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关注疫情中被标签化对待的群体

关注疫情中被标签化对待的群体

严文华疫情面前,人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疫情本身,还有在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人性弱点——恐惧、愤怒、懦弱、无助……此时,人与人之间冲突的频繁和激烈程度远甚于平时,而在疫情过程中或疫情结束后,一些群体可能会被标签化,被另眼相待,这会加剧群体之间的冲突…

闫文华

在疫情面前,人们要面对的不仅是疫情本身,还有疫情中暴露出来的人性弱点——恐惧、愤怒、懦弱、无助...此时,人与人之间冲突的频率和强度远远大于平时,而在疫情期间或之后,一些群体可能会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受到不同的对待,这会加剧群体之间的冲突。

被标记的人

谁可能被标记?任何群体都可能被贴上标签,比如来自疫区的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人,接触过病人的人,去过疫区的人,转发过各种信息的人等等。这些标签本来是为了识别群体,但很可能这些群体会被固化、被分化,或者被歧视、被贬低。比如“疫区的人都是危险的坏人”,或者拔高理想化。“疫区的人是英雄,是好人”。被歧视还是被宣传,取决于疫情的发展,人们付出的代价,媒体的宣传导向,个人的感受。如果疫情严重,代价高昂,人们的恐惧和愤怒就会指向一些被贴上标签的群体。

常见的认知偏差

所有理性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身处疫区并不是有关人员的过错,得到新型冠状病毒也不是人们做错了什么。病毒的入侵与人群难以区分。但由于人们的各种认知偏差和心理防御机制,有意无意地形成了一些偏见和歧视。

偏差是每个人都有的“眼镜”。它从出生就在我们的鼻梁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稳定。同时,人们也有更多的机会意识到,不能用两只眼睛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信息,用两只耳朵得到所有的真相,会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是偏颇的、狭隘的、有限的。

疫情是一个特殊时期,飞来飞去的言论可能会强化或刺激一些偏见。也测试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自己戴着“有偏见的眼镜”,从而摘下“有偏见的眼镜”,看到真实的世界。

“来自疫区的人是危险的”“感染病毒的人是危险的”“接触过病人的人是危险的”这些话听起来耳熟吗?这是巴纳姆效应的典型表现。巴纳姆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描述适用于所有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本质上是一种偏见,用高度概括的语句让人失去区分。

如何减少或消除巴纳姆效应?有效的方法是使话语更加具体,更有针对性。比如“来自疫区,有传染性的人是危险的。”不是每个来自疫区的人都是危险的;“感染病毒和处于传染期的人是危险的”,但治愈的人并不危险;"与病人有过接触、感染了病毒并具有传染性的人是危险的."与病人有过接触的人不会直接构成危险。

除了巴纳姆效应,人们还会有依从偏差。人们在处理和加工各种信息时,会有“适应”和“同化”两种策略。适应策略是指改变我们获得的数据和事实,以解释我们现有的概念和图式;同化策略是指改变我们的观念,解释新的数据和事实。面对疫情,强烈的恐惧让人们更愿意使用适应策略,而不是同化策略。因为适应策略更简单,认知负担更小,只依赖于我们得到的最生动的例子,而不一定是客观的、演绎的数据。同化策略要求我们有改变旧图式的决心和能力,付出更多的认知负担,承受更多的认知不和谐焦虑。人们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即主观现实),但不一定是真实的画面。人性观和图式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样的画面。

在认知加工中,情绪会影响人对信息的理解。大多数人在表达和接受信息时,都是“情绪第一,事实第二”。人们很容易被那些表现出极端态度的夸张的话语、语句或信息强烈地情绪感染,从而认同自己所表达的观点。被恐惧支配的人看到的是让人惊恐的信息,被愤怒支配的人看到的是让人愤怒的信息,悲伤的人看到的是让人流泪的图片,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力量和希望。面对是非,在非常时刻,要用自己的判断,不能盲从,要区分情绪信息、事实信息、观点信息。我们可以理解他们的情绪,但不认同他们的观点,也不接受他们的事实信息,但不认同他们的观点,做出自己的判断。

面对重大的社会事件,人们会运用各种防御机制,比如投射,将自己无法接受的愿望或冲动归因于他人,即把内心的恐惧和愤怒投向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比如位移,指的是在原有的物体或个人无法触及的情况下,将能量导向其他物体或个人。愤怒和恐惧本来应该指向病毒,但是因为病毒不会说话,所以指向特定人群,比如来自疫区的人,因为更容易指向这个人群。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会导致某些人或群体被贴上不同的标签,受到不同的对待,从而加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

减少“标签化”的策略

疫情期间或之后,如何减少或降低某些群体被贴上标签区别对待的现象?一般可以从政府和学校、媒体和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

以及政府和学校层面。尽量使用不带任何歧视的中性词。在定义名词和解释现象时,要意识到语言的力量。文字不仅解释和说明现象,还包含判断和判断。即使是描述性语言也可能成为评价性话语,尤其是当它被过度使用和泛化时。在描述各个群体的时候,尽量不要在用词上区别对待各个群体,更不要隐性歧视。在描述针对各种群体的不同政策时,不能只挑出某一个群体,还要提到针对各个群体的措施。

媒体层面。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面对疫情,人的情绪很容易被激起。媒体在报道疫情、评论事件时,要用事实和数据让受众看到尽可能全面的画面。很容易夸大和强调某个画面,很容易激起悲伤、无助和愤怒的情绪,因为这符合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然而,媒体更深层次的使命是让人们克服偏见和局限,了解事件的全貌。所以媒体人要有独立的判断和清醒的认识。

人们对媒体的过度介入,会让他们看不到故事的全貌,只能看到自己触动最大的故事。在心理咨询中,一般要求咨询师具备共情能力。但是,有些心理咨询师很容易跳进来访者的故事河里,他们比来访者更悲伤,更愤怒。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基本上帮不了来访者,因为那些悲伤和愤怒不是来访者的,而是心理咨询师自己的。媒体人也需要这样的警惕和划界。

个人层面。对于那些给别人贴标签、歧视别人的人,第一,要试着理解他们为什么要给别人贴标签、歧视别人,是把自己的恐惧和愤怒外化到别人身上,还是听从了某些人的意见。污名化某些群体不会让一个人更有安全感。第二,让自己成为一个在情感上更加宽容的人,尽量接纳和容纳自己的情绪,不要把所有的负面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第三,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独立思考的人,不容易被一些观点影响,而是对事物保持理性和独立的判断。

对于那些被贴上标签的人,一个人应该试着去理解标签背后的动机和背后的恐惧。虽然被贴上标签区别对待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但这是一些人在非常时期的反应。“我害怕”这几个字直接写在了反应的背面,害怕新冠肺炎,害怕被感染生病,害怕死亡。第二,面对歧视,尽量站在不被攻击的立场。虽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愤怒,甚至和对方争论,但有可能会让你筋疲力尽。当然,你可以试着去做,因为对方是在向真正有感染力的人表达愤怒,而你不是这样的人,你不必站在被攻击的立场去防御和反击。三是尝试用幽默的方式对待被贴标签和被歧视。除了防御、反击、对抗,我们还可以用一些更积极、乐观、豁达的方式去应对。用搞笑、诙谐、自嘲的方式化解于无形。四是了解真实的自己,以稳定的心态对待人们的看法。世界本身是多样的。有些人会歧视、标签疫区人,有些人会夸大、理想化疫区人,认为“疫区人特别勇敢、特别了不起、特别英勇、特别牺牲”。有可能你觉得他们说的不是你,但你就是你,你可以安心做你自己。

对抗病毒的战场很多,每个个体内部都会有斗争,不同群体之间也会有冲突。当人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无处安放时,就外化为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类的认知偏差,群体间的相互歧视,会削弱人类对抗病毒的整体战斗力。希望在疫情面前,人们能够看到并克服自己的认知偏差,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面对身边的人,不要轻易给别人贴标签,不要歧视某些群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9708.html
上一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教育反思
下一篇 如何为学生心理应激反应提供社会支持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