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雁寻旧地,人归故乡(缘是故人来)

雁寻旧地,人归故乡(缘是故人来)

偶然结缘2018年4月17日下午,有一位叫罗佳妮的女士加上我微信。她介绍自己说,今年72岁,是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教师,祖籍是介休市张兰镇西北里村,曾祖父在清末时迁徙到了晋南稷山县杨赵村。清明节曾到村里寻族人无果,有位朋友说可以找陈全…

意外依恋

2018年4月17日下午,有一位叫罗佳妮的女士加上我微信。她介绍自己说,今年72岁,是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教师,祖籍是介休市张兰镇西北里村,曾祖父在清末时迁徙到了晋南稷山县杨赵村。清明节曾到村里寻族人无果,有位朋友说可以找陈全帮忙。

罗可桓2018年4月17日下午,一个叫罗的女士加我微信。她自我介绍说,她是运城农业职业技术学院72岁的退休教师。她的祖籍是介休市张兰镇西北里村,曾祖父清末迁居晋南稷山县赵阳村。清明节有一次去村里找他的人没有成功。有朋友说可以找陈全帮忙。罗欢

我的思绪开始飞来飞去,一瞬间想起了清末民初的骆克焕先生,我问:“这么说,骆克焕先生是你爷爷?”

罗老师兴奋地说,“是啊!认识我爷爷?”

我怎么会不知道!不久前,我在于航讲堂讲张澜的历史时,还特别提到了骆克欢先生的名字。现在他孙女居然在网上联系我。真的是缘分。

罗老师说:“我们的祖先离开张兰已经有四代了,现在我已经十多岁了。早就想回老家寻根问祖了。清明节那天,我和孙女去西北村找我们的人,结果找了四五户姓罗的,都和我家不熟。我们急着回去,有些方言听不懂。我听说你在业余时间研究张澜的历史。我想知道你是否能帮我找到亲属?”

我想都没想,就爽快地答应了,“可以,没问题。”罗欢家族简介

在这里,我来说说我所知道的罗克环一家:

罗老师的爷爷是罗克焕。骆克焕的父亲叫罗绿恒,字弗兰克。罗绿衡的父亲罗桂求是个秀才。清朝道光年间,罗桂曾在湖南武陵县一家名为瑞宁当的典当行做典当,相当于现在的公司总经理。这家当铺的老板也姓罗,是张兰镇西北村的大户人家。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军入侵湖南武陵县,劫瑞宁为a 空。当铺老板的家人自然饶了当铺老板,于是当地政府把罗桂收了起来,不让他从湖南回家。消息传到千里之外的张兰镇,越传越神秘。甚至有人认为“长发从何而来?这分明是店主想算计他雇主的钱。”就连罗桂求的弟弟也相信了这些传言。要知道,在商业大城市张兰,贪污雇主的钱是最无耻的行为。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父亲在湖南被拘留,村里人诋毁诬陷,叔叔指责虐待。看到自己的老母亲和弟弟,罗路恒只好含泪告别故土,将母亲和弟弟送到晋南稷山县,投奔岳父葛。葛对女婿的人品和家世教养深信不疑,安排他在自己管理的赵成、稷山盐务中担任“督学”,相当于现在的业务科长。几年后,生意越做越大。罗路恒筹钱绕道四川到湖南武陵,赎回父亲。他还在稷山县赵阳村买了房子和土地来赡养父母,并努力经营企业。此后,罗家在此定居,但户籍仍在介休县。因为孝顺,清宣彤元年(1909年)在介休县忠孝寺供奉了罗绿衡。民国时期还入选山西贡品“孝”节,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

罗履亨之子罗可桓,字公玉,号稷东野人。罗可桓自幼好学,其父将他送归介休绵山书院读书,成绩优异。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准备东渡日本留学,但因故未能成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罗可桓高中举人,与山西著名的国学大师常赞春、常旭春为同科举人。他擅长诗文,尤其以书法享誉一时,后入选《山西书法百年名人录》。在介休读书期间,罗可桓与介休的多位乡贤如董重、岳宝树、岳鸿举等有着深厚的友谊,他还是民国版《介休县志》的参订人之一,在乡里有着极高声望。罗可桓后弃仕经商,在父亲基业的基础上,不仅将盐号卞和兴做得风生水起,还开办了春生药房和裕成源钱庄,资本扩张更大,家业愈加鼎盛。

罗云衢毕业证骆克焕,罗绿衡之子,本名龚宇,冀东野人。罗欢自幼好学,父亲送他到介休绵山书院学习,成绩优异。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要去日本留学,没能成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骆克焕为高中官,与山西著名的国学大家常赞春、常同为科举考试官。擅长诗文,尤以书法见长,入选《山西书法百年名人录》。骆克焕在介休求学期间,与、岳、等介休乡贤有着深厚的友谊。他也是民国时期介休县志的订阅者之一,在家乡享有很高的声誉。罗欢弃官下海经商后,在父亲基业的基础上,不仅把盐名边和兴做得蒸蒸日上,还开了春生药房和袁玉成钱庄,资本扩张更大,家族生意更兴隆。曲文凭

的儿子罗增寿,名叫梅仙,是罗的父亲。毕业于山西大学文科班,民国初年先后当选天镇、樊氏县令。他名声很好。后来,罗楣仙辞职下海经商,继承了祖业,生意更加兴隆。罗氏父子,自幼受儒家教育,富贵不忘桑叶。每年,当鲜花短缺时,他们都会派车到稷山的赵阳村,运送大量的白面粉,供村里的贫困家庭继续生活。为了让村里的孩子有学上,罗谷建造反学起了“文达小学”,请老师来教,还买了教具和书给学生免费使用。所有费用由罗佳资助。罗家捐教辅至今仍被杨兆仁津津乐道,口口相传。寻足

罗老师告诉我,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稷山的杨兆洛家与家乡人的联系逐渐中断。这次回老家,得知解放前村里有三户姓罗的人家,都是她问过的,但没有一户是她家的。后来在村民的介绍下,我去介休市拜访了李西北罗氏的后人罗先生,并查看了红山村罗氏的族谱,证明他不是自己宗族的成员。罗老师说她有一本她爷爷写的《龚玉花甲八十四阴》,里面记录了一些线索供参考,然后邮寄给我参考。

那么我帮罗老师寻族人的工作如何开始呢?思虑再三,我想虽然罗老师已经走访过村里同姓,但或许会因时间短、乡音难辨等原因有所缺失,还是应该先从村里走访为宜。

《稷东寓公花甲八十四吟》那么我怎么帮罗老师找他的人呢?我仔细考虑后认为,罗老师虽然去过同姓村,但由于时间短,地方口音不清等原因,可能会遗漏。最好先去村子里看看。董纪龚玉花甲84印

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下乡,和村干部比较熟悉。我知道优秀的介休村干部对村里的情况、土地权属、邻里纠纷了如指掌。于是打电话给西北李村原村干部曹义武。曹毅武,小名二辉,毕业于张兰中学,是我父母的学生。他就住在这个村,父亲文革前是村干部。我觉得他应该更熟悉。果然,二辉哥在电话里把村里罗家的概况说了一遍。他不确定亲戚是谁,但可以确定的是西北罗氏老一辈属于一个祖先,但具体支系不清楚。

2018年5月1日我驱车前往西北里村,在同学曹煜的引领下先去了罗安宇家。张兰镇位于介休东部,至今还保留着吃两顿饭的习俗。我到的时候是上午10点左右,罗安宇夫妇正好在家。听了我的询问,老人说,前几天来了一个晋南老人,询问罗家的一些事情,应该与我所说的是一码事,但具体情况最好问他们这辈的老大罗航宇,他正在续编族谱,对罗家非常熟悉,目前在怡美家园居住。

《稷东寓公花甲八十四吟》中罗钰诗作页2018年5月1日,我开车到西北里村,在同学曹宇的指引下,先去了罗安玉家。张兰位于介休东部,至今仍有两餐的习俗。我到的时候大概是上午10点,罗安宇和他的妻子正好在家。老人听了我的询问后说,前几天有个津南的老人来问罗家的情况,应该和我说的是一回事。不过,具体情况最好还是去问他们那一代的老大罗吧。他还在延续自己的家谱,对罗家非常熟悉,目前住在家中。董纪花甲84印罗玉诗页

我很高兴听到罗先生的名字,因为半年前我去拜访他,送给他一本我在网上买的罗氏洪善村家谱。

罗安宇老人说,村里还有两户罗姓族人,一户叫罗士良,一户叫罗增寿,据说是一家,但肯定出了五服,不属于近支亲属。所谓五服,是指古代在丧事期间所制定的五等丧服,在民间就是指五辈之间的亲缘关系。

罗坦之行状老安玉说,村里还有两个罗姓族人,一个叫罗世良,一个叫罗增寿。说是一家人,但肯定有五件衣服,不属于近亲。所谓五服,是指古代丧葬时制定的五等丧服,在民间是指五代之间的亲属关系。罗坛游记

我找到了罗世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很健谈,详细给我讲了他前三代的家史。他说:“我爷爷叫罗洪奎,是红山村罗氏第20代。父亲罗存敬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有五个儿子,生活比较困难。少年时来到西北李,为同宗罗家做文书。”我问是哪个罗家的,他回答:“你刚才去的是罗安瑜爷爷家。他家以前是开当铺的,在汉口、沙市等地有大生意。”我问:“你爸爸应该什么时候到西北?”答:“估计是民国初年吧。因为我今年76岁,生于1942年,我哥生于1940年,日本人来之前我爸说的话。”我计算了一下时间。这个家庭在时间上与罗老师所说的“咸丰年间离开介休”不符,肯定不是其近亲。

于是采访结束后,我试图找到罗增寿家的后人。曹禺说,没必要问这家人。两个老兄弟,老大罗增魁,都没有结婚。罗增寿也没有亲生儿子。两人都在几年前去世了,他的继子对家事一无所知。于是这次村里的采访就告一段落了。

当我回到这个城市,我迫不及待地联系老罗曼·于航。第二天晚上,我在伊美社区拜访了他。罗,一个中等身材的老人,心地善良。他热爱书法,文化修养很高。罗拿出《罗氏族谱》说:“罗家在元代从江西景德镇迁徙到介休红山村,后一家又迁到市区罗家门。所以这个族谱描述的是洪山的罗家,城里还有一个族谱。”

罗老继续说,“我曾祖父叫罗守田。他是清末河南省咸祥县的县令。在族谱和介休县志中均有记载,也是民国介休县志的订阅者。我爷爷叫罗肇庆,是红山村罗氏十八世。我父亲有四个兄弟,分别是曲云、天曲、仲曲和曲征。我父亲的名字叫屈。”

我突然说:“原来你是屈先生的儿子。他曾经是介休非常有名的老师。你母亲来自孟王堡的一个大家族,她父亲孟曾是票号侯家的大掌柜。晚年是红山泉的老水人。你母亲孟曾经是张兰女子高级小学的校长。"

老微微点头,道:“对,你说得对!前几天,罗老师来找我,我翻阅了家谱。她说的那几个字是祖祖辈辈排列的,不能对应红山罗氏,所以我们肯定不是一家人。即使我们是一体的,分支也很远。”

听着罗老的话,我心里顿时感到一丝渺茫:那么罗佳妮老师的族人到哪里去了呢?

河东解州全体盐商合影(前排左三为罗眉仙)听着老罗的话,我心里突然有点发昏:那么罗的人去哪里了呢?河东解州全体盐商合影(前排罗楣仙左三)

根据这几天调查所获得的信息,可以肯定,罗桂在武陵的当铺老板(物主)应该是罗的祖先。据村民介绍和罗老交代,他的生意很大,在北京、天津、汉口等地有几十家铺面。现在你可以看到他的老房子有一千多平米,还剩七八个院子。再者,在旧社会,绝对不能雇佣近亲的人,这是严重违反晋商用人制度的。所以,罗桂和罗虽然同属一个姓氏,却永远不可能是近亲。但罗世良家的族谱与他的说法是一致的。它是罗家族的红山罗氏,而不是罗家族的近支。

从名字的字上看,西北村的罗增寿与罗的父亲的名字一模一样。为什么会这样呢?在他们的生卒年中,罗的父亲生于1900年,西北的罗增魁生于1925年以后,罗增寿生于1930年以后。而二三十岁恰好是两家人分手的时候,所以加上辈分上的“增加”二字,难免名字重复!那么罗的至亲大概就是已经去世的罗增魁和罗增寿了。寻足粉

不久,罗老师邮寄来了《董纪花甲84印》。我扫描了一下,原封不动的寄回去,然后把扫描件打印成一本书,认真的读了一遍。

这本书,32开本,民国初年印刷,采用凸版印刷。此序为清末最后一科状元国源所作。当时这本书质量很高。书中有80多首骆克焕写的诗,基本上是他的生平编年史,每首作品前面都有介绍。说实话,我对诗歌一窍不通,只能用一些文字在里面寻找线索。

在书的第19页,我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庚寅,年满十八岁,第一次回介休张兰镇祖居祭奠陵墓。始祖在穆家堡东门外,三祖在郝家堡北,共地三亩。新祖宗在大富村西,我十家的祖宗在西北村西。我见过几个邻居和我自己的家人,房间都布置得很豪华,打扫得很干净。其实他们并不十分富有,这是由于当年丰厚遗产的流传。”书中提到的时间是光绪庚寅年,即1890年;记载的祖坟区域“穆家堡”和“大福村”在张兰镇附近;这个家族应该是罗的祖先,因为同姓的人被称为“家族”,而不是“家族”或“族人”。然后我去了文章中描述的几个地方进行实地调查,都是没有任何标记的马平川。据村民说,老坟都在建国后几十年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被扫光了,想靠土地亩找祖坟是不可能了。

在旧社会,有钱人会买很多土地,分给后代。我看穆家堡和大富村离西北也就几华里。罗先生的族人会住在西北以外的村落吗?

我马上拿起电话,问老家穆家堡村的罗书祥哥。罗淑香在税务部门工作。他马上问他年近九旬的母亲。老太太说,穆家宝姓罗,是他们唯一的家族。他的祖坟在穆家堡村东头,但祖上是从祁县迁移过来的,与介休罗氏没有任何关系。我给大富村的村干部打电话询问,得到的回答是这个村没有姓罗的居民,村西的罗家坟这个地名也没听过。我不舍,又问张兰村姓罗的老住户。据张兰镇南街的罗爱英介绍,他们家是民国时期从河南迁来的,西街的罗李华家是张兰的老住户。当我再次询问我的母亲时,我得知罗李华的父亲名叫罗承恩,他的家人也是做生意的,但只有一个女儿。罗天恩如果活着应该有110多岁了。按照骆克焕书中记载的辈分,他不是一家人。找附近村子的人,找祖坟,好像不太可行。只能通过理顺思路重新开始,然后尝试其他方法。家庭搜索

我继续在《冀东花歌八十四》这本书里寻找线索。在和作者的诗中,有一首诗的作者叫罗玉。作者在上面特别注明:“余与七世同宗,余为第十九,为第二十”,罗玉的名字还标有“介休市”。罗玉和罗克环是一家人,虽然隔了六代,但还能联系在一起,说明罗还是有家谱的。而罗氏在全市最大的一定是“罗家车门”的罗氏,跟我的好朋友罗琦是亲戚。

你还在等什么?和罗琦取得联系,问问他有没有家谱。罗琦是我的好朋友,介休市作家协会理事。得知需要找家谱后,罗琦说:“我家一直住在宁夏,对家里的情况一无所知。你得问我叔叔。”于是在罗琦的介绍下,我在物资公司的宿舍里认识了他的叔叔,90岁的罗志森。

罗志森老人说:“我们学校是清末从城里罗家门迁到汉屯村居住的。到了民国时期,因为战乱搬到了城内的西关门。追根溯源,不知道。家谱在我的一个弟弟手里,他今年七十多岁了。他好像最近才到四川。”

后来我联系了那个叫罗的老人。多次通话后,我礼貌的回复说可以看家谱,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联系不上了。

看来只能断定稷山罗老师的祖先来自介休市罗家门,具体支系如何就不清楚了。此事只好搁置,等了两年多。

幸运的是,今年4月底,介休市纪氏文化研究会的纪老师们从祁县收藏家宋先生手中拿到了一张罗绿衡的《邢星》影印本。纪老师马上给我寄了一本《邢星》。“邢星”是后人在古代写下的逝者的人生履历。从《邢星》这本书里,我终于知道了骆克欢的家世渊源,这份珍贵如同久旱逢甘霖。

这本《操守之书》全称为《操守之书》,书名为《冯至大夫五题,省府补之心得》。其中描述“对文学有所忌讳的先民,从江西浮梁县景德镇出发,迁居介休北乡红山村。这个村庄东南部的美丽城市仍然存在,据报道,那些住在城市里的人住在城市的西北侧,他们的后代繁衍生息,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分支。远到第11世祖,上了板,从城里迁到张兰镇。他是张兰罗氏的始祖,也是在明朝万历年间。”该行完整地讲述了罗氏的迁移过程。元代罗氏从江西省浮梁县景德镇迁至介休红山村后,一代“首官”罗成迁居介休市居住。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罗的人,从介休市罗家陈村迁移到张兰镇。这个罗姓比罗的祖先还要早,而罗也是介休罗氏东支的祖先。那么,骆克焕先生描述的三个墓地,应该埋葬了十几代东科祖先。也就是说,他们可能在罗家臣的族谱中有记载,也可能有单独的罗氏东支族谱,族谱估计已经失传了。

我非常高兴,把的扫描件和我的结论发给了罗老师。微信上,罗老师再次感谢她,但她说如果条件允许,她会找市里的罗氏家谱再确认一下。我愉快地同意了。总结和感受

前几天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老罗曼于航问了我一个问题:“罗邓谨作为从罗家陈迁徙过来的东支民族,只说到了张兰镇,那他为什么去西北里村找罗克焕而不去别的村?”我再一次过滤了自己的思绪,再次看了看于航老人提出的问题,做了认真准确的回答。

我仔细查阅了介休市档案馆所藏、西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研究生王编写的《张兰村班级构成调查问卷》。该表是1964年至1965年到张兰开展“四清”的外地群众挨家挨户调查制作的。张兰村的大人都填了表,列了单,可信度很高。我发现张兰村有三户姓罗的,一户是外姓侄子,一户是外地的,一户是罗承恩。他的祖上虽然经商,在晋南夏县、太平县的一家小银行当办事员,但他的父亲叫罗清兰,祖上是贫农。从他们的名字和出身来看,应该和骆克欢家没有关系。在张兰附近的村子里,姓罗的居民很少,有的村子根本没有。所以找西北的罗人是对的。西北村的罗增魁、罗增寿兄弟应该是骆克焕最新的族人。据村民介绍,罗增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他担任村干部多年,为人清正廉洁,办事公道。可惜,他的族人已经去世了。空于感叹。

这样,我的调查也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会向罗老师一一汇报的情况。

这个调查历时两年多,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只是做了一些简单的询问和笔记,结果不是很理想。但对我这个热爱本土文化的人来说,真的触动很大,体会到了很多辛酸。我很享受这次调查,更高兴得到了很多罗氏家族朋友的关心。

我一直认为,罗寻人的过程,从大的方面看是中华民族独特家族文化的具体体现,从小的方面看,是介休人历尽艰辛,始终不忘的忠厚感恩的秉性。

家族文化是乡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汇集,是繁荣昌盛的具体体现,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哲学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会去哪里?”关于生活的三个问题,而家庭文化在我们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庭本身具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功能,将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群体。家庭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和制约,成为社会行为的最小单位。

罗欢一家迁移到稷山赵阳村后,几代人一直热心捐资助学,扶危济困,诚信睦邻,就是为了让一个村子里的一些人有所改变。这就是家族文化的魅力。文化大革命期间,骆家后人从运城回到村,村民们尽力帮助骆家渡过难关。佛教解释为“因缘”,是家族文化对底层社会变迁的反馈。罗老师寻人的过程,也是她回望故土不忘桑叶的深厚情结。

良好的家庭观念有助于促进家庭、社会、民族的和谐团结,增强国家的凝聚力。从家庭的角度看,家庭文化将每个家庭成员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祭祖,节日团聚,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扶持;从国家的角度看,单个家庭的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小群体认同民族的大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多年来,我一直把研究当地文化作为我的爱好。帮助罗老师寻找她的人的过程,也是我这些年业余生活的一个缩影。前几天罗老师和我微信聊天,想尽快看看罗家臣的家谱,确定曾祖父以上的辈分和传承支系。我正在设法找到它。我觉得很快就能实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188.html
上一篇李德裕三平河东之乱
下一篇 越南彭树林,越南彭树林,越南黎如琼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