四字趋吉贺语,加上彩纸花旗三角腿,悬挂门前,随风飘扬,一片普天同庆的气象,此俗现在平遥古城传承不衰。“宝纸”传说起源于北宋,当时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最发达的时期,其经济总量相当于当时世界所有国家的总和。经济发展使人们的文化需求激增,节日更加隆重。在封建时代,黄色是皇家的颜色,为人民所禁止。红色可以作为五种以上官服的颜色。为了进一步标志官民幸福,普天同庆,朝廷颁布法令,人民可以放宽颜色的使用。纸张的颜色顺序是黄色、红色、绿色和肉桂色。黄色代表皇室,红色代表官家,绿色代表秀才,肉桂代表庶民。人们依次写下四个大字的彩纸,加上花旗三角腿的彩纸,挂在门前,迎风飘扬,是普天同庆的气象。这个习俗现在在平遥古城流传下来。

但如果年内有家人去世,春联就有了仪式制度。第一年春联会贴灰色背景,第二年蓝色背景,第三年红色对联肆无忌惮。

富人街的大门外绑着五颜六色的牌楼,院内铺着炭块,点起“旺火”。普通人在院子里放一个炭块,象征着对财源广进的期待。姑娘媳妇们通过剪红纸窗花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常见的如“喜鹊登梅花”、“麒麟送子”、“三颗星灿烂”、“连生娃”、“六合宋铜”、“寒中三友”等图案,以及一些零星的花鸟走兽等图案,过年时都贴在窗户上。他们不仅喜气洋洋,而且还被观众称赞其精湛的工艺。

除夕是春节高潮的开始标志。早些年,没有收音机,也没有电视。一家人,一年到头难得聚在一起,围着饺子坐着,听老人们讲故事,从家里回来的人讲故事。之后,他们依次换上新衣服洗澡,兴奋的孩子们渐渐安静地睡着了。大人们熬夜过年,没有完成休闲活动的孩子们围在一起玩“自我推销”“棋子”等传统游戏。平遥自古就有。

春节期间的庆祝习俗

大年初一的凌晨,迎接春节的鞭炮声由远及近“呜咽”着,此起彼伏。大年初一的凌晨,这个时候往粪场上倒污水是最忌讳的。早些年种地的人要在外院找一小块农家肥,叫做粪场。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粪肥场几乎消失了,年轻人再也看不到那种粪肥场了。学长们说:当姜太公成为神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无处可去,但粪田里没有主,所以他别无选择,只能屈服。当然,这个神怎么能待在粪场那种环境里呢?他经常四处游荡。以他的威望,无论他走到哪里,诸神都会礼貌地走开,让姜太公在一旁坐下来侍候自己。也难怪普通人要建的时候,不知道诸神的地盘在这里哪边,就写“姜太公在此退位”,用姜太公的名义诈骗不知名的神灵借机破土动工。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神有那么蠢吗?只是人可以从心理上平衡自己。除夕夜,各路神仙只会被封在原地,接受人间香火。这时,姜太公只好捏着鼻子,屏住呼吸,在粪地上坐了一夜,明天再从长计议。所以,如果女人大清早把尿和污水倒进粪场,岂不等于公然欺负姜太公?他的各种神必然会来讨伐。怎么会呢?因此,这个习俗禁忌被小心翼翼地传承了下来。好在现在农民不沤粪了,粪场也不存在了。关于姜太公也不知道它被精简到哪里,部署到仙境?这个禁忌不用传下去。大概就是“古往今来多少事,都在一句玩笑话”吧!

大年初一一大早,穿好衣服,第一要务就是去祠堂祭祖。向鲁豫的长辈问好!遇到同行,互相鞠躬,说:“相见恨晚,发财了!”家族祠堂灯火通明,门口有许多雇来的吹鼓手、鼓、簪、唢呐等乐器,演奏着《天帝》、《拜田》、《开门鼓》等喜庆的乐曲。大雄宝殿墙壁上悬挂着巨大的神像,按照“左照右穆”的礼制,将前代祖先画成像一对穿着长袍的夫妇坐在一起,前面有一朵云装饰着木制的主人。过了几代,改成了以眉毛为底的木质主画,再下面变成了长方形网格。另一方面,神按世代排列历代祖先的名字,也让所有的祖先享受祭祀。

在神的面前,砖桌或者桌子是宽大的,摆着各种各样的菜,馒头,小米换米饭,鲜花和贡品。桌子旁边,放着大锡香炉,烛台,香烛。

给祖先磕头后,要给五福的长辈拜年。在长辈客厅的家神神龛上两头敲。

早餐后,太阳已经升起。村里大大小小的人都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聚集在十字路口。他们一边听着年轻人敲锣打鼓,一边互相聊着过去一年的经历,聊着人生感悟,聊着对来年的期待。孩子们在人缝里蹦蹦跳跳,嬉闹嬉戏,这是人们难得的休闲日。下午,有的人互相拜访,有的人聚在一起玩老式的纸牌和骰子。男生玩“铺铜钱”“洗核桃”,女生玩“跳房子”“枕头球”,都玩得很开心,大家都很开心。这一天,家家都讲究不打骂孩子。

正月初二是出门走亲戚的日子。春节期间亲人团聚也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平遥有句话:“亲戚十八家,第一家是公公婆婆”。因此,已婚青年会在这一天去拜祭泰山张越大人和岳母,而未婚青年则会和父母一起去外婆家拜年。

正月初三、初四,平遥人给七大姑八大姨拜年。正月初五,平遥人称为“破五”,这是一个禁忌的日子。通常说,在这一天,召公元帅、招宝天尊、纳真天尊、幸运使者和“五通财神”李石天官会聚在一起,他们会将财富一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当人们旅行时,很难避免金钱的阻碍。所以我把饺子放在家里,等着财神给钱。城里的商人甚至早早开门迎客,一扫宫廷,灯火通明,香烟缭绕,有的甚至请来戏班或票友助兴,唱起中路梆子,一派喜庆气氛。这一天,店主和店主都聚在一起,中午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满族和汉族人办了一次酒席,8月8日,4月4日,他们一改平时的节俭习惯,让朋友们痛痛快快地喝一顿,以告慰大家一年的辛苦,希望来年更加繁荣富裕。

正月初六初七,还是天寒地冻,农民和工匠们都在休息,痒痒的坐在一起打牌。反正管家在封期,没人管。近年来,这种习惯有所不同。上班族,打工者都要上班,生活转向正常。春节气氛“降温”,上学的学生进入了“恶心”的补课阶段。

正月初八是“祭星”日。晚上,天上的星星被献祭。用黄纸折成平板状,上书:“奉九曜星、南龙、北斗星、天下群星之神。”晚上,摆好灯来献祭。先做九块糯米面饼,淋上香油点燃,排成九曜星图案。灯灭香后,焚碑,完事。那天晚上,每个家庭都喝面条茶。

平遥习俗“男怕罗侯,女怕数都”,讲究寿数的九曜星(金、木、水、火、土、太阴、罗侯、数都)每九年轮换一次,直到六十岁以上。男人19岁(虚岁)的时候,就轮到罗侯过星年了。很可能会有一场灾难。因此,更有必要在这一天祭星。有的家庭,比如家里有人犯了罗厚星,每月初八都要祭星,以求平安。但由于早年男尊女卑,《女囚计划首都》却鲜有人问津。平遥的风俗现在已经淡了,但是农村还是很享受的。但是,大多数人买的是小红蜡烛,而不是蛋糕灯。

正月初十,平遥一些人俗称“十不动”。这一天,妇女不工作,一切都很简单,就像妇女解放日一样。但大多数人都把这一天作为“老鼠结婚日”来关注。他们中午吃饺子的时候,会往骨灰盒的角落里扔一些,叫做“盖老鼠洞”。还有人说老鼠是“土家”,不能惹,就结婚。当人们吃饺子时,他们会在上面放几个,希望他们在来年发发慈悲,少咬一口。好像人是最善良的。

正月十三,平遥民俗说这一天是“西方寒鸦粘嘴日”。在屋顶撒些谷物,为寒冷中的西部寒鸦解决问题,祈祷它们在未来的岁月里危害庄稼。这种习俗已经废除多年了。

元宵节,正月十五,意味着这一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元宵节是春节活动的第二个高潮,比春节更热闹。民间元宵节是民间神仙中“天官”的生日,天官是保佑人间的神官。所以,每天无论是皇帝老儿,还是京城的文武百官,或是远在江湖的老百姓,都会兴高采烈地互相问候,接受祝福,称为普天同庆。元宵节从正月十四开始,连续肆虐了三天,十五达到高潮。全县各村、各社区要充分发挥传统优势,各显其忙的看家本领。在村里表演完,再去镇上和邻村,最后在城里露一手。早些年,西郭村最有名的就是背棍亭。亭子里摆满了儿童歌剧,如《火焰驹》、《白蛇传》、《西厢记》、《唐僧取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小城镇的“高街”更有特色。穿着衣服的孩子直接站在大人肩膀上,没有任何防护设施。成本低,简单活泼,但孩子从会直立行走就开始训练,从刚懂事就开始练功夫,练胆量。北村的高跷,南村的灯马,后郭村的花炮,村堡边的杂秧歌,城内苦烟巷的王打击乐家的民乐等等。至今这些优势都是枝繁叶茂,每年元宵节都少不了。如今改革开放后,农村都纷纷富裕起来,组织起来了,BLACKPINK也登场了,更有新意。几年前,大浦村的舞狮引进了南狮的“高柱”和“腾空表演,把当地传统的舞狮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还有龙灯、旱船、烂车、秧歌队、腰鼓队、持棒、女子锣鼓队、行军扇舞、花环舞等等,五彩缤纷,令人流连忘返。

早些年,平遥的灯会在城市的街道上表演,路过一些商家,也经常在现场表演。尤其是高跷队的圆桌、劈叉、下腰等特技表演,惊险刺激,让人汗流浃背。商人感谢喜欢香烟和金钱。放音乐,混秧歌,更是即兴之歌,店家会高高兴兴地掏钱,大家都开心。

元宵节晚上,很多村社都有一个“送孩子”的活动,就是往年的新婚妻子都盼着早点生孩子。家长们年前就报名了,给村里这项活动的发起人交钱,这些人年前就买了“彩泥娃娃”。元宵节晚上,村里的业余民间乐队敲锣打鼓,演奏“孟良弓”和“唢呐”。找一个原本已婚,双方都有孩子的男“四正之人”。打扮成“送孩子的”,去各种“送孩子的”。孩子们是最忠实的“粉丝”队伍,挨家挨户打,看热闹。在每个院子里,送孩子的人或“送孩子的人”都要唱一首“七字四句”的快乐歌,然后把“孩子”从这个习俗一直到“文革”才被废除,现在已经淡了。

平遥和其他地方一样。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户户都做“元宵”。这种食物先用红糖、青红丝、玫瑰花、核桃仁等混合。成馅,切成方块,放在柳条桶里翻在湿润的软米面上,卷成一团,煮开食用。近年来,南方市场上的速冻汤圆更受欢迎,传统食品“元宵”的销售有点疲软。

正月十五晚上,有的农村还在空的大面积上用绳子绑成“九曲黄河阵”。每层阵的角柱上都有灯和蜡烛,这样人进去少迷路,出来早。妇女和儿童是这项活动的基本参与者。又是一派热闹景象。

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天,各家各户的共同神崇拜也再次达到高潮。屋内外灯火通明,香烟缭绕,祈求各路神仙只保佑全家老安少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是,元宵节只祭神,不祭祖。

元宵节的烟花终于落了地,从热闹中走出来的人们迎来了春节的尾声——加店节,正月二十日叫“小加店”,二十五日叫“老加店”。在这两个晚上,“管沧叶”将被奉献。一些人从收藏品中购买管沧叶的套印木刻肖像,而另一些人则在红纸上写下“上帝对管沧叶的立场”。供奉管沧爷的地方在水瓮盖上,管沧爷贴在水瓮旁边的墙上,为烤面团里有红糖馅的“布袋”点上蜡烛,放上香。老太太磕头拜。谭藏节过后,新年的春节活动就全部结束了。二月二日,龙抬头,新一年的农耕经济活动开始了。

平遥古城春节文化活动的核心是保留古代农耕文化的特色。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产的发展,许多过时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建筑标志将逐渐被取代或消失。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各种传统节日、生活方式、社会伦理道德,必然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异,消失。虽然国家已经把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节假日进行保护,但是要保护起来还是不容易。只有把它们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记录在文化经典里,代代相传,我们的后代才会念念不忘传统民族文化的源头,念念不忘经典的祖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829.html
上一篇晋西北农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学书写
下一篇 那年,陪孔德慧游孔祥熙宅园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