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从诗的可译性视角解读英译诗

从诗的可译性视角解读英译诗

摘要:在文学界和翻译界,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激烈的争议。本文以具体的英译诗和原作进行对比解析,指出诗歌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的关系,并针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关键词:诗歌  翻译  可译…

摘要:在文学和翻译界,关于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本文对具体的英译诗歌与原著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并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精髓,传递着这个国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包含了大量具体而独特的意象,是一种以简洁的语言意象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抒情语言。在诗歌翻译的具体实践中,一直存在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在评价英诗的过程中,作者得出结论:诗歌总体上是可译的。虽然不能做到100%的“等价”,但至少是相对意义上的“等价”。译者要能欣赏原诗的美,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新的语言进行再创造,并努力“求相似”。

第一,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

“可译性限度是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涉及到各种语言的共同应用原则,以及原语和译语之间翻译的具体方法”。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匠但丁更早就质疑诗歌的可译性。他认为“任何音乐性和谐的作品,如果不破坏其全部美好和谐的感情,就不可能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此后,一些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可译性的问题,尤其是诗歌的可译性。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干脆地说:“一首诗一旦被翻译,原诗就失去了。”

然而,本文认为诗歌翻译是可能的,而且总的来说,诗歌是可译的。世界上大多数读者通过翻译来了解不同语言和民族的诗歌。如果它是不可译的,不同语言和国籍的读者和作者将无法交流。诗歌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不同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人类相同的文化行为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这为诗歌的可译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有学者认为诗歌本质上具有一定的可译性。从世界文学史上无数的例子可以看出,每个民族的诗人和他们的译者都已经翻译了一些所谓的“不可译”的诗歌。如果没有古今中外的学者,从各种古体难懂的原文中介绍这些文学瑰宝,那我们就要看大量充斥着奇奇怪怪东西的文献了。只要诗歌创作活动不会停止,诗歌翻译活动就会继续。

第二,诗歌可译性限度的分析。

一个

辽河

广泛的

出租车

土地

陆地

你是公平公正的。

鲜嫩

青草

花卉和植物

木头

别墅

机动车队

漂浮(在空中)

躲避

出租车

航行

阴影...(“美国”)

A

广阔的

苍天

关于

陆地

你的白色

鲜嫩

青草

别墅

川流不息的汽车

飘动

闪烁的

的阴影

桅杆……

汉字,尤其是汉诗的语言,可以说是极简主义的性格。这两节连一个动词都没有,只有名词短语组合在一起。原诗的诗意美完全是通过“句法”来表现的。虽然你的眼睛看不到真相,但你的想象力可以告诉你无数的形状。这个译本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美国,看到美国幅员辽阔,年轻,富强,朝气蓬勃。作者把每个单词都整齐地放在那里,但没有根据语法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这就像印象派画家把各种染料一点一点地涂抹在布料上,然后让颜色自己融合。作者也让字与字,句与句交融,相映成趣。这样一来,诗歌就变得很难翻译,无法用一种对等语言(目的语)的文本材料来代替另一种语言(源语)的文本材料。比如这首翻译过来的诗,中国读者能看懂,但对英国读者会莫名其妙。翻译就是翻译,比不上原著。再好的译文,理解原文的读者也不可能完全满意。译者苦心设法保留原文的风格和韵味,而不是满足于词分句的通顺,也是一种追求。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信仰”,尽量保住了自己的“外形”。虽然“川流不息的车流/飘飘/波光粼粼/主人的影子……”的形式安排不能像原著那样生动,在视觉上给人一种车水马龙的感觉,但原著的“神”基本传达了。“真”只是诗歌翻译的低标准,“美”才是诗歌翻译的高标准。而“美”与“真”即使有时候难以兼顾,也最好不要完全顾此失彼。那些译作,为了追求独立于原作的美,精心打扮,摆架子,造成“失真”(声学中的术语),更是一种损失。译者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也可以说是诗歌翻译的一种境界。正因为译者并不完全照搬或模仿,而是再现,翻译才有其创造性和艺术魅力。从“有希望”到“可达到”,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是可能的。

像《小船》,一字不漏地写着,经不起翻译。

小船

拖着一串水花...

一个左右。

摇动白线

起皱、折叠

圆圈,圆点...

像一首民谣,萦绕在日月潭。

日月潭,茶香缭绕

小船

拖着我的思绪。

非常深

遥远...(《船》)

小船

拖着一排浪…

一条白线不断延伸

并且左右闪烁

一波又一波,一条又一条曲线

一圈又一圈,一点又一点

像落在日月潭上的民谣

就像日月潭上弥漫的茶香

小船

吸引我的想法

如此深刻

到目前为止……

这首诗就像一朵出水的莲花,又像一块精雕细琢的玉石。它晶莹剔透,光滑透明。文中写浪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如唐代诗人孟郊的“千雪自寒江浪起”。鲁赵霖的《惊涛骇浪,骤雨暗峰》;罗的“波随月明,州为桃花源”。

原诗讲的是镜面般的日月潭下水花渐逝的景象。诗的作者用了两个比喻,把已经远去的小船和已经消失在湖中的浪痕留在心里。诗中用通感写逐渐消失的浪花“尝起来像民歌/闻起来像茶”。其实这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通感。那个意境能用中文解释吗,更不用说英文了!如果你移除这个符咒,你将移除犁青。“诗的味道,也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在很大程度上有机地融进了诗人写诗时所使用的语言中(罗,1984)”。就像这种自然的诗,它的好处太神秘了。如果硬翻,只会破坏原诗的意境。“比如说,一株五颜六色的灵芝长在像龙爪一样的老松根上。你用眼睛瞥见了它,于是你小心翼翼地把它摘下来,放进你的瓶子里。这太可怕了!从前的瑞彩,从前的瑞彩,而现在,已经变成了干瘪的黑木耳。挠头,你只是担心自己养活自己的方式不对。不然你根本就不该挑。摘下它就是毁了它。“美是不可触摸的,当你伸出手去的时候,它就会被摧毁。”(蒋,,1999)。

翻译很难,尤其是诗歌翻译。在诗歌翻译的危险道路上,译者的命运几乎是九死一生。诗人最好相对看待自己的翻译活动。

从事诗歌翻译的人应该能够意识到,在某些层面、某些侧面,一首诗有“拒绝被译”的内在部分,就像上面举的两个例子。所以,译诗不必“知其所能”,只需“知其所能”。值得称赞的是,译者做到了这一点。

三。结论。

译者应运用多种翻译方法传达原文的真实事物,使译文变得生动、自然、得体,增强译诗的艺术风格和魅力。此外,翻译要准确把握原作的情感波澜,译出诗人胸中的真情实感,译出“诗眼”,使译诗真正做到“形神兼备”。译者还应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使译诗在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和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即使用最好的新语言重新创作一首诗,最忠实的译文也不可能等同于原作。如果译文与原文完全对等,艺术效果就绝对一样,这是不现实的。译者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尽可能地减少它们之间的差异,尽量使它们接近。

参考

[1]包振南。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

[2]蒋,,文军.翻译与批评[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

[3]李青。李青的微笑[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年。

[4]刘·。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6]罗·。翻译理论[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作者简介:白红(1979—),女,汉族,江苏赣榆人,讲师,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对比语言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981.html
上一篇色彩教学方法在中职课堂中的探索与应用
下一篇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改实践探析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