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技术赋能下,教研形态升级成新趋势

技术赋能下,教研形态升级成新趋势

胡小勇 徐欢云在资源赋能、技术赋能、使命赋能的推动下,中小学教师教研形态持续转型发展,其中既有“量”的突变,更有“质”的飞跃。我们能够看到,教师教研在技术途径、组织形式、专业知能方面适时而变,呈现出多样性与创新性的特点。当前,以人工智能、大…

许许

在资源赋能、技术赋能和使命赋能的推动下,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模式不断转型发展,既有“量变”的突变,也有“质变”的飞跃。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和研究在技术途径、组织形式和专业知识方面都在及时变化,呈现出多样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新一代智能技术,让教学和科研“数据驱动、智能化”,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智能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加持。

教育疫情期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53万所,专任教师1732万人,开展了“停课学习”活动,解决了亿万学生在家学习的实际困难。与“停课不停学”相呼应,线上教研、智能教研正在兴起,正在成为教研形式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是因为网上抗疫给中小学教研带来了独特的机遇,也是因为教研形式的转变顺应了互联网教育和智能教育的趋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计划,以教师为本。认清变化,在技术赋能下,教师教研形态的“新”转型在哪里,又将延续到哪里,走向哪里?

教研转型的新动力。

为了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趋势,中小学教师的教研形式不断变革发展,量的突变,质的飞跃。具体来说,是资源赋能、技术赋能和使命赋能推动了这种教研形式的巨大转变。

大量的老师和资源在线,实现了教研形式的转变。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迫使全国中小学教师上网络课,迅速积累了大量大规模的网络教研用户群体。同时,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一线专家团队在疫情期间开放共享或紧急建设了庞大的教学科研资源库。比如,教育部基于“一个老师、一个精品课、一个班一个老师”的优质资源,开通了国家网络云课堂;上海统筹资源推出“自下而上网络课程”;广东省推出“广东课堂”;中国教师培训网提供2万余门在线专题课程,通过在线云教研服务支持教师开展常态化的“在线视频集体备课”活动,为200多万名教师提供在线培训支持;截至2020年9月18日,浙江之江教育平台已汇聚934家知名在线教师工作室,吸纳教师超过37万人,资源总量超过400万,学科学习1.8万次,访问量超过2亿次;华南师范大学推出“学教在线”系列公益课程抗击疫情。各级各类教师累计达到近11万人。

该技术可信可靠,能够实现教学和研究形式的转变。5G高速公路具有宽带宽、高可靠、低延迟、大连接的优势。新一代智能科技具有万物互联、智能感知、深度学习等功能。这些前沿、先进的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教研的在线化、智能化技术服务能力,为教研形式的大规模变革提供了动能。比如疫情期间,涌现了钉钉、腾讯大会、CCtalk等一批通用直播平台。它们对教研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具有准入门槛低、操作简单、易获取、开放共享度高的优势,有效改善了正常教研参与受限、体验差、应用承载能力有限的技术难点,利用碎片化时间满足了教师在移动环境下参与在线互动研讨、在线听课评课、远程教辅的需求。同时,为了满足更高的教研需求,以个性化、精准化、数据驱动为特征的智能教研平台陆续得到应用,提升了教师智能教研的质量。

提升教学质量的使命感,赋能教研形态的变革。高水平的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保证。因此,通过优化教研质量提高教师水平是教研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种基于使命感的驱动力,典型地体现在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关于促进教学科研发展的政策文件中。例如,《国家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教师班’、‘名校网络班’、‘信使班’等新型教研模式的探索和推广”。2018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素质,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有机融合,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教育部关于实施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强调,运用新一代互联网和新兴智能技术,推动教研新发展。

在线教研发展的新内涵

互联网具有开放共享、跨越时间空和扩大教育服务供给的优势。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提出探索通过互联网提供教育服务的新方式。近年来,“互联网+”的概念也进入教师教育领域,带动了教研形式的变革,使新时代的教研内涵焕发出新气象。

技术途径,辞旧迎新。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不断支撑着教师教研方式的更新,经历了基于文本交互的博客教研、基于在线实践社区的社区教研、互联智能技术支撑的互联网教研,呈现出创新发展的特征。疫情施加的极大压力,迎来了新时代在线教研大规模实践的独特机遇。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如5G网络支持的云高清音视频技术,可提供实时性好、交互性强、感知度高的教研参与体验;轻量级在线直播平台、自媒体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等技术降低了教研的参与门槛,迅速扩大了教研参与者的规模;数字移动终端、智能录播系统、数字听评工具、数字人像决策工具等。,帮助教师实现人机协同、数据驱动的精准教研,打破传统博客文字教研实时性差、交互效果差、教研效率低的束缚,以及基于固定网络终端的视频教研技术,实现新时代大规模在线教研应用。

组织形式,推陈出新。与传统教研不同,网络教研在技术途径、教研形式、机制和方法等诸多方面都有所变革和创新。受疫情助推,互联网思维将更快融入教研生态,教研组织将呈现多样性。比如视频直播教研,远程协同教研,线上线下混合教研,各种新型教研活动竞相展开。“草根网络名人式”和“名师明星式”教研机构云集云端——积极拥抱新技术,在互联网领域抱团取暖、共谋发展的“草根”教研团队;充分发挥“名师效应”的网络名师工作室,强师带弱,达到跨区域指导、精准帮扶的教研实践效果。

专业知识,学古为今用。在线教研要求教师全面刷新专业知识和教研技能。这种新知识迫切需要基于新场景的在线教研知识、策略、方法和工具的专业指导,以帮助一线教师掌握在线教研的实践知识,迎接在线教研知识和能力结构的新挑战。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迫使老师们进行了一次在线技能的大扫盲和角色重置。教师刷了三观,增长了知识技能,打破了面对面教研的惯性,初步掌握了教研新技术,基本形成了适合线上环境的实用教研技能,以应对常态化线上教研的新挑战。

教研智能化升级的新方向

线上教研,为促进教研资源共享和教师智力资源流通,提供了资源共享连接器和服务规模倍增器的功能。然而,面对新时代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更高要求,教研形式的转变不仅需要实现大规模的连接和拓展,更需要向个性化、精准化、质量化方向发展,从而推动教师水平整体的跨越式发展。目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核心的智能技术,作为迄今为止最具革命性的前沿技术,呈现出群体智能开放、深度学习、智能决策的特点,使教学和科研“数据驱动、智能养眼”,为实现大规模、个性化的智能教研提供了加持。

营造高度沉浸式的教研环境,提升教研的参与感体验。人工智能技术与互联网手段的融合,有利于通过语音识别、人脸识别、行为识别、脑机接口、可穿戴设备、虚拟仿真沉浸系统等手段,提高信息化教研的交互性、临场感和可操作性,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

附带采集教研状态数据,教师用户画像。大数据技术的支持,将教师的教研过程“数字化”。通过网页抓取、富媒体、感知技术,采集高密度多源数据,对教师特征数据、教研心理数据、社交数据、教研行为数据、教研成果数据进行综合聚类分析,实现全息精准的教师画像。

智能关联应用场景,实现精准高效的教研服务。高效的教研服务包括:对比教师个体画像,促进教师自身认知和专业发展;整合教师群体画像特征,驱动教育管理者进行循证管理;关联教研资源,为教师推荐适配的教研资源;携带学生画像,支持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

如果这一天是新的,这一天是新的,这一天是新的。以教促教,以教促研,是教育教学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实现我国教育强国的基本保障措施。为了实现新时代“教育公平与素质”的发展目标,化疫情危机为发展契机,以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开展教研,培养新时代的好教师,教研形式的变革正当其时。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者许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博士生)

编辑: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8797.html
上一篇奔走在乡村教育路上的“化缘校长”
下一篇 休闲教育,大众化与专业化相辅相成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