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凝固在历史长河中的微笑

凝固在历史长河中的微笑

郑雅妹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洛阳市城东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发现了一座高大的夯土土丘,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得知,这里正是北魏永宁寺木塔的塔基遗址。在这里发现了许多与佛教艺术有关的泥塑像,其中的这件泥塑人面像以雕塑技艺精湛而备受世人瞩目。洛…

郑亚梅

1979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部的汉魏故城洛阳遗址发现了一个高大的夯土墩。通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得知这是北魏永宁寺木塔的塔基遗址。这里发现了许多与佛教艺术有关的泥人,这个泥人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而举世瞩目。

洛阳永宁寺泥塑人面像(图1),残高24.5厘米,双颊间宽23厘米,只存有双眼的下眼睑、鼻梁、嘴唇、下颚及双颊。根据面部比例推断,这件造像原本约3米高,是发掘出土的同类造像中较大的一件。他的眼线修长、面部丰腴、鼻梁挺直,双唇线条优美、嘴角微微上翘,呈现出沉稳自信、雍容端庄、宁静安详、超然脱俗之美,是北魏时期佛教造像的杰作。洛阳永宁寺泥人(图1)残高24.5cm,两颊间宽23cm。两只眼睛只有下眼睑、鼻梁、嘴唇、下巴和脸颊存在。根据面部比例,这尊雕像原本高约3米,是出土同类雕像中较大的一尊。他眼线细长,脸型丰满,鼻梁挺拔,嘴唇优雅,嘴角微上翘,表现出从容、自信、优雅、宁静、超然的美。他是北魏佛教造像的代表作。

北魏是曾经生活在中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的鲜卑人建立的政权,经过近400年的多次迁徙而日益强大。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从乐圣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他年纪那么大,广读佛经,在征服中尊崇沙门。然而,它兴盛又衰落,后来即位的吴泰皇帝拓跋焘对佛教不感兴趣。而且因为佛道之争和僧尼参与叛乱,佛教遭到大规模的破坏。文成帝拓跋珪上台后,复兴佛教,命同宗高僧昙曜主持发掘云冈石窟著名的“谭瑶五窟”,这里的主佛代表北魏的五帝。此时石窟的雕塑风格是额头略方,细眉垂下,方鼻,宽耳下垂,嘴唇宽大,嘴角上翘,右肩外露,身体挺拔大方,健壮合体,表现出北魏鲜卑族的粗犷之美(图2、图3)。

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首次在伊阙东西两山营建石窟,这是龙门石窟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凿。古阳洞是龙门石窟目前能够考证的开凿年代最早的洞窟,也是龙门北魏贵族官员发愿比较集中的洞窟。根据洞窟内北壁的始平公像龛、魏灵藏像龛、杨大眼像龛来看,此时的造像仍然带有平城遗韵,龛内主尊右肩袒露、身躯宽厚,这是云冈石窟风格的延续。由于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因此北魏王朝深受汉文化影响,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体现出汉族特征,在佛像造像艺术方面亦不例外,因此佛教造像出现了面相清秀、颈项修长、体态瘦削、风姿清羸的特征,龙门石窟古阳洞中的释迦牟尼佛造像(图4)就是其中的代表。这种秀骨清相已经和云冈石窟有了较大区别,是当时“中原风格”的体现。北魏之后,在顾恺之、戴逵、陆探微等艺术家作品中频繁出现这种风格,因此更加深入人心。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第一次在伊阙东西山修建石窟。这是龙门石窟的第一次大规模发掘。阳洞洞是龙门石窟中发掘最早的洞穴,目前可以考证,也是龙门北魏贵族官员多许愿的洞穴。根据洞北壁石屏公像、凌薇藏像、杨大眼的造像壁龛来看,此时的造像仍有平城的韵味,壁龛内主像右肩裸露大方,是云冈石窟风格的延续。孝文帝迁都后,大力推行汉化政策。所以北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表现出汉族的特点,包括佛像艺术。因此,佛教造像呈现出面容精致、颈细身瘦、仪态优雅的特点,龙门石窟古阳洞释迦牟尼佛像(图4)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这种骨美目清的面貌已经与云冈石窟大相径庭,是当时“中原风格”的体现。北魏以后,这种风格频繁出现在顾恺之、戴奎、陆探微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因而更加深入人心。

这个泥人的雕塑风格(图5)与以往不同。与云冈石窟的北魏粗糙雕塑相比,其眼线细长,鼻翼饱满,唇线柔和,下颌圆润,给人一种精致优美的感觉。与龙门石窟的北魏造像相比,若的脸圆润丰满,隐约流露出唐代造像的特征。由此可以感受到当时匠人独特的审美。如果你看着他的眼睛,静静的体会他,他仿佛是集多种美好特质于一身,端庄、优雅、恬静、沧桑、脱俗。

除了这个较大的泥人,在永宁寺塔基遗址还发现了300多个小泥人。头部一般7cm长,颈部可插入人物身体。其中有表现北魏皇室执事的笼中宫女,有天真无邪的年轻僧人,有满脸皱纹的长者(图6、图7、图8)。人物主要有菩萨、比丘、食客,食客又分为文臣、武将、跟班、侍等各种人物。

除了头像之外,在永宁寺的塔基遗址中还发现了人体像(图9)。坐姿图和站姿图两种,应该和头像相对应。除了菩萨和比丘的雕像,大部分都是守护神的形象。有的坐像身着大袍、双领、宽袖,或者大袍里只有和尚;有文臣,也有武将。他们的中国官员手握木制物件(已腐朽),身着双排扣或双领、宽袖长袍,腰间系有腰带,而武将则身穿双排扣长袍,身披铠甲,腰间系有腰带,肩上挎有箭袋。匠人通过婉转流畅的线条,表现出他们服装线条的飘逸灵动,具有秀骨清相赞服的风格。有点类似顾恺之《洛神赋》中描绘的女子服饰。这种雕塑线条的使用具有强烈的装饰和吸引人的效果(图10)。

与西方雕塑写实的风格不同,中国传统雕塑表现的是含蓄内敛,有一种写意之美。北魏匠师在创作人物面部时,使用了许多弧线进行塑造,增加了面部的饱满度,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传神。此外,西方雕塑在人物五官的比例方面讲究“三庭五眼”,而在中国传统佛教雕塑艺术中,由于需要大量运用弧线,因此会对五官的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永宁寺的泥塑人物造像,面部比例高度和谐,嘴角上扬的角度十分精妙,甚至使作品呈现出了一些数学之美。与西方雕塑的写实风格不同,中国传统雕塑含蓄内敛,有一种写意之美。北魏工匠在创作人物面部时,多采用弧线造型,增加了面部的丰满度,使人物更加生动传神。此外,西方雕塑在五官比例上讲究“三院五眼”,而中国传统佛教雕塑艺术中,由于需要使用大量弧线,会适当调整五官比例,以达到理想效果。永宁寺的泥人面部比例高度和谐,嘴角精致,甚至让作品呈现出某种数学美。

这些泥塑都是手工制作,土质细腻,技艺精湛。方寸之间,呈现出各种各样的人间情境,给人以生动的感觉。古代工匠以精湛的技艺创造了这些作品。当他们手里拿着一团泥巴的时候,一定会想着它,倾注自己的情感,反复揣摩,赋予泥巴灵魂,化腐朽为神奇。这些泥塑体现了古代工匠对信仰的执着和虔诚。

如果静静地与他们对视不难发现,他们嘴角洋溢着动人的微笑(图11),就连眼睛也流露出和善欢喜的笑意,展现出宁静而喜悦的内心世界。如果你静静地看着他们的眼睛,不难发现,他们的嘴角洋溢着动人的微笑(图11),甚至他们的眼神里都流露出一种亲切而幸福的微笑,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喜悦的内心世界。

佛教是东汉“永平求法”后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北魏达到了中国佛教的顶峰。尤其是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崇佛之风愈发狂热。、胡太后、孝明皇帝都酷爱佛教,形成了“佛经在洛阳,盛况在洛阳”的盛况。《洛阳伽蓝书》记载,当时的洛阳城“永宁”一词来源于《尚书》记载的“其静唯永恒”,有宁静、久远之意。

北魏熙平元年(公元516年),孝明帝的母亲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了永宁寺,地处白马寺东南约1.5公里处,位于北魏时宫城正门阊阖门以南。有相关资料显示,永宁寺的东、西、南、北各有一个城门,其中南面的正门是最高大华丽的,门外塑有4个姿态威武的力士和4只雄狮,围墙之外常年绿树成荫。孝明帝之母元年(公元516年),胡太后主持修建永宁寺,位于白马寺东南约1.5公里,北魏宫城正门以南。据有关资料记载,永宁寺的东、西、南、北各有一座城门,其中南面的正门最高,最宏伟。门外有四辆威武的豪华轿车和四只狮子。围墙外,一年四季都有树。

寺庙的建筑布局以一座高大高耸的九级木塔为中心(图12)。《洛阳书·伽蓝》记载:“木塔高九十尺,上京师百里,远观。”当时永宁寺的高度约为今天的136.7米。木塔的第一层,每边有九个房间,每个房间有三扇门和六扇窗户,涂着猩红色的油漆。大门上有一个镀金的钻头环。木塔上下两层四角各挂130个镀金铜铃。每当风吹来,声音铿锵悦耳,十几里外都能听到。可谓“珍重和谐”。当时西域来的沙门达摩看到永宁寺佛塔时说,“他150岁了,各国都有涉猎,但这个寺没有能量,没有生命,没有佛境界。”

北魏熙平二年(公元517年)木塔建成后,靈太后和7岁的幼子元诩登塔远眺,皇宫中的部分景象竟然尽收眼底,因此下令,一般人禁止登塔。当时的永宁寺木塔,成了北魏洛阳城中地标性的建筑。木塔在二年(公元517年)建成后,灵太后和7岁的儿子登上塔俯瞰,宫内的一些景象居然尽收眼底,于是下令禁止普通人登塔。当时永宁寺的木塔成为北魏洛阳的标志性建筑。

北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永宁寺木塔被雷电击中,从第八层开始燃起熊熊大火,孝武帝元脩调集1000多名羽林军前去灭火,然而无力阻止火势蔓延。这场大火持续燃烧了3个月,周年之后仍有烟气。这些泥质人物塑像多是贴附在佛塔内墙壁上,大部分塑像原本饰有彩绘。一场大火过后,木塔轰然倒塌,多数泥塑像身首分离,颜色多已剥落,同时因大火的焚烧留下了黑、灰色的烟炱痕迹(图13、图14、图15)。这座曾经巍峨壮丽的佛塔仅仅存在了18年,就这样灰飞烟灭了。而永宁寺木塔被烧毁,似乎预示着一个朝代的覆灭。魏永熙三年(公元534年),永宁寺木塔遭雷击,八楼起熊熊大火。孝武皇帝边原调动了1000多名羽毛部队来灭火,但他无法阻止火势蔓延。大火持续燃烧了三个月,周年过后仍有浓烟。这些泥塑人物大多附着在佛塔内壁,大多原本就有彩画装饰。一场大火后,木塔倒塌,大部分泥塑相互分离,颜色已经剥落。同时,大火的燃烧留下了黑色和灰色的烟灰痕迹(图13、图14和图15)。这座曾经辉煌的佛塔只存在了18年,就这样消失了。永宁寺木塔被烧,似乎预示着一个朝代的灭亡。

永宁寺毁于天火之后,北魏又经历了一次权力的内乱。2000多名朝廷权贵死于“河阴之灾”,其中包括永宁寺创始人胡太后。不久,北魏政权崩溃,汉魏洛阳城从此成为一片废墟,留下千古哀叹!

我曾在一次旅途中,坐在一座城市著名的佛塔下小憩,当时正值秋天,微风拂过,塔上铜铃传来悦耳动人的声音,阳光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闭上眼睛,心中为永宁寺木塔的消逝感到非常惋惜,它不仅是一座华丽巍峨的皇家佛塔,更是凝聚了工匠智慧和高超技术的古代建筑。在永宁寺化为灰烬的千余年后,这些浴火化陶的泥质塑像(图16)在考古工作者手中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现着他们沉浮于历史长河中的微笑,成为北魏王朝留给我们的动人瞬间。我曾经在一次旅行中,在一座城市著名的佛塔下打盹。那是秋天,微风吹过,宝塔上的铜钟发出甜美动人的声音。阳光落在我的脸上,我轻轻闭上眼睛。我对永宁寺木塔的消失感到非常遗憾。它不仅是一座宏伟的皇家佛塔,还是一座凝聚了工匠们智慧和高超技术的古建筑。永宁寺化为灰烬一千多年后,这些在浴池中用陶器烧制的泥塑(图16)在考古学家手中重见天日,向世人展示了他们在历史长河中漂浮的微笑,成为北魏留给我们的动人瞬间。

(图片由刘俐提供)(编辑:朱慧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651.html
上一篇浅谈中原地区金腰带饰起源
下一篇 济南历下区法院清代墓出土精品配饰赏析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