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人民公社初期定襄县的农业纠偏调整始末

人民公社初期定襄县的农业纠偏调整始末

薛超然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召开前夕,全党围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总结经验教训,对农村人民公社体制进行初步调整,纠正了实际工作中的某些偏差。这次调整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探索纠偏的宝贵尝试,也为之后…

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会议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夕,全党总结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经验教训,初步调整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纠正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偏差。这一调整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探索和纠正偏差的一次有益尝试,也为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体制逐步稳定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定县位于陕西省中北部,丁鑫盆地东部,分为平原、丘陵和山区。这种地形导致社会经济水平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别是在贫富拉平的人民公社初期,在农业调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也具有代表性。

共产主义热潮与“共产主义风格”的兴起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随后席卷全国的“人民减刑”运动正式开始。1958年8月27日,定襄县委向乡党委批复了《关于组织人民公社的意见》,随后各乡开始合并,组建人民公社。根据生产方便、水系、远近、群众自愿等条件,将全县原有的15个行政乡、154个农业合作社划分为6个人民公社。最大的公社是东风公社,合并了滹沱河北岸原有的四个行政乡,总人口12万,真正体现了试点人民公社的“大”特色。在当时的公社热潮中,人民公社的建立确实改变了当时农村的面貌。首先,水利设施的建设从1957年冬天就开始了。当时,在县委的组织下,王楠跃进公社从全公社16个管理区抽调近2000人修建了赤泉灌区,实现了公社“西水东调”,公社东部村庄灌溉受益;公社后,在公社的组织下,在一些适合集约劳动的平川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劳务合作,增加了农业产量。医疗、养老、教育都有创新。县乡共设立21所医院,社会组织设立医院。每个公社都建立了幸福院和托儿所,让无人照管的老人住进幸福院,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送到托儿所。而且全县掀起了一个办学高潮,做到了村村通小学,大村通小学。

但由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有限,很多制度设想并没有真正实现,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公社实行社会基本所有制,社员的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不作价,不付款。如东峪公社在成立之初,将社员的4辆小车、2952辆肥车、189根圆木、50根绳子、1头毛驴无偿收归公社。为了在公社建学校和医院,免费征用了(公社所在地)南庄村10亩耕地。由于大规模的炼钢运动,王楠跃进公社提出了“一夜无铜无铁”来支持大规模的炼钢。结果有干部敲了村里的门窗,全村300多户人家的铜铁全被公社收走了。和平公社把各行政区除食堂铁锅外的铁制品全部招进来土法炼钢。在生活资料方面,是无偿占有。当公社经营食堂时,人们通常被动员起来提供房屋、医院和炉灶。比如东风公社社员捐了276间房子,1479个大小灶,85尺布票和现金65元,还捐了红枣、榆树皮、海带、黄豆、南瓜等食品。在分配上,强调实现高积累,实行平均分配的供应制度,提出在粮食问题上提高公社的公共积累比例,实现全公社免费吃饭;公共积累以外的部分由公社计划分配,社员收入大减;在生产协作方面,秋耕时一些地方条件相同,需要从甲村调动劳动力到乙村,乙村的劳动力又去甲村,造成劳动力浪费。在条件不同的地方,往往强调奉献,实行不平等的劳动交换。这种所有制和分配方式造成了一些地方经济的混乱,甚至出现了社员躺着不干活的现象。

薪酬和“五奖一奖”

中央很快发现了地方上的乱象,在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初召开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提出要划清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的界限。1958年11月底召开的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开始了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初步调整。1958年12月定县和新县合并,更名为丁鑫县。县委八届六中全会后,立即进行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调整,并结合已经进行的“三个整顿”,对人民公社的一些经济政策问题提出了“十五条建议”。县委提出的关于人民公社经济政策的“十五条”,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的1958年9月30日县委发布的《关于当前人民减刑运动的若干意见》中的有关规定大相径庭。首先,应该更明确地界定一些生产资料的公社所有制。规定社员的田地一般归社所有,社员开垦的自留地、荒地一律归社统一管理;第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界限明确。明确锅灶、桌椅、自行车、钟表、衣服、被子属于生活资料,永远归社员私人所有;第三,对一些本应归会员私人所有的物品进行赔偿,免费返还给俱乐部。社员房前屋后的零星树木本应归社员私人所有,被砍伐者应以合理价格向我支付价款;私人成员的羊、猪肉等。已经归还公社和食堂的,应按市场价格以现金偿还给社员;会员私有房屋仍归会员个人所有。凡因政策界限不清而被群众赠与的房屋,一律宣布归自己所有,损坏的由公社修缮补偿。在实际执行中,各公社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定价补偿成为最占主导地位的政策实践。高枫赔偿了成员们过去被拆毁的房屋和因公共损坏而丢失的家具。食堂杀了会员自己的羊,记录价格。东方红公社规定,白吃白喝的社员要退钱或发工资,给社员分配铜钱的要退回。原成员零星树木、房屋予以返还或补偿(如无补偿依据,先记价,分期偿还)。

在分配制度上,仍然坚持工资与供应制相结合的分配办法,降低原来过高的公共积累比例,增加成员的劳动报酬。如东风公社白村管理区原计划人均收入35元,公积比例降低后,人均计划收入提高到37.6元,比1957年社员收入增加了2%。1958年,王跃晋公社用80%的现金购买社员积累的肥料。在管理制度上,实行“五定奖”。“五定奖”是指公社根据厂矿在林业、牧业、副业、基建、蔬菜、工业等方面的业务范围和生产任务,确定所需劳动力、管理费用和牲畜工具,固定劳动对象,制定生产任务。“一奖”就是根据上述五个条件,到一季或一年结束时,凡有结余或未突破劳动指标,超额完成生产任务者,公社和行政区给各生产单位提成。即把生产过剩的60%或70%奖励给生产过剩的生产单位,30%或40%交给公社或行政区统一分配。具体奖励办法将根据各公社不同的经济条件决定,先进生产单位将有提成奖励。“五奖一奖”的实施,促进公社和行政区加强计划管理,方便成本核算,强化各生产单位的生产责任制,努力完善人民公社的管理体制。

这些措施的实施和县委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共产风”的蔓延。但大部分整改措施并不彻底,因为还在一、二专业的思路中调整。“一平二调”的“共产主义作风”,往往是先整顿后刮,把原来的“大刮”改成“巧刮”。“共产风”的盛行导致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农业生产倒退,这也促使中央政府做出了进一步彻底的调整决定。

核算单位的分散化与“穷追富”运动

1959年2月27日,中央委员会第二次扩大会议在郑州召开。这次会议明确提出要纠正人民公社的“共产主义作风”,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的若干规定(草案)》,规定行政区和生产大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核算单位。1959年3月30日,毛泽东在陶鲁家批转《山西各县五级干部会议报告》,指示普遍清算旧账,尽快召开平调补偿会议,促进春耕生产。由此,农村人民公社体制的进一步调整正式开始。

原县委“十五条”处理意见废止,重新制定了关于人民公社部分经济政策具体规定的“二十条”政策。新规定与原来的大不相同。第一,明确人民公社的基本核算单位是行政区。公共财产,如羊、牲畜、树木、机器、农具等。,原属于老年社的,全部归管理区所有,老年社逐年积累的公用经费和股票资金也归管理区所有。第二,试行一些生产队的会计。在总耕地面积之外,路边堰的零星地块由生产队或组积极管理,收获归队或组。第三,被征用单位和公共建筑的范围更加明确。与原来只以县、公社为直接征用单位的情况相比,这次调整明确了机关、团体、学校、厂矿等单位建设后对管理区或生产队占用的土地进行有偿征用。而且针对社会化过程中公共建筑的使用,明确了公共建筑的范围和产权。过去,寺庙、纪念碑、亭台楼阁、祠堂等公共建筑。驻村或联村一般归原建设单位所有,其他单位需征得本单位同意。但在调整的同时,仍保留了公社对生产资料的部分所有权,社员的田地、小块林地和果园仍归公社所有。在具体的地方执行中,如江村和平公社沙村管理区占用社员房屋,出具借条;根据会员意愿和食堂需求的原则,食堂借用的厨具,50%以现金形式支付给原主人,50%的款项定价以覆盖当年的投入。东风公社将13辆皮车从集中管理区退回到管理区,任何破车支付100元折旧费。全县公社社会化后,原农业合作社的动力机5台、水车46辆、胶轮车430辆、铁轮车465辆、其他工具29476件等转移到管理区。能修复的修复,不能修复的修复,会以合理的价格进行补偿,并以少量公社换取等价使用。

对分配问题进行彻底核算,清算过度积累,积极落实工资制度。县委财贸部牵头会计,党总支书记牵头开全公社、全行政区会计会。原来过多的积累会从县级上退下来,公社和行政区也要退下来。定襄及其所辖行政区所属的7个公社向社员返还减积分红款42万余元。1958年,东方红公社欠社员8.3万余元的分红,于是卖掉了现有的粮棉油等物资库存,加上县里多算回来的积累款,彻底结清了社员应得的分红,对所有已不合理定价或未定价的物资进行了合理定价。王跃晋公社在社员报酬上试行了等级工资制和劳动节分红相结合的办法,即公社经营一个相对固定的、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队或厂矿来实行工资制,同时也注意劳动定额。在农业方面,应实行按劳付酬,并注意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以避免过度悬殊。

虽然生产核算单位的下放只到了行政区一级,“一平两调”的基础还没有完全消除,但它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生产核算单位下放到管理区后,有人认为穷队和富队、穷管理区和富管理区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拉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不出来。他们认为只有把穷人和富人拉平,才能消除这种差距。山西省委坚决贯彻第二次郑州会议精神,反对人为拉平原有生产水平,创造性地开展了“穷追富”运动。

1959年3月,丁鑫县委发起了“穷赶上富,富更富”的生产运动,提出了“自力更生,转干坤”的竞选口号。第一,要求各公社党委认真分析本地区的经济情况,把贫困地区划分为富裕地区。在贫困地区开展“根除贫困”,分析贫困原因和本行政区域的有利条件。第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根据平川地区贫困地区多位于山区和盐碱地的客观条件,认真贯彻农业生产与副业相结合、自给生产与商品生产相结合、集体经营与家庭副业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方针。贫困地区分为山区畜牧业、采割黄荆和山货。平川地区盐碱地一方面排碱,一方面煮盐煮烧碱,多种经营。第三,向贫困管理区提供无息贷款。省委拨给县里的无息贷款近60万元,按照公社一级30%、管理区70%的比例分配。同时根据自然环境和经济水平,对公社和行政区进行分类,分类发放贷款。通过上述措施,当年定襄地区的粮食单产被划分为五个贫困管理区,达到169公斤,比1958年增长12%。副业总收入达到近20万元,比1958年增长40%。人均收入达到57.5元,比1958年增长近50%。当时在以行政区为核算单位的体制下,“贫带动富”运动通过分析贫困原因,因地制宜,努力发展农业,发展副业,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原贫困行政区的经济,缩小了人民公社体制下行政区之间的差异。然而,1959年8月庐山会议召开后,“穷追富”运动开始不断要求公社组织合作,富区支援穷区生产,平均主义的“共产风”又吹了起来。

总结

人民公社初期,随着庐山会议的召开,定襄农业整顿调整于1959年7月暂时中止,但这一调整是对农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探索,是党对农业生产规律认识的不断升华。在调整过程中,县委坚决执行中央有关政策,对被征用的社员生活资料和部分生产资料进行补偿,在核算单位下放到行政区的同时,纠正了分配管理制度,调动了广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克服核算单位下放后行政区域的贫富差距,开展了“穷追富”运动,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共产风”的状况,拉平贫富差距。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次农业整风调整有局限性,但作为党对人民公社制度的第一次尝试性调整,它强化了党对不违背农时、因地制宜的执政思路的认识,为后来成熟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8688.html
上一篇应该重视对赤脚医生群体的人生史研究
下一篇 禅宗临济正宗在山西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