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新闻 雁门关,九塞尊崇第一关

雁门关,九塞尊崇第一关

郭晔旻曾经的“天下第一关”金代大诗人元好问在《雁门道中书所见》中说:“盘盘雁门道,雪涧深以阻。半岭逢驱车,人牛一何苦。”诗歌生动地描绘出了雁门关地势的险峻:山路盘旋曲折,深涧积雪不化。如此难行的道路,令诗人对在雁门关山路上行走的人和牛产生了…

曾经的“天下第一关”

晋代大诗人元好问在《雁门道书所见》中说:“山满雁门道,雪涧深阻之。何必麻烦牛一人呢?”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雁门关的险峻地形:山路曲折,深涧积雪不融。如此艰难的道路,让诗人对走在雁门关山路上的人和牛产生了深深的同情。雁门关的“危险”由此可见一斑。

这个险峻的山口位于山西代县以北约20公里的北岳恒山主峰雁门山。实际上,雁门关是“西门”和“东门”的统称。像长城上的许多其他关口一样,现在的雁门关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关城周长1公里,城墙高7米,有三个开口,分别是东门、西门和小北门。东门上建有露台,名为“雁楼”,前门有石碑,上有“天险”。杨六郎寺建在西门上,正门有石碑,横写“地利”二字。小北门没有顶楼,但砖石结构格外坚固,大门正面的石碑上刻着“雁门关”二字。洞门两侧,砖上镶嵌楷书对联写着:“三关无双,九塞尊首关。”

“九塞尊一级”这句话当然不是废话。古书《於菟志》云:“天下九塞,雁门为第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九堵”是天下最危险的,“雁门关”的危险在九堵之首。所以“天下第一关”的称号本应属于雁门关。但明朝建都北京,近在咫尺的山海关成了两个都城安危的重中之重,让地处遥远西南的雁门关相形见绌。这使得后人提到“天下第一关”,首先想到的是山海关,而不是雁门关。

尽管如此,雁门关能跻身“九大块”之列,自然也有“险”之外的重要一面。雁门关位于山西北部,历史上接近农耕与游牧的分界线。到了秋天,北方的游牧政权经常出兵南下。从地理上看,雁门关地区处于恒山向汾河流域的过渡地带。山脉的走向决定了要塞的分布和长城的基本走向。高大的山脉有效地阻止了游牧骑兵随意南下。要突破这个防御体系,最有效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山中相对较低的山谷和隘口往南走。这就决定了雁门关必然成为双方的咽喉。

战国末期,赵国名将李牧在雁门名扬天下。当时匈奴经常入侵,李牧利用雁门的险要地形设下埋伏。塔尔坎到达后,用战车正面迎敌骑兵,限制、阻碍、拖延敌骑兵的行动。步兵群把他们挡在中间,弓弩手轮流远程射击。骑兵和精英步兵被安置在军队阵列的后面。在匈奴遭遇挫折时,李牧将其控制的机动精锐部队投入两翼作战,展开钳形攻势,一举歼灭敌骑十余万,迫使匈奴人远逃北方。十多年来,他们不敢接近赵国的边界。

如果再往深里看,雁门关以北的大同盆地,因为北面山低,往往被北方民族势力占据。这时,雁门山的屏障作用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敌军再经过这个险要之地,燕南地区的汾河谷地将会低平,更有利于骑兵的进攻。驰骋在开阔平原的北方骑兵,很容易威胁到太原的安全,甚至进一步深入到山西高原中部沿盆地走廊的中原文化区腹地。正因如此,雁门关被誉为“外强中干的诸侯,内功一把太原的钥匙”。

五代时,石敬瑭背叛后唐,向契丹求援。后唐时期,契丹君主卢野·德光亲自率军南下,打破了太原之围。即便如此,他还是心有余悸地承认,如果后唐在雁门关有重兵埋伏,他肯定来不了。正是由于唐朝后期对雁门关方向防御的忽视,才使得契丹铁骑深入行军,使得卢野德光得以侥幸逃脱。同样,贤士们也提出,“不守雁门,不守山西。如果不在山西留着,为什么不能藏在河南?”可见古代不同立场的军事家对“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的认识几乎是一致的。三晋篝火绵延不断。

正因为如此,雁门关古往今来发生过多次战争。尽管历朝历代,雁门关的战略地位始终未变。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韩王信为代王,驻守雁门,防止匈奴入侵。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匈奴南侵汉境,韩王信首战失利,退守玛依(今山西朔县)。匈奴再次进攻马邑,韩王信向匈奴投降,率领匈奴攻至伯南克雁门。韩用樊哙的一封信来乞求它,并花了很长时间来夺回雁门。汉武帝时颁布诏书,在雁门筑起屏障,使之成为重要的守势之地。

明朝朱迪迁都北京,雁门关在军事地理上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读史纪要》中说,“明朝建立在燕,都城之安,往往是山西之乱”。在明代,北京西北的防御被称为“三道内障”和“三道外障”。前者指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后者指雁门关及附近的宁武关和偏头关。

但是,对于首都北京来说,“内外屏障”并不是前面平行的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而是接近于一个垂直的交叉点。以雁门关为首的“三关”之所以被视为包围京城的“外三关”,主要原因是它们是山西的“内险”,是联系或封锁山西中北部的防御地带。当“外三关”失守时,“内三关”的形势必然吃紧,如果“内三关”再被突破,北京将岌岌可危。具体来说,北方游牧骑兵一旦突破大同防线后突破雁门三关,就可以通过道马关或井陉关进入河北平原。

另一方面,雁门关作为军事要塞,也是重要的交通要道,是连接大同和雁南的重要交通点。农民起义军或起义军从南方入关,也可经大同、宣化,经雁门三门,进攻东边的紫荆关、居庸关。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他们从Xi安出发,渡过黄河到达陕西。当时明军已经有分崩离析的趋势,李自成军队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强有力的抵抗。只有在与雁门关同属“外三关”的宁武关,才遇到了明朝保卫者周瑜基的顽强抵抗。但宁武关失陷后,即使是著名的居庸关也无法阻止李自成的军队进京。抗日硝烟弥漫雁门

耐人寻味的是,现存的雁门关虽然建于数百年前的明代,但雁门关关城和内长城沿线的许多大型空敌楼都设置了炮位和射击窗口,十字掩体的布置也明显体现了冷兵器向冷热兵器过渡时期的特点。这使得雁门关在进入20世纪后仍然发挥着强大的防御功能,即使现代火器已经完全取代了冷兵器。

现代战争中的雁门关与阎锡山有着很深的关系。这个“阎老Xi儿”从北洋军阀时期就开始经营三晋,自称“晋王”。1926年,阎锡山的晋军与直、冯军阀联合,对抗冯玉祥的国军。金军的战斗力一直很弱。在大同被国军迎头痛击,被迫退守雁门关。在这里,金军凭借险要的地形,奋力击退了国军。当国军在与主要军阀直、冯的战斗中失利,向西撤退时,阎锡山趁机派兵追击绥远(今内蒙古),扩大自己的地盘,于是金军改名为“晋绥军”。

抗日战争中,阎锡山的如意算盘落空空。1937年10月,在武器装备上占绝对优势的日军攻入大同后,继续南侵,目标是太原。隋朝军队凭借山中的有利地形,未能阻挡住日军在平型关、雁门关的进攻,纷纷后撤,内长城防线迅速瓦解。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立即指示八路军总部:八路军要积极打击和牵制敌人侧翼和后方的敌人,配合友军保卫忻口和太原。

八路军在雁门关连续两次伏击,歼灭日军500余人,毁坏汽车数十辆。这个数字虽然不大,但却在雁门关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更有甚者,大同经雁门关到忻口的交通线一度被切断,给南下进攻忻口的侵华日军的后方运输造成极大困难,有力配合了忻口晋绥军的防御作战。

(来自世界军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891.html
上一篇邓小平与里根“隔洋较量”
下一篇 倒戈失败的暗逻辑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