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疫情就业形势

疫情就业形势

叶雨婷 樊未晨909万,这是教育部给出的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下,今年的就业季显得更加具有挑战性。提早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参与招聘活动,不少大学生选择在秋招时就提早拿下offer;也有大学生…

疫情就业形势

叶雨婷球迷魏晨

909万,这是教育部给出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

对于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今年的就业季更具挑战性。及早规划职业生涯,积极参与招聘活动,很多大学生选择争取offer初秋招聘;一些大学生不再盲目追随“铁饭碗”和“一线城市”的潮流,希望凭借自己的能力在基层闯出一片天地。

记者观察到,当近千万大学生涌入就业市场时,每个毕业生为了避免疫情的影响,都提前做好了求职准备。高校、教育部门、用人单位也在通过各方努力,不断拓展资源,指导就业工作,为大学生就业保驾护航。

交织着874万和909万

“有时候出去面试,要背上一口气,告诉自己一定要挺住,在心里默念很多遍加油……”林子(化名)是2020届的毕业生。本科和硕士都在华北某“211”高校就读。在她看来,她的专业偏理工科,太小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2020届的秋招和春招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至今她已经失业在家好几个月了。

最近临淄收到了offer,正在犹豫要不要去。“我可能观望的时间太长了,一直不确定该签哪份工作。我一直犹豫到现在。其实我现在对这份工作也不是很满意,但是家人朋友都劝我赶紧安定下来。”先就业再择业吧。”林子说。

在2020年874万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还没有告一段落的时候,2021年的909万毕业生又进入了战场。

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辅导员俞汉宇一直致力于大学生就业工作。从去年年初到现在,她一直对两学期学生的就业深有感触。

“年初疫情爆发后,毕业生就业受到严重冲击。最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所有的求职方式都从线下变成了线上。很多在秋招时持观望态度的同学,原本是想在春招时大显身手,拿到一个理想的offer。但是任何学校甚至全国都没有线下招聘会。此外,由于长时间在家学习生活,求职压力倍增,“二战考研,慢就业,不就业”的情况明显增多。”于汉宇说。

相比在疫情的冲击下措手不及,于涵予为了应对2021届的求职压力,早早就开始做准备了。

“去年五六月份,我们就开始了2021届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工作,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俞涵雨告诉记者,暑假前,她就开始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督促大家准备简历,并进行一对一的就业辅导,同时不断帮助学生修改简历,模拟面试。

针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

“只要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岗位没有落实,教育系统就会继续提供支持,让他们成为不间断的风筝。”在2020年9月28日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这样说。

王辉表示,对于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下半年部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将安排招聘,教育部将指导各地、各高校引导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学生积极报名求职。此外,各地高校要做好与当地人社部门的信息衔接,确保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全面融入社会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严格落实毕业生户口、档案按规定在学校保留两年的政策,继续举办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网络招聘活动。

冲击“就业难”和“求贤若渴”

当2021届毕业生进入就业“战场”时,也有许多挑战要迎接他们。

广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大四学生梁是学校和学院的就业微信官方账号、班级群公告、招聘网的一员,奔波于各种招聘会和宣讲会之间。随着秋招的不断推进,很多公司都进入了招聘阶段,但她还是只拿到了管培生在会展方向的offer,并且因为专业太不对而拒绝了。

通常情况下,她所学专业的学生大多会选择会展、酒店、旅游等方向就业。这些行业在疫情下面临最直接的冲击。如果没有疫情,梁希望她能进入旅游行业。她也做过展馆讲解、导游等实习工作,但疫情的影响让她失去了找对口工作的机会。

“旅游行业损失很大,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只能在各种公司选择管理岗位,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其他管理专业的学生竞争。可能他们的专业会更倾向于管理,我们更倾向于旅游。”梁说,但她觉得大家的竞争力其实差不多,因为本科学的管理类专业内容都差不多。

对于很多求职的大学生来说,早点“拿着offer”更让人放心。根据BOSS直聘对2021届学生进行的分层抽样问卷调查,到2020年10月底,19.5%的学生至少有一个offer,正在等待更好的机会。只有11.3%的学生尚未开始找工作/不打算找全职工作/从事自由职业或创业。

虽然疫情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诸多影响,但不少专业人士认为,大学生就业难其实是一个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很多行业和行业都面临着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

从行业来看,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就业比例最大的行业是“教育”(15.9%的就业比例)。其他就业比例较大、增长较高的行业有建筑业(8.9%)、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8.9%)、各种专业设计和咨询服务业(5.8%)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6%)。

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主任张(Juck Zhang)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去年第二季度,我们观察到一些企业收缩了招聘。签约的岗位都是非关键岗位,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特别关键的岗位,可以招也可以不招,可能就先不招了。”

虽然大家都说“就业难”,但很多地方还是“求贤若渴”。

前不久,江苏省有关部门专程到北京召开新闻通气会,发布2021年优秀高校毕业生成才信息,并在北大、清华举办专场招聘会。据悉,江苏省已从全省3056家企事业单位中遴选出首批11294个优质岗位,面向全国发出人才需求65122个。

就目前的就业形势而言,张瑞敏认为,许多地方和大型企业仍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企业复产也在逐步恢复正常,所以我相信这个就业季会给毕业生提供比去年上半年更多的机会。”

及早备战,合理规划

就业季对毕业生、高校和教育部门都是一场大考,而在疫情的影响下,今年这场一年一度的战役来得特别早。

为了保证大学生能尽快找到心仪的工作,大学生、用人单位和高校都默契地提前了今秋招聘的步伐。据BOSS直聘研究院数据显示,2020年7月至10月底,2021届新生校园秋招将陆续开启。整体招聘周期前移,招聘规模较2019年同期增长24.7%。自2020年7月以来,已开始求职的2021届毕业生规模比2019年同期的2020届毕业生规模高出42.1%。

对于这两年的就业工作,相关部门也做了各种安排。

2020年12月1日,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召开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会议指出,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为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同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通知强调,对于政策性岗位,要落实好今明两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空缺岗位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等政策,[/k0/],统筹协调招聘安排,力争2021年6月底前完成所有政策性岗位招聘工作。面向市场的岗位,在重点省份、重点城市、重点行业、中小企业等组织一系列就业创业供需对接活动。各高校要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招聘机构,通过各种方式拓宽岗位信息来源。鼓励区域、行业和联盟招聘活动。

对于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强制三方签约”问题,通知指出,要督促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就业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海外留学经历和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以德才兼备、岗位要求为目标。

张超也意识到清华大学的秋季招聘季来得很早。

“前年9月,我还在外面调查研究。但是去年九月,我已经在学校很忙了。这个月,我们已经举办了20多场招聘会。”Juck Zhang表示,2020年学校秋季招聘季是整体前提,也是为了利用疫情相对稳定的时期,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据了解,自2020年9月起,清华大学举办了简历嘉年华、职业形象嘉年华等“职业辅导月”活动。邀请学校行业资深HR进校园,为学生提供行业认知,一对一中英文简历修改。专业影像嘉年华邀请中国知名老字号影楼走进清华校园,让毕业生在疫情期间不出校园就能享受到专业的摄影拍摄服务。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学生需求继续增加,比去年的招生量增加了33%左右。

今年的就业季,到处都是做好战争准备的大学生。

考证是最明显的准备。

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胃口了。教师资格证、秘书资格证、会计证、驾驶证、商务英语证、营养师资格证、物流教师资格证等。几乎已经成为很多大学生简历中的“标配”。

而且从最初的“跟风”考证,大学生变得越来越有计划性。“大一新生进入大学校门后可以向学长学姐咨询,感兴趣的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开始规划。”王镇说。

选择“进体制”和“下基层”

当“考证热”不再是盲目而是有规划的时候,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加理性,而这种理性对于疫情后的就业尤为重要。

北京某“985”高校大三学生Jacky(化名)的专业是土木工程。像许多应届毕业生一样,她正忙着找工作。

不过他告诉记者,虽然今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但据他了解,“之前很多城市暂停的地铁项目,现在都在陆续开工。这些迹象表明,国家在政策上已经开始向基建倾斜。公路、铁路、城轨等项目不仅有利于解决民生问题,还能促进劳动力就业。相比之下,被很多人认为“高薪”的房地产行业增长就有些乏力了。

经过理性思考,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2020年8月,一条“杭州市余杭区招聘了一批清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到街道工作”的新闻更是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怎么就不能到基层”,也有人认为这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无论人们对这种现象持何种观点,不容忽视的是,“体制内”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2020年8月,“杭州余杭区招聘一批清华北大研究生到街道工作”的新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认为“清北毕业生不能去基层”,也有人认为是“人才浪费,大材小用”。无论人们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不可忽视的是,“体制内”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大学生就业回归体制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去年,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的一项专项调查显示,71.6%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体制内的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发布的2019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公布的数据也显示出同样的特点。报告显示,北大2019届毕业生中,国企比例为27.14%,高等教育单位为18.04%,党政机关为17.08%,私企和外资企业仅为20%。

“体制内”成为大学生就业新趋势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持续高烧。2020年国考开考后,“国考”“国考智慧”等话题纷纷登上热搜。

去基层,去西部,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现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新选项。今年以来,“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继续实施并扩大规模。其中,“特岗计划”增加5000人,总数达到10.5万人;“三支一扶”人数增加5000人,规模扩大到3.2万人。2020-2021年,将招募2万名“西部计划”国家项目志愿者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

在北京大学和选调生,90后占到了60%以上。周符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2016年被分配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选调生。现任南宁市马山县林微镇复兴村第一书记。学生时代,周符波积极参与社会状况和民情的调查。北京、深圳的高楼大厦,浙江温州、安徽淮南的农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最终他选择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从西方来,回西方去,从社会来,最后回到社会”。

“基层是最好的领域。我们到基层去工作,把青春融化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里,融化在广阔的农村田野里,在田野里吸取养分,经历成长,让我们的青春在基层开花结果。”周符波说。

曙光的新业态和新模式

为了给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出路”,一方面,教育部不断拓宽政策岗位,拓宽基层就业渠道,推进大学生招聘,也扩大了研究助理的招聘规模,扩大了本科、硕士、第二学士学位的招生规模。此外,教育部要求“一人一档”、“一人一策”,重点帮助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学生尽快就业,继续实施湖北省和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一对一”行动。

不久前,教育部大学生司副司长吴爱华表示,在多项政策的共同作用下,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果总体稳定,好于预期。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岳昌俊表示,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不应该总是关注收入、待遇、企业声誉等外部条件,而应该更加关注每份工作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当你的目光发生变化时,你会发现有很多职位和大量的人才缺口。“其实就业机会很多,比如中西部的大学、中小学,比如一些国企。大学生需要转变就业观念。”

更重要的是,“疫情只会在短期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疫情过后,一些行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将不断涌现。”岳长军说。

记者在采访中还发现,近两年呈“井喷”之势的“教考热”(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想加入教师队伍的大学生,不仅把目光投向了“铁饭碗”的公立中小学,也投向了私立中小学和校外培训机构。在线教育是疫情过后发展迅速的行业。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2020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促进扩大就业的意见》,提出支持15种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在线教育”位列其中。除此之外,互联网医疗、便捷在线办公、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无人经济”、共享经济等新领域也值得大学生关注,新的商业形态和模式也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新的。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毕业生不仅是今天的求职者,也是未来的生产者、企业家和就业提供者。”岳长军说。

的确,就在一大波毕业生奋战在各种招聘会上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了自己的路,寻找出路。

近年来,创业逐渐成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之一。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颜屋介绍,仅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例,据抽样调查统计,创办企业7万多家,创造就业60多万个,间接带动就业400多万人。赛后成立的项目中,近90%在赛后第一年成立,约一半的公司完成融资,19%的项目完成融资超过5000万元。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疫情期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综合调查》也从数据上印证了这一观点:在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创业想法但想积累几年经验再创业的占45.85%,毕业后想创业的占3.71%,完全不考虑创业的占50.44%。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大学生愿意毕业后创业。

1月初,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湖北武汉)对接会在洪山体育馆启动。线下招聘会的火爆场面迅速在网上传开。虽然全球疫情仍在肆虐,但曾经是收容所医院的武汉洪山体育馆人气正在恢复,让人相信疫情总会过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8125.html
上一篇耿爽出色外交事例
下一篇 敬业绘就最美人生作文800字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