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

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

祝庆 王雪华为推进上海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上海市闵行区纪王学校与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合作开展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以项目为契机,以STEM+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

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

王柱青·薛华

为促进上海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上海市闵行区王集学校与斯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合作开展了城乡学校互助成长项目。以项目为契机,以STEM+特色课程开发建设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师创新教育理念,促进学校课程整体改革和内涵发展。

王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原小学有100多年的历史。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学生基本来自当地农村家庭。由于镇的合并,原王集镇、朱寨镇、华漕镇合称为华漕镇。同时,由于学校位于大虹桥开发区,面对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学校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我是谁”和“我想成为谁”。虽然王集镇将会消失,但我们希望王集农耕文化的根能够以一种新的方式存活下来。

STEM+教育是现代国际创新教育的一种新的实践范式。通过对实际问题的项目化、专题化研究,打破学科界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学校位于“华漕镇国际教育生态区”,周边国际学校的STEM创新实验室资源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基于上述背景,学校开始探索和实践保留王集农耕文化特色的“一米农耕园”创新课程项目。

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课程研发体系

“一米农业园”的创新课程设计采用分步策略——第一步确定核心知识,第二步将其转化为驱动问题,第三步设计高级认知策略,第四步开展学习实践并整合相关技术,第五步明确成果的最终形式和公示方式,第六步设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其中二年级结合了自然科学中的种子发芽和语文科学中的植物妈妈有办法的课程知识,以“种子飞机”为主题。通过“凤凰火箭”、“种子旋转飞行器”、“蒲公英降落伞”、“种子盔甲”等四个项目,探索种子的传播方式和原理,设计仿生工程。初三结合艺术学科中关于线条的教学知识,以“仿生图案设计师”为主题,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设计“自然万花筒”、“丛林隐身衣”、“草花时装设计师”、“仿生图案引流砖”四个项目。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四年级综合了自然科学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微观世界、生态系统与栖息地、食物与能量等知识。以“一米农业园”为主题,通过探索微观世界、探索土壤分层、观察植物运动、设计一米农业园四个项目,让学生在过程中将探究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五年级的教学设计融入了计算思维和算法启蒙。以“互联网花园”为主题,通过向日葵能量阵列、花卉仿生光伏板、植物计算机、智能互联花园四个小项目,引导学生体验植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碰撞交融的乐趣。

综合活动课是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必修课。王学校在二、三、四、五年级开设“一米农业园”创新课程。各备课组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师特长,确定年级组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和自主探究内容。同时,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相融合,将学科内容与学生主题活动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关键技能。六、七年级利用区创新实验室课程进一步丰富学生创新体验,做好中小学创新课程的对接和整合。通过项目式学习和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

从创新课程到全领域课程的改革实践

学校从STEM+课程实践出发,不断推进课程多元化,丰富学生实践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意义,完成从创新型课程到全领域课程的转变,实现各类课程的教育增值功能。

实施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学科课程+”。学校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专题学习、项目学习的方式挖掘学科的教育价值。首先,在自然科学组和综合科学组开展了“实践作业”的项目研究。通过生活实验、创新制作等手段,注重各学科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连接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知识世界,尝试突破学科的教学边界。其次,在语文学科和综合文科组,开展“专题研究”的项目研究。结合中学生综合社会实践的要求,通过实地参观、任务单学习等方式,将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有机融合,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行动反思。

开展融入学科德育的校园活动,实现“德育活动+”。学校注重学生校园生活的多维度发展和系统重构。一、重视学科德育,将德育融入学科内容,梳理德育内容,将学科活动融入校园生活。如通过春季“感恩”主题活动,将自然、劳动技能、政治等学科活动融入校园生活,通过制作自然笔记、社会热点ted讲座等方式,拓展学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具有年代和学科特色的系列活动。二是融入校园生活,在每年的“品秋”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校通过教研组、年级组的推进,实现了跨学科、多元化的融合,实现了现实生活与书本世界的有效融合,实现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效融合。这对于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改变,让学生在情境的交融中专注思考和实践,提高跨界学习的能力,构建解决问题的整体思维能力。

立足校本特色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实现“实践活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基于王姬传统农耕文化特色的创新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实践体验,更是学校特色的独特体现,增强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自信。作为“华漕国际教育生态区”的一员,学校与英国、新加坡的学校结对。学校以STEM+综合创新能力校本实践为基础,在子课程与综合课程、单元包学习与实践操作活动、学校课程学习与社区教育实践活动等多个维度进行交流合作。智能通过社区和家庭的融合,连接学生的经验世界和现实世界,引领学校教育的个性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跨界合作下项目课程的创新与思考

合作。作为上海市教委长期的实证教育研究基地,该中心的社会智库地位使得合作项目的资源更加广泛,机制更加灵活,运作更加高效。中心强大的专家资源和内容资源库对学校开放,拓宽了教师的教育视野,加快了学校研究的进度。是专业机构与学校深度合作的创新实践。

全球视野。王集“一米农场花园”创新课程借助西方STEM教育经验,从现实问题出发,结合校本特色和中国特色,在项目学习过程中自然融入各学科内容,使项目更具生命力。

项目导向课程。王姬“一米农园”创新课程以课题或项目为载体,课题内容的选取按年级递进,与课题题目保持高度一致,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探究的兴趣。

评估绩效。将项目推进策略引入学校课程管理,鼓励教师以“有限项目”和“独立项目”的方式自主开发专题单元。教师在课程设计和开发(教学设计、专题总结、各种活动档案等)方面的突出成绩。)均按数量和质量给予专项考核奖励。这凝聚了教师的智慧,打破了参与者的组织结构,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无限可能。

“城乡互助”工程像一盏小灯,照亮了学校对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构想。从STEM+课程到校本创新课程的实践,STEM+教育理念已经渗透到学校课程的各个领域,这不仅符合国际社会背景下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也促进了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革和内涵式发展。

(作者校庆单位:上海市闵行区王集学校;王雪华:上海斯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371.html
上一篇乡土资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