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长征—诗人的皇天后土

长征—诗人的皇天后土

侯继武学者陈晋的大作《独领风骚》,用诗一般的语言生动地解析了毛泽东各个历史时期抒写诗词的心路历程,犹如为我苦思冥想的心绪洞开了一扇窗户,令我豁然开朗。于是有了现在这个标题,因为陈先生的思路正契合了我的欲念,撰写一篇纪念长征的文章乃是我久久的…

侯吴极

学者陈进的代表作《引路》生动地分析了毛泽东用诗歌语言表达各个历史时期诗歌的心路历程,犹如为我沉思的心情打开了一扇窗,使我豁然开朗。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标题,因为陈老师的思路正好契合了我的欲望,写一篇纪念长征的文章是我的夙愿。

陈先生写道:

长征是什么?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征是“大地的红丝带”。

长征是美国作家索尔兹伯尼写的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史诗”。

那么,在作者的构思中,长征就是“诗人的天地”。也可以算是“狗尾巴续貂”吗?

在中外历史上,世界上没有一个诗人和战略家,领导着一个政党和一支衣衫褴褛的军队,在几次自己敌人的围攻中,把自己的生命绑在冰山的前线。

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走来,山总是与山相连,山挨着山。每座山都比另一座高,每座山都比另一座危险。山几乎成了红军官兵的生活伴侣,成了红军官兵最亲密的朋友和“最可恶的敌人”,成了中国革命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了诗人毛泽东的灵感源泉:

山,马在鞍前奔驰。

回头一看,离天三尺三。

山脉,海洋,河流,巨浪。

奔袭,战斗仍在激烈进行。

穿透蓝天的山峰依然完好无损。

天要塌下来,就靠它了。

显然,这三条以山为题的“十六字戒律”,并不是关于某一座具体的山,而是这里的一种泛写,表达了诗人在长征中对各种山的整体感受。诗人感觉到了山的高度,所以他催促马快点越过它。回头一看,他发现那座山离天空只有一点点距离。诗人感受到了这座山的雄伟。在这座山的平视中,这座山仿佛是滚滚波涛在奔腾。这不就是“苍山如海”的形象注解吗?诗人感受到了这座山的险峻,不是一般的巍峨,而是险峻,锋利,锋利得像一把可以刺穿蓝天的利剑。

无论是巍峨壮丽还是险峻险峻,都是诗人马背上的感觉。

诗里没有一个人,但到处都是人。这不就是红军勇往直前的气势,也是中国革命赖以生存的擎天柱!

这座山,在这里,成了跳动的火炬,呼啸的箭头,汹涌的潮水,征服者脚下的里程碑。

一路上,毛泽东经常“在灯前立即哼唱三五句,速记六七行”。诗人的气质,将军的风格,长征的精神,坚定的指挥的气度,几乎同时融进了作者对群山的感知。

据一般统计,自1934年10月长征以来,毛泽东随红军长征,先后翻过20多座大山。著名的有娄山关、紫金山、金笳、砬子山、岷山、昆仑和六盘山。

走过许多山绝不是一次轻松的旅行。在诗人的笔下,虽然对战争、刀光剑影般的山峰不屑一顾,但事实上,每一方在这些自然大山的阻隔面前,永远不会有任何亲近和可爱的感觉。

当红军在皎洁的月光或火把的帮助下,艰难地穿行于明亮的黑夜中时,纠结的岩石或恐怖的悬崖仿佛张着大嘴,企图寻找机会吞噬这支奇怪的队伍,更何况是阻挡追击、比险峰深谷还要凶残的敌兵。

后来,毛泽东在解释《秦怡鹅楼山观》时,曾说过这样的话:“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到对面,光明的前途来到了另一个村庄。下面的文章反映了这种情绪。”这里的“下文”指的是十六字、七律和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三首诗。这些歌都是写山的。

在《毛泽东诗集》收录的67部作品中,有30多首是关于山的诗。他的大部分杰作都是以山为背景的。因为他这一时期的诗大多是在马背上“哼”出来的。人们称他为“马背上的诗人”不无道理。

1935年9月上旬,中央红军无法说服坚持南下的张国焘左路军,毛泽东毅然率领中央红军继续北上。9月12日,中央红军在甘肃俄界改编为陕甘支队,随后突破天险腊子口,胜利翻过了岷山。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1935年9月初,中央红军未能说服坚持南下的张左路军。毛泽东毅然率领中央红军继续北上。9月12日,中央红军在甘肃俄界改编为陕甘支队,随后突破天险腊子口,成功翻越岷山。毛主席诗词“七律与长征”

中央五大革命元老之一的吴回忆说:“翻越岷山那天,天气特别晴朗……我们很快就爬到了岷山山顶。从山顶上,我们眺望山下的田野。牛羊成群,农民在田里辛勤劳作。大家兴高采烈地像潮水般冲下山,到达了大草滩的营地。在回汉人民的热烈欢迎中,我们很快就进村了。”

这正是毛泽东后来所说的“豁然开朗”和“黑暗中的另一个村庄”

翻过岷山后的第三天,也就是1935年9月20日,聂偶然在《山西日报》上读到一条新闻,上面是烧饼,说陕北有刘志丹领导的红军队伍,开辟了一个大的革命根据地。他立即命令记者杨家华把报纸送到毛泽东。因此,毛泽东立即决定去陕北!长征的立足点就这样确定了。

当时的毛泽东警卫员陈昌奉在回忆录中写道:“有一天,我们从甘肃环县出发,走了几十里路。我们一爬上一座光秃秃的小山,就遇到了刘志丹同志送给主席的信使。主席看完信后,站在山顶上对正在休息的部队喊道:‘同志们!我们即将到达陕北苏区!......主席的话还没说完,山坡上立刻欢腾起来。同志们开心地笑着、跳着、拥抱着、欢呼着,有的甚至激动得热泪盈眶。"

红军长征结束了。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诗歌来描述这段艰难而伟大的旅程。不需要雕琢,不需要装饰,只要把红军长征的足迹和千山万水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首诗。这首诗虽然只有56个字,时间跨度只有一年,但它所记录的时间空内涵却是世界历史上最罕见的沉重和遥远。

不怕红军远征,万水千山只当是理所当然。

山满细浪,乌蒙满泥球。

风沙打云崖暖,大渡桥隔铁索寒。

很高兴看到岷山白雪皑皑,绵延数里,我们的战士们越过它,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首《七律长征》不仅描写了“山”,还描写了两条“水”——金沙江和大渡河。长征途中,红军飞越了近20条河流。当熟悉历史的毛泽东选择金沙江和大渡河作为自己的诗歌时,也许有两个难以忘怀的名字闪现在他的脑海里:诸葛亮和石达开。

毛泽东率领红军过金沙江,正好和当年诸葛亮南征的季节相同,所以有“金沙江打云崖暖”的感觉。

说起大渡河,人们自然会想到石达开。就在红军夺取大渡河的70年前,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10多万大军在这里全军覆没。因此,蒋介石的飞机在红军身上投下了“毛泽东将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传单。令毛泽东和红军骄傲的是,石达开的历史在这里没有重演,却演绎了悲壮传奇的经典故事。在这里,“惊天动地,泣鬼神”这几个字已经无法记录这一悲壮的历史事实,也无法描述其残酷与悲惨。因为一路上,红军有爬不完的山,过不完的河,过不完的沼泽草甸,看不到顶的雪峰。

毛泽东向世界公开介绍的第一首诗是他的七律《长征》。可见这首诗在他的诗中有多重要。让青山作证,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诗人毛泽东最长的诗。长征是人类在极端的情况下为生存而奋斗,在绝境中展现精神、精神、气概的悲壮之歌!

如果说七韵长征是一部关于长征的史诗,那么后来写的《念奴娇·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似乎就是这部史诗的永恒见证。

1935年9月,在翻越岷山时,毛泽东凝视着山顶。他看到的第一座雪峰就是传说中的昆仑山。

根据当地人的传说,昆仑山不仅是一座神山,也是唐三藏中的一座火焰山。是孙武空向铁扇公主借了四十九次芭蕉扇。这时候气温才骤然下降,积雪渐渐落在山顶,变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诗人借景作爱,诗中充满了热情。一句华丽的古语脱口而出:

恒空生于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你像三百万条飞翔的白玉龙,划破了苍穹。

夏天河水泛滥,人是鱼是龟。

有谁评论过立功罪?

现在我叫昆仑:没那么高,没那么多雪。

非得倚天拔剑把你砍成三段?切断欧洲,给美国,回归东方。

天下太平,天下凉热。

在毛泽东的笔下,尘世之外的蛮荒昆仑,变成了一个看尽人间沧桑的历史老人。其实昆仑山本身就是一部凝固的历史。

粗糙的昆仑山,你创造了冬秋春夏,你带着奇妙的谜题流浪。你孕育了多少多彩的生命,你清理了多少动物!可敬可恨的昆仑山,你的冰雪是维系中国、滋养中华民族的命脉,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多少灾难。我该如何评判你的功过?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获得了超越中国革命本身的世界和平的意义,他的诗歌创作第一次出现了国际化的内容。也是从这个词,诗人走向了诗歌的世界。

长征,伴随着群山合奏的节奏,继续起伏。

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率领陕甘支队翻越位于甘肃和宁夏交界处的六盘山,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爬的最后一座山。翻过这座山,就可以进入长征的尾声了。

想象一下,当毛泽东站在六盘山山顶时,他的心情是多么复杂。于是,诗歌涌动,酝酿出一首不朽的诗篇:

天高云淡,南飞雁断。

如果你不去长城,你就不是英雄。你只能走20000英里。

六盘山上峰,红旗滚滚西风。

今日手拿长缨,何时系黑龙?

长征结束时,毛泽东为什么要回去“看南雁”?

也许,他在怀念那些倒在路上的烈士;也许,他还在牵挂着苏区的战友;或许,他期待的是红军的另外两支主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他们还在长征的路上苦苦挣扎;也许,他在回望这一年里征服的山河;也许,他折断了双手,读出了行军的里程。

无论是哪种假设,“王端”这个词都渗透着太浓太重的亲情。同时,一种胜利在望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似乎有充分的信心,恶毒的敌人就在眼前。那么,“黑龙”指的是谁呢?后来,毛泽东专门评论说,“黑龙:蒋介石,不是日本人。因为目前我们要全力对付的是蒋介石,而不是日本。”

六盘山主峰位于宁夏沽源县。新中国成立后,董受宁夏有关部门委托,请毛主席亲笔题词。毛主席欣然接受了。写完后,字尾特别注明:“1961年9月,应宁夏同志要求。”有人把他的手迹送给董时,他附了一封信说:“同志:照指示写六盘山二字。如果觉得有用,请转发给宁夏同志。如果没有,可以再写一遍。”它表现了毛泽东对那段难忘时光的怀念。事实上,两万五千里的山川,在毛泽东的作品中,早已成为诗人自身生活的纪实,也是毛泽东职业生涯的纽带。

走下六盘山后,毛泽东对身边的战友说:“从江西开始,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现在我们将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那是我们的基地,我们的家。”

我回家了。长征结束了。这样惊心动魄的旅程,总该给世界留下点什么吧。

毛泽东用这种口吻阐述了长征的意义:

“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现在,历史上有过像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它在十一个省撒下了许多种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一定会硕果累累。”

这就是长征。红军战士靠野菜和皮带充饥。沼泽吞没了他们的身体,积雪将他们凝结成永恒。这就是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它需要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围困,跨越雪山草地的障碍,忍受饥寒交迫,克服党内分裂的危机。三军会师时,红军兵力仅剩不到3万,不到红军巅峰时期的十分之一。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毛泽东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如潮水般涌来,从1934年10月到1935年底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口气写了七八首之多。人们称之为“长征和秦晋高原的绝唱”。

让很多人纳闷的是,1937年到1947年在延安相对稳定生活的10年间,毛泽东留下了一份上百万字的手稿,却只写了一首诗,是悼念战死沙场的国民党军队抗日将领戴安澜的五律。这不禁让人感受到长征的神奇和不可思议。10年来,毛泽东似乎面对着办公桌、会议、电信、文件,或者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和会面。阳光照进延安的窑洞,不时传来士兵的歌声和村民的笑声。

没有险关,没有急流,没有马蹄声,没有硝烟,没有追兵。耳边没有枪炮声,身边没有鲜血,似乎缺少了空之间酝酿诗意、突破想象的动力。莫斯科的两个儿子写道,他们想读父亲的新诗。毛泽东回信说:“安迎让我写诗,我却一点诗趣都没有,写不出来。”

作为“马背诗人”的岁月似乎已经过去,但毛泽东如何结束他的马背诗歌呢?

事情往往是环境所迫。在长征的条件下,艰苦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极限和想象。而毛泽东的红军战士,如果不努力突破重围,为自己的生命而战,就一定会灭亡。在绝境中,唯一的选择就是生存!然后就生出了无限顽强的求生欲望和战胜一切甚至超脱的能力。于是,所有的艰辛,雪山草地,霜降雷霆,顽固派的追击拦截,一切在他们面前都变得不在话下。于是,红军战士“咬定青山不放松,东南西北风吹”的性格,成了那些前来围堵的“豆腐兵”难以逾越的铜墙铁壁。所以诗人在generate的绝境中的创作激情异常特别,不可思议。那种即使穷也能坚持下去;即使天冷,它也能抵抗;迷人的,不屈的,山野为首的,站在陡峭的悬崖上,强烈的霜风和强烈的风暴,仍然平静,无畏,不屈不挠的气质在诗人的心中。因此,产生激情的诗歌是必然的......................................................................................................................................................................

事实上,驻扎在延安只是毛泽东对骑马岁月的暂时告别。他还是会用枪来表达对将军的好感,用笔来表达对作家的好感,期待文治武功的辉煌。

这是多么耐人寻味啊!也许这就是一代天骄的眼光,也是一个统领千军万马的统帅的胸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850.html
上一篇太原地区的文庙建筑
下一篇 祖国的事,总让翁一鸣牵挂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