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财经 林业碳汇的概念(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

林业碳汇的概念(碳汇是指通过植树造林)

徐沛宇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东窑村附近的京津冀地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标准化示范区。图/IC种一棵树可减少多少碳排放?答案不一,但有时候是负数。在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各国和各大企业都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

许佩榆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东窑村附近的京津冀地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标准化示范区。图/IC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东窑村附近的京津冀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标准化示范区。图/IC

种一棵树能减少多少碳排放?有不同的答案,但有时是否定的。

在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所有国家和主要企业都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作为必要选项。比如蚂蚁集团,苹果,还有很多高耗能的企业,都声称用NbS来解决那些无法减少的部分。

然而,NbS在使用上有许多限制,其抵消碳排放的总体效果并不显著。在其自然衰退的过程中,NBS最终将净排放二氧化碳。

根据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标准,NbS是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利和生物多样性利益的行动。自然保护联盟主张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来应对许多社会挑战,如气候变化。

在实现气候保护目标时,NbS是指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最典型的做法是种树,增加林业碳汇。

“碳汇”一词源于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意为从空气体中去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广义的林业碳汇是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

更绿色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如果把目标作为手段,目标就很难实现。《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关注NbS的人士认为,增加森林覆盖率对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有限,仅靠植树造林等NbS手段难以实现碳中和。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潘家华近日公开批评了夸大国家统计局职能的现象。他说,一提到碳中和,森林碳汇就会热情高涨,而且会占主导地位。但森林等生态系统是气候中和碳,靠种树来促进碳中和是不现实的。

NbS不仅难以承担碳中和的责任,还涉及技术、经济和社会伦理的挑战。但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林业碳汇等NbS确实是有潜力的业务,可以实现低成本减碳,也可以做成可持续的业务。国家统计局的崛起与局限

NbS一词源自世界银行2008年出版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世界银行投资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2017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15家机构的研究表明,为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2℃目标,NbS可以贡献30%的减排。2019年,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国家统计局被列为加快全球气候行动的九大领域之一,全球国家统计局联盟成立。

近两年来,极端天气、森林火灾等现象在全球频繁发生,以及全球倡导碳中和的趋势,使得国家统计局受到更多关注。

根据牛津大学Nathalie Seddon等人2020年发表的论文,NbS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三类:减少暴露于气候风险,如抵抗侵蚀和风化,在更干燥和更极端的气候地区维持自然资源;降低气候敏感性,例如,通过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并使其多样化来抵御气候冲击;支持气候适应潜力,如为治理过渡和赋权提供条件。

科学界的共识是,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加森林面积,是迄今为止最有潜力的清除大气中碳的方法。与基于工程的碳捕获和存储相比,设计和实施良好的NbS可以同时提供一系列复杂而宝贵的生态系统服务。

NbS的确是实现碳中和、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助力。但是,NbS的应用会有很多限制。人类活动排放的巨量温室气体,绝大部分不能被自然生态系统吸收。

森林种植面积和土地面积有限,全球可开发利用的碳补偿量也有限。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东亚项目副主任袁鹰告诉《财经》,单靠国家统计局无法解决所有甚至大部分的碳减排任务。摆脱能源体系和经济增长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是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绿色植物是碳汇和碳源。潘家华说,绿色植物属于气候中性碳,它们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生命体最终会死亡,最终会回到大气中,所以不可能永远是碳汇。

NbS覆盖面广,包含变量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多。绿色和平组织东亚森林与海洋项目经理潘文照告诉《财经》,不同NbS方案的实施效果有显著差异,从保护未受干扰的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到创造新的人工管理的绿地,它们的作用和意义是不一样的。此外,在不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当地社区的参与程度不同,其受益者的收益也不同。比如,一场大火可能会把原本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变成排放二氧化碳的负碳源。

国际气候与土地利用联盟项目副主任克里斯蒂娜·麦凯恩博士认为,在全球范围内,实施NbS面临三大挑战:首先,影响政策和制定系统的解决方案需要时间。第二,要和很多部门合作,包括财政、农业、环境等部门的决策者。第三,需要长期的资金支持。NbS项目往往周期长、见效慢,其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容易被忽视。

因此,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时,国家统计局实现的碳减排比例不应高于50%。一些过于依赖国家统计局的公司受到了环保团体的质疑。例如,美国航空公司空和国际航空集团被环保组织指责没有诚意减少排放,声称他们使用NbS分别实现了50%和90%。

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和土壤吸收和储存碳的能力不是无限的。根据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罗明等人发表的文章,在一定时期内,随着植被和土壤碳库的饱和,净碳吸收逐渐减少到零。由于干旱、火灾、病虫害或不可持续的管理,积累的碳也面临逆转的风险。在选择NbS方案时,要因地制宜——宜林、宜草、宜湿、宜废、宜废。不应追求短期内碳汇效益的最大化,采用单一树种或国外速生树种进行大规模造林。从长远来看,这将产生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以环境正义为衡量标准,过度依赖NbS仍然存在一系列社会风险。潘文静说,地球的土地和空空间是有限的,已经被人类充分利用。一些看似荒野的地区往往是边缘群体的家园。如果将这样的土地用于植树造林,为大企业和高消费人群提供碳抵消,不仅会造成大幅减排的掠夺性延迟,还会阻碍向清洁能源的过渡,甚至破坏环境正义的底线。什么样的森林可以减碳?

森林、农田、草原、沙漠、湿地和海洋生态系统被认为是基于自然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包含6万多种不同的树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森林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除去植物和土壤的呼吸作用,以及植物死亡、火灾、病虫害、砍伐等释放的二氧化碳。剩余储存的二氧化碳被称为碳汇。

森林碳汇,即林业碳汇,是NbS中应用潜力最大、运作最成熟的路径。它是指通过植树造林、森林管理和减少毁林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最常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

雀巢是首批签署联合国“1.5℃温度控制目标”的公司之一,计划到2030年将碳排放量减半,到2050年实现碳零排放。实施“再造林计划”是雀巢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该公司计划在未来十年内,每年在其原材料采购地种植2000万棵树。在棕榈油和大豆等主要大宗商品的供应链中,到2022年将实现“零毁林”。

雀巢的计划看起来无可指责,但无论是雀巢还是外界,都很难准确计算出这些造林计划能减少多少二氧化碳。

一般来说,树种、树龄、温度带、森林经营质量都会影响森林减排。幼龄林和中龄林固碳速率较快,成熟林和过熟林由于生长速率下降,碳吸收和释放基本平衡。

因此,现有的成熟林往往只具有固碳功能,对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有限。只有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才能吸收更多的碳,降低二氧化碳含量。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数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从1965年的112.07亿吨增加到2019年的341.69亿吨,54年间增长了2倍。全球森林面积仍在减少。

粮农组织和环境署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森林总面积为40.6亿公顷,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1%。但是它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匀。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森林只分布在五个国家(巴西、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从1990年到2020年,全球森林面积减少了4.2亿公顷,其中原始森林减少了8000多万公顷。超过1亿公顷的森林受到火灾、病虫害、入侵物种、干旱和灾难性天气事件的不利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2019年排放二氧化碳98.26亿吨,比1980年增长6.7倍。根据国家林草局2019年公布的《中国森林资源普查报告》,中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换算成二氧化碳就是12亿吨。潘家华表示,中国2019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140亿吨,其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2亿吨。森林碳汇可以中和不到10%的碳排放。

40年来,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1979年至201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从12.00%提高到22.96%,森林总面积增加到2.2亿公顷;同期,森林蓄积量增加85亿立方米,达到175.6亿立方米。计划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

对于森林资源的精确计量和碳减排,中国乃至全世界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厉小朝近日表示,森林资源核算仍存在不足,正处于探索汇编和攻坚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门成立了一个专班,集中研究森林碳汇问题。林业碳汇将迎接交易热潮。

通过经济手段增加森林面积的政策在很多国家都有实施,最常见的是实施林业碳汇交易。这意味着,碳减排压力下的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汇来实现减碳,而不是自己种树;这也意味着从事植树造林和森林系统维护的组织和个人可以从出售碳汇中获益。

林业碳汇交易是指采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认可的经认证的碳减排标准,由业务或造林产生的碳汇减排量,经第三方审计机构认证并经交易主管部门批准后发放碳信用。这些碳信用可以抵消一部分企业自身的碳排放,或者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

在《京都议定书》生效期间,林业碳汇是一项国际交易。《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规定,发达国家应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展能够减少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项目产生的减排量可用于履行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造林和再造林被列为CDM项目之一。

现在,CDM项目已经终止。然而,许多地区和国家,如欧盟和中国,已经实施了区域内林业碳固存交易。

中国此前试点的区域碳市场已经开展了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2015年,中国发布了“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国家发改委发放的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量被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以用来抵消企业的碳排放。CCER项目可以来自可再生能源、农业和林业等领域。

林业碳汇项目具有减排产出周期长、监控复杂、开发成本高等特点。CCER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有四种类型:碳汇造林、竹林造林、森林经营和竹林经营。

中国第一个林业CCER项目是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该项目造林规模1.3万亩,预计20年内产生减排量34.7万吨,年均减排量1.74万吨。项目一期发行的5208吨CCER由广东粤电集团以20元/吨的单价收购。

在此之前,我国林业碳汇的发展远大于实际交易量。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月,9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累计成交2.7亿吨,其中林业碳汇CCER交易量约200万吨。

2021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林业碳汇需求和交易量将逐步升温。目前,国家碳市场的林业碳汇等CCER项目抵消碳排放的细则尚未出台。业内预计,相关细则将在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完成后发布。

从林业碳汇的供给来看,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并不意味着可交易的林业碳汇多。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主任白告诉《财经》记者,现有的森林存量只是反映了目前的固碳能力。只有增加造林面积或实施额外的森林抚育管理,才能将其发展成为可以进行市场交易的碳汇。这涉及到测量、核算、测试、验证等非常复杂的工作。项目管理和监控的复杂性较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的长期跟踪和服务。

政策层面对林业碳汇的推动正在加速。2021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推进生态资源权益交易,依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

一些森林资源较好的企业在探索林业碳汇交易方面更加积极。如内蒙古森工集团从2014年开始探索林业碳汇,制定了9个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2017年完成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首笔林业碳汇交易。截至目前,集团林业碳汇产品累计销售额490万元。内蒙古森工集团近日提出建设全国最大林业碳汇储备基地的目标,力争完成从“卖木头”到“卖标的”的全面转变。

然而,林业碳汇并没有全球和全国统一的标准。在中国国家层面,有6种碳汇核算方法,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也建立了地方林业碳汇方法体系。

业内人士认为,统一相关标准是推动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CCER项目的审批已经暂停。预计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新的林业碳汇核算方法、技术指南等相关标准方案将发布。北京有望建成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与交易中心。

另一方面,国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标准建设和认可也在推进。2020年9月,COP26联合国气候行动和资金特使马克·卡尼组织来自20多个经济体的碳市场专家和利益相关者发起了“扩大自愿碳市场工作组”(TSVCM),旨在基于现有的国家和区域碳信用标准,设计一套全球公认的统一自愿碳市场标准,包括筛选方法和制定原则。中国专家已经介入。

白表示,这一标准将为构建《巴黎协定》下自愿减排市场机制的碳信用标准提供基础。统一的全球标准体系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碳信用交易。

白是参与TSVCM“国际工作组”的专家之一。她说,“我们将努力推动在中国自愿认证减排机制(CCER)下备案的高质量碳汇方法论获得国际认可,促进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衔接,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规则和标准的制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6214.html
上一篇华为哈勃投资公司董事长,哈勃基金华为,华为哈勃投资公司董事长
下一篇 “双碳”目标下,光伏装机量为何不升反降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