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磁石吸引力

磁石吸引力

马志国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

磁石吸引力

马治国

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著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在线家长学校心理健康特聘专家,中央电视台等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如何做学校心理咨询,做心理健康教师》等40余本书。

在班级群体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通过人际交往产生相互的人际认知,进而必然产生相互的人际吸引。没有班级成员的人际吸引,就没有班级群体的稳定发展。

徐老师人到中年,教学带班都很优秀,但学生们对他总是敬而远之。自从学校在教学楼前安装了乒乓球台后,这里经常成为师生打乒乓球的课间场景。中学生年龄小,技术突飞猛进,徐老师越来越不知所措。有一次,眼看就要输给同学了,徐老师偷偷用他的“绝招”发球。观战的同学发现了:“老师犯规了,要罚!”又一次被学生打了,却没有还手之力。他几次差点滑倒,把学生们逗笑了。奇怪的是,这些事情不仅没有损害徐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反而让他们更加喜欢他。

这是因为人际吸引定律生效了。

所谓人际吸引,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给予对方积极评价的心理倾向,使人接受和喜欢对方,并形成与对方深入交往的意愿。人际吸引就像一块无形而强大的“磁铁”,吸引着许多个体组成一个群体。

人际吸引的过程和功能

从心理根源来说,人际吸引从何而来?

第一,来自于人的归属需求。归属感需求是人最重要的基本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只有当我们有归属感,和别人在一起,被亲密的关系所支持,我们内心才会更安全,更踏实,更快乐。所以,我们需要归属,需要和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

第二,来自于人的亲和需求。亲和力需要与社会比较相关,即在情况不明朗的时候,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获取信息安顿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可以减少个人的焦虑或恐惧。亲和需求还与社会交换有关,即通过社会交换获得心理反馈。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能让你感到安全、舒适和有价值,缓解孤独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指导。

人际吸引经历怎样的心理过程?

第一步是注意。在最初的交流中,如果有人发出一些信息,比如外貌,言行举止等。,这也符合我们的心理特点,他们会从很多人里面挑选出来,引起我们的注意。

第二步是鉴定。当我们专注于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主动去接近他,去了解他,对他形成更深的了解,逐渐在心理上认同他,接受他。

第三步是兼容性。随着彼此的逐渐认可和接受,他们的心理契合度增强。这时候我们就有了关心、同情、善良、喜欢等积极的情感体验。

第四步,外化。经过关注、认同、兼容等阶段后,双方会有更多的沟通需求,表现出更多的沟通行为。随着交流的深入,会有更强的相互吸引。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际吸引包含三个心理要素:认知、情感和行为。认知过程是人际吸引的前提;情感是人际吸引的助力;行为是人际吸引的表现和结果。

人际吸引在班级管理中有什么作用?

首先,是增强班级凝聚力。所谓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就是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包括:第一,学生对班级的向心力,也就是班级,也就是班主任对学生的吸引力;第二,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也就是学生之间的吸引力。可见,班级群成员越有魅力,班级群的凝聚力就会越强。

其次,是促进学生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吸引可以满足师生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对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的发展。班级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吸引能满足学生归属感和亲和力的需要,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也是班级管理的根本目标。

人际吸引的一般规律

为什么一个人会让我们喜欢?

第一,因为联系规律。

一项研究将大学生分为两组,听喜欢的音乐和不喜欢的音乐。一边听音乐,一边让他们评论一张陌生男子的照片。结果发现,听音乐的那组人对男性照片的评价比不喜欢音乐的那组人好得多。这是因为照片与好音乐或坏音乐联系在一起,也就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这告诉我们,我们喜欢和美好经历联系在一起的人,而不是和糟糕经历联系在一起的人。比如,在与一个学生的最初接触中,如果恰好我们是“快乐的人是快乐的”,这个学生就会与我们的良好体验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对这个学生产生更多的好感和喜爱。

第二,因为强化定律。

我们喜欢给我们正面评价的人,讨厌给我们负面评价的人。比如一个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班主任,往往会让学生更喜欢。

第三,因为平衡法则。

根据平衡理论,两个人的关系是平衡的,因为两个人感情好,认知相同。如果感情不错,但是认知不同,两个人的关系就不平衡了。这种平衡是令人愉快的,并且可以保持得很好。这种不平衡令人不快、不稳定且难以维持。

如果两个人已经成为朋友,在关系失衡的时候,两个人都有可能试图说服对方改变看法。如果说服成功,关系会回归平衡,继续吸引和喜欢对方。如果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观点不同,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就不会再被对方吸引。

第四,因为交换规律。

根据社会交换理论,我们喜欢给我们带来好处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当一种交往对我们来说是值得的,或者是利大于弊的时候,我们才会喜欢上那个人。当然,这里说的优缺点主要是心理上的。

当然,在社会交换中也会出现其他情况。比如有些时候,我们不想成为收获很多的那个人,而愿意成为付出更多的那个人。一般来说,根据公平理论,只有当人们在交流中体验到的好处与对方体验到的好处相等时,人们才更容易对对方感到满意。

第五,因为对等法则。

情感在人际吸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与人的情感交流是平等的,相互的。因此,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有人喜欢我们,我们也会喜欢他;如果有人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喜欢他。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大部分人都信奉“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这说明大部分人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相互规则。不同的是,有的人只知道怪别人不喜欢自己,有的人却知道先让自己喜欢上别人。

第六,因为增减规律。

心理学家阿伦森将受试者分成四组参与实验。其中一个实验对象实际上是研究人员的助手,也就是虚拟实验对象。研究者安排这个假的受试者作为受试者的临时负责人。每次实验结束,负责人都会到研究员办公室汇报,办公室会谈到对其他学科的评价。通过巧妙的安排,这个实验让被审计者自我评估。

四组试听分别是:第一组全部为阳性;第二组试听负面评价;第三组被试在前几次听到负面评价,后几次逐渐由负面转为正面。第四组被试在前几次听到正面评价,后几次逐渐由正面转为负面。然后,研究人员调查了受试者对负责人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各组喜欢程度的平均得分分别为:第一组6.42,第二组2.52,第三组7.67,第四组0.87。

可见,人们对否定自己后变得积极的人的喜欢程度最高,甚至高于一直肯定自己的人,而由积极转为消极的人的喜欢程度最低,甚至低于一直否定自己的人。也就是说,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越来越喜欢喜欢我们的人,越来越不喜欢喜欢我们的人。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哪些因素会影响人际吸引?

第一,邻近吸引。

人际吸引是建立在时间空的接近上的。空中人与人的接近有利于相互吸引,关系密切。“远亲不如近邻”就是这个道理。

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和其他人研究了住在同一栋楼的人是如何成为亲密朋友的。结果是,人们认为自己和隔壁邻居的关系比和隔壁邻居的关系更亲密,他们选择的朋友中有41%是隔壁邻居,而只有22%的人有成为隔壁邻居的概率。一项研究还发现,大学生入学后,很容易和同宿舍的同学成为朋友。

第二,相似吸引。

心理学家研究了2000名高中生的友谊关系。研究人员要求每个学生写下他在学校最好的朋友,并详细填写一份关于他的背景和态度的问卷。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闺蜜在性别、年级、年龄、种族、学术态度等方面都与自己相似。可见,人往往会喜欢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的人。

促进人际吸引的相似性:一是人口统计学特征的相似性。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宗教、社会阶层等。?第二,外在特征的相似性。因为人们认为和自己长相接近的人和自己有同样的社会交换价值。三是态度特征的相似性。如果他们的态度彼此相似,很容易得到对方的情感共鸣和行为支持,也很容易相互吸引。

第三,互补吸引。

有时候,人会喜欢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反的人。这是因为他们的不同需求可以互相弥补,所以很容易互相吸引。比如一个强势的人和一个顺从的人可以互补,一个健谈的人和一个健谈的人可以满足彼此的需求。

相似吸引和互补吸引不仅是矛盾的,而且是共同作用的。比如一个主导者和一个顺从者相互吸引,一方面是因为性格互补,另一方面是因为观念和态度相似:一方认为自己应该主导另一方,另一方认为自己应该被另一方主导。这种观念和态度上的一致是行为上互补的前提。

第四,熟悉吸引。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学期开始的时候,研究员让几个女大学生出现在一些课堂上,只是坐在那里,不跟教室里的其他人说话。这些女生分别出现了15次、10次、5次。学期结束的时候,让这个班真正的学生看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做一个评价。结果就是女生出现的越多,被喜欢的程度就越高。这就是心理暴露效应:一个人经常出现在自己眼前,可以增加自己的喜欢度。

可见,越是熟悉的人,越容易相互吸引。校园生活中随处可见熟悉感的吸引。学生最好的朋友经常在同一个宿舍。除了接近,他们还有熟悉感。

当然,人际吸引的熟悉也是有条件的。当对别人的态度是喜欢或者至少是中立的时候,越看越喜欢。如果一开始就讨厌对方,越看越讨厌。?

第五,特色吸引力。

第一,外在特征的吸引力。无论什么样的文化背景,端庄的外表,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衣着,优雅的举止都能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所以都是吸引人的。长相迷人的学生通常更受同龄人的欢迎。甚至老师也会受到学生外貌的影响。

二是性格特质的吸引。随着交往的深入,个人特质的吸引总是从外在特质的吸引逐渐让位于内在特质的吸引。性格是第一内在吸引力。一个性格特征好的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更强的吸引力。

第三是能力特征的吸引。能力也是一种吸引力。能力强的人总是受欢迎的。一个能力有些超群的人,对别人的吸引力会很大。然而,问题还有另一面。在实验中,阿伦森等人要求两组受试者听录音。录音的内容是关于一个学生参加某次考试。第一组是试镜说学生表现很好,整个过程很完美;二祖试镜的时候,学生表现同样出色,但是在测试结束的时候,不小心把咖啡洒到了衣服上。实验证明,这个能力优秀的学生普遍受欢迎,但第二组被试对这个学生表现出更大的欢迎。这个结果告诉我们,能力出众的人过于完美,却没有偶尔的失误或者小缺点那么受欢迎。有人称之为“误差效应”。

恰当运用人际吸引定律

应该如何正确应用人际吸引定律?

首先,班主任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班级集体生活中谁最吸引学生?当然是班主任了。从人际吸引的心理根源来说,班主任是最能满足学生归属感和亲和力需求的人。所以班主任应该是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人,是班级群体中最有吸引力的隐形“磁铁”。

第一,遵循人际吸引规律,提升自己的吸引力。比如,根据强化规则,要善于适当给予学生正面评价;按照交流法则,要当好精神导师,对学生的心灵给予充分的引导,使学生的心理得到最大的受益;根据互惠定律,要想让学生喜欢,首先要发自内心的喜欢每一个学生;根据增减规律,学生应该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爱在逐渐增强,学生越来越喜欢老师。

二是利用人际吸引因素来增强自己的吸引力。比如利用邻近吸引,靠近住校的班主任宿舍和学生宿舍比较好;利用相似吸引,与学生交流时,尽量寻找能引起学生共鸣的话题;利用熟悉度吸引,课后出现在学生中间。再比如充分利用特征吸引,注重外表,提升个性和能力,从多方面逐步增强我们个人的特征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我们不妨利用犯错的效应,在学生面前自然地暴露出自己庸俗的一面,甚至暴露出自己的一些小毛病。这样学生会觉得班主任更真实,更自然,更亲切。当初徐老师后来让学生更喜欢了。除了和学生打乒乓球,还包含多种人际吸引因素,还有犯错的作用。

其次,正确看待学生对班主任的吸引力。

首先是用吸引来增进师生感情。由于各种人际吸引因素,客观上,学生也会表现出吸引力,被老师喜欢。主观上,学生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喜欢。总的来说,我们应该接受学生对老师的吸引。根据人际吸引的相互规律,学生对老师的吸引会赢得老师的好感,老师对学生的好感也会让学生喜欢老师。

二是避免因吸引而产生偏见。比如根据连接法则,当老师心情好的时候,就会增加对学生的爱。这时候要注意避免因为恋爱而放纵学生。例如,如果你和学生的家庭住址很近,并且和学生有亲戚朋友,老师应该避免因为他们的接近和熟悉而偏袒学生。再比如,对于漂亮或者聪明的学生,要避免以貌取人,或者智胜。

最后,适当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

首先是促进学生之间积极的相互吸引。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不仅关系到师生之间的相互吸引,也关系到学生之间的相互吸引。所以要根据人际吸引规律,引导学生促进团结。比如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想要别人喜欢自己,首先要喜欢别人。

二是避免学生之间消极的相互吸引。从人际吸引的角度来看,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由于接近或相似而自发形成的。没有引导,这样的相互吸引会对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产生负面影响。关于非正式小组的指导,请参考以前的专题讨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0014.html
上一篇护膝与关节结构中的什么具有相似的作用
下一篇 两张纸条折星星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