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近现代书斋文化的特征

近现代书斋文化的特征

王明洪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掠夺中国的步伐,有识之士则在黑暗中探索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道路。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近代文化一直在挫折与奋斗中缓…

王明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艰难时期。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加快了瓜分掠夺中国的步伐,而有识之士则在黑暗中探索振兴中华、救国救民的道路。也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化在挫折和挣扎中慢慢得到延续。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高潮冲破了封建文化的枷锁。从此,中国现代文化进入了一个崇尚科学和民主的新时期,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爱国爱民、追求真理的精神面貌。

鸦片战争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奋起反抗濒危的祖国。他们要么生气勃勃,浴血奋战以抵抗外国势力的入侵。虽然战败后他们住在自习室,但他们仍然把心思放在祖国的安全上。或者出国寻求真相,以此唤醒沉睡的中华民族。回国后,他们有的在书房写下催人奋进的文字,有的利用书房从事革命活动,为民族解放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现代诗人邱,自幼在台湾长大,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觊觎台湾省,但清政府腐败无能。邱为了解困,毅然毁家,组织起义军,抗敌保台。日军入侵台湾省时,他率领起义军阻击敌人,但因寡不敌众而战败。回到大陆后,他将住所命名为“阅台精舍”,并在里面写了2000多首诗,其中大部分是怀乡之作。他临死前说:“葬必东,吾不忘台湾省。”现代作家郁达夫留学日本回国后,曾在杭州浦昌巷官巷修建了“风雨草堂”。草堂是三间普通的平房,挂着郁达夫写的对联:“烽火遍地,秀才何处逃秦?”转过月亮门,有两个小厨房,是余聚友写字的地方。据当年与郁达夫关系密切的黄先生在《风雨草堂的故事》中说:“秦王称王不到十年,风雨血雨,明的暗的,一年一月,一天一小时,一刻不停!为了不忘记这历史上罕见的‘风雨’,我把它冠在我鲁之上。”当时是蒋介石“四·一二”政变十周年。相比那副对联,其意义不言而喻。

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回到日本后住在广州太康路附近。他把自己的公寓命名为“看云塔”。云本是文人雅士之举,陈独秀却以此为幌子从事革命活动。他在《拨云见日》中会见各界人士,广泛宣传马列主义。他还会见了苏俄远东局的柏林等人,在这里指导中国革命,并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其他如谭嗣同、徐悲鸿、杜、陈望道等。,或以斋戒为名表达思想,或以学习为没有硝烟的战场,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成为先进知识分子的楷模。

二是体现了一部分热爱书画、不忘传统的知识分子的高雅品位。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中国国门打开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汹涌而来,强烈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堤岸。然而,一些知识分子不为所动。他们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倾其所有,保护和收藏各种文化典籍、历代书画和其他艺术作品,为继承和繁荣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瞿是中国近代四大藏书家之一,通鉴楼是由瞿历经四代人建成的中国近代著名图书馆。这座书楼由屈的曾祖父屈创建,取名“田豫斋”,其子屈邕承父业。除了收藏书籍,还接触了石头和石头。因为他拥有一架古老的铁钢琴和一把青铜剑,他将书房改名为“秦铁铜剑楼”。他曾写下“遥望江南”一词来形容自己的学习生活:“我爱我家,却藏弃一楼的书。玉牙签颇自验,铁琴铜剑亦存,似仙府。”到屈时,藏书已超过10万册,仅宋元时期的善本就有200多种。其他校本部不胜枚举,在吴中颇有名气。解放后,屈的后人把所有的善本都捐给了国家,然后归还给了北京图书馆。

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爱好碑刻书法,注重收藏古代石碑。有一年,他在关中得到了七篇魏碑墓志铭,都是夫妻墓志铭。他印象深刻,便将书房命名为“鸳鸯七只斋”。在学习中,他学习了郑碑、石门铭等碑刻,从中汲取精华,丰富草书技法,形成了他旷达、豪放、刚劲的艺术风格。曾撰写《元阳启智斋图书目录》。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也非常热爱丹青艺术。有一次,他得了扬州八怪之一金农手绘的《扫饭和尚》,非常珍惜。不久,他要付钱买金农写的《梅花诗屋》这本书,于是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梅花诗屋”。他在书房的墙上挂了一本书和一幅画,日日夜夜研究,细细品味。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绘画和表演艺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梅兰芳把书房命名为“梅花书屋”还有一个原因,因为他热爱梅花的崇高志向,鼓励自己,抒发情怀。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梅兰芳从香港回到上海定居。他上门答谢客人,不参加任何演出。次年,汪伪首领朱民义请他带领京剧团赴南京、长春、日本演出,梅兰芳当面拒绝。为了避免纠缠,他给自己打了三针伤寒,以至于体温升到了42度,日伪头目只好作罢。日本战败后,他喜欢以“春讯”为题,写下“梅花图”,挂在“梅花书店”,以示前方的曙光;他的爱国精神和远大抱负深受人们的赞扬。可见,这些知识分子学习的变化也与社会形势有关,并带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第三,它显示了当时知识分子的毅力和好学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文化。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漂洋过海追求真理,一些知识分子潜心研究,保持了文人的品格和气节。十年寒窗,终于成为一代文人。

现代学者廖平年轻的时候,家里很穷,几个兄弟没钱上学,只好跟着父亲做生意。一天,廖平在黑板上写下了“我想学习”的字样,他的父亲知道他想学习后,答应送他去学校。按照当时的规定,进了学校就要交“学费”。就算家里穷,也要有相当的天赋才能进学校。苦于无礼,廖平在河里抓了三条鱼留作纪念,这是他入学的夙愿。他的书房取名“三育堂”。进入学校后,廖平努力学习,经常爱不释手。有一次,他在家吃玉米,红糖帮他吃。他看书看得入神,把身旁砚台里的墨水误认为是红糖,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家里人看到了,又好气又好笑,问他味道如何。他回答:“好吃又甜。”成年后受张之洞影响,廖平对经学越来越好奇,著有《劝经学四变》、《六变》等60余种书籍。

作家许地山去燕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正好是五四运动前夕。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据周在《缅怀许地山》中介绍,当时“宿舍里堆满了书,晚上他把灯涂黑,只留一个缝隙,看书写字到深夜。”而这个房间的标题是“面壁书房”,意思是你看书要看起来专注,没有双重目的。许地山在他的《东方牛津书虫闲话》一书中说:“书虫真是没用的东西,但读书到死是我的荣幸。如果我的财力和事业允许,我愿意在牛津做一辈子书呆子。我年轻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为书虫而活。自从我断了笔,二十五年来我都没有改变过我的想法。”

现代教育家陈垣有一间书房,名叫李云书店。其父名田,本名,陈渊斋名,意在继承其父遗志,勉励其节操。陈垣在自习室学习了六七十年。他日复一日地努力工作,从不懈怠。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他每天都是四点起床。洗漱后,他读书写字。午饭后,他只是在椅子上休息了一会儿,然后继续学习。他在李云书店完成了200多部专著和论文,共计300多万字,其中8部专著被命名为《李云书店丛书》。他在元代史、中西交流史、中国宗教史、目录学、文献学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由此可见,自习室不仅是文人雅士追求高雅、追求学问、求新求异的避风港,也是这些知识分子在动荡的世界里寄托理想抱负、避乱求安的宝地。在平凡的学习中,展现了不平凡的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书香气息,充满了知性的灵性和反思。

(编辑外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9866.html
上一篇陈景润与“1+2”
下一篇 浅谈我国古建筑的彩绘艺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